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蔬菜产量增加,粮食产量减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蔬菜产量增加,粮食产量减少

一、入世后的中国将增产蔬菜减产粮食(论文文献综述)

陈凡[1](2020)在《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但“三农”工作仍面临诸多矛盾,财政资金扶持是破解农业产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抓手。财政资金通过发挥撬动、引导作用,可为产业化项目发展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如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及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统计分析、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理论分析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及面临的困境;然后,梳理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缘由、历史演变及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微观视角、宏观视角探究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龙头企业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建设主体,以自身发展为抓手,微观意义上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对河北省、天津市60家典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调研,搜集2014-2018年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状况、投入产出情况及成长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资金每增加1个单位,将分别促进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0.1207、0.1271个单位。第二,农民作为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参与者及受益者,其收入状况是财政投入产出的微观“窗口”。探究项目区内农民是否增收、增收效果,可为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果提供微观视角。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在消除差异与选择性偏误后准确估计,结果表明,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显着提高了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5.73%。第三,基于省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效果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分析表明,东部、中部、西部财政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076、0.0120、0.0080。中部地区作为农业大区,财政投入发挥了较好的积极效果。第四,基于县级维度的分析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能够促进宏观农业经济增长。以北京、天津、湖南、湖北等省(市)作为调研区域,搜集财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值、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常规投入要素、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指标,运用DID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宏观农业经济增长的净效果为0.3366。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健全财政资金投入增长及监管机制;建立并推进效果评价及纠偏机制;优化资金配置并推行差别化的扶持办法;提高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目标瞄准精度。

刘慧[2](2020)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7年8月,美国授权贸易代表对我国进行“301调查”,此次调查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开端。此后,我国与美国开展了多轮贸易战争,美国以缩小贸易逆差为由,正式对中国实施关税制裁。为了维护我国的贸易利益,我国每次都采取反击的方式,同样向美国产品加征进口关税,贸易摩擦在两方互相加征关税后逐步升级。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农产品”成为我国压制美国的“重要武器”。2018年6月,我国向美国500亿美元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2019年8月,我国再次向美国750亿美元进口产品分别加征5%、10%的进口关税。这两次加征关税行为均涉及到很多农业部门,我国农业贸易发展在此轮贸易战中必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中美贸易摩擦给国内农业部门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国内农产品受到消极影响后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这些未知的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首先基于中美贸易现状进一步掌握两国农业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其次,从理论上深入分析贸易摩擦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最后,从农业影响和政策建议两个角度出发,利用GTAP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证方面,本文根据贸易摩擦进程中实际加征关税情况做农业税率冲击,模拟分析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进一步模拟增加农业生产者补贴和降低其他国家农业进口税带来的政策效果。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第二,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降低国内农业消极影响;第四,在长期,国内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减少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根据理论和实证部分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短期内贸易摩擦破解对策和长期内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相关建议。在短期策略中,采取多元化渠道填补农产品缺口,适当降低他国进口关税开拓农产品进口来源市场;在长期策略中,通过保障粮食自给、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农业生产补贴鼓励农业“走出去”等方式减少贸易摩擦负面冲击。

吴芝花[3](2019)在《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稻作为南方地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量最高、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其生产不仅关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关乎国家粮食稳定与安全。病虫害防治是水稻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最高、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风险系数最大的环节。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务工经商,滞留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这类农业生产主体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更缺乏病虫害防治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其病虫害防治效率低、效果差。尤其是当前水稻品种、农药品种的不断更新以及异常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害种类、种群及其发生规律出现较大变化,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化、复杂化,防治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病虫害防治也就成了当前农业生产遭遇的一大难题。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一种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环节。南方稻作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域,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本文通过对南方稻作区的典型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农户的调研,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及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71%的农户有采纳意愿;户主性别、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水稻种植面积、水稻种植年限、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9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有显着影响;男性、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水稻种植面积越大、水稻种植年限越长、对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了解程度越高、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也越强。其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38.7%的农户采纳了专业化统防统治;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务农人数越多、水稻种植面积越大、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了解、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大的农户,越会采纳专业化统防统治。再次,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在有采纳意愿的491户农户中,有45.4%的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存在差异;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务农人数、水稻种植面积、对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了解程度、是否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农药对身体影响的认知、农药对环境影响的认知这7个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有显着负向影响;户主文化程度越低、务农人数越少、水稻种植面积越小、对专业化统防统治越不了解、没参加过专业化统防统治培训、认为农药对身体健康影响和环境影响越小的农户,其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越大。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1)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宣传力度。(2)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健全失地农民职业培训制度。(3)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4)加大对农民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培训力度。(5)密切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人员与农户的联系。(6)推进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健康发展。推进出台水稻暴发性病虫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鼓励专业化防治组织为机防人员购买人身意外等商业性保险,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资金扶持。

李俊鹏[4](2019)在《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直接改善了水资源的时空配置效率,缓解了农业用水供给不足或过量对粮食生产的限制;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会进一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综上,农田水利设施具备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当前,我国粮食供给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粮食产量的连增主要来自玉米产量的提高,水稻与小麦产量仅为恢复性增长,其进口依赖程度逐年升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口粮作物之一,其产量的增加对缓解我国粮食供给结构失衡,保证我国口粮安全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探寻有效的水稻生产改良手段具有极强的战略意义。作为水资源投入密集型的粮食作物,水稻生产对农业用水供给的变动较为敏感,不足或过量的农业用水供给均不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配置效率和要素生产效率的积极影响,其极有可能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探究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具体而言,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与水稻产量水平在时间与空间上表现出何种变动趋势?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农田水利设施是如何影响水稻生产的:是作用于水稻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还是收获面积?(3)若农田水利设施提高了水稻生产效率或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或扩大了水稻收获面积,其是否最终提高了水稻产量?且这种提升作用在宏观与微观(农户)层面是否具有一致性?(4)进一步,若农田水利设施提高了农户水稻产量,其是否进而改善了农户福利?(5)若农田水利设施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并改善农户福利,我们应如何增强农田水利设施供给?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与归纳构建了理论研究框架,并选择适当的数据与实证技术对其进行依次分析,以最终验证农田水利设施的水稻增产效应。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具体如下:(1)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与水稻产量的时空趋势分析利用《中国水利统计年鉴》数据,本文首次估算了我国省级农田水利设施资本存量,并以此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进行了时空趋势分析。