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

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

秦振宇[1]2000年在《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系统性念珠菌病是免疫抑制患者如应用抗肿瘤药物治疗、接受器官移植以及心脏和腹部手术当中,常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比细菌血症患者还要差。尽管接受足够的治疗,系统性念珠菌病的病死率仍很高,约为50%-80%。而在感染早期,血培养的敏感性较低。最近,非培养分析技术如PCR已开始应用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之中。 以前的研究证实,PCR既可用于检测血标本中的念珠菌,也可用于检测尿标本中的念珠菌。然而,还没有在同一个实验当中同时用PCR比较血和尿标本的研究报道。在血标本中,至少存在两种样本一全血和血浆。同样,尿标本也至少有两种类型-上清液与尿沉淀。由于离心使真菌细胞沉淀但不会破坏其完整结构,所以在血浆和尿上清中只可能存在游离的真菌模板DNA。相反,当采用全血或尿沉渣时,其标本中可能既存在游离DNA也存在细胞内DNA。然而,由于血和尿中存在PCR抑制物如血红蛋白和亚硝酸盐等,首先要通过血细胞裂解和洗脱去除。因此,所采用的标本不同,检测DNA的来源也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敏感性及其临床意义不同。就我们阅读文献所及,这一问题还没有被深入研究过。故我们采用念珠菌感染小鼠实验模型,扩增其编码18SrRNA的基因,比较了血和尿标本PCR的阳性检测率,并与培养阳性率作比较。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将实验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采用符合“国际实验动物索引”的远交品系小鼠ICR,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降低免疫,再从静脉攻击白念珠菌造成系统感染,从而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急性系统性感染模型,并观察了其感染特征。 第二部分,我们参考国外文献,并结合本实验特点,初步建立了一套以玻璃珠破壁、以饱和氯化钠去除蛋白质、以无水乙醇沉淀核酸的基本DNA提取技术。同时,根据不同的临床标本、不同的检测目标适当调整之。体外敏感性实验证实,最低可从标本中检测出100CFU的菌量。 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比较不同检测方法(PCR和血培养)、不同组份的临床标本(血浆与全血,尿上清液与尿沉渣)在动态检测不同免疫状态下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差异。 对于免疫正常小鼠,血培养和尿培养在小鼠感染念珠菌第七天时才出现阳性结果,血浆PCR阳性结果最早出现在第二天,下来是全血PCR在第三天,而尿上清和尿沉渣则同时在第四天出现阳性结果。血培养与血浆PCR间(P=-0.006)、血培养与全血PCR间(P=0.031)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浆与全血PCR间、尿培养与PCR方法间未见统计学差异。 对于免疫抑制小鼠,在小鼠感染念珠菌第六天时出现血培养和尿培养阳性,血浆PCR阳性结果最早出现在第一天,下来是全血PCR在第二天,而尿上清和尿沉渣仍同时在第四天出现阳性结果。血培养与血浆PCR间(P=-0.003)、血培养与全

