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研究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研究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新一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辽宁省金融研究所 人民银行盘锦市分行课题组)

一、推动本次通货膨胀的新因素分析

由于经济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变化,目前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前几

次产生的通货膨胀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财政赤字增加仍然是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直接原因,但

造成财政赤字增加的原因却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财政

支出不合理转向了目前的财政减收与支出不合理并存。随着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价格体系的合理化、使我国加工工业长期存在

的垄断高价、基础产业和农业的长期低价并存的局面被打破,整个加工

工业的利润率大大下降,而在旧体制下,国家的积累(财政收入)主要

来源于现代工业,现代工业的利润下降,不可避免的牵动国家积累(财

政收入)的下降,这是造成财政赤字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是财

政支出不合理,其主要表现在:①企业亏损补贴所占比重过高,从所占

比重看,有些年份甚至与基本建设支出持平,80年占财政总支出的16.

6%,90年、91年分别占14.3%、11.8%,93年仍为7.7%。近年虽有所

降低但仍显过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亏损企业,以政策性亏损掩

盖大量的经营性亏损。由此不仅使这些企业缺乏扭亏转盈的积极性,而

且使那些本来盈利的企业缺乏增加盈利的动力,稍遇不利的经营环境,

便要求补贴,结果经济效益越来越低。②价格补贴增长过快。从79年的

79.2亿元增加到93年的296.2亿元。 可是近几年包揽过多的补贴(仅93

年就占财政总支出的5.6%)不仅丧失了它应有的调节作用, 而且成为

财政不堪重负的包袱。③行政管理费的急剧膨胀。1993年比1978年增长

了11倍,即从1978年的49亿元猛增到1993年的540亿元,年平均增长24

.4%,行政管理费的急剧膨胀,不仅挤占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

防建设费等支出项目,而且给整个社会的超前消费和高消费起诱导作用

,同时还滋长了奢侈腐败的歪风。造成财政支出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

的,主要原因有:①支出的安排缺乏科学的依据。由于理论界很少进一

步探讨在当前形势下,究竟哪些是主要的支出项目必须优先保证,哪些

项目是比较次要的,可以灵活安排。结果,该保证的得不到保证,而该

压缩的却一涨再涨;②支出结构的协调与控制缺乏有效的手段。为实现

财政平衡和经济稳定,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紧缩开支,但每一次压缩支

出,基本建设投资总是首当其冲。多年的压缩使基建支出在财政支出中

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30.1%下降到1991年的16.9%,这个幅度是比较大

的,基本建设支出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是配合经济调整的结果,有其合

理的一面,问题在于基本建设支出是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的,如果大幅

度地缩减,必然影响财政对产业结构的协调,近几年财政在协调产业结

构中显得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

资不足所致;③财政支出与非财政支出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一些可以

由部门、单位和个人承担的支出,仍然由财政统包统揽,由于财政支出

与非财政支出界限不清,为一些部门和单位将部分非财政支出挤入财政

支出开了方便之门,如名目繁多的民间性学会、协会及其它非常设机构

,其开支大多通过各种途径挤入行政费,此外,卫生、治安、赞助等支

出也纷纷挤入行政费和事业费中,更有甚者,连请客送礼的支出也挤入

财政支出;④财政支出约束软化、管理弱化,导致支出结构的扭曲。以

行政经费的膨胀为例,据统计,目前全国地、市、县党政机构的总数量

已超过中央规定设置的20%以上,“七五”期间因机构人员膨胀而使行

政经费开支增加28亿元,约占行政经费增加额的四分之一。“八五”期

间我国虽对党政机构进行缩减,但效果并不理想。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

理,使压缩财政支出成为一句空话,在财政减少的同时,不能做到财政

减支,使财政赤字成为不可避免。

(二)货币投放过多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又一直接原因,但造成货币

投放过多的原因却发生了变化,由现代工业信贷需求过猛转向现代工业

信贷需求与乡镇企业信贷需求同时膨胀的局面。随着价格体制改革、工

业品价格的放开,现代工业的利润率下降,企业的亏损面大量增加,再

加上财政出现危机,无力向企业投入,造成了大批国营经济都需要超量

借贷度日,这必然要增加信贷投入,形成信用膨胀,这是一方面。另一

方面,我国目前约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需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这

