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WebofScience的研究论文

Facebook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研究

邓 备

[提要]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的Facebook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Facebook研究论文数量增长速度惊人,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研究实力上,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实力不俗;Facebook研究跨越多个学科,其中,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机构合作普遍,但是合作紧密度不高;Facebook使用是该领域重要的知识基础,Facebook的用户及Facebook使用是研究的热点。目前,Facebook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今后应在成果来源、成果合作、样本选取、研究维度和研究类别等方面做出改进。

[关键词] Facebook;知识图谱;可视化;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8年11月14日,《纽约时报》推出名为《推迟、推脱、推诿:Facebook高管们如何度过危机》的报道,揭露了Facebook坐视海外政府利用其平台干涉美国大选、招募黑公关抹黑批评者等丑闻。[1]事实上,2018年,Facebook可谓丑闻缠身,股票价格也低迷不振。

从成立至今,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Facebook已经拥有22亿用户,基本上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使用该社交平台,成为有史以来用户最多的媒体。Facebook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变革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如上文中《纽约时报》的报道所言,Facebook重塑了世界各地的政治竞选、广告业务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学术界对Facebook极为关注,相关研究汗牛充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分析、总结。

对Facebook的研究来自各个学科,研究结果散见于各种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使得跟踪各种发现变得非常困难。威尔森(Wilson)与伙伴们在全面的文献检索之后,对412篇相关文章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研究集中在5个方面:对用户的描述性分析、Facebook的使用动机、身份展现、Facebook在社交互动中的角色、隐私和信息披露。[2]他们呼吁,必须继续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不断增长的新领域。

在考察了2006年至2012年期间关于Facebook的114篇同行评议文章之后,卡尔斯(Caers)和合作者认为,由于许多文章的范围有限以及Facebook的设计和功能的频繁变化,不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文章,还需要整合其研究成果。[3]

林肯(Lincoln)和罗巴兹(Robards)简要回顾了Facebook成立10年来的研究。他们认为,Facebook与用户的日常生活、企业收购、政治活动的全面展开以及道德恐慌的定期重现交织在一起,再过10年,Facebook将变得非常不同。[4]

Facebook研究机构合作网络中共有节点222个,连线198条,网络整体密度为0.0081,这说明Facebook研究的机构合作较为普遍;但是合作的紧密度不高。由图2可见,除了个别学校之间合作较为紧密之外,不少机构基本上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王国华等对2007年至2014年发表在SSCI等三大数据库中的91篇传播学视角下的Facebook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存在文献数量偏少、地区分布不均、与其他学科对话不够、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6]

以上研究对于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Facebook研究的研究现状与动态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不足之处在于,这些研究往往受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因此只能提供了解Facebook的狭窄窗口。不仅如此,上述研究选择的文献数量也比较有限,最多的仅仅400多篇,无法勾画出Facebook研究的全貌。

网络节点的大小,表明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而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现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关键词共现的频次以及中心性,是揭示某一领域研究热点的两个重要指标。频次越高,表明该关键词越重要;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越强,则说明其在整个知识网络中发挥了战略性的中介作用。[15]因此,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和中心性来判断领域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开发的学术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该工具可以用于识别研究前沿、标注研究领域以及发现研究新趋势和突变。[7]本研究将使用该工具,呈现国际学术界有关Facebook研究的研究概况、研究基础以及热点领域,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展示:高达75%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购买运费险(其中60%的消费者是因自身退货率常年较低,25%的则认为购买运费险的理赔流程太麻烦)。在其余愿意主动购买运费险的消费者中,近半数消费者会为高价值的商品进行运费险投保,而网购中类似“9.9元”包邮的商品几乎没人愿意购买运费险。

(二)数据获取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是社会科学领域最为权威的引文数据库,收录了该领域最为核心的专业期刊。[8]在SSCI的主题检索途径中输入Facebook,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获取相关文献。

最后,获得文献6572条,参考文献179364条。这些文献,起止时间段为2005年到2019年。检索日期为2018年11月13日。本文保留了2018年以及2019年的数据,原因在于,虽然2018年度的数据并不齐全,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获取的文献当中,有3篇将在2019年出版,也一并保留。

式中,Sx(k)为当前时刻的开关状态,Sx(k-1)为前一时刻的开关状态,kf为IGBT开关切换次数的权重因子,通过增大kf的值可以有效降低逆变器的开关频率,但是不能一味增大,否则会出现电机失控的情况.