分析发现:全国层面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地区层面变动趋势与全国层面基本一致,但地区间存在显着差异。省级层面,大部分省份农田水利资本存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同时,利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本文也对水稻产量进行了时空趋势分析。分析发现:省级层面,粮食主产区省份的水稻产量呈现增长趋势。地区层面,粮食主产区水稻产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非主产区则呈现下降趋势,且两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国家层面,1997年之前,我国水稻产量呈现增长趋势,1997-2003年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再次呈现增长趋势。(2)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在时空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利用SYS-GMM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各省水稻单产的影响。为较为全面的衡量水稻生产效率,本文同时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估算了各省水稻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并在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时空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YS-GMM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两种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农田水利设施有效促进了水稻单产、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提高。(3)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各省(市/区)水稻生产要素投入数据,对水稻生产成本从总量与结构方面进行了时空趋势分析。其次,基于理论机制,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I3SLS)实证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响。所得结论具体如下: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中的私人投入具有明显的节约效应,对要素投入结构具有调整作用,并具体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促进了水稻生产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促进了水稻生产技术朝劳动节约型方向变迁。同时,研究亦表明,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具有明显的总成本效应。(4)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收获面积和播种比例的影响利用本文估算的省级农田水利设施资本存量,在对我国水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水稻占比和水稻水旱灾害受灾面积(旱灾、洪涝灾害受灾面积)时空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分别实证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播种面积、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水稻占比的影响,所得结论如下:农田水利设施通过改善田块灌溉与种植条件推动了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并通过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降低了本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水稻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同时,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作用并未导致粮食供给结构失衡的加剧。(5)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深化及路径探索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最终落脚于对水稻产量的分析,利用省级和农户数据,分别从宏微观层面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做了研究深化和路径探索。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各省(市/区)水稻产量绝对量(总产量)和相对量(增长率)的影响。其次,本文同时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农户水稻单产的影响。再次,作为研究深化,本文也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对农户水稻种植收入的影响。最后,本文对农户层面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以作为增强农户层面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路径探索。研究发现:宏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及其增长率。微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显着提高了农户的水稻单产及其水稻种植收入。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促进电脑的使用和增强农技服务是增强农户层面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有效途径。本研究的发现在于:农田水利设施能够通过提高水稻生产效率、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和扩大水稻收获面积的途径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且其水稻增产效应并未加剧我国粮食供给结构的失衡。同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亦是实现农户水稻种植增产、福利改善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高农户受教育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强化农技服务可有效增强农户层面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

金鑫[5](2016)在《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价与GTAP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品种之一,产量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4。虽然我国从2016年起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但是我国玉米的潜在需求仍然很大,由于国家政策限制,玉米乙醇等行业的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增长潜力巨大。与此同时,受进口玉米的冲击,我国玉米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中国曾是是玉米出口国,但因近年玉米需求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玉米增收速度,玉米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个别年份甚至还出现了玉米消费大于当年产量的情况,特别是在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出现井喷并首次大规模进口玉米,至此中国玉米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由于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大势所趋,伴随着玉米进口准入政策的进一步开放,世界玉米市场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影响将更加直接。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将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价研究赋予新的视角,在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模拟国际市场及进口准入政策变化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影响,这对维护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产业安全及产业系统安全的概念及特征等基本研究范畴准确界定基础上,以产业控制理论、产业保护理论、产业损害理论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构建了科学、全面、可量化的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进行分析,并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延展。然后,运用层次分析及模糊评价法得出中国玉米产业安全度估算结果并对我国玉米产业系统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与趋势分析。再次,运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两种情境下,对我国玉米产业造成的冲击。最后提出了维护我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首先对产业安全的概念、特性以及产业与产业系统的概念、特征、构成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从产业经济学角度阐述了本文分析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全面、可量化的开放条件下我国玉米产业系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模型。(2)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进行数据预测与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为分析未来几年玉米产业安全形势,需要对指标值进行预测,同时也可以探究各指标值的规律性。但由于数据之间的波动性较强,不能进行回归模型分析。本文通过前期观察发现各指标数值随时间变化呈现某种规律性变化,所以首先利用本文已获取的2011-2014年的历史数据,对各指标历史值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得出了各评价指标2015-2019年的数据,并结合模型变化趋势,对每一个指标的规律性变化进行分析。(3)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建立因子分析模型发现进口投资控制因子排在因子排序的首位,分析结论表明影响玉米产业安全的最重要的两个指标是产业进口依赖性以及产业控制指标;其次通过设置各指标的警限、指标值映射等步骤合成模糊评价模型,最终得出中国玉米产业系统安全度估算结果。结果总体显示国内玉米产业安全呈现阶段性特征。2001年-2008年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级为安全,而2009年-2019年评级为不安全。原因是分析期的前半段(2001年-2008年),我国玉米消费增长幅度不快,玉米自给率较高,玉米进口依赖性不强。国际粮商在我国的布局控制加强,但我国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充足,产业控制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影响有限;而到了分析期的后半段(2009年-2019年)玉米及其副产品进口量大幅增加,进口依赖性增强,国际资本对我国玉米产业股权控制加强。在国内玉米产量增速低于消费增速的情况下,国际玉米市场的波动及资本控制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本部分还对组成指标体系的外资产业控制安全度评分、产业进口依赖指标安全度评分、产业国际竞争力安全度评分、产业自给率指标安全度评分、产业国内供给环境安全度评分分别进行分析。(4)设置模拟方法以及研究方案。首先介绍本文所应用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基本原理与结构;其次根据本文模拟需要给出在GTAP模型中添加关税配额模块的处理方法;最后出数据处理及分类方式并设计模拟方案,本论文主要模拟分析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模拟外部冲击的作用机理,分析国际玉米或美国玉米发生减产对我国玉米产业及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二,分析国内进口准入政策进一步放开的影响,即根据农业贸易自由化的精神,我国如果降低配额外关税或扩大玉米进口配额,这将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带来哪些变化。(5)模拟分析国际玉米市场波动对我国玉米产业系统的影响。通过设置基期方案及两个模拟方案,分别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显示:世界玉米市场波动不仅对玉米价格影响产生显着影响而且对大米、小麦、大豆等相关作物的价格也会产生影响,这再次说明间接贸易是国际粮价输入的主要形式,模拟的结果初级显示产品的价格波动的程度及幅度要小于工业制成品。此外本文还对国际玉米市场波动对玉米及相关作物生产的影响、涉及玉米的各产业部门的影响、涉及玉米各部门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6)模拟分析玉米进口准入政策进一步开放对我国玉米产业系统的影响。首先介绍我国玉米贸易市场准入政策及其调整过程,并分析其变化调整趋势;其次对配额外关税及进口配额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最后分别拟定模拟方案,分析玉米进口配额调整及配额外关税税率调整对我国玉米产业系统的影响。模拟主要结果显示:在中美现有的玉米补贴政策下,中美现有的玉米补贴政策下,中国不可能完全放开玉米进口准入,但可以适度增加玉米配额。所以,短期内我国还应继续实施玉米关税配额政策,国际粮食市场放将是大势所趋,我国可以适度扩充配额,一方面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一方面顺应国际趋势,逐步开放玉米市场,并在未来的贸易谈判中合理利用规则保障自身利益。(7)在开放条件下玉米产业系统安全的评价和模拟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保障我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策建议包括:建立预警体系、动态监控等八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把系统分析的思想以及方法引入产业安全研究领域,以科学的系统观来研究玉米产业安全,更能体现产业的特性和深层次内涵。(2)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对指标数据进行动态推演与指标评价。现有的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研究多是采用静态评价,也有一些称为动态评价,但大都用近几年的数据直接评价,或用几年数据的平均变化率对数据进行推演分析,这种评价方法不能考虑经济及贸易周期性的影响,缺乏对指标值变化规律性的分析。本研究多年的历史数据,通过对指标数据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既能对数据进行预测延展,又能充分分析各指标变动的规律性因素。(3)应用CGE模型评估世界玉米市场波动及我国玉米进口准入政策的影响。国内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大多数是从价格输入方面进行研究。没有进一步具体定量分析,价格波动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另外本文在标准的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基础上,借鉴关税配额政策处理方法,模拟分析玉米进口准入政策调整的影响,此方法能够为其他产业分析进口政策调整分析提供借鉴。(4)本文通过研究得出,虽然国有资本仍然在玉米产业链中处于优势地位,但国际粮食企业加紧在我国渗透的步伐。(5)本文通过模拟发现,间接贸易是国际粮价输入的主要形式。世界玉米市场波动不仅对玉米价格影响产生显着影响而且对大米、小麦、大豆等相关作物的价格也会产生影响,这说明间接贸易是国际粮价输入的主要形式。(6)本文通过模拟发现,对玉米生产进行补贴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维护玉米产业安全的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只依靠补贴来抵减过度开放的冲击,每年将支付高额的补贴,实施高补贴政策的还会影响其他粮食作物生产对其他产业也有损害,如果对其也进行补贴数额会更高。这不仅对我国的财政支出有一定压力,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不稳定,威胁粮食安全。

