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方式、成因、及防范研究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方式、成因、及防范研究

尹文泽[1]2001年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方式、成因、及防范研究》文中提出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十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作为证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上市公司,其质量如何、诚信度如何,无疑影响着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对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一批涉嫌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被媒体纷纷曝光。投资者不禁要问,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和中介机构肆意护假的违规事件为何屡禁不止?导致上市公司屡屡出现会计造假违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来进行有效防范?本文土要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这一观象展开研究。 首先,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动机看,上市公司为了取得上市向公众募集资金的权利、为了提高发行价格尽可能多地募集资金、为了避免连续叁年亏损而被摘牌丧失向公众募集资金的权利、为了达到配股资格线继续向公众募集资金、为了配合庄家操纵股价牟取暴利、为了管理层自身利益等目的,在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了强烈的操纵利润的动机。 其次,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方式看,利用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伪造单据虚构经济业务、滥用会计政策假帐真算、借助地方政府的默契配合等是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普遍采取的方式。 第叁,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成因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的原因:上市公司缺乏投资者实施的外在压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机制的失效;会计法律规范不完善;地方和部门局部利益的驱使;证券市场监管不严惩罚不力。 最后,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看,应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完善产权制度,提升投资者素质,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需求主体;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造就有效的财务报告供给主体;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真正发挥其经济警察的作用;完善会计法律规范,压缩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政策空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对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力度。