一数字比1978─1987年10年中所转移的5,670 多万农村劳动力还多一倍

。这些农村劳动力主要靠发展乡镇企业来消化,但发展乡镇企业需要占

用大量的资金和自然资源,这将加剧需求膨胀和资金供求矛盾,成为诱

发通货膨胀的一个潜在因素。近几年,乡镇企业总资产中有50%以上是

靠债务形成,而银行贷款又占乡镇企业总负债的40%以上。按照1978─

1987年我国安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5670万人,同期仅农村信用社发放的

乡镇企业贷款(还不包括国家银行的贷款)增加额347.2亿元推算, 要

安排近1亿的农村剩余劳力就业,至少需要投资612亿元的信贷资金,(

如加上国家银行贷款,这数字恐怕要翻一番)。这对于原本资金已严重

短缺的银行信贷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耗

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果我们听凭乡镇企业和现代工业争夺资金、自然

资源的矛盾发展,那么到头来很可能将面临这样一种两难的选择,要么

消除经济二元结构的步履缓慢,要么被迫走上增发钞票的歧路。

(三)居民消费需求与农产品供给的矛盾日益显露,加大了通货膨

胀压力。当前农业形势和农产品供给状况不尽如人意。首先,虽然从总

体上讲,农产品供给能够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但我国农业的生产能

力进入90年代以来,尚未有新的突破,粮食总产量始终在9000亿斤左右

徘徊,特别是1994年粮食比上年减产240亿斤,总产量再度降到9000 亿

斤以下,约为8900亿斤。棉花、糖料在年度之间发生波动,甚至发生了

绝对数量的减少。其次,温饱之后,人们对食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提

出了新的要求,但优质农产品和高蛋白质食品满足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的肉类总产量1993年末达3841.5万吨,人均32.4公斤,比上年仅

提高3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低40%左右,我国的奶制品1993 年末

达563.7万吨,人均4.7公斤,比上年有所下降,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这就是说,我国的农产品在总量上没有大突破的前提下,在品种和

结构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短缺。再次,受近两年经济过热影响,经济开

发区和房地产建设占用了大量农田和菜地约有1000多万亩,菜蓝子问题

再度突出起来,还有,南方历来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但近年来重工轻

农的倾向日益加重,南方的农业优势正在丧失。据统计,南方14个省区

市粮食比重1989年为58%,到1993年降为52%,由此形成南方部分地区

农产品供给的短缺。从粮食进出口贸易看,已由前几年的净进口变为净

出口。1987─1991年平均每年净进口粮食665万吨,而从1992年开始,

转为净出口。当年净出口粮食40万吨,1993年猛升到570万吨, 这就减

少了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

民消费需求相应快速增长。199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2337元

,扣除物价上涨幅度,比上年净增长14.7%(1978─1992年平均递增速

度为6.1%)。进入1994年,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继续高速增长,

必然推动以农产品食品价格为基础的物价上涨。

(四)投资规模扩大和投资效率逐渐降低是造成新一轮通货膨胀的

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投资效率与通货膨胀是呈相反方向变动。因为,

投资效率与通货膨胀都是与货币有关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导源于货币

发行过多;投资效率是单位货币量所创造的效益。如果投资效率较高,

社会(企业)投入一定量的货币能取得较快或较多的经济增长(产出)

,这样,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并不需要超量的货币,只需要适量的货

币,这就是说,在较高的投资效率下,一般是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反

之,投资效率较低,则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持续下去势必会

导致通货膨胀的。对于通货膨胀与投资效率的关系,通过近年来我国通

货膨胀与较低的投资效率并存的状况可以证明,例如,1993年我国的通

货膨胀率达13%,与此同时,投资效率极低,这表现为:(1 )物耗逐

年上升。1978─1987年间,我国工业物耗率增长3.4%。(2)资金利用

效益下降,以工业生产企业资金利润率和税收率为例, 1978 年分别为

15.2%和24%,1984年为15和25.1%,到1988年则降到10.5%和22.6%

。大大低于历史最高水平(1986年)的24.5%和35.2%。(3 )工资成

本增加过快。1978─1988年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平均每年增长15.1 %,

而1979—1988年国民收入平均增长9.2%(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劳动生产率每年增长10.9%,到1989年全国工资又较上年增长14%,