温凤荣[6](2014)在《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计算,2012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比重为34.87%,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高于稻谷0.23个百分点)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2013年全国玉米产量占粮食产量的比重为36.17%,高于稻谷2.4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3年相比,全国粮食产量增加17124万吨,其中玉米产量增加10190万吨,占粮食产量增加量的60%。近年来玉米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由总量紧平衡、结构性短缺向产需缺口继续扩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与此同时面临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硬约束和科技有效支撑不足、国际市场动荡的软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研究玉米产业竞争力对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玉米主产省之一山东省为例,由表及里揭示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次因素,以期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总体采用了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在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构建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又通过比较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考察并设计了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思路。论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山东省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界定、相关理论分析及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第三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综合分析,探寻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现状;第四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安全两方面分析;第五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主要对食用和饲用玉米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为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包括生产要素、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等基础要素和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等高级要素的分析;第七章对政府在提升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中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增强竞争力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1)在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等基础上,通过对工业和农业不同点进行分析,对适合发达国家工业的钻石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政府主导的钻石模型。(2)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比较,发现虽然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自2004-2012年表现出逐年增强发展态势,但通过选用2012年相关指标发现山东省在七个玉米主产省综合竞争力的比较中排名第六位,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深究竞争力较弱的根本原因。(3)影响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中着重分析价格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通过采用三项式模型对1982-2012年间七个玉米主产省实际平均出售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竞争力略强于四川省低于其它五省,不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比较变异指数发现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在七省中排名第六,略好于河南省。接着对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采用波动周期理论对其分析,发现价格波动具有波动频率高、强度大等特征;进一步由宏观经济学中的内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对其波动机理进行建模,对1987年以来山东省玉米价格进行时间趋势拟合,发现价格波动中78.88%成分属于趋势分量,21.12%的成分属于波动分量;通过对波动分量进行自回归模型估计,发现内部传导机制对价格波动影响程度只有11.55%,外部冲击因素达到88.45%。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发现外部因素中的政府政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小麦价格等供需两方面因素是影响玉米价格主要因素,其中政府政策影响系数最大。在对质量竞争力的分析中发现山东省排名第五,略好于河南和黑龙江两省。在各种影响因素中良种选用、氮磷钾配比施用、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施、田间管理和农药施用等是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4)在需求方面的间接因素分析中,首先采用林德的正相关学说,通过“变量增量贡献F检验”发现国内需求对山东省玉米竞争力具有正相关作用,而国外需求具有负相关作用,得以确定研究重点为国内市场。通过对食用玉米、饲用玉米需求的分析,发现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生产;饲用玉米的大规模消耗推动玉米规模化种植;国内需求结构变化诱导生产者经营方式转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良种种植、较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总之国内玉米需求出现的新趋势对玉米产业竞争力提升将具有正向拉动作用。(5)基本要素分析中,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资本、劳动、土地贡献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山东省玉米生产函数属于规模递增函数。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实现,资本增加对总产量的增加起次要作用。而劳动力要素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因为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户和农业兼业户所占比重降低、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农业劳动力年龄逐渐老化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等;在气象因素影响玉米单产分析中,发现降水量与玉米单产是同向关系,日照时间与玉米单产是反向关系;在分析自然灾害因素时,涝灾和旱灾是影响山东玉米产量的主要灾害因素,且涝灾影响程度大于旱灾;在基础设施分析方面,主要分析了山东省机械化水平、水利化程度等。小型拖拉机、农用机械排灌电动机、机动脱粒机等方面台数较少;山东省目前采用土渠灌溉,灌溉技术水平较低。(6)高级要素分析包括农业经营主体和玉米技术两方面。山东省农户整体文化水平集中在初中水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是否愿意参加合作社在于合作社的收益与不参加合作社收益的比较,以及是否有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对山东省玉米生产资本、劳动、土地和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技术进步对玉米总产值提高作用显着。虽然种植面积对总产值提高亦有较大作用,但受耕地面积约束无法依靠大幅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来持续提高总产值。且利用弹性理论证明了影响山东玉米生产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是农户收入与采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玉米是需求缺乏弹性粮食产品,所采用的是提高普通玉米产量的技术,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下跌的结局。(7)在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分析中,采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其在粮食生产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在对主导作用发挥不足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政府应逐渐减少粮价政策干预,加强粮食生产间接因素方面的干预,包括粮食经营主体、人才培养、抵制自然灾害发生、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上,以提高玉米产业综合竞争力。

智建伟[7](2013)在《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国际分工逐步细化。任何一国想要仅通过本国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都是不可能的。只有积极加入到国际合作中来,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之间充分流动,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农业方面依然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俄罗斯与我国山水相连,不仅地理位置毗邻,而且在合作中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分析是以两国农业合作的互补性特点为主线展开的,通过分析双方农业领域中各个因素的比较优势,明确了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流动方向,并针对现存合作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促进两国农业合作有重大意义。本文立足中俄农业合作研究,从互补性角度分析两国的农业合作。引用马克思主义及经济学相关原理证明了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度较高,并通过对合作可行性的规范分析对上述结论加以证实。通过对两国农业合作现状的分析发现了双方互补性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而本文借鉴了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并进行了模式的比较和选择;并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生产要素和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全面、系统地对中俄农业合作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带来的效应,因而本文全面地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进行了整体分析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综合众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可以加强国际分工,并互相引进本国所需的稀缺要素,从而大力提高两国的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观点。两国农业合作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本文通过分析中俄农业合作的外部条件,发现两国经济都显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这为两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双方制定的相应农业政策也将使农业发展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当前国际环境对中俄两国农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这些外部因素都在促使两国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合作。在对中俄两国农业合作的内部条件分析时,可以清晰的得出中俄双方在农业领域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生产要素方面和农产品方面都有明显的体现。通过对内外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互补性的农业合作对双方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另外,通过引入SWOT分析,发现了中国的基础生产要素竞争力不足而俄罗斯的高级生产要素优势不明显。本文通过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农业科技合作及农产品贸易合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还处在一个水平比较低,规模比较小,以民间自发为主的合作状态上,没有达到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应有的合作水平。论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合作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在对中国和美国、以色列以及东盟的劳务合作、科技合作和农业贸易合作三个侧面的分析中可以得出,中俄两国的农业合作涉及到一系列模式,在进一步深化互补性合作过程中需要明确中俄两国农业合作适用的具体模式,而互补型合作模式是最适合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本文对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四个主要要素的投入及国际流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两国在就某一方面要素进行深入合作时所处的地位:俄罗斯在土地要素和科技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合作时主要作为输出国;中国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占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可以将农业劳动力输送给俄罗斯;双方资金要素方面的优势都不明显,不具有互补性,所以合作时应注意这一特点。