本研究对获得的文献记录数据,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数据处理条件为:时间范围2005-2019年。节点类型选取标准设定为“Top 50”,时间分区(years per slice)设定为1。

二、研究概况

(一)时间分布:研究数量持续增长

2004年2月4日,哈佛大学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和室友们共同创立Facebook。最开始,其仅对部分常春藤名校学生开放注册,后来用户范围扩大到其他大学和高中学生。2006年,Facebook面向公众开放,随后,用户爆发式增长,正是这种惊人的增长速度吸引了各研究领域学者的目光。

综上所述,本研究设计的组合可调式Halo -骨盆固定支具可满足重度僵硬型脊柱畸形患者术前脊柱固定和牵引的治疗需求,通过术前缓慢牵引畸形可逐步矫正,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2005年,关于Facebook研究的首篇文章出现。2006年,虽然Facebook已经面向公众开放注册,但没有任何关于它的研究文章发表。2007年,有8篇研究Facebook的文章发表。这个阶段是Facebook研究的萌芽期。2008年到2014年,学术界对Facebook的研究连年倍增,Facebook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2015年,文章年度发表数量达到956篇,2016年,文章数量首次突破1000篇。随后几年,研究Facebook的文章数量均在1000篇以上,Facebook研究进入平稳发展期。总体上看,Facebook研究数量增长速度惊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

图 1 Facebook研究历年论文发表情况

(二)空间分布:欧美占据主导,中国实力不俗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每笔都透着作者作画时之娱心悦性,赏者也不自觉被其带入画中,享受他作画时的心境。倪云林《渔庄秋霁图》,那一眼便识的清秀简练,一木一石皆有千岩万壑之趣也,简简单单几株瘦树,些许枯枝,几点干叶,几笔沙渚,几处远山……简单清幽,一如其心境,简之少之洒脱之。

天道酬勤,只要你能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上天总会给你应有的报偿。当然毅力不是盲目的一厢情愿,也必须搭配高尚的目标、合理的资源及不断的反省与学习,才有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结果。

研究发现,Facebook研究数量增长速度惊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目前处于平稳发展期。美国是该领域的研究中心,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实力不俗。Facebook研究跨越了多个学科,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虽然机构合作较为普遍,但是合作的紧密度不高,欧美高校是核心研究力量。Facebook的使用是研究的重要知识基础。随着Facebook在全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张,Facebook的用户及使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表 1 Facebook研究文章的空间分布(前十位)

英国的研究数量虽然与美国相比差距极大,但也远超他国,排在第2位。值得一提的是,虽然Facebook并没有进入中国,但是,我国学者并没有对此置之不理,而是对于这一革新性的平台极为重视,论文产出数量也高居第3位。从表1可见,在Facebook研究的空间分布上,美国属于研究中心,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实力不俗。

近期,有一则案例在网络上走红:某店家用于支付宝收款的二维码被行为人偷换成自己的二维码,店主在月底结算时才发现,此时行为人利用该手段已作案多起,涉案金额高达70余万元。问行为人构成盗窃罪还是诈骗罪?简短的案情却在网络上引起了民众激烈讨论。2017年9月,福建省石狮市人民法院认为该案中收款二维码可视作商家收钱箱,行为人换掉商家二维码符合盗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案子虽然已结,但关于此类行为属于盗窃或者诈骗的争论引起了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思考。因此,在现行刑事法律体系下,如何精确定性“偷换二维码”行为对于打击犯罪、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三)学科分布:跨学科特征明显,心理学和传播学的Facebook研究成果丰硕

卡尔斯(Caers)和合作者认为,Facebook惊人的增长速度吸引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注意。威尔森(Wilson)与伙伴们也提出,从法律、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到信息技术、管理、营销和计算机中介传播,各行各业的学者都认识到了Facebook的重要性。

数据证实了他们的观点。Facebook研究的确跨越了多个学科,跨学科的特点明显。表2列出了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学科,其中,心理学和传播学的Facebook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表 2 Facebook研究的学科分布(前 10个学科)

在《传播学视角下Facebook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三大索引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一文中,王国华等人认为,传播学在Facebook的研究上“着墨最多”。本研究揭示,王国华等人的这个结论与Facebook的总体研究现状不符。

