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诊断评价论文_王立秋

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诊断评价论文_王立秋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二人民医院 150518

摘要:目的:通过对颅内脑膜瘤患者16排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取仰卧位,采用16排螺旋CT机,自颈前弓下缘至颅顶进行头部连续性薄层扫描。结果:脑膜瘤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镰旁、大脑凸面、蝶骨嵴、矢状窦旁、小脑桥脑角、鞍区;肿瘤大小分布特点,在5 cm以上患者3例,3~5 cm患者19例,3 cm以下患者20例;肿瘤形状特点,类圆形或圆形27例,长条型或哑铃型2例,不规则形13例。结论: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关键词:螺旋CT;脑膜瘤;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16 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meningioma by analyzing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16 slice spiral CT.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42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meningioma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patient took a supine position and underwent continuous thin-layer scanning of the head from the lower edge of the anterior cervical arch to the top of the skull with a 16 row spiral CT machine.Results:the most common location of meningiomas was beside the falx,convex surface,sphenoid ridge,sagittal sinus,pons angle and sellar area.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meningiomas was characterized in 3 patients with 5 cm or more,19 patients with 3-5 cm and 20 patients with 3 cm or less.The shape of meningiomas was round or round in 27,long or dumbbell in 2 and irregular in 13.Conclusion:16 slice spiral CT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intracranial meningioma,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 spiral CT;meningioma;diagnosis

腦膜瘤是由颅内蛛网膜细胞形成,源于脑膜和脑间隙的衍生物,脑膜瘤大多属于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单发,多发很少见。脑膜瘤具有生长缓慢,病程相对较长的特点[1-2]。颅内脑膜瘤发病率较高,占颅内肿瘤的15%~24%,是仅次于胶质瘤而位居第二位颅内良性肿瘤。脑膜瘤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因肿瘤呈现膨胀式生长,患者常以头痛或者癫痫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早发现确诊病症对患者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对脑膜瘤诊断的研究越来越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脑膜瘤诊断手段也越来越多。目前头部超声波、CT、MRI和血管造影等检查是脑膜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不但做出定性诊断,还可以明确显示侵犯范围,对选择手术进路有很大帮助。虽然MR在诊断脑膜瘤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具有取代CT之势,但由于头部CT在显示脑膜瘤与临近骨性结构的关系、钙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仍是脑膜瘤不可或缺的诊断方法[3-5]。本文主要是探讨16排螺旋CT扫描技术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34例,年龄32~94岁,平均(58.5±4.1)岁,病程6个月~11年。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病理学检查确诊的颅内脑膜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同时排除外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患者取仰卧位,自颈前弓下缘至颅顶进行头部连续性薄层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240 mA,扫描速度0.5 s/圈,矩阵512×512,螺距0.562~1.75,准直0.625×16,颅底层厚层距为5 mm,脑组织层厚层距为10 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先利用平扫CT对申请的检查部位进行扫描,平扫后如发现可疑病变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建议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患者持影像学检查结果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或为排除某些疾病时可直接进行增强CT扫描。经静脉血管注射100 ml碘海醇提高增强CT扫描价值。扫描结束后将横断面影像传送至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组,结合16排螺旋CT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颅内脑膜瘤的发病部位分布、肿瘤大小、形态特征、瘤体密度及钙化情况,以及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等临床指标。

2 结果

2.1 42例患者肿瘤发病部位分布特点

42例患者脑膜瘤发病部位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大脑镰旁20例(47.6%)、大脑凸面11例(26.2%)、蝶骨嵴4例(9.5%)、矢状窦旁3例(7.2%)、小脑桥脑角3例(7.2%)、鞍区1例(2.3%)。

2.2 脑膜瘤患者肿瘤大小特点

在5 cm以上患者3例(7.1%),3~5 cm患者19例(45.3%),3 cm以下患者20例(47.6%)。

2.3 脑膜瘤患者肿瘤肿瘤形状特点

类圆形或圆形27例(64.3%),长条型或哑铃型2例(4.8%),不规则形13例(30.9%)。

2.4 肿瘤密度特点

患者平扫CT结果显示瘤体高密度32例(76.2%),等密度7例(16.7%),混合密度3例(7.1%);块状钙化8例(19.0%),点状钙化12例(28.6%),无明显钙化22例(52.4%);瘤体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31例(73.8%),界限模糊11例(26.2%)。35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结果显示25例(71.4%)患者瘤体明显均匀强化,3例(8.5%)轻度强化,2例(5.7%)非均匀强化,5例(14.2%)未出现明显强化。