中俄两国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尽一致,客观上存在着科技位差和科技梯度。这就为两国的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中俄农业合作中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虽然俄罗斯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设置了一些阻碍两国农业合作的政策壁垒,但由于其已经加入了WTO,这些壁垒将会逐渐取消,所以两国合作的环境会逐渐宽松;从量化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两国贸易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优势产品稳定持久的输出给对方,实现农业贸易互补合作。所以两国农贸合作将会是中俄农业合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且具.有良好的前景。中俄农业互补合作会为两国带来较大的效益。论文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阐述了中俄农业合作带来的效应,两国的农业合作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增长还使两国在社会发展及生态保护两方面都受益。论文构建了中俄双方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从理论分析到量化分析全方面地探讨了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产生的效应以及利益分配问题。论文立足于中俄农业合作中现存的问题,根据中俄农业的要素互补优势,提出了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思路。本文站在国家的高度上,分别从互信、长期合作战略、法律和服务体系等几方面对两国农业合作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政策性建议。针对中俄农业科技合作方面提出了引进技术和成果转化的建议;针对如何进行劳务合作及资金合作的问题上,本文提出了若干可行性建议;针对农贸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宏观到微观两个角度都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中俄农业合作涉及的要素很多,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将某一要素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合作的各个方面是不科学的。目前现有的研究中,关于中俄两国农业合作要素的系统性研究比较少见,并且关于农业合作中的互补性趋势等尚需进行深层次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为我国对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林玉娟[8](2013)在《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受到气候变迁的影响,全球发生不少灾难,如中国2008年初的大风雪等,不仅对经济、交通、民生带来影响,也为其生态与粮食生产带来许多负面的冲击。而中国是全球粮食需求最多的国家,也是最重视农业的国家,因此2008年在恶劣气候下所造成的影响比其它国家来得小。但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随着工业化的成长,各项污染不断增加,其中二氧化碳增加在2007年已达全世界最大,最近随着气候变迁对各国的冲击,以及碳权等议题逐渐引起国际的重视,因此建立有关气候变迁的中国气候政策模型更形重要。本研究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并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需求面主要以ACDS模型建立中国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在供给面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农作物与畜产供需模型而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进一步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生产、消费、价格之影响与冲击,进行提出对未来粮食供需预测结果与建议。本研究特别以中国27个省级数据,建立包含稻米、小麦、玉米、大豆、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八中农畜产品的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主要是针对气候变迁对中国粮食安全产生之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行一系列的预测与仿真分析。主要创新点如下:1.本研究特别以省级数据建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并将各省级资料汇整成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主要研究结果皆以省级资料呈现,并就六个地区分类进行区域性分析。在中国现在地区性差异甚大的情况下,本模型可以提供对各个区域不同的分析,以兹参考。2.在需求面特别利用ACDS模型建立结合农作物与畜产品的需求模型,确实针对中国农业人均需求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国人对农作与畜产的需求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ACDS模型可针对不同农作或畜产品,透过模型建立起对农作、畜产替代或互补关系的一系列弹性等分析,据以探讨需求结构的变化。3.本研究在供给面则将气温纳入供给函数中,分析并了解气候变迁对畜产与农作物造成的影响,并透过模型预测在维持现行气候持续上升下,提出对粮食(包含农作与畜产)未来十年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等预测结果。并利用模型进行政策模拟,模拟在面对气候变迁下发展低碳农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以及气温上涨对中国各区域供给量、需求量、库存量与零售价格之影响与冲击,据以提供政策建议,以兹参考。本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如下。1.稻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显示稻米为一正常财,其弹性值为0.033。小麦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符合经济理论。且其数值之绝对值均大于一。而小麦需求支出弹性较大,为0.910。各省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除了上海、青海之外,其余省分玉米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而玉米的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是一正常财,其值为0.498。各省大豆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均小于一,且受到大豆主要用做饲料粮使用下各省弹性值皆近似,约在0.703左右。2.各省猪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仅山西为负值,且其数值绝对值小于一。其余26个省市猪肉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由于受到猪肉价格、农产品价格指数之交互影响而呈现为正值。各省羊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均为负值,然其数值绝对值均大于一,非常富有弹性。而羊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弹性值小于一外,其余省份皆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各省牛肉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负值,其中浙江、广东、广西、河北、上海、山东、贵州弹性绝对值大于一,为富有弹性的。而牛肉需求支出弹性除山西为小于一外,其余省份均为大于一,富有弹性。各省鸡蛋自身需求价格弹性值皆为正值,而鸡蛋需求支出弹性为正值,且数值不大。3.预测稻米、小麦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然因需求量受到每年人口持续增长的影响,库存量渐减,供需虽暂时平衡却充满着危机。另以各地区来看,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稻米属于余粮地区,而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仍属于缺粮地区,各地区有显着的差异性存在。国内小麦库存量维持在350万吨上下。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地区有缺粮外,其余地区多呈现余粮。小麦库存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然增加幅度不大,亦显示小麦产业属于供需均衡态势,每年库存量维持一定。玉米库存量由2011年的169万吨,增加至2020年的192万吨。以各地区来看,除了中南、西北玉米为缺粮地区外,其余地区为余粮地区。大豆产量仅占国内需求不到四分之一,且不足缺额由2011年4,552万吨持续扩大至2020年的4,676万吨,大豆大量仰赖着进口值得持续注意。4.预测猪肉、羊肉、牛肉与鸡蛋产量2011年-2020年呈现增产的趋势,需求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供需均衡方面,猪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猪肉,然进口量预测维持稳定。羊肉供不应求,并持续部份进口羊肉,进口量预测由2011年的14万吨扩大至2020年的45万吨。牛肉供需还算平衡,预测未来仅须少量约6万吨的进口。预测未来10年鸡蛋供需仍持续维持平衡状态。5.发展低碳农业—施以有机肥,对中国大陆各地区农畜业仅会产生价格上涨的些许压力,若当局可以控制价格的小幅上涨,不但可以达到低碳农业的目的,对农民而言亦可增加所得。另一方面若将因低碳农业致减少生产的部分采用进口饲料粮的方式替代,不但可同时发展低碳农业,减少污染,亦可维持国内物价稳定,终能兼顾粮食安全目标。因此在气候变迁影响下,持续发展低碳农业为可行的策略之一。6.研究结果显示,在气候变迁下促使低温愈低、高温愈高的气温变异增加下,若发展低碳农业为基准下,推行农作物施以有机肥,可能使得农作物产量减少,在此条件下,本研究模拟产量减少对需求、库存与价格的影响,可能造成价格有些微的上涨,但幅度不大,应在政府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气温的上涨2度C,对农畜产的影响就较减产5%与10%的幅度都来得大,又随着温度上升各地区的差异性增加,影响效果的差异性也增加,因此对于气候对农畜产品各地区的影响研究,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也说明了本研究在分地区、分产品并考虑气温因素研究对学术界与农经界的贡献。本论文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政策建议,第一部分系传统粮食安全的概念所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总量管制稳定粮食耕地面积的土地政策、针对农业新科技需求的劳动政策、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提高粮食产量的技术政策以及调整化肥转向有机肥的肥料政策与进出口政策。第二部分系针对两岸暨区域发展之决策部门提出之政策建议;包括专注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调整优化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第三部份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建议未来可增列其它重要农畜产品,例如园艺产品(蔬菜、水果)畜产(如鸡肉)等,以使整个需求体系更加完善。在供给面,也建议多考虑其它气候因素,如土壤、湿度、降雨量等因子纳入模型中,俾使供需体系更臻完善。

肖文兴[9](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邵长勇[10](2010)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种业市场竞争关系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和国内双重竞争,市场关联度明显增强。由于我国种子出口目前还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面临着那些具备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国际跨国种业集团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同在。新阶段、新环境,对我国种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析国际市场种子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用实证来检验中国种子出口规模和结构的贸易模式,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弥补已有研究实践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用来指导中国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提高种子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及时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匹配的基本模式,借助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理论根基,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组织策略和政策建议。论文包括以下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研究的目的、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做出分析总结和评论判断;介绍本文研究的视角、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并阐述论文主要贡献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概念,对贸易理论作了系统的回顾,提出了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为后文详细分析我国种子出口贸易作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研究中国种子产业的基本特征。从经济学、产品经济学角度,通过对现阶段中国种子市场的总体特征,提出了我国种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对中国种业市场的市场特质、经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论述。第四部分着重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为后续几章分析需求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的影响提供研究基础。第五部分是研究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考察了中国种子出口结构的变动与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的关系。第六部分运用恒定市场模型,就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规模与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不同的世界种子出口市场,就进口市场的规模、产品和市场分布结构、产品竞争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出了对中国种子出口影响不同因素和发展趋势。第七部分从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总体情况着手,详细分析了水稻、玉米等八类作物种子的国内需求规模变动与特征情况,运用时间序列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模型,就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因素对中国种子出口的影响进行了检验。第八部分分析了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以来,对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第九部分从国外种子进口需求规模和需求变动角度,分析和提出了改进和优化中国种子出口贸易格局的发展建议。本文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中国种子的出口总量和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与世界种子的进口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世界种子需求的变动对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2、从整个世界种子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来看,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之间既存在的激烈竞争,又与主要进口市场的具有互补性和适应性。3、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的扩大是带动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增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种子的产品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种子的出口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中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子产品较少,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性,必须狠抓核心产品,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入世后的中国将增产蔬菜减产粮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的中国将增产蔬菜减产粮食(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业产业化相关研究