王淼淼[2]2010年在《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的快速鉴定和近平滑念珠菌形态转换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常见深部念珠菌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第一节常见深部念珠菌PCR-RFLP方法的建立目的建立常见深部念珠菌的PCR-RFLP方法。方法对6种念珠菌标准株(包括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使用引物PR1-PR3扩增ITS1-ITS2区。按照rDNA-ITS-RFLP方法采用不同酶进行酶切,比较酶切带型图,选择最佳的酶切方案,鉴别常见6种念珠菌。结果应用MSPI或者HhaⅠ+HaeⅢ进行酶切反应,6种念珠菌标准株的酶切带型有明显差异,易于鉴别。结论使用MSPI或者HhaⅠ+HaeⅢ进行酶切,可以通过一次反应,鉴别出常见的6种致病念珠菌,为临床念珠菌的快速准确诊断赢得时间。第二节常见深部念珠菌多重PCR快速鉴定方法的建立目的为了快速准确鉴定深部感染常见的6种念珠菌,建立一种多重PCR技术。方法对6种念珠菌包括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标准株,通过2条通用引物和6条种特异性引物扩增ITS1-ITS2区DNA序列,初步建立6种念珠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与CHROMagar'快速显色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HROMagar'快显色法可用于念珠菌初步分离和鉴定,只能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进行较好鉴别。而多重PCR反应可以将每种念珠菌扩增出通用和特异性两个条带,易于区别。结论多重PCR方法可一次鉴定出常见的6种致病念珠菌,与传统CHROMagar快速显色法相比,快速准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第二章念珠菌临床致病株鉴定及临床分析第一节念珠菌临床致病株多重PCR鉴定目的使用多重PCR方法鉴定临床念珠菌病标本。方法收集2009年度念珠菌临床株共50株。分别应用传统CHROMagar'陕速显色法和多重PCR方法对这些念珠菌临床致病株进行鉴定。以ITS区测序鉴定作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念珠菌鉴定方法。结果CHRO Magar快速显色法判断准确37株,准确率74%;多重PCR能快速准确鉴定临床最常见的6种致病念珠菌(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判断准确46株,准确率92%,且未判出的4株菌不在本诊断体系之中。结论多重PCR方法的确能快速准确鉴定临床最常见的6种致病念珠菌,总体而言优于传统的CHROMagar诊断方法。第二节临床致病念珠菌感染分析目的通过对真菌检验室收集念珠菌临床致病株的鉴定,分析不同念珠菌种临床致病株分布和发病特点。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真菌检验室2009年度念珠菌临床标本,分别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方法进行鉴定。结合患者性别、年龄、患病部位等一般资料,初步分析不同念珠菌种临床致病株的分布和发病特点。结果收集到临床致病念珠菌50株,其中白念珠菌28株(56%),非白念珠菌中,近平滑念珠菌的比例最高(18%)。另外还发现一些少见念珠菌临床致病的情况,如涎沫念珠菌、耶罗维亚解脂酵母、希木龙念珠菌。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念珠菌,但非白念珠菌中近平滑念珠菌的感染比例也较高。念珠菌种的鉴定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很大意义。第三章近平滑念珠菌的WO形态转换观察目的观察近平滑念珠菌在不同培养基的形态转换现象,以及温度对其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收集近平滑念珠菌正常人皮肤携带株及临床致病株和标准株,接种于改良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观察其不同形态转换,以及温度变化对光滑(W)与皱褶(O)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近平滑念珠菌在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上,均可以出现多种形态以及一定频率W-O转换现象。在观察W向O形态转换过程中发现,与25℃培养温度相比,37℃条件下光滑菌落形态占更多的比例。结论近平滑念珠菌体外培养时存在形态转换及W-O转换现象,且于37℃时更易保持光滑形态。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也可以用于基本的W-O形态转换观察。

唐玮[3]2005年在《Mab03.2C1C2体外保护作用的研究和在实验动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我科已制备出一株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03.2C1C2 基础上,初步探讨单抗Mab03.2C1C2 在体外抑制白念珠菌相变以及在单抗Mab03.2C1C2 参与下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和在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中的实验室检测应用。方法:制备Mab03.2C1C2 腹水单抗并纯化之。将不同浓度的Mab03.2C1C2 分别与白念珠菌孢子悬液,白念珠菌孢子和人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混合液,白念珠菌孢子和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液共同孵育,观察Mab03.2C1C2 对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以及Mab03.2C1C2 影响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建立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兔模型,用双抗体夹心ELISA 法检测动物血清标本中的芽管特异性抗原。结果:Mab03.2C1C2 能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芽管生成率,和在芽管形成条件下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的粘附,其抑制作用与该单抗的浓度成正比;用ELISA 法检测了20 只兔模型70 份血清标本中芽管特异性抗原,敏感性为61.4%(43/70),特异性为90%,并且50%的兔在接种后24h 后就可在血液标本中检出芽管抗原。健康对照兔血清中检出2 例阳性血清,假阳性率为10%(2/20)。临床标本:健康对照组及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组未检出抗原,特异性为100%。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和痰培养为白念珠菌组患者7份血清中有3份为阳性结果,4 份阴性。阳性率为42.9%,与健康对照组和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Mab03.2C1C2 在体外能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通过抑制白念珠菌芽管的形成而抑制白念珠菌对人口腔颊粘膜上皮细胞、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降低白念珠菌的侵袭力;ELISA 法检测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血清芽管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强,尽管存在一些不足,ELISA 法检测血清芽管特异性抗原仍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对个体来说,连续多次抽血检测可以提高检出率,有助于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李囡, 范红[4]2008年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快速分子检测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抗生素、化疗药物的发展和应用,以及艾滋病的肆虐、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多因素影响,真菌感染性疾病日益增多。近20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流行状况在美国,1990年住院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率是1980年的1.9倍,居各种病原体感染率上升之

