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构化学习--以酸碱法为例_结构化思维论文

浅谈结构化学习——以酸碱盐的方法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酸碱论文,为例论文,浅谈论文,结构化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化学习

结构化学习是指学习时在过程和目标上有明确的结构,亦即有高度组织和学习目标的学习。结构化学习的操作方法是列出某一方面内容的主要概念、范例、实验等重要知识线索,抽取出一个骨架性的简单框架,以此作为学习或复习的导向系统。

结构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一门课程的浩繁内容中,找到各部分知识所具有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和索引系统,使知识变得更容易掌握。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容易记忆和掌握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检索系统起作用。

二、酸、碱、盐的学习方法教学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但本章内容较多,最突出的是典型物质多,表示它们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也多,而且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规律又是学生最难解决的问题,因此,学习方法的教学在本章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知识内容结构化

根据本章知识的特点,在教学上注重知识的内在连贯性,加强联系和回忆,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适时地加以总结和归纳,尽量使每个知识点都出有其据,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自主形成知识内容的结构。因此,结构化学习要求教师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个知识,而更多的是一个系统。

比如,在酸、碱、盐的复习这节课上,本人从“溶液”自然引出研究不同溶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从某些溶液能导电又引出电解质的电离和酸、碱、盐的电离,再以“离子”这一概念为中心,分三部分展开学习酸、碱、盐的典型物质的性质,再从其典型物质性质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导出其各类别的通性,进而分析其具有通性的本质原因,同时概括出金属活动顺序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总结归纳各物质内在的变化规律,进而构思形成了如下网络结构图(如右图所示)。

这样的知识解构,使知识内容更具网络化、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框架,帮助他们对本章整个知识的全面把握。

另一方面,针对初中学生对知识归纳能力比较弱这一特点,本人在局部知识教学上加强了结构化学习方法的教学。以“一对一、单向性”规则为例分析如下:

从图中很明显看出,可以将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八大金属以及其对应的金属氧化物和碱分成两大类,类别中各个物质的性质相似,变化方式相同,而且相互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也揭示了碱性氧化物与对应碱之间的关系,同时从金属到金属氧化物及金属氧化物到碱的变化过程只有一个方向,存在“单向性”的规则。这样的框架图将这部分知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化,学生极其容易而又有效地通过这个图掌握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对于酸、碱、盐的教学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2.教学方法结构化

(1)实验—分析—归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整个实验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思想。实验—分析—归纳,是教师从培养目标出发,按照科学的认知方式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讨论争辩中去主动探求,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情感、意志和创造力,使知识网络化,结构化。

本章实验内容大都为试管实验,操作简便,利于采用实验教学,本章内容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在介绍具体几个代表性物质的基础上扩大到认识该类物质,按照从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从实验中得出规律,体会结构化学习。以酸的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自行得出盐酸及硫酸的对应的有关性质,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再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对比分析表中所得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种酸具有一些类似的化学性质,从而很容易就归纳出酸的通性,进而设疑引导学生揭示酸具有通性的本质原因。

这样通过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阅读讨论解决以上问题,使这一教学与学习过程结构化,形成框架,从而使具体物质的性质同该类物质的通性有机地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能使学生形成个别到一般的认知思维方法,同时也为碱、盐及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教学打下基础。

(2)启发—讨论—内化

布鲁纳的发现法学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的重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材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知识的过程,从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启发—讨论—内化正是通过教师设置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使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主动性,真正成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知识检索系统,使学习更加有效。

例如:在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教学中,教师从物质间相互关系图的形成过程入手,用设疑、启发、诱导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结合具体的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引导学生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回顾知识,亲自动手来绘制此图,在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教学,学会学习,变书本的框架为自己的框架,形成自身知识的检索系统。

又如,在分析氯化钠溶液导电原理的时候,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本人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分析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得出溶液导电的真正原理。进而比较氯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情况中,纠正能够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这一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结论。这样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原本生硬的概念知识结构化,更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认知过程中把知识结构化的能力,学会自主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从而达到知识有效内化的目标。

三、教学反思

在酸、碱、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结构化学习理论,本人发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清楚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间的关系以及相互间存在的反应规律,突破了酸、碱、盐内容的“两多一难”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使知识形成网络,帮助学生记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加快了学生知识的重新整合和深层内化过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讨论合作、思考分析、归纳演绎等一系列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方法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手段,改变了传统的认知方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结构化学习的学习方法教学,已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  ;  ;  ;  

浅谈结构化学习--以酸碱法为例_结构化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