国民收入仅增加3.7%, 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收入增长和劳动生

产率增长速度。(4)企业技术水平低下、企业普遍面临设备老化、技

术落后的问题;产品13年才更新换代一次,而日本只要两年;技术引

进与消化之比为20:1,而日本为1:10。

(五)价格改革力度加大和价格调控体系不完善,也是引发这轮通

货膨胀的重要因素。1993年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

价格改革力度明显加大,价格改革无疑带动了近两年全社会物价总水平

的上涨。应该说,这些调价措施是符合经济改革进程的,也是必要的,

由此推动物价上涨或引发通货膨胀也在意料之中。问题是,在价格调整

和放开之后,国家的价格调控体系不健全,由此造成的物价上涨不容忽

视。目前我国生产资料30%以上、农产品价格90%左右、市场零售的商

品90%以上都是在市场上形成的,但我国的市场价格法规很不健全,政

府对市场的调控和价格的管理缺乏必要的手段。一些企业为了本单位的

利益,随意涨价,越权提价,非法收费,哄抬物价,却得不到有效的控

制。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中间环节大肆盘剥,是造成一些商品价格、特

别是农副产品价格猛涨的重要原因。

(六)在这次通货膨胀中,新的成本推进的因素不可忽视。一是企

业工资奖金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1994年由于受政府公务员

工资的调整和改革,企业工资水平进一步攀升,1─10 月份从国家银行

对工资及个人现金支出看,在上年增长30.2%的基础上, 又增长了41

.34%。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劳动力成本, 同时助长了全社会消费基

金膨胀,对通货膨胀具有双重拉动作用。二是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

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很大, 导致加工企业的成本上升很大。 如

1993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5.1%,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比

上年分别上涨82.7%、28.5%和48%。在这种情况下,当年全国预算内

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上升28.3%,从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三是汇率

并轨导致进口成本上升。年初汇率并轨后,进口商品由财政补贴的范围

大幅度压缩,关税也要按市场价计征,必然使一些进口商品或以进口商

品为原料的产品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例如:化肥价格,过去按官

定汇率计价,现在按并轨后汇率计价,价格便大幅度上升。而化肥价格

上升必然使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成本和价格上升,从而带动物价上涨。

另一方面,汇率并轨后出口大幅度增加,利用外资增加,而相应地进口

受到控制,国家增加了200多亿美元储备,相应多投放了1700多亿人民

币。这部分投放并没有相应的进口物资平衡,这也推动了物价上升。四

是财税改革加重了部分企业的负担。1994年开始推行的增值税虽然从总

体上不会加重企业负担,但不同企业,不同环节,情况不同。有的税负

增加,有的税负减少。同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虽然名义税率没增加

,但由于停止执行减免税,实际上也等于增加了税负。由于价格刚性,

税负减轻的企业(约占国有企业的26%)则会千方百计地通过涨价来转

嫁负担;有一些企业,则借税制改革哄抬物价,在原价格之外另加17%

的增值税提高销售价格。而且,这次税制改革总体是采掘业和批发环节

的税负有所上升,而加工工业和零售环节的税负下降,农业生产资料行

业的税负也有所加重。在价格体系中,采掘工业品价格属于上游产业价

格,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直接影响的农产品价格也属于上游产业价格,

采掘工业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效应影响下游产业的价

格,进而影响整个价格体系各环节的上涨。批发环节税负的上升也同样

会加剧物价的效应。

(七)超限引进外资形成了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引进外资形成投资

需求,引进外资规模过大或结构不合理,将会引起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

的矛盾,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主要表现在:①无论是对外借款还是

外商直接投资,除部分设备及原料从国外进口以外,绝大部分的外资需

要在国内市场上寻求物资供应。随着外资规模的扩大,对生产资料需求

以及由此引致的对消费资料需求都会相应增加;又因为外资特别是外商

直接投资主要是兴办加工工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投入少,必然加剧

我国业已存在的能源、原材料的“瓶颈”约束。此外,交通运输、通讯

的紧张状况也会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对物价上涨的压力。②引进外资

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将引起国内资金供需紧张。我国的一些外资开发

区,区内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投资占全部工程投资的绝大部分,而

这部分投资主要是由各部门或各地区政府承担的,无形中增加了各地区

、部门的资金需求的冲动。③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经营中,部分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需要通过我国银行贷款解决。因外商投资企业效益

