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论文

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论文

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

高立群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 北京 100083

所有儿童的语言习得都是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自身和环境二者的关系成为重要问题。一方面先天论者坚持认为语言是复杂的,而儿童获得语言又是如此之快,以至于我们不可能通过任何已知的方法(如模仿)学习获得。因此,语言系统的核心部分一定是儿童天生具有的。另一方面,经验论者则更加关注语言环境的作用,以及儿童与环境如何相互影响。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先天论与经验论都没有获得完美的证明,至今仍处在争论中,但是两种理论的原则观点已经渗透在很多现代语言理论及心理模型中,因此,本文对两种理论做详细梳理。

1 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

经验论的代表是行为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约翰.华生和斯金纳,其关于儿童语言习得主要有以下观点。

4.1 自噬的发生 当AKI发生时,广泛的细胞应激可以触发自噬,活性氧类的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氧化应激促进AKI的发生。肾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线粒体,其易受活性氧类的攻击,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膜电位的缺失可触发线粒体自噬[16-17]。

可见,当岩体裂隙面倾角α=0时,即为水平平板裂隙情况,退化后的公式(18)—公式(20) 与文献[8]的推导结果一致,表明本文的构建的注浆扩散理论模型更具有一般性,可以求解任意空间产状裂隙的注浆时空扩散分布特征,而以往的水平平板裂隙扩散模型只是本文的一个特例。研究还表明,对于C-S速凝类浆液,其在岩体倾斜裂隙中的扩散特征主要取决于浆液性质、裂隙产状和地下水压力。

1.1 儿童习得的是语言行为,而非语言能力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避免提及心理学的术语。因此他们不对沟通意图、内在语法规则、内在语言能力等术语加以论述。行为主义认为这些心理过程很难定义或直接测量,他们更关注可观测的语言行为,例如如何从语言行为的角度寻找与行为同时发生的环境刺激,并由此预测特定的语言行为。

总之,行为主义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的简单机制上。语言习得是把多种多样的刺激同内部反应联系起来,以及把这些内部反应与外显语言行为联系起来。语言习得是从自发言语到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模仿使用而达到成人水平沟通的过程。儿童习得语言所需要的时间被认为受限于父母的训练技术,而非儿童成熟过程。行为主义者一般不会用儿童对规则知识的掌握、沟通意图以及从语言环境中抽象出重要特性的语言能力衡量儿童。特定环境刺激会引发或加强儿童一定的反应,语言习得的顺序就由环境中某个时间点上最突出的刺激,以及儿童对这些刺激的已往经验决定。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的方法,强化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企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行为主要包括跨界、转轨、创新和整合。[3]中小出版企业在主业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上游内容生产、中游绿色印刷以及下游增值服务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并不断加深与地产、文创产品、金融服务等跨界融合,完成行业“纵横”多元化。如“梓耕教育”“学海文化”自建印刷子公司,“中信出版”形成书店、理想家和咖啡矩阵等。但是,通常情况下,跨界经营对于资本以及战略风险把控的要求较高,因此,30家企业中只有30%采取跨界行动。

与语言能力相比,行为主义者更重视语言表现。Skinner[1]认为,不应接受传统语言单位知识的分类(如词汇和语句),而应该像研究其他行为一样对语言进行研究,寻找语言行为发生的功能单元及这些单元与预测语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旦一个条件刺激(单词)能够产生一个条件反射,它就能作为一个非条件刺激作用于另一个条件刺激。一个新的条件刺激,如单词“火”,经常和单词“烫”同时出现,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和“烫”一样的条件反应。几个条件刺激对应同一个条件反应使得这些刺激之间形成一种联系。因此,不仅任意的语言条件刺激可以和特定的内部意义(条件反应)相联系,词汇本身也通过刺激-刺激的联系连结起来。这样,经典条件反射就可以解释词汇习得和词汇联想之间的关系了。