信骏[2]2010年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日益受到社会舆论、学术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使投资者与公司的信任被动摇,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信用受到考验,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全面地分析并且科学、合理地识别利润操纵行为是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公司财务理论与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现有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机制,更好的引导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减少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为了探索有效识别利润操纵行为的方式,本文首先界定了利润操纵的概念,认为利润操纵是公司管理当局利用不对称信息,通过违反现有的公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得某些私人或集团收益的披露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作了详尽的分析,包括利润操纵的手段、内部动机和外部成因,以及对上市利润操纵程度进行测量的各种模型,并且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2005~2008年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出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后利润操纵行为的特点。同时,本文还针对利润操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确定了相关影响因素与利润操纵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论和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卢涛[3]201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诚信”对于转型经济,特别是转型经济中的资本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价格发现、资金筹集的场所,其功能的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引起的股价波动、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问题严重损害资本市场功能,打击投资者信心、损害市场效率,甚至会危害国家经济乃至政治安全。因此,系统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及其监管机制,在宏观上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维护投资者利益,在微观上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的诚信意识。论文第一章为导论。该部分提出本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界定相关概念,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章阐述了财务报告舞弊的普遍存在及其巨大危害,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财务报告舞弊进行了准确的概念界定,总结了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概念,包括盈余管理、会计错误和会计信息失真等。该章指出本文研究内容:在对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对基本理论分析之后,研究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并对中美财务报告舞弊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后,提出了基于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回顾,具体包括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财务报告舞弊的侦测识别,和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系统,形成了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办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只有20多年的历史,相比美国而言,我国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此之外,中美两国财务报告舞弊比较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比较少见,本文在这方面则进行了初步尝试,通过比较研究,试图从美国经验中获取一定参考价值。因此,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确定从财务指标角度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研究,并基于和美国对比角度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思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叁章,笔者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的经典理论,包括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其他财务报告舞弊理论。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理论认为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是利益驱动,而信息不对称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必要条件;产权理论认为上市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导致的“委托一代理”问题是导致上市公司特别是中国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博弈论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提供者和需求者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利益诉求,再加上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报告提供者和需求者会就会计信息真实性进行博弈,而信息的真实性将取决于博弈双方最终所达成的均衡;“有限理性”理论从过程理性和结果理性角度来分析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该理论认为现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是财务报告舞弊的诱因。此外,本章还从白领犯罪、烂苹果理论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第四章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第一节总结了财务报告舞弊七种常见手段,并介绍了各种手段的具体操作方法;第二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方法,包括关注审计风险较大的会计账户、从外部观察财务报告舞弊、从报表勾稽关系观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和移动指标波动预警等;第叁节介绍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包括单变量分析、多元判别分析、逻辑回归模型、线性概率模型、专家系统、递归分割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等,并指出了这些模型的优点和缺点。第五章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进行基于中美比较的逻辑回归分析。这一部分笔者对上一章提出的各种模型进行了优劣对比,并最终选择了逻辑回归模型作为本文的实证模型。实证研究了与财务报告舞弊有关的因素,试图分析与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的客观指标。通过对中美两国的样本分别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在变量的选择方面,出于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度量性考虑,本文实证研究使用了可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取的舞弊动机指标而不是环境控制指标。在研究中,本文将样本分为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美国样本59个舞弊公司和51个对比公司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操控性应计账目在叁年内的波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当年以及发生前两年)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结果还显示财务报告舞弊与舞弊发生当年及前一年经营状况恶化程度有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四维模型,来判别并归类110个公司的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四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对中国样本69个舞弊公司和58个对比样本公司进行同样的逻辑回归,发现应收账款在叁年内的波动情况与财务报告舞弊有正向关系,而存货在叁年内的变化与总资产收益率ROA和财务报告舞弊有负向关系。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分别生成一个二维模型和一个叁维模型,来判别127个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叁维模型的表现优于二维模型。根据中美差异,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舞弊公司更倾向于采用虚假销售、提前确认销售或有意扩大赊销范围调整利润总额等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而中国舞弊公司则倾向于通过非营业活动提高净利润的方式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第六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产生因素。第一节指出,利益驱动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根本原因,而最主要的利益驱动则来自于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和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第二节从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制度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再次,本文比较了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并指出股权融资的低成本性、低风险性和无偿性是我国上市公司偏爱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第叁节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道德和制度是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在分析了道德的内涵和道德对人类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之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在分析制度因素之后,本文从道德角度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本文阐明了道德的内涵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内涵,在分析职业道德时,本文重点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在财务报告舞弊中的决定作用,并从叁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引发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第七章探讨财务报告舞弊的监管路径。