(四)机构分布:欧美高校是核心研究力量,整体合作程度有待提高

紫色圈越大,表明该机构的地位越重要。科研机构合作图谱分析发现(阈值>50),Facebook研究集中于欧美高校,尤其是美国高校。发文数量居前三的学校,分别是威斯康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均为美国大学。前10位大学中,美国占据7席。澳大利亚有两所大学入围,分别是墨尔本大学和悉尼大学。此外,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大学也名列前10。欧美高校是Facebook研究的核心力量。这一结果与Facebook研究的空间分布也基本一致。

绍库普(Soukup)在EBSCO的传播学数据库中,以主题词为途径,检索到发表在2006年至2017年的400多篇Facebook研究文章。在对Facebook的历史和之前的研究做了一些简要评论之后,他介绍了研究中出现的关键主题,包括理论视角下的Facebook、Facebook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Facebook与新闻的关系、教育领域的Facebook、政治传播领域的Facebook、Facebook在企业和组织中的应用、Facebook引发的法律和伦理问题等相关研究。[5]

图 2 Facebook研究机构合作图谱(阈值> 50)

三、研究基础与研究热点

(一)研究基础:Facebook使用

知识基础是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被引的轨迹。被引文献组成了一个领域中的知识基础。[10]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是衡量知识基础的两个重要尺度。文献的共被引频次越高,中心性越强,表明越是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较高的文献,揭示出Facebook研究的知识基础。

图3中列出了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这些文献形成了3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网络。最早的知识网络其核心是两篇文献,分别是:《与Facebook使用相关的个性和动机》《全世界的用户,团结起来!社交媒体的挑战和机遇》。Facebook正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工具之一。前者显示,交流动机对Facebook使用有影响,不同的动机可能会影响使用Facebook等社交工具的决定。[11]后者认为,尽管人们很感兴趣,但对“社交媒体”一词确切含义的理解非常有限。作者首先描述了社交媒体的概念,讨论它与Web 2.0和用户生成内容等相关概念的区别。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供了一个社会化媒体的分类,并为决定使用社交媒体的公司提供了10条建议。[12]

图 3 Facebook研究共被引用文献分析图谱(阈值> 206)

《Facebook“好友”的好处:社交资本与大学生对在线社交网站的使用》被引频次483次,排名第一。以此篇论文为核心,形成了另一个知识网络。该项研究考察了Facebook使用与社交资本的形成和维持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使用Facebook与桥接(bridge)、联系和维持社会资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系,其中最强的关系是桥接社会资本。此外,研究还发现,Facebook使用与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交互作用,这表明它可能会给那些自尊心较低、生活满意度较低的用户带来更大的好处。[13]

第三个知识网络的核心是一篇名为《大学生在Facebook上的社交网络体验》的论文。该研究发现,大学生每天在Facebook上花大约30分钟,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Facebook最常被大学生用于与已经建立了线下关系的朋友进行社交互动。[14]

上述3个知识网络的文献构成了Facebook研究的重要基础。这些文献,均聚焦于Facebook使用。

Facebook起源于美国,用户遍布全球,Facebook研究的研究者也来自于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有学者提出,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目占到全世界同期总数的25%,那么这个国家就是该领域的“科学活动中心”。[9](P.327)如果以此为标准,则Facebook研究目前还只有一个中心——美国。

(二)研究热点:谁在使用?为何使用?如何使用?

因此,本文拟不限学科与时间范围,对于国际学术界的Facebook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呈现其研究概况、研究基础以及热点领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Facebook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网络节点127个,连线174条,网络整体密度0.0217。显然,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说明研究的热点较多。从图4和表3可见,Facebook、社交媒体和互联网频次最高,在线、传播、行为、社交网站等等,频次居前;社交网站、新成人(emerging adult)和青少年的中心性最高,互联网使用、自我呈现、个性等等,中心性居于前列。

图 4 Facebook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根据Facebook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和高中心性关键词,可以看出,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三个:

