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论文

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论文

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八)

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

谢清果

(厦门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新时代的中国正积极有为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为此中国有必要适时提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应然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行稳致远提供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尊重、三超越”的人类文明交往观念,深刻把握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倡导文明对话,从而创造性地用“文明共生论”回应西方的“文明冲突论”,进而站在引领国际民心所向的制高点,树立起中国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者的大国形象,力争以 “中华新文明主义”的豪迈姿态,从容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关键词: 新时代;文明交往观;文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越发频繁,如何才能够树立起一种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人类文明交往观,已成为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世界发展潮流,立足人类文明发展的制高点,适时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类文明交往观,成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大胆创新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其中,最突出的新理念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突出的新实践是“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不仅自身五千年文明资源需要激活,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且亟须以更大范围的开放、更深层次的改革来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与创造力,从而当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推动者。

一、应对全球性挑战:习近平主席有关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问题意识”

2019 年5 月15 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做了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演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今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大大便利和深化了人类自身的交往;同时,地球村的日益呈现,也使一些局部或地区的问题迅速演变为全球化问题,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人类需要积极应对。因此,“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从人类文明交往的角度来审视全球性问题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类文明交往观是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有能力奉献给世界的宝贵思考。

中华文明对人类交往问题的思考是人类文明交往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① 张晓松、黄小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光明日报》,2018 年8 月23 日,第1 版。 换言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意识到应该积极地阐扬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这不仅是中华文明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4 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殷切期望文艺界和社科界的同志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要“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要“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要“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②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光明日报》,2019 年3 月5 日,第1 版。 。此外,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夯实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的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③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124497022.htm. 。这些主张都根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但又都可以成为世界文明交往的共同价值,说到底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允执厥中”的“修齐治平”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人类文明交往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从根本上讲,是在阐发“中华新文明主义”,因为中华文明蕴藏着的和谐共生的文明交往特质具有世界意义④ 谢清果:《中华新文明主义的共生交往特质》,《今传媒》,2019 年第1 期。 。

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深入到文明竞争的层面。因为人类如何共同生活已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战争、流行病、气候问题、生态问题等都需要各国共同携手面对。“文明交流”与“文明地交流”问题已然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哲学家汉斯·乔治·加达默尔曾说:“任何参与对话者都必须愿意接受一个事实,即对话的另一方可能是正确的。”文明对话首先要承认他者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应关注到文明交流问题的重要性。2019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广受海内外好评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正是中国电影界对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共同问题的深刻表达。对此,YouTube 上有评论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美国人选择坐飞船离开,而中国人则想要拯救这个地球,他们想创造不可能完成的奇迹。”中国人不以逃离的方式面对灾难,而是倡导成立联合政府,带着地球去“流浪”,去共同开创新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对故土家园的情怀,也巧妙地传达了人类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⑤ 陈昕:《〈流浪地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年3 月14 日,第5 版。 。

联合国曾将2001 年命名为“文明对话年”,并成立文明对话核心小组,着手起草报告。杜维明先生参与其中,并撰写了“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一章。杜维明认为:“我们应该承认他者,承认他者在我们与世界交流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发展尊敬他者的意识,这种意识将为相互参照和相互学习提供基础。”⑥ 杜维明:《文明间对话的最新路径与具体行动》,《开放时代》,2007 年第1 期。 人类文明交往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便是相互尊重、和谐共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出以“文明共生论”的“中国方案”来回应西方社会充满忧虑的“文明冲突论”。

Conventional cytology from the peritoneal washes had been widely used to detect free cancer cells and to predict peritoneal metastasis[3,9], based on several studies reporting a correlation between peritoneal recurrence and presence of intraperitoneal free cancer cells[21-24].

