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财富共享观与长江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邓小平的财富共享观与长江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邓小平共富构想与长江开发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战略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东西部共富构想是长江开发战略提出与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由我国自然历史原因和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东进沿海地区造成的。为了消除这种差别,新中国成立后,沿海与内地经济的分异融合便在国家的干预下展开。由于急于求成,加之从国防安全和政治因素考虑,我国长期采取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资金、设备、人才分配上,重内地轻沿海,人为地推动生产力布局大规模西移,把建设重点转移到内陆“三线”地区。这种“三线”建设,虽然对开发中西部资源,推动中西部地区新工业城市兴起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东西部发展上,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为地抑制了东部地区的发展,既拉大了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又影响了西部的发展;二是国家对西部资源的开发及现代经济要素的巨大投入具有嵌入性特征,使现代企业集聚形成的新兴工业城市,成为一座座封闭的“孤岛”,结果把东西矛盾转化为西部地区间、城乡间矛盾。实践证明,这种办法,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好办法。必须有新思路,用新办法代替老办法,在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平衡与不平衡发展上作出新的抉择。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然后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这一构想,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缩小东西差距,消除地区不平衡的新思路。以后,邓小平对这一构想作了充分阐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1、在思想指导上,强调在提高效率和公平分配结合的总原则下,从我国现实经济水平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要把提高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放在首位,同时适当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问题。

2、在发展目标上,强调尊重不平衡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紧紧把握共同富裕总目标,重点突出有限阶段有限领域的奋斗目标。对于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方面,决不放弃;对于现在发展水平不允许而达不到的,则不强求。

3、在发展空间方向上,强调采取先东后西,先沿海后内地,边缘起步,由南向北,典型试验,分层展开,逐步形成东西结合、全方位的开放开发的发展格局。

4、在发展方式上,强调先发展起来的要照顾左邻右舍,先进帮后进,先富帮后富;内地支持沿海发展是大局,沿海要帮助内地发展,但负担不要过重,要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5、在时距选择上,强调十年准备,十年发展;坚持抓先富二十年不变,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为准。在2000年前,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6、在政策措施上,第一,要开展物资协作,组织技术转让,一省包一省或两省,进行对口支援;第二,要组织经济协作区,开展联合;第三,要加强基础工业投资,集中抓几项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化东西部经济联系;第四,在保证发达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采取发达地区多交利税办法,改革资金投向,促使资源配置、产业布局西移,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发展。

在邓小平以上构想中,始终贯穿着两点基本思想:一是允许先富、鼓励后富,逐步实现均衡转变的思想;一是先进帮落后,先富带后富,照顾左邻右舍的思想。

从允许先富讲,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落后,这种不平衡与落后,不仅使我国存在着巨大的东西差距,而且同世界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由于发展不平衡,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缩小同世界发展的差距,齐步走,一起上,是不可能的。在发展选择上,先东后西显然是一条捷径,打好东部这个基础,才能增强国家实力,缩短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有条件更好地帮助和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从照顾左邻右舍讲,先富可能拉大差距,差距过大或拉大时间过长,都是不利的,必须扶持落后地区发展。在重点突出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要左右兼顾,研究广大中西部地区拥有的优势,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前进。这样才能避免东西之间、民族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加大,保证共富方向,不致于走上邪路。

东西部共富构想的深化与长江开发战略的提出

长江开发战略是在邓小平东西部共富构想不断发展完善的深化过程中逐步提出与确立的。具体讲,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78年到1983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共富构想形成为特征,以先富为主要内容,以开放为致富手段,以先对外开放为标志,首先突出先富区重点,宣布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试办经济特区,并以这些地区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先富问题,很少涉及到长江的开发战略。

2、从1983年到1988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共富构想发展时期。在先富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办好特区,增加开放城市。1984年扩大汕头、厦门特区范围,开放北起大连,南到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地区,开放了长江、珠江和闽南三角洲地区。1987年决定成立海南省,实行比特区更加特殊的政策。1988年初又作出了实施沿海战略,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重大决策。这样就形成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整个沿海地区开放的新格局和先富地区北移的新态势。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政策是共同富裕,是着眼于把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国家要腾出手来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先进帮落后是义务,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富的捷径。根据这一思想,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并在“六五”计划中,作出了对口支援,开展经济协作方面的新规定。1986年通过的“七五”计划中,要求90年代把重点逐步放到中部,积极作好开发西部地区准备,强调东中西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使共富构想在内容上突出了先富与后富的相互衔接与融合兼顾,并开始由输血式结合向造血式结合转变;在空间上提出了经济区要扩大,要加快,重点要转向中部和长江中游沿江地区,说明长江流域开发建设问题,已引起邓小平的重视和关注。