1.2 语言学习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形成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虽然行为主义承认人类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如对唇、舌和喉的精细运动控制)使其说话,但是说话仍然是学习的结果,其学习原则与老鼠学会跑迷宫是相同的。说话的理解和产生一定是在环境刺激控制下,通过强化、模仿以及不断接近成人的语言表现而产生。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技能学习,和其他行为技能的获得没有本质差异。如Watson[2]提出,语言尽管很复杂,但它只是一种简单行为的开始,是一种可操作的习惯。Skinner[1]认为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特殊行为,因为它全部都是根据他人的强调而形成,除了对其他人产生影响,语言行为本身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1.3 儿童是环境的被动接受者

先天论的代表是语言学理论,代表人物是诺姆. 乔姆斯基,其关于儿童语言习得的观点如下。

1.4 语言习得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行为主义认为语言行为习得的最简单方式是把环境的刺激同一定的生理反应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被称作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ed reflex)。儿童习得词汇的意义就是通过这种任意的言语刺激与内在的反应经常联结而形成[3]。如一个婴儿碰到一个电炉[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CS)],产生生理上的疼痛[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CR)]。当婴儿的妈妈喊到“烫”时,这个单词[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就和“烫”这种最初的刺激联系在一起,并且婴儿会逐渐习得对这种和“烫”本身相似的刺激产生反应[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的能力。

结合《公安机关适用继续盘问规定》第八条及《人民警察法》第九条可以看出,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于继续盘问制度的适用标准是相对人有违法犯罪嫌疑,且当场不能确定其身份或排除嫌疑的。这样的标准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如果采用主观标准,即存在赋予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自由裁量权过大,有可能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出现违反比例原则的情形;如果采用客观标准,由于法律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就所有的客观情形作出周延全面的规定,有可能会导致执法的机械化以及放纵违法犯罪嫌疑人的后果。

1.5 强化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关键因素

第一,加强网络学习技能训练。科技对成人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成人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快速、有效的同时,也容易使其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产生焦虑。因此,接受网络使用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是成人进行网络学习的必修课程。如获取、评估及使用不同类型资讯核心的能力,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实用操作技能等,都是成人网络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6 模仿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主要方式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行为是学习基本过程所塑造的,并且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但是儿童期的模仿是儿童通向成人语言的捷径。儿童不需要费力塑造每一个语言反应,他可以通过模仿实现语言学习。模仿可以是对所观察到行为的精确复制,但并不限于此[4],儿童可以通过模仿表现出与模仿对象相似的行为模式。Whitehurst等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习得语法,用适合新句子的词代替他们自己的词。当儿童成功地模仿了新词和新的形式,强化就出现了,这种强化来自父母或者儿童自身。模仿的过程变成一种强化的事实意味着儿童将更频繁地使用模仿。因此,模仿就成为一个相对灵活并被频繁使用的学习策略,这使得复杂言语行为的学习快速增长。

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儿童的条件反射得到成人奖励,儿童就会更多地重复那些获得奖励的行为,而那些导致惩罚的行为则倾向于不再发生。儿童的语言越是接近成人的语言,越会得到奖励,而没有意义或不恰当的言语则会被忽视或受到惩罚。儿童语言是环境媒介(如父母)不同的奖励和惩罚所塑造的,父母逐渐改变奖励策略,最终只奖励那些有意义或成人化的句子,于是儿童的语言行为就越来越接近成人。

译文一:Your behavior represents your school’s honor when you are off the campus.