二、文明对话,交流互鉴: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意味着新理念与新作为。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对人类的前途命运作出自己的话语叙事。在这个时代,西方文明依然凭借其强势的话语优势,挤压着中华文明的增长空间并损害着我国的发展利益与权益。新时代的中国正迫切地需要作为醒来的东方雄狮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意识到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足够的智慧与勇气,在历经百年屈辱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沧桑巨变的正反两方面的对照下,以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坚定意识和兼容并包的文明交往情怀,提出深化人类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不仅要得到全体国民的认同,而且需要得到世界人民的理解,才能永续发展。毛峰先生曾指出,文明传播之核心问题是“一种文明遗产(精神传统与人文价值)是否有效传播,是否被大多数社会成员乐意接受并共享,是文明传播之本、文明传统能否绵延持续下去的关键”① 毛峰:《回归道德主义:孔子文明传播思想论析》,《南开大学学报》,2005 年第3 期。 。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本质上就是我们的文明具有海纳百川的品格,能够以和谐共生的原则和精神与不同文明相处,换言之,只有合乎文明传播之道的文明才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论述正是系统全面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规律。

(一)有差异,不分高低优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已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高度,将生态文明纳入到整个“五位一体”的中华文明复兴的伟大工程中统筹安排,这本身也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天地人一体的系统思维的当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分析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 页。 正因如此,中国也积极地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一方面自身有效践行温室气体减排承诺,认真履行《巴黎协定》,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推动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也推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中国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议案,积极参与全球塑料等有害垃圾处理问题。

(二)以平等之心交流互鉴:人类文明交往的平等性问题

文明虽有差异,但文明需要共存。要摒弃“唯我独尊”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⑥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不同的文明承载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不同的看待世界和处理各种关系的思维方式。每一种文明对它自己而言,都是自足的,都以自己的方式与节奏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⑦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315 页。 ,一种文明不应该用自己的标准作为唯一的尺度去衡量别的文明,不要强加于他者。因为“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①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霸权主义不得人心,归根结底,正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的观念在作祟,文明优越论充满傲慢与偏见。习近平主席以宽广的胸怀与远见卓识呼吁:“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② 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11 页。 文明的交流过程要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心中有偏见、有成见,就不能正确地看待他者文明的优势,也就不能学习他者文明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自然就不会有交流互鉴。因此心态很关键,正确的心态是要平等、谦虚。

通过对试样的组织形貌、性能及断口形貌特征研究发现,同时添加1.98%的Cu和0.32%的La元素的铝合金性能最佳,相比于原始基础材料,其硬度、抗拉强度及伸长率分别提高了61.2%,51.5%和63.9%,表明铝合金质量有大幅度地提高.

文明在传播中生成,又在传播中发展。传播即交流,交流是动态的、互动的。传播必然有传受双方,必然会产生影响,传播的过程有时也有灾难(如战争),但那是传播过程的逆流,人类文明总体上向前发展,战争等不文明现象,终究会被更文明的形态所取代。霸权行径让文明的优质内涵蒙羞,不得人心。发展是文明传播的目标,文明借助传播得到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参照系,正如人与人的交往一样,不交往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无论是现实世界中的来往,还是精神世界中与古今中外思想巨人的“心灵对话”,人类文明大家庭中的他者,正是丰富与完善自我思想的源头活水。每种文明的丰富与多样,正如人的个性丰富与多样一样,我们通过与不同文明的交流,正如通过与不同的人来往可以欣赏不一样的人生那样,这时他者就如同镜子一样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明白前进的方向。正因为不同的人不可能过相同的人生,所以有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文明同样也创造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因此,发展在传播中造就,传播是发展的原动力。发展又是促进更自觉更自然地传播的基础与条件。发展促进文明更主动地开放与对话,在此过程中,传播的形式与渠道及其效果都将更加理想,发展的动力也将更加充足。文明传播与文明发展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人类这个大家庭更幸福健康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之上。

(三)文明应当交流互鉴:人类文明交往的包容性问题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那样:“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⑤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124497022.htm. 交流互鉴方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主席曾在第61 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致辞时讲过,“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使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活日益精彩纷呈,充满生机活力”⑥ 习近平:《在第61 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慕式上的致辞》,《光明日报》,2009 年10 月14 日。 。文化是文明的投射,文明的活力或文明活动的复兴(激活)一定会反映、体现在当下的文化交流中。一种不善于交流的文明不是理想的文明,是有待改善的文明。因此,反省文明可以从当下的文化样态中去省思,当然也包括从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中去反思,这正是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李叔和最近越来越烦老梅,他对老梅无休止的要求产生了恐惧。自从和付玉续上旧情之后,他更不愿理老梅了。老梅有些不甘,打手机问李叔和,好好儿的,为啥不听使唤了?