用户及其特征是学者们关注的一大焦点。研究发现,男性使用Facebook的可能性并不比女性高。[16]不过,一项针对1710名美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倾向于保持个人形象。[17]对97名美国学生进行的一项小型研究表明,外向性格与Facebook的使用呈正相关。[18]研究还发现,年轻用户(15-30岁)拥有的朋友数量是年长用户(50岁以上)的11倍。[19]在分析了77,954名美国人在Facebook上的个人资料后,一个研究小组发现Facebook上的种族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多样化,反映出当前各个种族在美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0]另一项研究发现,Facebook用户最多的五个国家是美国、印度尼西亚、英国、土耳其和印度。[21]

使用动机是学者们关注的另一焦点。Facebook可以被用于表达认同,[22]也能帮助突出一个人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3]对172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保持与朋友的联系是Facebook使用的主要动机。[24]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三位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调查Facebook的使用强度、心理健康指标和社交资本之间的关系,发现新成人正在使用Facebook来维持庞大而分散的朋友网络,这对他们积累社交资本产生了积极影响。[25]来自美国一所大学289名学生的方便样本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规范压力、信任、有用性和易用性之外,被感知到的趣味性和网站的临界质量是用户加入Facebook的主要驱动因素。[26]一些企业也开始通过Facebook来加强其与消费者的联系,挑选理想的求职者。一项实证研究发现,在负责人事聘用的决策者中,44%的决策者会查看求职者在Facebook的个人资料,并认为这些资料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求职者的外向和成熟程度。[27]

表 3高频和高中心性关键词

如何使用也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研究发现,用户愿意接受不认识但有吸引力的异性用户添加好友的请求;[28]用户与他们有线下关系的朋友互动最多;[29]与害羞的人不同,自恋者试图在Facebook上最大化自己朋友的数量;[30]内向、线下不受欢迎、自尊心较低的人则试图通过虚假呈现让自己在Facebook上更受欢迎;[31]不过,有研究表明,Facebook用户对自己真实的陈述和披露也可能出现。[32]正因为社交媒体上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有研究者强调了它的社会责任;[33]有研究者更进一步分析了在Facebook上对虚假新闻的治理策略,以及对中国的启示。[34]

瘦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5],从20:00至次日3:00为分泌高峰,并呈脉冲性分泌,也有文章报道在凌晨2:00左右瘦素水平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下午1:00达低谷。此分泌节律可能与进食、性别、肥胖程度、胰岛素浓度及下丘脑—垂体轴的变化有关。Utriainen认为夜间血清瘦素水平升高是白天高胰岛素的结果[6],而Sinha则认为与抑制夜间进食有关,进食及随之出现的血糖和胰岛素变化对瘦素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女性月经周期中瘦素分泌也有变化,黄体期高于卵泡期。

总体看来,随着Facebook在全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张,Facebook的用户尤其是青少年和新成人及其特征、Facebook的使用动机、Facebook的使用行为,是研究的热点。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土地管理主要涉及地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事实上,土地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科技的支撑。实践证明,有效的技术支撑和政策制度配置,是科学管理土地的重要经验。

四、结论、问题与建议

尽管受到数据、算法的影响和制约,我们不能高估CiteSpace的精度,但是其不失为深化认识的一种方式。[35]传播学依然可能借助其反向探究学科反常,开辟研究的新增长点。[36]因此,本文通过对6572条文献和179364条参考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勾画了Facebook研究的知识图谱。

因此,教学中,教师务必关注学生,根据他们所需,及时将某些不合理或不完善的课前设计改为课堂生成。教与学,都应是灵动、活泼、睿智、曼妙的,应该是师生的共生共长。这种成长,并不是大张旗鼓、排山倒海、气冲斗牛,而是不动声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却又坚如磐石。她让师生都过上一种完整而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生命都发挥其宝贵的价值。

目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成果来源上,欧美国家多,其他国家少。上文所述,Facebook用户最多的五个国家中,美国和英国在论文发表数量上,分别高居第一和第二,而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印度的论文发表数量无一进入前十。除了中国和韩国,论文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研究对象也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能不能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中成立,值得深究。

第二,成果合作上,机构合作多,学科合作少。一方面,Facebook研究中的机构合作较为普遍,另一方面,Facebook研究的跨学科特点明显。但是查看论文之后发现,学科之间的合作却颇为罕见,绝大多数研究仍然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这与王国华等人认为,在Facebook研究上各个学科之间对话不够的观点一致。