        1.3.2 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相关研究
        1.3.3 关于财政投入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业的基础性及弱质性理论
        2.1.2 制度变迁与产业组织理论
        2.1.3 公共财政理论
    2.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特殊性分析
        2.2.1 基于农业的视角
        2.2.2 基于政策目标的视角
        2.2.3 基于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视角
    2.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面临困境的博弈分析
        2.3.1 管理机制角度的分析
        2.3.2 利益联结机制角度的分析
    2.4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2.4.1 作用机制
        2.4.2 研究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发展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缘由及历史演变
        3.1.1 农业产业化内涵及成效分析
        3.1.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
        3.1.3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历史变迁
    3.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的主体分析
        3.2.1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3.2.2 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总体特征分析
        3.2.3 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分析
    3.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分析
        3.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基本情况分析
        3.3.2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空间分布分析
        3.3.3 典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微观视角
    4.1 背景分析
    4.2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影响
        4.2.1 数据说明、指标选取及初步分析
        4.2.2 模型设计、选择及研究假说
        4.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2.4 农业龙头企业社会效益分析
    4.3 财政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4.3.1 理论分析及研究框架
        4.3.2 数据、模型及方法
        4.3.3 实证分析及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宏观视角
    5.1 分析框架及作用机制
        5.1.1 研究视角
        5.1.2 分析框架
        5.1.3 作用机制
    5.2 基于省级视角的分析
        5.2.1 财政扶持产业化项目及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5.2.2 变量设置及模型设定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基于县级视角的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数据分析与理论模型
        5.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2)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美贸易摩擦成因研究述评
        1.2.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研究述评
        1.2.3 整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5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我国农业生产和贸易现状分析
    2.1 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生产概况
        2.1.1 粮食产量总体呈现提升趋势
        2.1.2 畜牧业发展势头加快
        2.1.3 食糖产量得到改善
        2.1.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2 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 农业产业升级落后于消费升级
        2.2.2 农业创新能力低
        2.2.3 农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
        2.2.4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2.3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2.3.1 贸易总额持续增加,贸易逆差成常态
        2.3.2 进出口结构稳定,进口来源地集中
    2.4 中美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2.4.1 中美农产品贸易相互依赖
        2.4.2 中美农业贸易的单向性明显
        2.4.3 倾销与反倾销导致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频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1 贸易摩擦与贸易保护
        3.1.1 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原因
        3.1.2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形态
    3.2 产业链角度下贸易摩擦对农业贸易的影响分析
        3.2.1 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3.2.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2.3 对农产品消费价格的影响
    3.3 贸易摩擦背景下的农业应对政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影响实证分析
    4.1 模拟方案
        4.1.1 国家和部门分类
        4.1.2 数据来源
        4.1.3 情景模拟
    4.2 模拟结果分析
        4.2.1 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4.2.2 农业价格影响分析
        4.2.3 农业产出影响分析
        4.2.4 农业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应对策略
    5.1 研究结论
        5.1.1 中美贸易摩擦对油料作物影响最大
        5.1.2 长期难以缓和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贸易影响
        5.1.3 在短期,可采取降低其他国家进口税的措施
        5.1.4 在长期,可运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
    5.2 应对策略
        5.2.1 短期策略
        5.2.2 长期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创新
        1.5.2 可能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专业化统防统治
        2.1.3 采纳意愿
        2.1.4 采纳行为
        2.1.5 意愿与行为偏差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计划行为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外部性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户农药施用状况的研究
        2.3.2 农户IPM等农业新技术采纳研究
        2.3.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研究
        2.3.4 文献述评
3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机理与理论框架
    3.1 农业服务社会化视域中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两大关键特征
        3.1.1 社会化特征:社会上的共存性与共生性
        3.1.2 专业化特征:技术上的可分性与可外包性
    3.2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2.1 “发生学问题”的领悟:农户决策行为问题的再认知
        3.2.2 研究视角:专业化分工理论视角
        3.2.3 行为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3.2.4 行为机理: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逻辑
    3.3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3.1 农户理性: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理性认知
        3.3.2 心智模式: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农户意愿
        3.3.3 决策行为:病虫害防治服务外包的策略性选择
        3.3.4 理论框架: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决策行为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调研设计与数据来源
    4.1 调研过程
    4.2 调研内容和调研农户的选择
        4.2.1 调研内容
        4.2.2 调研农户的选择
        4.2.3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
    4.3 样本地区介绍
        4.3.1 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4.3.2 社会经济条件
        4.3.3 农业发展概况
    4.4 本章小结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
    5.1 水稻种植情况
    5.2 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
    5.3 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
        5.3.1 分散的病虫防治
        5.3.2 专业化统防统治
    5.4 本章小结
6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分析
    6.1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6.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
    6.3 采纳意愿分析
        6.3.1 总体情况分析
        6.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6.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6.4 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相关性分析
        6.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行为分析
    7.1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7.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7.2.1 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
    7.3 采纳行为分析
        7.3.1 总体情况分析
        7.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7.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7.4 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4.1 相关性分析
        7.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8 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差异性分析
    8.1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8.2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取
        8.2.1 模型构建
        8.2.2 变量选取
    8.3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分析
        8.3.1 总体情况分析
        8.3.2 各变量描述分析
        8.3.3 多重共线性检测
