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观察与护理论文_李爱芹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观察与护理论文_李爱芹

(泰州市姜堰区张甸中心卫生院 江苏 泰州 225527)

【摘要】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维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接受rt-PA溶栓治疗,治疗剂量为0.9mg/kg,将其中5~10mg入静脉小壶、剩余剂量与浓度为0.9%的100ml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6.-90min后静脉泵入。结果:本次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平均住院时间为(12.4±1.3)d。结论:在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中采取rt-PA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早期治疗中需对患者的血压、血倾向等进行严密监测,同时给予患者正确的溶栓药物治疗并对患者用药后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

【关键词】重组组织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221-02

临床中将脑梗死称之为脑卒中,是一种多种因素作用下脑部供血异常表现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高致残率脑血管疾病,本文对我院2013~2014年收治的34例脑梗死患者采取溶栓[1]治疗辅之综合护理,使得患者本次治疗获得了满意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拟选取在2013~2014年于我院接受溶栓治疗的3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63~78岁,平均年龄(67.3±1.4)岁,11例病变位于脑室体旁侧,19例位于基底核,4例位于其他区域,9例伴有失语症状,16例表现出偏瘫症状,7例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9例表现出意识障碍。本组患者经临床诊断及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同时排除患者颅内出血的可能;无一例患者出现昏睡、昏迷或严重意识障碍,评估瘫痪肢体肌力≤Ⅲ级;排除溶栓禁忌症者、脑出血史者、消化溃疡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胃肠道出血者,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在家属陪同或知情条件下自愿签署溶栓治疗同意书。

1.2 方法

1.2.1溶栓治疗 给所有患者静脉注射总量0.9mg/kg溶栓,静脉小壶中注入5~10mg溶栓,所剩溶栓剂量与0.9%(100ml)氯化钠溶液进行稀释60~90min后静脉泵入。

1.2.2护理 溶栓治疗前护理:予以所有经由绿色通道入院的患者进行全面相关检查,包括颅脑CT检查、心电图监测、血生化检查、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等,持续吸氧3l/min。接诊护士对患者的体温、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查,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状态、四肢肌力、吞咽功能等并作以准确评估,与此同时准备先关急救药品及器械。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血管自动调节机能受到损伤,动脉血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脑血流,动脉血压使平均动脉压显著降低不利于缺血组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溶栓前收缩压>180~200mmHg,舒张压>110~120mmHg,以上两个指标是导致脑出血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故而溶栓治疗中密切监测患者血压是十分重要的,将血压维持在130~160mmHg/70~90mmHg,若患者血压过高选用降压作用缓慢的药物降低血压,若患者血压较低则应及时找出致血压偏低的原因,对于收缩压<90mmHg的患者应禁止运用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中护理:指导患者头保持低位,取舒适体位,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通常情况下于同侧上肢建立2条静脉通道,保证药物的按时输入,利于补液及抢救中加入急救药物,另一侧上肢则主要用于血压的监测。治疗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以间隔15min测量一次血压为标准,4h内每一显示对血压进行量测一次,3d内间隔2h测量一次,视患者的病情而定停止心电图监测的时间,一般多在3~5d内停止对患者的心电图监测。最宜的血压水平为140~160mmHg/75~90mmHg。对溶栓治疗中的药物滴入进行监测,药物滴入的剂量与方法与上述溶栓治疗方法中保持一致,注意治疗时间不能超过2d,溶栓泵速与剂量的调整参照患者生命体征反映情况及治疗进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溶栓治疗的当天每间隔2~3h对凝血时间、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测量一次。

溶栓治疗后:治疗后嘱咐病人卧床静养,饮食以低胆固醇、高纤维、高维生素为主,溶栓后24h给予患者口服75mg阿司匹林,并辅之相应的综合治疗,采取局部冰敷处理皮下较大瘀斑,与此同时观察患者消化道、泌尿道出血情况,及时主动帮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口腔及皮肤护理。

1.3 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溶栓24h、溶栓7d、溶栓14d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治疗结果共包括三种情况,①显效:患者语言功能、意识情况的恢复水平与发病前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别,肢体肌力达到3级或3及以上;②有效:较入院前患者意识、语言、肢体肌力等得到显著改善,肢体肌力增加1级;③无效:患者意识、语言、肢体肌力等与院前相比无任何改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中显效17例(50.0%),有效14例(41.2%),无效3例(8.8%),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平均住院时间为(12.4±1.3)d,16例偏瘫患者的偏瘫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与恢复,9例失语者其中8例恢复简单对话的能力,无一例患者出现药物过敏及出血,溶栓注射部位出现瘀斑者仅1例。

3.讨论

中心坏死区与周围缺血半暗带共同组成急性脑梗死病灶,其中中心坏死区脑细胞虽已完全死亡但缺血半暗带内侧支循环仍然存在,继而能够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因此急性脑梗死治疗成功的重点是保护存活的神经元。治疗成功的关键是缩短脑梗患者发病至溶栓的时间,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是做好溶栓护理。

本文采取溶栓治疗脑梗死[2]患者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治疗期间予以患者全面护理,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接受各项必要检查,使适合溶栓的患者获得最佳溶栓治疗时间,尽早接受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溶栓治疗中迅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预先将溶栓治疗中所需的药品器械准备齐全,保证药品供应充足,医疗器械处于抢救状态,治疗中严格遵循医嘱予以正确的溶栓剂量,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异常情况,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奎杰.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443-1444.

[2]王秋兰.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43-45.

论文作者:李爱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  ;  ;  ;  ;  ;  ;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观察与护理论文_李爱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