第一节介绍了基于博弈主体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模型,广义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参与方包括监管机构、外部审计者、内部审计者、公司高层管理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包括证券监督委员会和会计准则制定者,他们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治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第二节回顾了“安然事件”之后美国财务报告舞弊监管政策。《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不仅是在新形势下对19世纪30年代大萧条出现之后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补充和修改,而且对会计和审计行业规范、公司治理责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析师合规尽责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职责和权力等给予了新的诠释。第叁节从股权分置后我国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所存在问题的角度分析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监管环境。第四节提出了基于美国经验和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监管路径。监管层面应该借鉴美国经验,建立健全证券评级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以达到对中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加强监督管理的目的。本文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贡献和研究局限性,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新宇[4]2002年在《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识别方法及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由于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联系,使得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为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关注重点,加强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上市公司中,出于大股东利益和公司经理层自身利益的需要,盈余管理被广泛采用,成为一种特殊的会计行为,困扰着会计界。目前,过度盈余管理现象非常普遍,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案例不断见之于报端。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归纳了盈余管理的类型,盈余管理与过度盈余管理的区别,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渊源,阐明了在特定经济环境与自身条件状况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由于我国的经济环境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很大差别,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因此,本文提出,我国证券市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国有企业基础上改制过来的,这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其次,在现阶段,注册会计师处在一个买方市场的外部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为了防止失去客户便有可能妥协于被审计单位而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误导会计使用者:第叁,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一直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表现在额度与规模的控制上,导致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资格成为一项紧缺的资源,上市后保持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对于上市公司极为重要,但并非所有上市公司都能满足证监会有关的监管政策的要求,为此,许多公司不惜以会计造假的方式来提高盈余水平,以获得配股资格或者避免退市的惩罚,不完善的监管政策便可能诱发过度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主要因素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注册会计师监管弱化和不完善的监管政策。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识别过度盈余管理的原则和方法;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经济环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政策,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修改相关监管政策,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和加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最后得出总结并就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李蓓蓓[5]201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与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会计盈余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一直是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会计盈余代表了投资者投入资金获取收益的多少,影响管理者的薪酬水平,是资本市场各种证券的估价基础,政府征税也与企业的收益密切相关。正是由于会计盈余信息如此重要,企业才会想方设法操纵盈余,致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13年1月,商务部研究院发布了《2012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截止2012年第叁季度,在1689家样本公司中48.73%的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可见,由于面临股价、监管和退市等压力,上市公司操纵盈余粉饰报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纵观国内外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作者发现,大多数研究停留在盈余管理“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动机)和“怎么做”(方法和手段)等问题上,关于盈余管理的治理和防范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新动向,将研究视角转向盈余管理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分析框架,层层递进的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为什么存在?盈余管理是好是坏(本质),要不要控制?如何识别、评估和控制?本文站在监管者角度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和控制问题,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本文站在监管者的立场,从广义的角度去界定盈余管理的概念。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会计披露的管理,或通过规划交易来粉饰企业的财务报告,从而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实现管理层的特定目的。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前提条件,经济人的利己性、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的弹性和滞后性、证券市场的非有效性以及外部审计的非独立性是盈余管理普遍存在主要原因。第二,学界对于盈余管理的本质存在不同的看法,“好盈余坏盈余”的争论不断。持“好盈余”观点的学者从信息传递观、有效契约观的角度论证了盈余管理的“合法性”和“有益性”,本文对此观点进行批判,认为盈余管理是符合法的形式不符合法的精神的财务行为,对企业管理层有益而对利益相关者有害。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故意地不去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本文从哲学“真善美”角度(真的起点、善的过程、美的结果)探讨了盈余管理的本质,分析了盈余管理和会计信息真实性、职业道德以及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盈余管理本质上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违背了职业道德,严重降低了财务报告的质量,是内含欺骗或欺诈性质的财务行为,为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应当予以遏制。第叁,盈余管理的识别方法,主要有经验识别法和模型识别法两大类。模型识别法主要是验证大样本范围内是否存在盈余管理,验证过程复杂,精确性较高。经验识别法则试图找出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可以弥补统计分析的不足,对于监管机构更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案例提出了盈余管理的经验识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为识别出发点,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识别单个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通过财务分析法以及非财务分析法,发现财务报告的异常项目,进而判断企业管理层对经济交易的处理、各类信息的披露是否客观、公允,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作者也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是能够被识别的,真实盈余管理往往很难被识别和控制。第四,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案例,从道德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可控性叁个方面对盈余管理进行评估。并依据败德/违法,可控性的程度和大小两个维度将盈余管理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盈余管理严重违背职业道德或法律,危害性较大,具有可控性,主要表现为过度的应计盈余管理。第二层次的盈余管理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或法律,很难识别和控制,主要表现为以构造交易为手段的真实盈余管理。第叁层次和第四层次的盈余管理轻微违背道德,后果不严重。只有分清不同层次的盈余管理,我们才能够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真正取得遏制盈余管理的成效。第五,利用博弈论和法律不完备理论论证了盈余管理的控制思路:政府主动监管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相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其独特的制度背景,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不可能一蹴而就,作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控制应当是渐进式的。中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较为严重,多数处于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现阶段首要任务是加强政府主动式监管,严厉打击第一层次的盈余管理。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内部和外部一起抓,才能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加强政府主动式监管、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内部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盈余管理的控制建议。