    8.4 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8.4.1 相关性分析
        8.4.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8.4.3 稳健性检验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4)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研究
        1.3.2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研究
        1.3.3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成本节约效应影响的研究
        1.3.4 农业基础设施对生产规模及结构影响的研究
        1.3.5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抗灾能力影响的研究
        1.3.6 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农田水利设施内涵、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章分析框架
    2.1 农田水利设施内涵
        2.1.1 农田水利设施定义
        2.1.2 农田水利设施分类
        2.1.3 农田水利设施特性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社会先行资本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业生产理论
        2.2.4 空间经济理论
        2.2.5 农田水利设施影响水稻生产的理论机制
    2.3 文章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与水稻产量时空趋势分析
    3.1 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时空趋势分析
        3.1.1 农田水利设施的衡量:资本存量的估算
        3.1.2 农田水利设施资本存量时空趋势分析
    3.2 水稻产量时空趋势分析
        3.2.1 省级层面水稻产量趋势分析
        3.2.2 全国及地区层面水稻产量趋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
    4.1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单产的影响
        4.1.1 中国水稻单产变动趋势分析
        4.1.2 实证方法
        4.1.3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4.1.4 实证结果与讨论
    4.2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4.2.1 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4.2.2 水稻全要素生产率趋势分析
        4.2.3 实证方法
        4.2.4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4.2.5 实证结果与讨论
    4.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4.3.1 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趋势分析
        4.3.2 实证方法
        4.3.3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4.3.4 实证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成本的影响
    5.1 农田水利设施对私人投入的替代效应
        5.1.1 粮食生产成本变动趋势
        5.1.2 理论分析
        5.1.3 实证方法
        5.1.4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5.1.5 实证结果与讨论
    5.2 农田水利设施对要素投入的结构调整效应
        5.2.1 粮食要素投入结构变动趋势
        5.2.2 理论分析
        5.2.3 实证方法
        5.2.4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 农田水利设施的总成本效应
        5.3.1 实证方法
        5.3.2 实证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收获面积和播种比例的影响
    6.1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播种面积的影响
        6.1.1 水稻播种面积时空趋势分析
        6.1.2 理论分析
        6.1.3 实证方法
        6.1.4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6.1.5 实证结果与讨论
    6.2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受灾面积的影响
        6.2.1 水稻水旱灾害受灾面积趋势分析
        6.2.2 理论分析
        6.2.3 实证方法
        6.2.4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6.2.5 实证结果与讨论
    6.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粮食播种比例的影响
        6.3.1 水稻粮食播种比例时空趋势分析
        6.3.2 实证方法
        6.3.3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6.3.4 实证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宏微观分析
    7.1 宏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
        7.1.1 实证方法
        7.1.2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7.1.3 实证结果与讨论
    7.2 宏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增长率的影响分析
        7.2.1 实证方法
        7.2.2 变量选定与数据处理
        7.2.3 实证结果与讨论
    7.3 微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
        7.3.1 实证方法
        7.3.2 实证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
        7.3.3 农户水稻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7.3.4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评估
    7.4 微观层面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种植收入的影响分析
        7.4.1 变量选择
        7.4.2 水稻种植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7.4.3 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种植收入影响的评估
    7.5 增强农户层面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路径探索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5)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价与GTAP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玉米产业的概念、特征与构成
        2.1.3 产业安全与玉米产业安全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安全理论
        2.2.2 农业贸易理论
        2.2.3 市场准入理论
3 玉米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系统性原则
        3.1.3 可操作性原则
        3.1.4 可控性原则
        3.1.5 前瞻性与指导性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 各指标的含义、数据来源与分析处理
        3.3.1 各指标的含义及数据来源
        3.3.2 指标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
        3.3.3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玉米产业安全动态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4.1 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估算
        4.1.1 因子分析结果
        4.1.2 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度的模糊估算结果
    4.2 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价与趋势分析
        4.2.1 总体综合评价
        4.2.2 各部分变化趋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国际玉米市场波动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影响的模拟分析
    5.1 模拟方法简介以及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
        5.1.1 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介绍与模型处理
        5.1.2 模型数据库的重新分类与模拟方案的总体设计
    5.2 模拟方案设置及数据处理
        5.2.1 方案设置
        5.2.2 数据处理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世界玉米市场波动对玉米及相关作物生产的影响
        5.3.2 世界玉米市场波动对涉及玉米的各产业部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玉米进口准入政策进一步开放对我国玉米产业安全影响的模拟分析
    6.1 我国玉米贸易市场准入政策及其调整过程
        6.1.1 入世前的玉米市场准入政策
        6.1.2 过渡期及入世后准入政策的调整
    6.2 玉米进口准入政策对玉米产业的影响机理及经济影响分析
        6.2.1 玉米进口准入政策对玉米产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6.2.2 玉米进口关税配额政策调整的经济影响分析
    6.3 模拟方案设置及结果分析
        6.3.1 模拟方案设置
        6.3.2 降低玉米进口配额外关税对玉米产业各部门的的影响
        6.3.3 扩大配额对玉米产业各部门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保障我国玉米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玉米产业系统安全预警体系
    7.2 加强对玉米产业发展失调的政策调控
    7.3 积极应对玉米产业外资进入
    7.4 分散玉米进口风险
    7.5 适度开放玉米市场
    7.6 加强海外玉米生产基地建设
    7.7 争取与主要玉米生产国建立多边贸易机制
    7.8 提高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力度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对象
        1.5.1 研究路线
        1.5.2 研究对象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产业的概念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2.1.3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2.2 产业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竞争力来源的解释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金碚的工业品竞争力模型
        2.2.5 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
    2.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模型的构建
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测度与综合评价
    3.1 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3.2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选择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2.2 可比性原则
        3.2.3 可操作性原则
    3.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玉米产业竞争力显示性指标
        3.3.2 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指标
        3.3.3 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指标
    3.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分析
        3.4.1 纵向竞争力三级指标体系设置
        3.4.2 因子分析过程
        3.4.3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纵向比较结果分析
    3.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比较
        3.5.1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横向指标设置原则
        3.5.2 玉米主产省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过程
    3.6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概况
    4.2 山东省玉米价格与其他玉米主产省的比较
        4.2.1 七大玉米主产省玉米平均实际出售拟合价格比较
        4.2.2 山东省与其它六省玉米价格波动比较
        4.2.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价格波动比较结果
    4.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分析
        4.3.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
        4.3.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总体特征
        4.3.3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测定结果
    4.4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理分析
        4.4.1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形成机制分析步骤
        4.4.2 山东省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分析
        4.5.1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现状
        4.5.2 山东省玉米质量竞争力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4.5.3 山东省与其它玉米主产省质量竞争力比较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需求方面