符美华[5]2005年在《深部念珠菌病快速PCR检测的标准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和各种导管技术的发展,免疫缺陷人群(AIDS患者,恶性肿瘤和血液病患者,吸毒者,等等)的扩大,机会性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在免疫受损患者中,深部真菌的感染仍以念珠菌和曲霉最为常见。念珠菌属引起的感染占院内真菌性血行感染(BSIs)的四分之三,已成为美国院内血行感染的第四大病因。且由于该类患者的基础状况较差,如果不能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死亡率较高。随着高危人群中预防性应用唑类药物的增多,系统性和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致病菌谱发生了相应变化,白念珠菌虽是念珠菌属发生机会性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但由非白念珠菌(NAC)引起的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和近年来新出现的葡萄牙念珠菌、挪威念珠菌、溶脂念珠菌和都柏林念珠菌等。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因其对唑类药物天然不敏感甚至耐药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时准确地鉴定这两种念珠菌,对临床药物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深部念珠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镜检和培养及组织病理,念珠菌的培养一般需要2-3天,且阳性的比例不高,而念珠菌的表型鉴定方法如糖同化试验、CHROMAgar、API-20系统等因耗时较长且人为因素干扰大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就要求临床寻找更快速、经济、方便和准确的诊断方法。本研究欲对模拟的临床念珠菌感染的标本进行真菌通用引物的盲法PCR检测,同时用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种特异性引物进行三重PCR检测并对试验程序和方法进行优化,评价分子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期为临床可疑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一个快速、方便和准确的方法。第一章:PCR实验方法的建立。首先验证真菌通用引物PCR检测真菌DNA的特异性。对临床常见的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烟曲霉、新生隐球菌用通用引物扩增出260bp左右的目的片段。而对临床常见的易被念珠菌感染的无菌体液,如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等,应用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未出现目的片段。其次,验证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种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对纯培养的上述三种真菌分别进行种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分别扩增出402bp、475bp、632bp左右的目的片段,而对热带念珠菌、烟曲霉、新生隐球菌、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脑脊液等,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第三,验证上述四种引物的敏感性。在生理盐水、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中分别加入上述三种念珠菌,制成10~6-10~1CFU/ml的临床模拟标本,进行PCR扩增,并调整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可检测出DNA的最低菌量为10~2CFU/ml,并多次重复实验,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第四,建立针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的三重PCR方法。对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进行不同浓度的混合,用上述三种念珠菌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并通过调节三种引物和ITS4的浓度,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最后,建立播散性念珠菌病的兔模型。用静脉接种白念珠菌的方法,成功建立播散性白念珠菌病的动物模型。第二章:对深部念珠菌病模拟标本进行三重PCR检测,评估PCR方法检测深部念珠菌病的稳定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首先,对临床常见的深部真菌感染的不同体液标本中,真菌通用引物和白念特异引物检测的敏感性进行比较;丝状真菌(烟曲霉)和酵母菌(白念珠菌)检测的敏感性进行比较;模拟体内环境,在EDTA抗凝血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37℃孵育,比较不同时间段PCR检测标本中真菌的敏感性。其次,设计随机表,请实验不相关人员配置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菌悬液,按照随机表分别加入到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中,制成不同念珠菌、不同浓度、不同体液的深部念珠菌病的模拟标本。对上述标本进行真菌培养,了解真菌培养的阳性率。同时对模拟标本进行真菌通用引物的单重PCR检测和3种念珠菌种特异性引物的三重PCR检测,以期通过一次PCR实验,能把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彼此分开。同时评价PCR检测念珠菌感染模拟标本的稳定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设计随机表,请实验不相关人员按随机表在血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制成不同浓度混合的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模拟血液标本。对模拟标本首先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上培养。对相同的标本用真菌通用引物进行单重PCR检测和白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特异引物三重PCR检测,了解PCR检测混合模拟标本的稳定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真菌培养和三重PCR检测深部念珠菌病临床模拟标本的阳性率的差异没有显著性,而三重PCR检测的时间较短,在6h内能完成一次实验,大大缩短了深部念珠菌病临床模拟标本的检出时间,可以用于深部念珠菌病的临床标本的检测。第三章: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兔模型的构建和药物疗效的分子监测。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在接种后24小时,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m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每天一次,共14天。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和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同时对兔模型进行体温监测和外周血的白细胞监测,了解在真菌感染和治疗的过程中,兔模型的一般情况。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天;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血培养阳性。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组较对照组体温下降较早。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果表明,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小结:在本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建立了检测深部念珠菌病的PCR方法,并用盲法评价了该方法检测深部念珠菌病临床模拟标本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成功建立了播散性白念珠菌病的兔模型,用分子方法评价了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病的药物疗效。

