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张璐

西京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2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探讨预防献血不良反应的措施与方法。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12月的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不良反应的290名献血患者的情况作为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8%(290/29447),各种诱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此外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献血次数相关,首次为1.02%,2次为0.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精神因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与献血的次数有一定的关联;通过普及献血知识,加强心理因素的干预,改善献血环境,加强采血护士穿刺技术,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等措施预防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剖析;预防措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及无偿献血的宣传、普及,公民献血的热情及意识逐步提高,无偿献血群体不断扩大。极少有献血者在献血时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献血反应预后良好,不会留下后遗症,但还是会给献血者带来一定的身体损伤及心理影响,损伤献血者本人及周围群体献血的积极性。为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及由此产生对无偿献血的负面影响,现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29447例献血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以期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献血者的健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12月29447例献血者一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者资料290份。献血者一献血前体检化验合格,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者一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一2011)的要求:①年龄:18一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②体重:男性大于或等于50kg,女性大于或等于45kg。③脉搏:60一100次/min,节律规整,高度耐力的运动员大于或等于50次/min。④血压:12.OkPa(90mmHg)收缩压<18.7kPa(140mmHg),8.OkPa(60mmHg)小于或等于舒张压<12.OkPa(90mmHg),脉压大于或等于30mmHg/4.OkPa。⑤体温正常。⑥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⑦四肢无重度及以上残疾,无严重功能障碍及关节无红肿。⑧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血液快速初筛检验合格:①:血红蛋白检测:男性大于或等于120g/L,女性大于或等于115g/L。硫酸铜法:男大于或等于1.0520,女大于或等于1.0510。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快速检验阴性。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符合相关要求。

1.2方法

对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根据各种原因进行分类汇总。

1.3献血反应的判断标准

分为三级。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伴轻度出汗等血管迷走神经症状,精神紧张、焦虑,眩晕、连续的哈欠,但仍有知觉;中度:表现为失去知觉,及渐进性的轻度反应;重度:除以上症状外,还有明显的晕厥、持续性低血压、失去知觉、抽搐、心动过缓,脑缺血症状等。

1.4统计学分析

首次大于等于2次献血者一的献血不良反应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种原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总结见表1。

表2 献血次数与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X2=5.23,P<0.05)

3讨论

献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出现的,以献血者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血容量急剧下降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常由于生理、心理、采血环境等各种因素引起。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功能紊乱过程,出现一系列功能性改变,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甚至晕厥等症状,经过体检医生的处理,一般恢复良好,不会留下严重后遗症。本次调查显示,2014年1月至12月共有29447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其中有290人出现了献血反应,占总人数的0.98%。经分析发现,各种原因中以精神紧张引起的献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其次为空腹、睡眠不足或疲劳、有晕血/晕针史及穿刺疼痛。

献血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轻、中度反应,重度是少见的。精神紧张属轻微性恐惧心理的一种,是对某种事物或情境产生焦虑和害怕的一种表现。精神紧张又是导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因为首次献血者献血之前对献血知识不够了解,在献血时更容易精神紧张,因此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首次要高于2次及多次献血者。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有很多方面,例如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采血环境,加强献血前的宣传工作,消除献血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加强采血前的征询工作,避免献血者在空腹、疲劳等情况下献血,在采血现场准备餐饮,空腹的献血者献血前饮用热牛奶,面包,预防低血糖,对睡眠时间低于6h的献血者,劝其延期献血;采血护士要提高业务水平,穿刺准确,手法熟练,减少因二次穿刺而造成献血者的紧张害怕心理。

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可导致献血者,特别是初次献血者血容量骤然下降,同时出现某此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反应如头晕、出汗、恶心等,即献血反应;而献血反应可影响献血过程的正常进行。

近年研究证明,精神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且更多地发生在初次献血者中。根据现代医学提倡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综合模式的要求,应该将其运用于无偿献血工作之中,通过对初次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使初次献血者获得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满足,顺利、愉快地完成献血过程。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心理特征,在具备爱心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紧张状态,保证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

此外,献血前多饮用温开水可有效增加血容量,充盈血管,降低针尖对血管壁的刺激,减轻献血者的疼痛,缓解紧张情绪,也能有效地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献血者献血时是否发生献血反应或献血反应发生后我们的医护人员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献血者及其亲属的献血积极性,我们应该提高服务水平,使每一位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一都及时一得到妥善的处理和贴心的照顾,使他们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低,并使其尽早恢复。这对我们增加固定的无偿献血者人数,扩大无偿献血队伍,保障安全、充足的血液供应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彩霞;舒堃;张淑香;杨占凯;李京兰;刘香云.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09(05):112.

[2]Hauson SA;France CR;杨晓芬;赵凤绵;武江.献血前水的摄入可减弱献血不良反应[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01):78-80.

[3]魏莉.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03):122.

[4]冯霞.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4(04):89.

[5]俞丽帅;孙燕.萧山区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04):45-46.

论文作者:张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8

标签:;  ;  ;  ;  ;  ;  ;  ;  

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_张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