好、资信高,银行愿意贷款。在现有银行体制未改革、银行企业化经营

未实现的情况下,一方面国有企业的贷款具有刚性;另一方面随外资的

扩大,对外资企业的贷款也相应增加,这样,银行贷款规模扩张将难以

避免,通货膨胀压力加大。④吸引外资规模越大,还本付息的任务越重

,对出口创汇的要求越高。出口产品实际是国外消费者对国内生产要素

的需求,出口越多,国内生产要素供需越紧张,通胀压力越大。据有关

专家测算,在1994年21.7%的通货膨胀率中,有5.7%来自外资的流入,

其在通胀中的作用已超过1/4。 可见引进外资对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是

不容忽视的。

(八)输入性通货膨胀危险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对外开放,我国经

济发展对外依存成度以超过20%。这样,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引发国内

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扩大。一是国内价格总水平要向国际靠拢,特别是作

为国民经济基础的能源价格将大幅度上涨,以石油为例,目前国内石油

计划价格只有国际市场的1/4,实现市场对接后, 国内的油价必定要大

幅度上涨,接近世界市场水平,石油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地要带动石

化工业的价格上升,进而带动轻工乃致整个国家的物价上升。二是由于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较高,所以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将不可避免地通

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国内,带动国内市场的价格波动。目前,世界通货膨

胀正在逐渐回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世界平均通货膨胀率,

1986年为7.2%,到1990年预计达到21.4%,其中23个发达国家由3%上

升到5%,而105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由35.4%预计上升到104.8 %,

这表明: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继续保持相对温和的程度,而发展中国

家的通货膨胀则呈恶化趋势,而且恶化的速度较快,每年递增44.6%,

由于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逐渐增加,所以其高额的通货膨胀率必将

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起促进作用。

(九)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能力减弱。这主要表现在:①通过行政

手段调控通货膨胀的力度减弱。以前控制通货膨胀曾主要用过的严格控

制信货规模、压低物价等手段已不适应目前的经济条件。②靠价格基金

控制国家指导价格刚刚开始,加上财政连年赤字,能拿出来抑制通货膨

胀的资金非常有限。③靠宏观调整经济控制市场供求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难度很大。

二、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抑制通货膨胀

(一)国家要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多年

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我国,只有在较低的物价上涨水平下,才能实现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方

针,高通货膨胀率必然破坏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因为:首先,中

国是一个有效供给经常不足的国家,奉行刺激性的通货膨胀政策,只能

加大社会总供需缺口,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而影响经济的均衡增长。即使

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未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而使经济获

得长足发展的先例。而拉美一些国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使经济陷入困境

的教训却是十分深刻的。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看,往往是高通货

膨胀率与经济过热结伴而行,国民经济不得不被迫进行调整,最终导致

经济的剧烈波动和延缓经济发展的进程。其次,在高通货膨胀率下,由

于投资于工业企业的资金回报率较低,大量资金流向资金回报率较高的

股票投机、房地产业等非生产性行业,易出现“泡沫经济热”,这必将

恶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损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再次,在高

通货膨胀率下,国民经济各方面绷得很紧,使各诸多促进改革与发展的

举措难以实施,将加大改革的难度和风险,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连续不断的高通货膨胀最终将降低政府

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损害党群关系及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

对政权巩固也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无论是从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还是从深化改革、顺利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角度看,都必须控制通

货膨胀率,这始终应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调控投

资规模的力度,今后几年应使投资率掌握在36%左右,投资规模大致在

18500亿左右,以支撑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但在投资结构上, 切实向农

业、交通、能源和现有骨干企业增加技改投资。投资调控的一个关键问

题是,真正有效地控制新开工项目,从加强投资监控与投资体制改革入

手,缩减投资周期,压缩在建规模。结合近年要推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改

革,对国有企业的投资,一是规模不能突破宏观调控的目标;二是在企

业和投资两项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适时抓好贷款投向的调整,提高投资

效益,摸索出减少浪费,加速资金周转的有效途径。

(三)把握好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合理增长,在我国,信贷规模

和货币供应量的超常规增长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根源在于二者的扩张往

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失控后的被动适应。为了巩固前一段在控

制投资规模方面的积极效果,在1994年突破5300多亿元信贷规模的条件

下,近几年继续安排适度偏紧的信贷政策,信贷规模的分配要与投资结

构的优化和对现有骨干项目的倾斜结合起来。金融宏观调控与金融体制

改革的关系,应从优先实现宏观政策目标──稳定物价的全局出发,从

有防止投资规模的再度失控着眼,必要时仍辅之于一定的行政措施。货

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控制在2:1,继续从严控制基础货币

投入,根据货币流动性的不同,首先要管好基础货币,控制现金投放规

(四)强化对农业的保护和信贷投入,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弱势产业,农产品产量得不到较快增长,