葛强[6]2008年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文中提出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活动,明确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专业技术标准,是市场经济“游戏规则”和国家经济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一整套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会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将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它充分地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会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企业利润操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准则也一样。新准则的一些规定仍然可能引起企业利润操纵行为并且其操纵手法还会有新变化。本文拟在归纳分析在原会计准则下企业操纵利润的通常手段的基础上,探讨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及存在的新操纵空间。其中新会计准则的制定背景、新旧会计准则对比分析等问题贯穿全文始终,本文得出一些的结论,从而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的有效遏制提供一些借鉴。

杜霞[7]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日益受到学术界、实务界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使投资者与公司的信任被动摇,作为资本市场基石的信用受到考验,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是我国证券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验证和识别利润操纵行为是会计界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公司财务理论与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利于现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而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防范机制,更好地引导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减少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为了探索有效识别利润操纵行为的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利润操纵的概念,认为利润操纵是公司管理当局利用不对称信息,通过违反现有的公认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以获得某些私人或集团收益的披露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作了详尽的分析,包括利润操纵的成因和手段,以及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进行识别的各种方法和模型,并且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对比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运用修正的琼斯模型对2001-2004年新配股的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将实证结论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同时,作者还针对利润操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进一步确定了相关影响因素与利润操纵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实证结论和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顾琳琳[8]2005年在《会计舞弊识别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舞弊行为中,非会计因素往往有着非常显着的影响,这大大的增加解决企业会计舞弊问题的难度。发达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又告诉我们,一个成熟而又规范的市场环境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不能期望在较短的时间或仅仅用完善会计模式的途径来彻底解决企业会计舞弊问题。当前,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不能很精确地做出辨别分析。但如果增强信息使用者对虚假会计信息的识别、解读、反馈能力,最大限度的缩小会计信息隐藏量,使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掌握识别会计舞弊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根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分析,那么,将大大限制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会计利润的动机。故此,建立一个致力于识别会计舞弊的“信号”机制成为切实可行的途径。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国内外有关会计舞弊理论及具有更广泛意义的会计操纵领域问题,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理论层面再认识会计舞弊、技术手段识别会计舞弊整体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引发会计舞弊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挖掘会计舞弊的内在机理。这其中引入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中表述最为清楚,最有预测力的模型之一的情境模型,并且证实舞弊行为同样适用于此模型。第叁部分在情境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会计舞弊中不可或缺的叁大元素,进而建立会计舞弊的理论模型——叁元素论,为后续的识别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支撑。最后是会计舞弊识别机制的技术化的实现,这里主要包括个层面:一部分是由会计舞弊叁元素理论衍生的舞弊识别技术;另外一部分是由综合性的验证识别技术组成。两类技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最大限度的发挥技术识别的优越性,尽可能的降低会计舞弊所带来的风险。

臧向锋[9]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自1720年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案英国南海公司事件以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就一直没消失过,近年来影响比较大的利润操纵案远有美国的安然公司事件,近有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事件。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理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心不足,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盈余管理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如何识别、防范盈余管理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借鉴美国治理盈余管理的经验,对我国当前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简要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第叁章则主要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情况;第四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具体目的,并结合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他们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方法;第五章提出了识别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六种方法并分析了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利弊;第六章结合美国治理盈余管理的经验从五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治理与防范盈余管理的具体对策。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的分析,借鉴美国治理盈余管理的经验,为我国相关部门制定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治理和防范盈余管理的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给出了自己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其次明确提出了盈余管理弊大于利的观点;再次借鉴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司法介入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治理和防范盈余管理的建议;最后从防范盈余管理的角度针对新出台的会计准则,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同时对全流通时代可能出现的盈余管理手段提出了自己的防范建议。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由于本人能力所限,未能从如何通过加强立法与行业监管角度来治理与防范盈余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其次未能总结出我国证券市场逐步市场化、制度化过程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变化规律,并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最后防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更重要的是应该培养全民的公德意识和公信意识,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本文未能予以体现。

刘小景[10]2009年在《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成因及其治理防范》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从前些年的琼民源、东方锅炉、ST红光,到后来的银广夏、麦科特……上市公司往往采用利润操纵的方式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其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利润操纵,也称为利润包装,是指企业为了某些特定的目的,运用各种手段人为地调节企业现实利润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方式、成因、及防范研究[D]. 尹文泽. 上海海运学院. 2001

[2]. 中国A股上市公司利润操纵问题的研究[D]. 信骏. 复旦大学. 2010

[3].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识别及其监管研究[D]. 卢涛.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4]. 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成因分析、识别方法及防范对策研究[D]. 李新宇. 重庆大学. 2002

[5].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与控制研究[D]. 李蓓蓓.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

[6]. 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影响[D]. 葛强. 东北大学. 2008

[7]. 中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杜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8]. 会计舞弊识别机制的研究[D]. 顾琳琳. 沈阳工业大学. 2005

[9].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D]. 臧向锋. 厦门大学. 2006

[10].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成因及其治理防范[J]. 刘小景. 职业.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方式、成因、及防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