3 讨论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脑膜瘤的和基因异有关。手术切除是治疗脑膜瘤最有效的手段。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预后也越来越好,使大多数患者得以治愈。脑膜瘤发病部位可见于颅内任何部位[6-8],其中大脑镰旁、大脑凸面者最多见,其次为矢状窦旁、蝶骨嵴、鞍区、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脑室内脑膜瘤患者者极少,硬膜外偶尔可见。

CT检查是主要针对人体大脑扫描比较先进的医学扫描技术,能够清晰地检查出身体内部解剖结构,一般分为平扫CT、增强CT和脑池造影CT。16排螺旋CT突破传统CT设计,全周扫描时间一般为0.5 s,与传统CT扫描技术相比,16排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肿瘤层薄、X线剂量小、图像质量好、空间分辨率高、病灶检出率高等优点。16排螺旋CT检查实现了短时间薄层大面积扫描,能后精准定位,确定肿瘤的大小、形状及性质,大大减少了某些病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常规检查及诊断[9-10],目前已成为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检查手段。一般脑膜瘤为血运丰富的实质性肿瘤,利用CT扫描进行检查时,具有独特的扫描图像特征,增强扫描后,绝大对数脑膜瘤颅后会出现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造影剂增强图像。

本研究中患者脑膜瘤发病部位分别为大脑镰旁47.6%,大脑凸面26.6%,蝶骨嵴9.5%,矢状窦旁7.2%,小脑桥脑角7.2%,鞍区2.3%,与资料中肿瘤发病部位的研究基本一致。影响脑膜瘤预后的因素很多,肿瘤部位、大小、组织学特点及手术切除程度等均是影响脑膜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患者术后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瘤体未能全切、术前患者状态不佳、肿瘤恶变或伴有颅骨增厚等。脑膜瘤的病理特征主要以球形生长,多与周边脑组织边界清楚,本次对瘤体形状及与周边组织边界情况的研究发现,64.3%瘤体呈类圆形或圆形,与资料显示结果一致。有73.8%患者瘤体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与资料研究一致。典型的脑膜瘤患者,在平扫CT中,脑膜瘤多呈现单独的高密度或等密度的占位性病变。瘤体密度均匀一致,邊缘比较清晰,瘤体内可见钙化。增强CT扫描后可见肿瘤明显增强,可呈现脑膜尾征。本研究中患者平扫CT结果显示92.9%的患者瘤体呈高密度或等密度,47.6%瘤体可见钙化,73.8%瘤体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与文献[11]显示基本一致。35例行增强CT扫描的结果显示79.9%患者瘤体出现明显或轻度均匀强化,增强CT扫描结果与之前文献[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能够定位颅内脑肿瘤的发病部位,确定肿瘤的大小、形状及性质,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段纪俊,陈万青,杨念念,等.2003~2007年中国脑瘤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2,21(9):644-649.

[2]谭齐家,何理盛.颅内脑膜瘤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06,28(2):109-112.

[3]陈军.146例颅内脑膜瘤的MRI与CT影像学特征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257.

[4]程劲松,韩雪立,刘东.CT和MRI在颅底沟通性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2):213-215.

[5]陈琪,李国强,李惊涛.MRI对颅内脑膜瘤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4):23-26.

[6]江金带,谭理连,李扬彬,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型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2):168-170.

[7]肖沛标.多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8):2697-2699.

[8]王春辉,马国良.CT诊断脑膜瘤22例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24(4):49-50.

[9]张蕾莉,崔世民,刘梅力,等.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脑膜瘤诊断的应用[J].天津医药,2002,30(4):218-220.

[10]江宏斌.螺旋CT 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088.

[11]李启锡.脑膜瘤的螺旋CT诊断[J].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26(11):89-90.

[12]柳月,陈文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膜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J].常州实用医学,2009,25(3):166-167.

论文作者:王立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期界》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16排螺旋CT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诊断评价论文_王立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