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论文_都紫微,吕冠华

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论文_都紫微,吕冠华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王长洪教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方法独到。他提出“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和胃勿忘疏肝,疏肝亦重养心,共奏疏肝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关键词:胃脘痛;肝胃不和;身心同治

王长洪教授是全军国医名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治疗消化系统疑难杂症。今总结王老以“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经验,以馈同道。

1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

胃脘痛乃临床常见病,其主症以胃脘部呈反复发作节律性疼痛为主,常伴嗳气吞酸,纳食无味等症状,现代临床中各种胃炎、溃疡等疾病均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随着社会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工作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因情志不舒,肝经不畅而导致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建立,本病与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关系也逐渐受到重视。此类患者常因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障碍,情志不舒或者抑郁、恼怒而发病,且常以反复发作、轻重不一,缠绵难愈为特点。西医对此型胃脘痛的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传统的中医中药却取得显著疗效,王教授认为上述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机在于肝胃不和,心神失养。采用疏肝理气,化郁止痛安神的“身心同治”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2 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属于身心疾病的理论基础

身心疾病又称生理心理障碍,是与心理社会因素高度相关的、出现躯体症状、生理功能紊乱以及器质性损害的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1-2] 身心疾病与生理疾病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生理、心理等因素相互为用贯穿于身心疾病始终。而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发生多由肝气犯胃所致,与情志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喜调达而恶抑郁,正常的情志活动均依赖于肝气之舒达调畅,即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悦,心情舒畅,气和志达。此理论与西医学所提出的“肠之脑”之脑-肠轴理论不谋而合。

3 从养心安神着眼治胃痛,注重养心安神,身心同治

王教授本病治疗采取身心同治方法,和胃勿忘疏肝,疏肝亦重养心,共奏疏肝和胃止痛安神之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肝的疏泄功能之所以具有调畅情志之功,实乃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开朗;肝之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肝之疏泄功能太过,肝气升发,则心情急躁,易怒。此乃肝之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肝的疏泄功能亦会受到影响,继而乘犯脾土,故出现脘腹部疼痛、胀满、纳呆、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气机失于条畅而言。王教授正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以“身心同治”为法,疏肝和胃,行气止痛,身心同治,通过情志与脏腑机能的共同调节,双管齐下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王教授基于中医理论提出:“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身”为躯体因素,亦可称为“形”,“心”为心理因素,亦可称为“神”。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躯体与精神是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的,即“形神合一”。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人体乃心理与生理统一,两者关系密切,互不可分。故而提出人类的健康与心理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证实,抑郁是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3],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两者均表现出胃酸分泌异常、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精神心理异常等症状,所以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心理与生理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从而更利于临床疾病之诊疗。

王教授根据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理论。治疗上应同时兼顾心、肝二者功能的协和统一,在疏肝理气,化郁止痛的同时佐以安神之品,疗效显著。王教授将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分为:1、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痛,脘痛连胁,嗳气,大便不畅,烦躁易怒,常因情志不舒而加重。2、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灼痛,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等症状。治疗上:1,肝气犯胃型宜取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养心安神。2,肝胃郁热型宜疏肝泄热,清热安神。

验案举例

1.肝气犯胃型:王某,男,76岁,2017年1月19日初诊。胃镜:慢性胃炎,胃胀、恶心、嗳气、食后加重,便不畅,眠不安,舌淡红,舌苔薄白,脉弦。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养心安神。药用:党参10g,柴胡10g,升麻5g,酒军6g,竹茹10g,木香6g,枳壳10g,香橼10g,佛手10g,陈皮10g,苏梗10g,香附10g,琥珀粉5g,甘草5g。14剂,日两次冲服。2017年2月15日复诊,症状明显缓解,续服7剂,愈。

2.肝胃郁热型:陈某,女,48岁,2016年11月25日初诊。胃镜: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症见胸骨后灼热感,反酸,烧心、恶心、心烦、食欲差,夜寐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诊断:胃脘痛(肝胃郁热)。治以疏肝泄热,清热安神。药用:太子参10g,藿香10g,佩兰10g,草豆蔻10g,竹茹10g,姜半夏10g,鸡内金10g,麦芽10g,砂仁3g,佛手10g,香橼10g,陈皮10g,苏梗10g,香附10g,浙贝母10g,乌贼骨15g,瓦楞子15g,枇杷叶10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甘草3g。14剂,日两次冲服。2016年12月10日复诊,症状明显缓解,续服7剂,愈。

综上,王教授在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上有自己独到经验和见解,采取肝胃同治,身心同治,尤注形神合一,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同时佐以安神之品。此即王教授之“身心同治”之真谛。标本兼顾,整体论治,形神合一,以达肝疏胃安,心神得宁,气机调畅,痛随畅解,心神自安。“身心同治”法给我们临床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及方法,对临床遣方用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4

[2]沈渔邥.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6.

[3]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99.

第一作者:都紫微,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中医内科学消化方向。

通讯作者:吕冠华,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脾胃科,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都紫微,吕冠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2

标签:;  ;  ;  ;  ;  ;  ;  ;  

王长洪教授运用“身心同治”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论文_都紫微,吕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