李玉珍[6]2013年在《骨髓培养在儿童侵袭性真菌病中的诊断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是指致病真菌侵入人体深部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在过去的20年时间,IFD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这可能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其它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普遍应用,气管插管、导管留置等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开展,以及临床医生对IFD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关。儿童IFD具有起病隐匿、发病时间较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对真菌感染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已成为所有儿科医生必须面对的考验之一。病原学培养和鉴定对诊断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阳性率低,常常被许多临床医生所忽视。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对怀疑IFD的患儿进行骨髓培养,其阳性率较血培养高,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为此本研究总结我院近年来疑似IFD患儿的骨髓培养、痰培养和血培养结果,并对三者进行比较,从而探讨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儿内科、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发热持续7天以上,具有真菌感染宿主/危险因素(如有基础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剂、接触真菌环境等),且抗生素治疗效果差的住院病人进行骨髓培养和血培养,呼吸系统受累者进行痰培养,根据病情选择实验室检验、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直至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表现和体征好转,实验室指标好转,或排除诊断侵袭性真菌病,或家属要求出院。总结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记录真菌培养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血培养和骨髓培养结果进行比较,并分别计算痰培养、血培养和骨髓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绘制痰培养、骨髓培养和血培养诊断儿童IFD的ROC曲线,对比曲线下面积。结果共76例患者入选本次研究。(1)原发性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者18例,原发性疾病治疗需长期服用激素者29例,儿童危重症者9例,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2例。既往体健,无反复感染病史和基础疾者18例。36例患者曾接触过鸡群、鸽群等真菌环境。所有患者均于外院或本院给予广谱抗生素应用5-7天,效果不佳。(2)76例患者中,确诊病例22例,临床诊断病例7例,拟诊病例4例,共33例。排除诊断IFD43例。(3)33例IFD患者器官受累情况为:肺28例(85%),肝脾18例(54%),淋巴结14例(42%),肠道14例(%),神经系统1例(1%)。(4)76例患者共培养出49株真菌。骨髓培养阳性共15例;血培养阳性6例,其中1例白色念珠菌考虑定植或污染可能性大;痰培养阳性26例;尿液培养阳性2例。真菌类型以念珠菌最多,占43/49例(88%),且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为22/49例(45%);新型隐球菌和烟曲霉菌分别为4/49例(8%)和2/49例(4%)。(5)骨髓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相比较,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6,P<0.05)。(6)分别计算痰培养、骨髓培养和血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痰培养为53.57%、68.57%、57.69%和64.86%;骨髓培养为45.45%、100%、100%和70.49%;血培养为15.15%、97.67%、83.33%和60.00%。痰培养和骨髓培养的灵敏度较高,骨髓培养和血培养的特异度较高。(7)应用SPSS17.0分别绘制骨髓培养、痰培养和血培养诊断儿童IFD的ROC曲线,骨髓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788,95%CI为0.662-0.915。痰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631,95%CI为0.488-0.774。血培养诊断IFD的AUC为0.596,95%CI为0.448-0.744。痰培养和血培养的ROC曲线均位于骨髓培养ROC曲线的下方,提示骨髓培养对儿童IFD的诊断性优于痰培养和血培养的诊断性。结论(1)儿童IFD的预后差,临床表现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念珠菌仍为儿童IFD最常见的致病菌。(2)骨髓培养特异性高,对儿童侵袭性真菌病具有确诊价值,且其诊断性优于痰培养和血培养,可以提高真菌病原学的检出率。(3)真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李贞旭[7]2012年在《CT能谱成像技术对AIDS合并肺部常见感染鉴别诊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称艾滋病,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后引起的最严重的免疫抑制性临床综合征。肺部的细菌、结核、真菌均是AIDS肺部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亦是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CT具有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对病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的优势。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扫描时对发现病变边缘及内部结构细节的显示更为清晰,在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宝石能谱CT提供了多个定量指标,包括不同的单能量CT值(40keV~140keV),水-碘基物质浓度值、能量衰减曲线等分析功能。对比以往在MSCT上鉴别细菌性、结核、真菌性感染相比,CT能谱成像提供了更多的定量指标和分析工具,多个相关指标联合诊断将会提高鉴别的正确性。初步探讨宝石能谱CT对艾滋病合并肺部机会性感染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已确诊为AIDS且临床或病理证实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81例,其中,细菌性感染33例,结核感染25例,真菌性感染23例。CT扫描时平扫及静脉期采用能谱扫描模式(GSI模式),将所扫描的图像传输至GE AW4.4工作站上利用GSI Viewer软件分析三组病例的CT能谱成像定量参数(40-140KeV每10KeV为分隔的各能量水平的CT值、能谱曲线中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的斜率及碘-水基物质对浓度)。三组病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传统诊断方法(临床+影像学表现)与新技术(临床+能谱综合诊断)做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性比较。结果在GSI平扫图像中,三组病例的能谱曲线相互间存在交叉,三组病例在40-70KeV段的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P<0.05);70-100KeV、100-140KeV段能谱曲线的斜率及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F=2.94、2.63、0.38,P>0.05)。在GSI增强图像中,三组病例的40-70KeV,70-100KeV段斜率及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99、6.37、11.80,P<0.05);100-140KeV段能谱曲线的斜率无统计学差异(F=1.60,P>0.05)。CT能谱定量分析中,40-140KeV每10KeV为分隔的各能量水平的CT值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传统诊断方法与新技术两组检查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45,P<0.05),传统诊断方法与新技术诊断两组检查的准确率分别为72.8%和91.4%。结论1、在AIDS常见细菌性、结核、真菌性感染病灶中能谱CT的单能量CT值、水-碘物质定量、能谱曲线斜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对其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2、CT能谱成像在AIDS合并机会性感染病灶的定量综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诊断手段,能谱CT的定量诊断可以作为鉴别艾滋病合并肺部细菌性、结核、真菌性感染的一种新的方法。

