替普瑞酮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研究王鸿东论文_王鸿东

黑龙江省第二医院 150001

【摘 要】目的:分析替普瑞酮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82例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1例。常规组采用雷尼替丁治疗,而治疗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38/41);常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73%(29/41),治疗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替普瑞酮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类药物,药效更好,对患者的症状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善和缓解作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替普瑞酮;雷尼替丁;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077-01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中的一种多发病和常见病,好发人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使患者的胃酸分泌功能减弱,增加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率[1]。相关资料报道称在胃肠道疾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发病率约占70%以上。此类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便极有可能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癌变以及出血等相关并发症[2]。此次研究将分析替普瑞酮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82例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1例。常规组采用雷尼替丁治疗,而治疗组给予替普瑞酮治疗。治疗组中28例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73.3±3.5)岁;常规组中30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5.3±4.1)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给予禁食、持续减压以及吸氧等常规治疗方式。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替普瑞酮治疗,口服50mg/次,2次/d,视患者治疗效果对患者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整,观察患者的病情恢复,若效果较好可减少药物剂量。

常规组患者采用雷尼替丁药物治疗,均在饭前服用,剂量为150mg/次,2次/d,视患者治疗情况酌情调整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根据《慢性胃炎诊治标准》内容,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呕吐、腹痛和腹胀均已得到明显消退或减轻,恢复到发病前。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等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或好转,病情有所控制。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病情依然存在,未得到改善或好转,甚至症状加重。治疗后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 )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P值如果<0.05则说明两组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38/41);常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73%(29/41),治疗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发生2例恶心、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2%(3/41);常规组患者发生2例恶心、2例腹泻、3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7/41),(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方式,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菌群,由于受到强酸作用的影响,使得幽门螺杆菌释放尿素酶,由碱性的NH3产生,能够在细菌中性环境中进行保持,定值在胃黏膜中。此外,幽门螺杆菌能够分泌不同毒素和相关蛋白,使患者诱发炎症。由于受到幽门螺杆菌的长期作用,使得胃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出现胃炎[3]。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机能正在逐渐减退,加之病情的影响故急需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减轻患者痛苦。

研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的雷尼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对食物刺激、五肽胃泌素造成的胃酸分泌和组胺可产生一定的抑制,降低体内的胃酶活性[4]。但若是对患者长时间使用雷尼替丁治疗则极有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且患者的恢复情况不太理想,治疗效果较差。治疗组患者采用的替普瑞酮为广谱抗溃疡药物,能够对胃黏膜分泌和合成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进而使得胃黏液中碳酸盐的含量得到增多,进而促进改善患者的胃炎症状,使其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5]。

从本此研究中可看出,经过不同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68%(38/41);常规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73%(29/41),治疗组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在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替普瑞酮治疗其效果明显优于雷尼替丁类药物,药效更好,对患者的症状能够起到良好的改善和缓解作用,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兰兰,刘源.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311-312.

[2]杨名诗,陈立军,黄冰等.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15(15):105-106.

[3]郑建军.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124例的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154-2155.

[4]李瑛.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4):470-471.

[5]楚洪生.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20):83.

论文作者:王鸿东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替普瑞酮对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效果研究王鸿东论文_王鸿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