第三,样本获取上,方便抽样多,概率抽样少。现有的研究,在样本的获取上,基本上是采取方便抽样,并且,许多研究的样本往往是局限于美国某一所大学的学生。这些探索性研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但是,其结论无法推及到更加广阔的群体范围,因而适用范围有限。

第四,研究维度上,宽度研究多,深度研究少。Facebook诞生至今不过短短15年时间,而相关研究已经汗牛充栋。关键词共现图谱显示,Facebook研究的热点较多,选题涉及到Facebook的方方面面。不过,这些研究大多属于“跑马圈地”,针对某一现象或者问题进行的深度研究较少。整体上看,Facebook研究有宽度,缺深度,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新乘务员上岗之前,一般经历4个培训阶段。一是军训阶段:按照军人的要求进行严格训练、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良好的作风和生活秩序,为做一名合格空乘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理论学习阶段,时间一个月左右。主要学习英语、航空理论与航空技术知识、航空气象、形体、健美操等。三是实际操作阶段(专业训练),时间一个半月。主要是客舱服务、各种机型教学、紧急救治等。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空乘人员在飞机上的活动空间有限,服务重复单调,国内航线反复起降,国际航线劳动量大,时间长。有些乘客的素质可能你也听说了,所以要求空乘人员有一定的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研究类别上,控制分析多,效果分析少。拉斯韦尔将传播活动分为5个要素,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与之相对的传播研究分别为: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如上文所述,Facebook的用户及使用是研究的热点,也就是说,控制分析占据主导地位,相对而言,对Facebook的效果研究不多。

各髑髅骨被刀砍身死者(骨上有刀痕可验)、身首异处者(脑骨白色,因身部血气不能冲上,故脑骨白色囟门,无血癊)、中弹身死者(骨上有弹洞可验)、钝器击伤身死者(头部有骨损可验,若致命之胸腹等处囟门牙根现红色血)、焚烧身死者(骨殖黑焦且有灰未因年久骨腐未获) 。㉘

大众媒介研究的演变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阶段通常分别为媒介本身、媒介的使用和用户、媒介的效果以及如何改进媒介。目前,Facebook上的虚假信息和仇恨言论泛滥成灾,甚至出现了通过Facebook来操控选举的行为。而当前对使用Facebook造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影响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改进Facebook的研究十分缺乏,Facebook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根据某发动机设计要求,涡轮盘要有足够的静强度。首先分析了某涡轮盘在100%转速状态下的强度,可以满足强度要求。其次将涡轮盘的螺栓孔处作为考核点,应用修正的通用斜率公式,预测该涡轮盘疲劳寿命为19 740次,可以满足低循环疲劳寿命要求。

在经济规模上,Facebook已经“富可敌国”;论用户人数,它也超越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以至于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将其与国家进行比较。[37]

Facebook仍在不断地发展、进化之中,不少未解之谜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以下方面做出相应改进:在研究合作方面,各学科之间打破壁垒,协同攻关;在研究维度上,在拓展宽度的同时,加大研究的深度;在样本获取上,一是尽量采用概率抽样,扩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二是积极拥抱大数据,创新研究范式;在研究类别上,重视效果研究,提升对使用Facebook带来的社会、心理和生理等等影响的认识;在成果来源上,欧美之外的国家也应积极投身研究,从而有助于在更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中来了解和认识Facebook。

参考文献:

[1]Delay,Deny and Deflect: How Facebook’s Leaders Fought Through Crisis.[EB/OL].(2018-11-21)[2018-11-14].https://www.nytimes.com/2018/11/14/technology/facebook-data-russia-election-racism.html.

[2]Wilson,R. E.,Gosling,S. D.,& Graham,L. T. (2012). A Review of Facebook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7(3),203-220.

[3]Caers,R.,De Feyter,T.,De Couck,M.,Stough,T.,Vigna,C.,& Du Bois,C. (2013). Facebook: A literature review. New Media & Society,15(6),982-1002.

[4]Lincoln,S.,& Robards,B. (2014). 10 years of Facebook. New Media & Society,16(7),1047-1050.

[5]Soukup,P. A. (2018). Facebook: Changing the Fac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rends,37(1),3-42.

[6]王国华,武亚楠,钟声扬,等.传播学视角下Facebook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三大索引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电子政务,2015(1).

[7]陈超美,陈悦,侯剑华,等.CiteSpaceⅡ: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

[8]李武.新闻传播学国际期刊出版态势——基于SSCI期刊的计量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1).