很难增加全社会的有效供给,更难有效的控制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因

而特别需要国家和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支持和保护。以避免农产

品价格和市场的剧烈波动,使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

一是确保农业稳定发展所需资金。我们知道资金问题已经成了制约我

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过去对农业的资金投放带有很强的随意性

,以至当农业稍有发展,对其投入就随之减少。加上农业是社会效益高

、经济效益低的基础产业,在资源的竞争中肯定处于不利地位。这样,

如果不转变对农业投资行为,或者单靠市场去配置资源,势必会引起资

金、土地、人才等生产要素大量流失,造成农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

。为此,不仅需要由政府重新配置社会资源,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而且要通过立法规范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行为,以确保农业稳步发展所需

资金。因而,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收

购、农产品价格补贴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保证

中央和地方每年的财政支出都有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防止资金、耕地

、科技的“农转非”根据到本世纪末既定的8─10 %的年均国民经济发

展速度,以及考虑到国民经济结构及其变化,农业每年的发展速度应大

体为4─4.5%,工业年增长速度大致为9─12%。这样, 使工农业发展

速度之比保持在2:5─3: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

额的比重,一般保持在10%左右。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增加中央农业投资

的规模和农业投资占中央投资总规模的比例,增强中央政府对农业专项

投资的宏观调控力度。其次是完善中央对地方的农业专项补助金制度。

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措

施,应保证农业发展所需资金。此外,还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敌视尖的

新的农业投资机制,盘活信贷资金,增加农业信贷,发展合资、独资对

农业的综合开发。

二是要完善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与补贴政策。首先是要调整国民收入

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农业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

中的比重,采取严厉措施制止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确保其如数拨付并

及时到位。其次是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当前维护农产品低价销

售的财政补贴资金,转移到生产领域,把财政对消费者的补贴转变为对

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再次是建立农业信贷国家财政补贴制,以财政对银

行贴息方式间接帮助农户,支持农业发展。再次是要在资金和其他方面

向提供商品粮多、调出任务重的产粮大县实行重点倾斜;建立粮食生产

、风险和储备基金。最后,要建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装备、技术推广

的财政补贴制度,支持农民引用新品种、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

方式,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此外,还要从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助农用

工业企业,提高技改资金中用于农用工业企业的比重。

三是要完善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制度。价格保护是市场经济条

件下政府实施农业保护的重要内容,所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无一不是

依靠农业价格政策和贸易措施保护本国农业的。当前我国不仅需要改变

目前的粮食保护价起不到保护农民利益作用的状况,而且需要逐步扩大

实行保护价的重要农产品的范围。此外还应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应逐步对主要农产品建立支持价格制度。在实行保护价格的同时,还

应坚持农价改革的市场取向,继续深化农价改革,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

和市场化程度。而去年以来,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粮食市场价格发

生较大波动,一些地方为了保证粮食收购量的完成,加大了统的力度,

甚至关闭了市场,这是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的的,如不尽快纠正势必给

粮食生产造成影响。

四是要加强对耕地及其他农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耕地是农业之本

,只有保住耕地,才能稳住农业、发展农业。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

、耕地少,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80年代以来,我国耕地面积除个别年

份比上年略有增加外,其余年份都是减少的。尤其是1988年土地买卖合

理合法后,由于农业用地收益大大低于工商业,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更

是难以遏止。特别是这种情况又是在国家并没有放松土地管理,而是还

制定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政策措施后发生的。仅1990─1993年平均每年

就净减耕地200多万亩,其中仅1993年就减少937万亩,相当于一个青海

省的耕地面积。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比建国初少了一半,1993年人

均占有耕地只有1.28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1/4,相当于美国的1/9 、泰

国的1/4、印度和巴基斯坦的1/2。在世界上26个人口5000万以上国家人

均耕地面积的排队序列中, 我国仅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 居于第24位

。可见,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制止这些现象,我国农业的发展势必

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

保土地、森林、河流乃至整个农业生态的完整与平衡。为使农业的稳步

发展有必要的耕地保证,应强化法制教育,增强“惜土”意识,认真执

行《农业法》、《土地管理法》。运用法律武器严格管理土地,计划使

用耕地,建立为考核各级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不合理的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

