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思维模式之比较论文_于清华,刘淑荣,翟颖

中西医学思维模式之比较论文_于清华,刘淑荣,翟颖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 长春 130021

摘要:中西医学的差异在本质上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所致,中医学认为生命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人体既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阴阳五行、精神意识与人体脏腑等诸多变化,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西医学则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作为基础,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的医学体系,把生命、人体和疾病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之类运动形式,用这些运动形式规律来解释生命、人体、疾病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思维模式

人类通过对世界上各种事物的观察、实践、思考,逐渐形成对于各种事物的观念及看法,随着时代的迁移,进而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系统的认识,才有了各个学科的发展。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人们思维模式的制约。中西医的差异在本质上正是由于东西方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所致,而这种思维模式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古人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探求自然规律,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阴阳出于《周易》,五行出于《尚书?洪范》,也有专家提出在:《系辞上传》中明确指出:“河出图,洛出书”,两者皆为五行图。阴阳五行学说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先秦的阴阳说与五行说各为一系统,直至汉代的董仲舒才把阴阳与五行合为一个系统。董仲舒建立这样一个宇宙论系统图式,意在把天、地、人、各方面事物通过阴阳五行结构的方式组合起来,天道附会人道,将整个自然、社会、时间、空间全部联系了起来,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而且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了各自合适的位置。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也就自然的纳入这一网状结构,从而得到圆满的推理与解释。

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是一种实践医学,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人类在与疾病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随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观察,逐渐完善疾病本身的认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联系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同的疾病的特征多种多样,其发生、发展、变化与自然万物的联系,随着经验的不断深化,逐渐上升到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疾病的发生与治愈,可以概括为《黄帝内经》的一句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一,《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物,而见其功,夫谓之神”。广义的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狭义的神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神的概念更加广泛,其一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其二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形神关系的实质,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无形则神无所依附,无神则形不可活,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行的功能表现。

由于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认为宇宙本原是有形物质,因而注重对具体物质进行研究,其研究重点在于客体本身。西方古代科学也主要依靠经验。西方医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科学传统,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作为基础并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逐步建立了近代的医学体系,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深入形成了现有的生物模式西医的生命观。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那里就有“多问怎么样,少问为什么”的传统,其本质上是一种还原论,所谓还原论,就是把生命、人体和疾病的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之类运动形式,用这些运动形式规律来解释生命、人体、疾病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模式。还原论者认为,大多数现象可还原为其组织结构的最低水平来加以认识。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新理论、新方法,他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他确立了新的归纳法。实验与经验观察不同,它是一种有意安排不变关系有众多个因素或条件,而人们只能从中抽象出少数几个来进行研究,而这种抽象是高度的抽象。西方科学把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别,对自然界的事物进行剖析性的分析研究,这种分解法思想对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为进行个别研究而把自然现象加以分解,就会忽视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而考察自然界的个别现象又会导致把它同其它现象割裂开来。自从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后,医学从宏观向微观迅猛发展,很快将医学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基础医学先把人分成多少个系统、器官、组织乃至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等三级学科。现在继续细分成“四级”,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胰病……“四级”学科还在继续再分成协作组,最多达十几个。

中医与西医的差异源于其思维模式的不同,形成过程各有其深刻的哲学背景。中医强调整体性,着眼于人体综合功 能状态以及各种因素的关联,西医强调实验分析方法,着眼于少数几项病因,可称为寡维医学。与西医相反,中医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直观和抽象思辩的整体把握。中医虽然不能像西医那样对人体某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但却能综合而全面地把握人体整体以及对环境的关系,把握综合功能状态的特征及其变化,而这正是西医所缺乏的。医学研究的是目前人类最难解释的生命现象,不仅重视事物高度的普遍性,更重视人体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中医学的理论、实践经验的总结,渗入了行医者的主观性判断、个性化经验,感官的延伸尚未达到精密定量的程度,因此,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依然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默会知识”阶段。正当中医知识生产模式问题陷入困境之时,大数据技术为中医知识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生产模式,因为大数据技术让传统难于数据化的人类精神、思维、行为等,都可以实现数据化,给主观世界的客观化、数据化带来了可行的技术手段。中医学在把握整体观的同时,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优势,让医学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健康、生存、繁衍和发展。

基金项目:基于经准医学中西医学比较和会通的理论方法研究 吉林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编号:20170101008JC

论文作者:于清华,刘淑荣,翟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中西医学思维模式之比较论文_于清华,刘淑荣,翟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