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论文_蒋津津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论文_蒋津津

浙江中潮体育设施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200

摘要:传统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与人们对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和功能需求的提升是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公共体育设施发展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进行“供给侧改革”,加快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政府引导等思路完善有效供给。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发展;路径

1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

1.1公共体育设施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且缺乏安全监管和维护

随着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健身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等因素仍制约着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上存在着的科技含量低、安全性能差的体育用品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品质要求和功能需求的不断提高,出现产能过剩,形成无效供给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提供公共体育设施的政府部门众多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甚至有些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采购缺乏透明的招标机制,导致大量公共体育设施质量难以保证。而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且这些公共体育设施主体产权不明确,出现缺乏监管和维护,没有有效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等问题。设施陈旧,没有对陈旧的体育设施器材进行替换更新,制造耗能高,日常维护成本高等缺点,造成设施利用率不高且安全隐患较大。

1.2公共体育设施功能、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多样化

公共体育设施是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其类型和功能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结构、不同年龄需求层次配置和供给。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仍存在类型单一、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小型体育场馆短缺,现有的大中型体育场馆大都是为举办专门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而建造,这些场馆建造时严格按照国际竞赛标准且只适合专业竞赛与观看,功能单一且维护成本高,开放能力有限,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一些社区模式化的重复配置种类单一、功能简单的太空漫步机、扭腰器、上肢牵引器、划船器、攀爬器等适合老年人健身的健身器械,忽略了不同人群结构、不同年龄的健身需求,造成大量公共体育设施闲置,利用率低下,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1.3资金投入不足、政策保障和监督评价体系不完善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公共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政府经费投入仅为GDP的0.05%~0.1%。各级人民政府是公共化育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然而,仅靠各级人民政府的投入进行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日益提高的需求。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扶持、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这些均制约了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吸引社会力量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引导扶持和监督评价体系,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全方面发展。

2公共体育设施改革路径分析

2.1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土地供给,发展立体化公共体育设施,提高土地使用集约程度

2.1.1发挥各级人民政府在全民健身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按照《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设立追责机制,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土地供给,新建、扩建配套的公共体育设施,并改造升级一些社区周边的废地、陈旧的仓库、商业区设施等闲置资源,将其改造建设为小足球场、篮球馆、游泳馆、健身俱乐部、跆拳道馆等运动健身场所,同时,可以在这些设施地下建停车场,使城市闲置空间充分合理地进行二次利用,既缓解了城市“停车难”问题,又能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体现便捷、绿色环保的健身理念。

2.1.2研究和开发适用于立体空间的垂直型公共体育设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结构和机械设计、废物利用和城市规划等多学科交叉合作的基础上,立足于城市立体空间,突破传统的平面二维瓶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空间模式,向空间要土地,充分利用大量拥有道路、市场、人力、环境等资源优势的摩天大楼、居住楼、写字楼、厂房等为数可观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闲置垂直空间,既可以使人们在闲暇时间强身健体,又可以缓减工作学习的紧张与烦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2.1.3开放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从存量资源上扩容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企、事业单位还存在大量半公共开放型的“单位体育设施”,这些体育设施仅对本单位人员开放或在有限时间段内有偿对大众开放,无法充分发挥其资源效益,特别是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在特定时间,如寒暑假期间闲置现象严重。

2.2从科技创新角度,提升公共体育设施的质量,推行智能化公共体育设施

我国的公共体育设施目前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尽管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和高校体育馆中运用了可移动场地座椅和吸音产品、纳米材料等新材料新技术,但“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还很少应用在公共体育设施上。为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的智能化,一方面,应研发公共体育设施智能化信息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最新科技信息、技术信息及产品信息,为公共体育设施使用者提供蕴含现代科技的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方法,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为公共体育设施的生产者和研发者提供信息,以合理进行公共体育设施科技研发。另一方面,应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科技资金投入,政府可通过购买科技创新服务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和鼓励公共体育设施生产企业科技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公共体育设施科技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研发,以提高创新研发能力。

2.3积极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供给

首先,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公共化育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定和监督评估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科技含量高、高品质基层健身产品等的购买比重;另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宣传加强全民健身战略,树立“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幸福”的理念,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税前扣除捐赠。

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的七项政策措施中的第一条便是大力吸引社会投资,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广大群众日益多元化、高层次的健身需求也必须通过多元化的社会资本投入来满足,社会资本在公共体育设施产业供给侧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

2.4创新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模式

在积极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不断探索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创新模式。1)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人和企业以各种形式进行捐赠;2)发展收费准入式公共体育设施,在价格机制成为可能的公共体育设施新领域,采用俱乐部模式提供公共体育设施,充分发展收费准入式模式;3)重点在社区、学校、医院等人群聚集地区建设一批多功能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实现县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并对目前的一些健身器材进行创新升级,维修或者更新破旧、落后的设施器材,提高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和科学性;4)鼓励和引导单位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在不影响本单位使用的前提下向民众定时开放。

3结语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60多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飞速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公共体育设施科技含量低、安全性能差等现实状况与大众对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我国应通过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侧改革方式,增加有效供给,加快和引领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多功能的公共体育设施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以化解传统公共体育设施品质和功能无法满足全民健身需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付革.公共体育设施及其建设布局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5):34-37.

[2]范宏伟,靳厚忠,秦椿林,等.中国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12-16.

论文作者:蒋津津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9

标签:;  ;  ;  ;  ;  ;  ;  ;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论文_蒋津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