3、从1988年到1992年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是共富构想系统完善成熟时期,以明确东西部发展均衡转变时机,确定允许先富与照顾左右两方面结合方式和结合地域为主要特征。随着沿边开放,我国全方位开放发展格局的形成,邓小平就突出地提出了东西结合的横向重点区问题。1989年邓小平在同二野老同志谈话中,意味深长地说,那时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这好比是扁担的两头,我们晋冀鲁豫在中间,是一个挑扁担的地区,是把两头吸引到中间来的扁担战略,是实现中央战略意图的反攻战略。这段讲话虽不是直接讲的经济发展问题,但却把如何实行东西结合的途径指了出来,就是选择一个一肩挑两头的战略扁担地区,把东西部有机地联结起来,发展起来。此后,邓小平在总结共富构想和开放经验时,把这个战略扁担地区同长江流域开发建设问题直接联系起来。1991-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反复强调上海和沿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说,回过头看,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局面,都会不一样。在邓小平这一思想引导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三峡工程上马、进一步开放沿江城市的决策,使东起上海,西至重庆,包括长江三角洲14个城市及长江中上游14个城市和8个地区,面积3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人口15%、社会总产值20%的整个沿江发达地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联结东西部的战略扁担区,成为实现东西部共富构想均衡转变的空间结合点和先行区,从而正式确立了长江开发战略的地位。

长江开发战略在东西部共富构想中的地位与价值

把长江流域地区,尤其沿江地区作为实现东西部共富的战略扁担地区,进而确立长江战略,其价值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

首先,从条件看,长江流域地区是完全够格的先富区。一是优越的发展基础,二是便利的通江达海条件,三是人才荟萃的精英之地,四是发达的教育基地,五是城市密集的广阔市场。流域人口相当于美国和前苏联人口总和,国土面积相当欧共体国家总和,其市场容量也是不可限量的。

其次,从区域比较看,长江流域地区是兼顾左右最佳的战略扁担地区。长江流域地处全国中心腹地,东西横贯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南北纵穿十多省区,既可提供东中西部经济融合的地缘条件,又具备了南北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同时,长江流域内结大西南,外联大西北,地处两大陆桥中间,域内水网发达,交汇黄淮珠海四大水系,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延伸全国各地,具有总揽沿海与内地、南北与东西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的特征,客观上起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依存共生的作用。从经济角度讲,流域沿江地区囊括了华东、华中、西南三大区经济主体,集中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精华,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客观上为流域和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无疑会成为推动全国经济东西联动的最适合的战略扁担地区。

再次,从区内功能看,长江流域是市场与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结合,促进东西均衡转变的重点先行地区。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经过四十多年大规模建设,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无论发达与不发达地区,都处在工业化发展的新时期,上中下游,东中西部经济相济相生,十分活跃,同全国其他地区比,经济发展、市场发育、开放水平均相对领先,东西差异程度较小,十分有利于市场与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空间结合,已造成产业上下游置换,东西传递、城乡传递的优化态势。从资源结构看,我国以秦岭淮河划界,南方水多,北方火多(煤、油),则长江流域水占全国一半以上,火占南方90%以上,是全国和南方水火资源的富集区。这种资源优势,必然是国家投资建设大工程项目的重点区和吸引预算外资金投向的集中区。从市场角度看,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和中上游沿江地区的开放开发深入,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人文优势、港口优势、经济优势、市场优势日益显露与发挥。一方面必然会进一步推动全国经济重心向沿江地区集中,一方面将把大中企业推向市场,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从根本上推动流域上下,全国东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实力增强,尤其浦东开发、三峡建设、沿江开放,已进一步构成东西上下游地区向市场与计划资源配置方式有机结合态势,从而大大加强了长江流域作为全国经济实现东西均衡转变先行区的地位和条件。

最后,从发展态势看,长江流域地区是一肩挑两头战略的出色承担者。长江开发战略是从开发浦东、三峡上下两头进行的。随着开发浦东和上海经济的振兴,一方面向西推动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与振兴,一方面向东联结世界各国,成为对外经济的东大门,又推动东海油田开发和发展海洋经济,使原长江轴心区突破东海岸线框框,直伸海洋,变T型为向西又向东的十字型发展新格局。随着长江三峡工程兴建和整个沿江经济大发展,必将使整个流域和全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使国家能在继三峡工程之后又兴建长江南水北调工程和实现云贵川西南资源的大开发、大建设,从而对西南和整个中部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和推动,并为大规模开发大西北提供了可能;同时还将大大改善整个中上游航运条件,推动长江向西、向南、向北陆上通道的相继兴建,打通长江向西同拉萨、印度次大陆,向南同缅泰越东南亚诸国,向北同新疆、中亚、西亚及欧亚陆桥通道。使长江流域地区不仅可东向太平洋,而且可西通印度洋,广联欧亚非大陆,从而一改过去长江战略扁担地区过短,东通西不通,半截子缺陷局面,形成H字型两头通的新经济格局,并可在发展中,北连黄河——陇海,南结珠江——南昆,内交京广、京九、津沪、成昆铁路沿线经济,不断壮大实力,出色地担当起外联两洋、内结东西,振兴全国,一肩挑两头的战略扁担重任,为东西差距缩小,共富构想实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邓小平的财富共享观与长江发展战略_长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