吴淡森[8]2009年在《恶性血液病侵袭性曲霉菌病AllGlo荧光PCR诊断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结合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通过自行设计引物、探针,建立与评价侵袭性曲霉菌病AllGlo荧光PCR诊断技术,以期为侵袭性曲霉菌病提供快速、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研究方法⑴利用Blast和DNAMAN软件工具在GeneBank数据库中查找黄曲霉、烟曲霉的高度保守序列。通过Primer Express2.0软件对找出的目的基因序列进行自行设计AllGlo荧光PCR引物和探针;制备标准品并制定AllGlo荧光PCR定量标准曲线,进行评价。⑵模拟曲霉菌性菌血症,分别采用Lyticase酶消化法、玻璃珠-盐析法和QIAamp-S法提取真菌DNA,分析比较三种方法的提取效率。⑶收集临床血液标本,进行DNA提取,并进行AllGlo荧光PCR单盲检测,与实验室传统的血培养和GM实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⑴:AllGlo荧光PCR定量标准曲线:Y∧=-3.003Χ+36.825,R2=0.981(黄曲霉);Y∧=-3.052Χ+38.016,R2=0.994(烟曲霉)。敏感度达10CFU/ml。AllGlo荧光PCR检测的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小,重复性好,且特异性高。⑵:3种方法提取的DNA A260/A280无差别(P>0.05);Lyticase酶消化法和玻璃珠-盐析法的提取效率高于QIAamp-S法(P<0.001),而Lyticase酶消化法和玻璃珠-盐析法的提取效率无差别(P>0.05)。⑶:AllGlo荧光PCR检测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GM实验,敏感度无差别(P>0.05),而特异性优于GM实验(P<0.05)。与血培养的诊断效能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血培养的特异性较高,但是敏感性低于AllGlo荧光PCR技术。研究结论成功建立了侵袭性曲霉菌病AllGlo荧光PCR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重复性好。检测高度疑似曲霉菌感染病人的全血标本,有较高的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特异性。

佚名[9]2005年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说明:(1)本索引主要根据美国国立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选择主题词。(2)一般每篇文章设立1~2个主题词。(3)本索引按汉字的拼音字母排序,冠有阿拉伯数字或西文字母的主题词和文题,也分别按其后汉字的拼音

参考文献:

[1]. 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D]. 秦振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2]. 临床常见致病念珠菌的快速鉴定和近平滑念珠菌形态转换观察[D]. 王淼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

[3]. Mab03.2C1C2体外保护作用的研究和在实验动物检测中的应用[D]. 唐玮. 第三军医大学. 2005

[4].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快速分子检测技术[J]. 李囡, 范红. 四川医学. 2008

[5]. 深部念珠菌病快速PCR检测的标准化研究[D]. 符美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6]. 骨髓培养在儿童侵袭性真菌病中的诊断意义[D]. 李玉珍. 郑州大学. 2013

[7]. CT能谱成像技术对AIDS合并肺部常见感染鉴别诊断的初步研究[D]. 李贞旭. 郑州大学. 2012

[8].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曲霉菌病AllGlo荧光PCR诊断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实验研究[D]. 吴淡森. 福建医科大学. 2009

[9].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佚名.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标签:;  ;  ;  ;  ;  ;  ;  ;  ;  ;  

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分子诊断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