    5.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产业竞争力相关性理论分析
    5.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分析
        5.2.1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际竞争力关系实证分析
        5.2.2 山东省玉米需求与国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5.2.3 结果分析
    5.3 山东省玉米国内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
        5.3.1 食用玉米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3.2 饲用玉米需求变化分析
        5.3.3 工业用玉米需求
        5.3.4 未来玉米消费走向
    5.4 国内需求状况对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5.4.1 食用玉米需求的多样化、质量安全需求的高层次化推动玉米的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种植和加工
        5.4.2 饲用玉米大规模消耗推动规模化种植
        5.4.3 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诱导生产者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注重良种种植,易产生规模递增效应
6 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分析—供给方面
    6.1 山东省玉米产业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
        6.1.1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分析模型构建
        6.1.2 基本生产要素贡献结果分析
    6.2 劳动和耕地要素分析
        6.2.1 劳动力现状分析
        6.2.2 耕地现状分析
    6.3 气候条件分析
        6.3.1 山东省玉米气象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6.3.2 降水量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3 光照时间对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3.4 气候条件分析结果
    6.4 自然灾害对产量影响分析
        6.4.1 洪涝灾害对山东省玉米单产影响分析
        6.4.2 旱灾对山东省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6.5 基础设施分析
        6.5.1 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
        6.5.2 水利化程度
    6.6 山东省玉米产业高级要素分析
        6.6.1 农业经营主体文化层次状况
        6.6.2 农民组织化程度
        6.6.3 山东省玉米技术进步率测算
    6.7 相关和支持产业
        6.7.1 农业生产资料业
        6.7.2 玉米种业
        6.7.3 玉米加工业
    6.8 本章结论
7 影响玉米竞争力深层次因素——政府主导作用
    7.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必要性
        7.1.1 政府角色转换——变辅助作用为主导作用
        7.1.2 农业的特殊性
    7.2 政府政策对直接因素的影响
        7.2.1 山东省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沿革
        7.2.2 日本、韩国粮食价格政策分析
        7.2.3 日本、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启示
    7.3 政府对玉米质量安全的主导作用
        7.3.1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市场失灵
        7.3.2 玉米质量安全中的政府干预
    7.4 政府政策对间接因素的影响
        7.4.1 政府政策没有完全调动起主产区生产积极性
        7.4.2 政府政策对合作社整体结构失衡现状缺少足够关注
        7.4.3 缺少政策措施吸引农业院校毕业生体面投身农业生产一线
        7.4.4 政府政策侧重提高粮食数量对质量关注度不够
        7.4.5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分工不明确
        7.4.6 农业技术推广中政府行为缺陷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纵向比较竞争力逐年增强,横向比较结果显示竞争力较弱
        8.1.2 直接因素竞争力较弱
        8.1.3 需求方面间接因素分析表明需求对竞争力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供给方面间接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8.1.4 政府过多干预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方面降低玉米生产成本
        8.2.2 积极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的生产,满足多样化玉米需求
        8.2.3 减少对玉米价格的直接干预,加大玉米质量监管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结构
    1.6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国际农业合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1.3 马克思主义国际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启示
    2.2 其他经济理论
        2.2.1 古典经济理论
        2.2.2 新古典经济理论
    2.3 现代经济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中俄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3.1 影响中俄农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3.1.1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2 俄罗斯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2 影响中俄农业合作的内部因素
        3.2.1 中俄农业合作的优势
        3.2.2 中俄农业合作的劣势
    3.3 中俄农业合作的SWOT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中俄农业合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的合作
    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
    4.3 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
        4.3.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4.3.2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4.3.3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
        4.3.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体结构
    4.4 双方现实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4.1 农业合作环境问题
        4.4.2 农业要素合作问题
        4.4.3 农产品贸易合作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国际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借鉴
    5.1 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的历史经验
        5.1.1 中美农业科技合作
        5.1.2 中国和以色列的农业合作
        5.1.3 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
    5.2 经验借鉴
    5.3 本章小结
6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6.1 我国现有的农业合作方式分析
    6.2 我国国际农业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6.3 可供两国进行农业合作的模式选择
        6.3.1 互换型合作模式
        6.3.2 互补型合作模式
        6.3.3 分布式合作模式
        6.3.4 矩阵式合作模式
        6.3.5 虚拟合作模式
    6.4 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比较
        6.4.1 纵向比较分析
        6.4.2 组织形式比较分析
        6.4.3 成本比较分析
        6.4.4 效果比较分析
        6.4.5 比较分析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中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7.1 土地要素
        7.1.1 中国农用土地的投入
        7.1.2 俄罗斯农用土地的投入
    7.2 劳动力要素
        7.2.1 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
        7.2.2 俄罗斯农业劳动力的投入
        7.2.3 中俄农业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分析
    7.3 资金要素
        7.3.1 中国农业资金的投入
        7.3.2 俄罗斯农业资金的投入
        7.3.3 中俄农业资金的国际流动
    7.4 科技要素
        7.4.1 均衡需求的实证分析
        7.4.2 中俄农业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7.5 本章小结
8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合作分析
    8.1 双方农产品贸易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8.1.1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1.2 俄罗斯的农产品贸易政策
    8.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8.2.1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分析
        8.2.2 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8.3 中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合作的实证分析
        8.3.1 数据来源
        8.3.2 中俄农产品贸易指标分析体系
        8.3.3 实证分析的结论
    8.4 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8.4.1 俄制定对外贸易战略促进中俄农贸发展
        8.4.2 俄入世后双方农贸合作的机遇挑战
    8.5 本章小结
9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应分析
    9.1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社会效应分析
    9.2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经济效应分析
        9.2.1 对中俄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效应
        9.2.2 对中俄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扩展效应
        9.2.3 对中俄沿边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化效应
    9.3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生态效应分析
    9.4 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效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9.4.1 博弈中的利益分配的原则
        9.4.2 博弈模型中利益的分配方法
        9.4.3 模型的求解—核仁解
        9.4.4 算例分析
        9.4.5 实证分析结论
    9.5 本章小结
10 加强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的对策建议
    10.1 改善中俄农业合作环境的对策建议
        10.1.1 加强多边合作增强两国战略互信
        10.1.2 制定长期合作战略
        10.1.3 加强优惠政策和法律的协调
        10.1.4 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
    10.2 加强中俄农业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1 加强中俄农业科技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2 加强中俄农业劳务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3 加强中俄农业资金要素合作的对策建议
        10.2.4 加强中俄农业基础设施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 加强中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10.3.1 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10.3.2 提高中俄农产品贸易效率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
        1.1.1 气候变迁对环境的冲击
        1.1.2 气候变迁对农畜业的影响
        1.1.3 消费结构改变
        1.1.4 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 研究范围与名词定义
        1.4.1 研究范围
        1.4.2 名词定义
    1.5 预期结果与研究限制
        1.5.1 预期结果
        1.5.2 研究限制
2 文献回顾
    2.1 中国粮食问题之文献回顾
        2.1.1 有关粮食安全问题之研究
        2.1.2 有关粮食供需问题
        2.1.3 关于粮食政策与制度方面
        2.1.4 有关贸易与WTO问题
    2.2 农业政策模型之文献回顾
        2.2.1 台湾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2 国际上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3 中国农业政策相关模型
        2.2.4 农业政策评述
    2.3 气候模型之文献回顾
3 农产品供需理论基础
    3.1 农产品供给理论特性
    3.2 农产品需求理论特性
        3.2.1 需求法则
        3.2.2 恩格尔定律
    3.3 中国主要农畜产品供需现况
        3.3.1 主食类—稻米、小麦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2 杂粮类—米、豆类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3.3.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和鸡蛋生产面之变化趋势
4 研究方法