。首先应该提高经济建设费用的比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

平还很低,如果国家不能掌握足够的财力,就无法对产业结构进行协调

。为了保证必要的经济建设费,应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增长率在国家预算

中给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划定一条最低界限,并由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在经济建设的比重及其增长速度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经济性基

本建设支出和支农生产资金。第二,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随着企业

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失业、待业将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上企业

离退休人员的增加,社会保障费用也会大量增加,如果这些费用继续由

企业承担,不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只有通过在全社会范

围内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支出,才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

境。第三,要进一步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教育投资与其它产业的投资

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高效性和迟效性。因此,增加教育投入是增

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的有效之举。第四,要增加自然资源的

开发和补偿的投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补偿,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

供更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能逐步改变自然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

第五,要适当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支出,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

衡,同样是关系财源建设的大问题。第六,要坚持压缩行政管理费,在

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实现机构的精简,把有关职能部门办成独立的经济

实体,退出政府机关序列,这样能大大压缩行政管理费的支出。第七,

要整顿亏损补贴,对已有补贴从范围、标准、时间、环节等方面进行全

面清理,根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限期扭亏转盈或兼破产,尽

量减少不合理的补贴。第八,进一步整顿价格补贴,随着价格体系、工

资制度等各项改革的深化,及时补掉某些已经不必要的补贴。除此之外

,还应改革医疗保健制度,压缩公费医疗经费及其它事业费,实现财政

收支平衡,避免出现赤字。

(六)加强物价管理与监督检查。加强物价监督管理的重点是:确

保那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的稳定,使其保

留在合理的水平。要建立基本生活用品的提价申报制度,大宗蔬菜要明

码标出进销售率。要求各级地方政府严格执行提价申请 备案、监测、

审批等项制度,要集中搞好对集市贸易市场价格的指导管理。对于若干

影响物价指数的重要商品,实行不定期的最高限价和差率控制。对于居

民服务项目费用本着相对固定现行价格管理的原则,重点监测的是教育

、医疗、电力、铁路和邮电的收费价格。针对近年来国营主渠道减少的

状况,今后几年可根据当地的情况,整顿流通秩序,严厉打击哄抬物价

和暴利欺诈行为。在监督过程中,还要加强价格立法,发挥群众和舆论

监督的作用。

(七)适时推进价格改革。1994年物价上涨因素中,有一定比例是

由于近年来价格关系扭曲造成的,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这部分涨价当

属合理,但相当一部分基础产品、农副产品的价格仍不合理。这些产品

价格垄断性强,影响程度大。1994年原定的若干调价措施都已后延,对

其改革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力度。今后几年进行的结构性价格调整,

必须是在物价控制比较见效的条件下,依据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可适

时分批推开。

(八)恰当的处理引进外资与防止引起通货膨胀的关系,80年代以

来,引进外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外

资引进工作,但引进外资要注意质量问题,不能饥不择食。特别是在我

国各种经济机制不健全的条件下,如果引进外资工作放任自流、盲目发

展,不仅会引起通货膨胀,还会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为了提高引进外

资的质量,防止产生通货膨胀:①要尽快制定引导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

,今后引进外资重点发展如下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基础产业(包括交

通、能源、原材料和农业)、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技术相结合的产业。

改变现有引进外资的地域优惠为单一的产业优惠。对不利于产业结构调

整和优化,不利于发挥地区优势,与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外资项目

,应限制发展。②国家对外债的规模和结构要实施严格的控制,要在衡

量国内资金和物资的配套能力,国家外汇储备量和国内劳动力、技术水

平等生产要素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外债规模和结构。③引进外资与利用

内资通盘考虑,防止由于引进外资规模过大而扩大国内的投资需求,加

大通膨压力,防止外资膨胀的关键在于规范各级政府的经济行为,真正

建立引进外资的责任约束机制,把外资的引进纳入市场机制作用之下,

减小投资规模的周期性震荡、缓合通胀压力。

(九)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利于阻止

通货膨胀。因为外向型经济可以使一国利用其自身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增加所拥有的使用价值量,加快资金积累速度

和国内供给能力,从整体素质上提高国民经济抗御通货膨胀的能力,避

免走上依靠通货膨胀来积累资金的歧路。所以,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防止

通货膨胀的一条战略措施。它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底子薄、人口多的发

展中国家来说,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长:王世惠、 孟庆先

成员:苏存(执笔)、王之春、李春芝、孙殿武、曹永芬、

安海波*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研究_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