2 儿童语言习得的先天论

行为主义比较轻视儿童自身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是一个环境压力被动的接受者,就像一块可塑的粘土被注进新形状的模具里。行为主义者很少认为儿童会反过来影响环境。事实上,Skinner[1]曾断言,一个说话者仅仅是一个“有趣的旁观者”,在语言行为的拥有或发展中没有任何主动性角色。

2.1 语言具有独立于语言行为外的结构或语法

语言学理论通常认为这个独立的规则系统决定了一种语言中符合语法或被允许的句子。语法由一套精细的规则组成并被这个语言中的所有人共用,这使得无限可以相互理解的句子产生。乔姆斯基[5]认为恰当的语法必须具有可生成性或创造性以能够解释无数母语者产生或理解的句子。任何语言的成人都可以通过某个单一的语法规则插入各种各样的词汇产生和理解他们说出或听到的句子。真正的语法应该是能够描写所有可能的句子的知识,而不只是已产生的句子(语言表现)的知识。

2.2 儿童语言环境的刺激贫乏论

乔姆斯基[6]提出儿童不能仅通过他们在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习得语言,因为环境中儿童所能接受的语言输入是有限的、片段的、凌乱的和不完整的,其中充斥着矛盾和错误。这一论点被标为刺激匮乏论。儿童的语言环境有限且糟糕,其语言习得必须依靠儿童内在的能力或结构。乔姆斯基等[7]认为人类具有一个由基因决定的语言装置,这一装置发展成不同于且独立于其他认知形式(如一般的学习和记忆)的内在语言成分。

2.3 语言习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和语言习得

这一内在语言成分一直以来被叫做语言习得装置(LAD),这个装置给予儿童一套关于语法分类和可能的转换形式[8]。这个语言习得装置操作儿童语言的原始语言学材料,以产生儿童母语的特定抽象语法。LAD被认为是大脑用来处理语言的特定生理部分。正如翅膀让鸟儿飞翔,LAD让儿童具有足够说话的内在语言知识[9]。这个内在的语言知识必须由世界语言所共同具有的语言方面构成。因为儿童本身具有学会任何一种语言的能力,因此LAD的特性具有人类语言普遍具有的特性。

2.4 儿童获得的是语言结构知识和语义概念,而非关于环境的知识

外部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也有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较小,不是本质和决定性的,并且儿童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主动学习者。

McNeill[8]认为儿童天生具有比如句子、语法分类、语音的一些方面,这些是语法恰当发展所必需的“强大的语言普遍原则”。儿童被看作是解译密码者,他们运用内在的语言知识解密其母语。当儿童置身于母语中时,一系列语言参数就被设定了。例如随着时间流逝,听英语长大的儿童会运用语序表达词汇之间的关系,而听意大利语长大的儿童则会运用曲折形式表达词汇之间的关系。

语言学观点倾向于先天论。语言学家在寻找不同儿童、不同文化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共通处,以发现那些可以从所有语言所共同拥有的特点推断内在组织结构。语言学理论认识到了体验语言环境的必要,但认为环境仅仅引发了这种以生理的LAD为基础的发育或者仅仅设定了参数,并没有塑造或训练语言行为。

在这个观点中,如果儿童习得语言任务中某些关键方面在出生时就已具备,这个任务就会变得更加简单。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探测环境中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声音,当他们成熟后只会发出在他们语言环境中所出现的声音。这一过程也许会受助于先天具有的模仿能力,通过这种模仿能力,儿童能够自动复制在成人身上看到的面部运动(与不同声音相关的唇、舌结构)[10]。当儿童的发音技巧成熟后,他们同时在语言环境中形成原始的参考概念,如“奶”[11]。某个时候,儿童听见父母说“你想要一些牛奶吗”,于是总结出“牛奶”这个声音是指代奶这个原始概念的标签。虽然父母并没有专门教孩子“牛奶”这个词,但儿童将选择句子中的“牛奶”而不是其他词作为牛奶这一概念的指代,因为儿童具有将词汇分到恰当语法范畴中的机制。换句话说,儿童甚至可以在大人使用的语言中自主地把其和动词区分开。

研究显示,儿童的自发语言中存在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进一步证明了儿童习得语言规则的事实[12]。如一个小孩会说“I eated a cookie”。这是儿童知道一般动词过去式变形的规则,是将这种规则过度泛化到特殊动词上的证据。Brown等[13]总结到,既然儿童绝不会在成人口中听到错误,成人便应该诱导儿童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许多研究也在其他大范围的语言和文化中,包括芬兰语[14]、土耳其语、俄语[15]以及日语[16]中发现相似规则过度泛化的证据。