[9]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傅居正,喻国明.数据新闻的学科建构:演进逻辑、知识图谱与前沿热点——基于美国核心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2-2018)的文献分析[J].新闻记者,2018(10).

[11]Ross,C.,Orr,E. S.,Sisic,M.,Arseneault,J. M.,Simmering,M. G.,& Orr,R. R. (2009).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5(2),578-586.

[12]Kaplan,A. M.,& Haenlein,M. (2010). Users of the world,unite!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53(1),59-68.

[13]Ellison,N. B.,Steinfield,C.,& Lampe,C. (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2(4),1143-1168.

[14]Pempek,T. A.,Yermolayeva,Y. A.,& Calvert,S. L.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0(3),227-238.

[15]张灵芝.1998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及其知识可视化图谱分析——基于CSSCI高等教育类论文关键词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2(2).

[16]Raacke,J.,Bonds-Raacke,J.(2008)Myspace and Facebook: applying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oring friend-networking site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2): 169-174.

[17]Lewis K,Kaufman J & Christakis N. (2008) The taste for privacy: a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 privacy settings in an online social network.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1): 79.

[18]Ross,C.,Orr,E.,Sisic,M.,et al. (2009) 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2): 578-586.

[19]Quinn,D.,Chen,L.,& Mulvenna,M. (2011,October). Does age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behaviour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us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of Things and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yber,Physical,and Social Computing,Dalian,China.

[20]Chang,J.,Rosenn,I.,Backstrom,L.,& Marlow,C. (2010). ePluri-bus: Ethnicity on social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pp. 18-25). Menlo Park,CA: AAAI Press.

[21]Carmichael,M. (2011). The demographics of social media: Ad and marketing news.[OB/EL]. http://adage.com/article/adagestat/ demographics-facebook-linkedin-myspace-twitter/227569/

[22]Lee,E. (2012). Young,black,and connected: Facebook usage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Black Studies 43(3): 336-354.

[23]Yau,N.,Schneider,J. (2009). Self-surveillance.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5(5): 24-30.

[24]Sheldon,P.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willingness-to- communicate and students’ Facebook use.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Theories,Methods,and Applications,20,67-75.

[25]Steinfield,C.,Ellison,N. B.,& Lampe,C. (2008). Social capital,self-esteem,and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9(6),434-445.

[26]Sledgianowski,D.,Kulviwat,S.(2009). U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 the effects of playfulness,critical mass and trust in a hedonic context.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49(4): 74-83.

[27]Caers,R.,Castelyns,V. (2011). LinkedIn and Facebook in Belgium: the influences and biases of social network sites in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procedures. 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 29(4): 437-448.

[28]Wang,SS.,Shin-il,M.,Kwon,KH.,et al. (2010).Face off: implications of visual cues on initiating friendship on Facebook.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6(2): 226-234.

[29]Subrahmanyam,K.,Reich,SM.,Waechter,N.,et al. (2008).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network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6): 420-433.

[30]Buffardi,L.,Campbell,W. (2008). Narcissism and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10): 1303-1314.

[31]Zywica,J.,Danowski,J. (2008). The faces of Facebookers: investigating social enhancement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hypothese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1): 1-34.

[32]Back,M.,Stopfer,J.,Vazire,S.,et al. (2010). Facebook profiles reflect actual personality,not self-idealiz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3): 372-374.

[33]韩鸿,彭璟.论智媒时代社交媒体的社会责任——对2016美国大选中facebook假新闻事件的反思[J].新闻界,2017(5).

[34]唐远清,李秀莉.从Facebook看美国社交媒体的虚假新闻治理[J].新闻界,2018(9).

[35]龙伟.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SSCI、A&HC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8(7).

[36]廖金英.愿景与悖论:传播学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引入现状批判[J].国际新闻界,2018(7).

[37]徐偲骕,姚建华.脸书是一个国家吗?——“Facebookistan”与社交媒体的国家化想象[J].新闻记者,2018(11).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926(2019)11—0174—07

基金项目: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专项人文社科类项目(2019SYB3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邓备,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大众传播与文献计量。四川 成都 610041

收稿日期 2019-05-15

责任编辑吴定勇

标签:;  ;  ;  ;  ;  

Facebook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WebofScience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