    4.1 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
    4.2 供需模型理论基础
        4.2.1 几近完整需求体系理论基础
        4.2.2 供给部份之理论与假设
        4.2.3 实证模型的建立
    4.3 供给方程式设定
    4.4 数据范围与种类
        4.4.1 原始资料
        4.4.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4.4.3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4.5 模型估计与统计检定
5 需求体系设定与估计结果
    5.1 中国农产品几近完整需求体系
        5.1.1 主食类:稻米、小麦
        5.1.2 杂粮类:玉米、大豆
        5.1.3 畜产类:猪肉、羊肉、牛肉、鸡蛋
    5.2 需求体系估计结果与涵义探讨
        5.2.1 数据说明与处理
        5.2.2 需求体系估计
    5.3 需求弹性推估结果与分析
6 农作物供给模型估计结果
    6.1 稻米模型之估计结果
    6.2 小麦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3 米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6.4 大豆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 畜产供需模型估计结果
    7.1 猪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2 羊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3 牛肉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7.4 鸡蛋计量模型之估计结果
8 中国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1 中国农作物供需10年预测
        8.1.1 稻米产业基准预测
        8.1.2 小麦产业基准预测
        8.1.3 米产业基准预测
        8.1.4 大豆产业基准预测
    8.2 中国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8.2.1 猪肉产业基准预测
        8.2.2 羊肉产业基准预测
        8.2.3 牛肉产业基准预测
        8.2.4 鸡蛋产业基准预测
9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政策仿真
    9.1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外生变量设定
        9.1.1 数据范围与种类
        9.1.2 政策仿真外生变量之设定与说明
    9.2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低碳政策仿真
        9.2.1 各项政策模拟假设条件的设定
        9.2.2 模拟结果说明
    9.3 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气候变迁仿真
10 结论与建议
    10.1 结论
        10.1.1 农畜产品需求弹性
        10.1.2 农畜产品供需10年预测
        10.1.3 低碳农业政策模拟
        10.1.4 气候变异政策模拟
    10.2 建议
        10.2.1 粮食安全政策建议
        10.2.2 两岸暨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10.2.3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10)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外种子出口贸易的相关研究
        1.3.2 种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1.3.3 种子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4 种子出口结构相关研究
        1.3.5 国内种子消费需求的相关研究
        1.3.6 贸易壁垒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相关研究
        1.3.7 国内外应用CMS模型分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3.8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价
    1.4 种子出口贸易国内外发展动态
        1.4.1 国外发展动态
        1.4.2 国内发展动态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数据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范围
        1.6.2 数据说明
        1.6.3 技术路线
    1.7 拟解决的问题
    1.8 研究的主要创新
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需求角度的贸易理论
    2.2 需求影响贸易发展及其结构变动的机理
        2.2.1 需求的概念
        2.2.2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2.2.3 需求模式的贸易效应
        2.2.4 需求模式与贸易结构的关系
    2.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的设计依据
        2.3.1 研究视角的选择依据
        2.3.2 研究途径的选择依据
        2.3.3 实证方法选用依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种子产业的特征
    3.1 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1.1 国有种子公司
        3.1.2 民营种子企业
        3.1.3 育种科研单位
        3.1.4 跨国种子企业
        3.1.5 小结
    3.2 中国种子产业的市场特质
        3.2.1 市场结构二重性
        3.2.2 种子需求价格弹性
        3.2.3 行业进出门槛
        3.2.4 消费主体购买行为
    3.3 中国种子产业的经济学特征
        3.3.1 中国种子产业交易费用特征
        3.3.2 中国种子产业需求特征
        3.3.3 中国种子产业供给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特征
    4.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4.1.1 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概况
        4.1.2 我国种子出口前景
    4.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特征
        4.2.1 产品结构特征
        4.2.2 市场结构特征
    4.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种子出口量少,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
        4.3.2 种子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增强
        4.3.3 国家对种子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增强
        4.3.4 种子质量较差,品种不优
        4.3.5 缺乏出口核心种子企业
        4.3.6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4.4 本章小结
5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变动规律
        5.1.1 世界种子需求特征及其结构变动
        5.1.2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特征
    5.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关系
        5.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规模关系
        5.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结构关系
    5.3 主要进口市场的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关系
        5.3.1 日本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2 美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3 欧盟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4 东盟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5 巴基斯坦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3.6 孟加拉国种子进口需求变动与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关系
    5.4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种业市场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关系
        5.4.1 中国种子的出口贸易与主要出口国家的竞争性
        5.4.2 中国种子的出口与主要出口国家的互补性
    5.5 本章小结
6 世界进口需求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世界种子进口需求影响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变动的实证检验
        6.1.1 数据说明
        6.1.2 模型分解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主要结论
7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7.1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总体情况
        7.1.1 中国水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2 中国玉米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3 中国小麦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4 中国花生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5 中国豆类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6 中国油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7 中国棉花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1.8 中国蔬菜种子国内需求变动与特征
    7.2 影响中国种子国内需求的主要因素
        7.2.1 效益低是影响种子需求的最大制约因素
        7.2.2 种子商品化率低
        7.2.3 种子跨区自由销售仍有壁垒
        7.2.4 种子质量意识淡薄,品种不优
    7.3 中国种子国内需求与种子出口贸易关系协整
        7.3.1 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7.3.2 种子出口总量与国内总需求的协整关系及因果关系
        7.3.3 实证结果分析及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影响
    8.1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国内种子市场的影响
        8.1.1 对种子可获性的影响
        8.1.2 对种子市场结构的影响
    8.2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我国种子出口的影响
        8.2.1 进出口总量波动分析
        8.2.2 分品种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结构优化
    9.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优化
        9.1.1 依据世界进口规模变动的种子出口结构选择
        9.1.2 依据竞争力变动的出口产品结构选择
    9.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优化
        9.2.1 依据进口需求规模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2.2 依据竞争力的出口目标市场选择
    9.3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区域贸易结构优化
        9.3.1 区域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9.3.2 区域贸易市场战略调整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及研究展望
    10.1 几点建议
        10.1.1 农业先进国家种子出口的成功经验
        10.1.2 发展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的对策思考
    10.2 主要结论
        10.2.1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规模显着扩大,但存在结构问题
        10.2.2 中国种子出口贸易与世界进口需求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
        10.2.3 世界进口需求变动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显着
        10.2.4 植物新品种保护对中国种子出口贸易影响不显着
    10.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成果

四、入世后的中国将增产蔬菜减产粮食(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扶持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陈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研究[D]. 刘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南方稻作区农户专业化统防统治决策行为研究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D]. 吴芝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4]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经济分析[D]. 李俊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我国玉米产业安全评价与GTAP模拟[D]. 金鑫. 东北农业大学, 2016(12)
  • [6]山东省玉米产业竞争力研究[D]. 温凤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1)
  • [7]中俄农业互补性合作研究[D]. 智建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8]气候变迁下中国粮食安全政策模型之经济分析[D]. 林玉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9]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10]中国种子出口贸易研究 ——基于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D]. 邵长勇.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蔬菜产量增加,粮食产量减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