儿童语言习得的先验论强调语言能力的先天性,试图以具有先天语言普遍性的语言规则系统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其最大贡献在于使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语言发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根本改变了人们对儿童语言学习方式的理解。

但是,由于先验论的语言习得理论的许多前提是先验性,许多先验的语言规则也难以具体细化和被检验,因此该理论也一直存在争议。

楼市升温让各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加码。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Skinner BF.Verb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Hall,1957.

[2]Watson J.Behaviorism[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4.

[3]Staats A.Linguistic-mentalistic theory versus an explanatory S-R learning theory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D. Slobin(Ed.),The ontogenesis of grammar[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1.103-150.

[4]Bandura A,Walters R.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M].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963.

[5]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M].The Hague:Mouton,1957.

[6]Chomsky 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Foris,1981.

[7]Chomsky N.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nowledge[M].Cambridge,MA: MIT Press,1988.

[8]McNeill D.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inguistics[M].New York:Harper &Row,1970.

[9]Pinker 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M].New York: William Morrow,1994.

[10]Nagy E.From imitation to conversation:the first dialogues with human neonates[J].Infant & Child Development,2006,15(3):223-232.

[11]Nelson K.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languag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1,17:170-187.

[12]Brown R.A first language:The early stag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3]Brown R,Bellugi U.Three processes in 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syntax[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4,34:133-151.

[14]Bowerman M.Early syntactic development.A cross-linguistic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innish[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

[15]Slobin D,Bever T. Children use cannonical sentence schemas: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word order and inflections[J].Cognition,1982,12: 229-265.

[16]Hakuta K.Word order and particl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Japanese[J].Papers and Reports on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Stanford University),1977,(13):110-117.

[17]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MA: MIT Press,1965.

[18]Lenneberg E.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New York: Wiley,1967.

Empiricism and Congenitalism in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GAO Li-qun

doi: 10.3969/j.issn.1672-4933.2019.02.020

作者简介: 高立群 博士 教授;研究方向:语言病理学

通讯作者: 高立群,E-mail:gaolq@blcu.edu.cn

收稿日期 2019-02-10

责任编辑 薛静

本期测试题

简答题:

1.儿童语言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儿童语言习得的语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什么是刺激贫乏论?

4.什么是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

上期答案

简答题:

1.答:交流效果促进法的治疗准则是:

(1)平等分担会话责任。

(2)交换新信息。

(3)自由选择沟通手段。

(4)自然反馈。

2.答:使用交流效果促进法的注意事项是:

(1)应选取接近现实生活并且适合于患者水平的训练材料。

(2)训练前,治疗师应注重调整交流策略的原则,使患者学会选择适合不同场合及自身水平的交流方法。

(3)训练时,除口语外,治疗师可示范书面语、手势、绘画等手段进行交流。

(4)训练中,如果患者习惯于过去的训练方法,对交流效果促进法不理解,甚至反感或抗拒时,不应强制施行,避免患者压力过大。

3.答:交流效果促进法的优点和缺点是:

优点:

(1)能模拟出日常生活交流中的自然语境;

(2)患者可以根据实际能力和需求选择信息传递的方式,并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完成交流信息的传递;

(3)治疗中,治疗师能够在比较自然的情景中,监测和影响患者的行为和交际方式。

缺点:

(1)部分严重语言功能障碍患者不能完成表达者和接收者模式的转换;

(2)治疗师很难判断严重理解障碍的患者是否理解了治疗师传递的信息;

(3)交流效果促进法对于部分轻度失语症患者过于简单,达不到治疗效果。

标签:;  ;  ;  ;  ;  ;  ;  ;  ;  

儿童语言习得的经验论和先天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