总之,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对生态文明的探索,不仅是支撑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理据,而且也能为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四)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人类文明交往的相互尊重问题

文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的结晶,已有的文明是创造更优秀文明的基础。“从各种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②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2 页。 。不同文明作为他者,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是彼此相依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在处理各类关系中的独特因应方式,都能对人类更好地适应生活在这个唯一共有的地球上,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各种文明的创造者都是这个星球的主人,没有哪一种文明具有天生的主宰其他文明的权力。对自身文明的珍惜和对其他文明的珍重正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精神所在,为了共同生活,各种文明都应当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彼此调适,以协商的方式,向着更好的生活迈进。2014年6 月5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引述了冯友兰所撰的《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表达了倡导文明宽容的精神,强调了人类文明应当彼此尊重,和谐共生。

总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词汇教学动态生成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性,更多的方法将从教学实践中进行挖掘。

伊尼斯认为,西方文明具有空间偏向,以至于发生了类似远古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诸城邦之间因扩张引起的战争、古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马其顿帝国、古罗马帝国的对外战争,这样的偏向如果不加以纠偏,可能会最终葬送自身的文明,即陷入“可大而难久”的危机。相比较而言,中华文明则更具有时间偏向,安土重迁,追求“可久可大”,强调久久为功,相对不急功近利,更有耐心来对待差异与分歧。对此,毛峰先生说:“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正在于时空传播的均衡协调;正在于以文明的时间传播(道德传统、文明遗产之传承)救济文明空间扩张之种种流弊,力戒贫富过度分化、政治权力过度集中、穷兵黩武、种族主义以及过度的文明需求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从而永葆文明的连续统一;正在于用道德精神贯穿传播活动,让传播真正承担道德责任,即传播本身不是目的,传播是对社会信息之是非善恶以及内在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并依据这一价值判断进行编码、译码,从而揭示、呈现、解释、塑造社会。”③ 毛峰:《回归道德主义:孔子文明传播思想论析》,《南开大学学报》,2005 年第3 期。 当然,时间偏向的文明易于守成、开拓性不足。如此看来,中西文明更应当通过交流而达“中庸”之佳境。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文明要在创新中永续,在互鉴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应当相互依存、优势互补。为此,“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④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124497022.htm. 。

三、不忘本来,开创未来: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中国立场”

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明确深刻地概括出中华文明的和谐交往特质:“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中华文明的这一特质正是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往中日益彰显出来的。为了更好地阐扬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之道,基础性的工作便是积极盘活中华文明自身的家底。只有对自己的文明有深切的感知与把握,才能在人类文明交往的情境中发出中国好声音,表达出中国好见解,抒发出中国真性情,以结交全天下的好伙伴。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正如郑永年所提出的那样,中国人要警惕文化殖民,且要思考“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化选择”,当前“中国缺少一套可以和其他文化分享的共享价值(Shared Value)”,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优势的同时,整合西方文化等其他文化,中华文明才能走向重生,而重生的标志是我们的文明体系不仅能够解释自己,而且能够让“他者”信服,进而为“他者”自愿接受① 郑永年:《中国的文明复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年版,第188-211 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特质的概括实质上是对这种时代需要的回应。

(一)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

就文明传播规律而言,中华文明是以变应变,在综合创新中开拓前进。中华文明历来追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通思想。这种思想正体现了中华文明无论是处于内部朝代更迭的自我调适过程,还是遭遇外来文明冲击的应急反应,都能够实现内部社会交往的通畅、对外交往的互通,虽然历经劫难和曲折,但都能成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所在。历史昭示我们,文明只有在交往革新中才能发展壮大,闭关锁国不能带来国运昌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左传》中的“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来说明中华文明以仁心善待邻邦,并将此奉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则,“体现着中国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的开阔境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价值取向,睦邻富邻、亲诚惠容的政策原则”。这种政策体现着中华文明一贯奉行“求诸己”的处世行为取向,即凡事自己先做好,而不苛责于人。在国与国关系中也是如此,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相待。如同《习近平用典》中提到的“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③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9-172、1-20 页。 。只要秉持正确的义利观,我们的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

(二)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向

从国内社会交往而言,中华文明将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视为规范社会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民是文明的缔造者,也应成为文明的享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典中时常引述强国富民的论述。中华文明的突出优势之一就是把人民放在国家治理的核心地位,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突出了天意就是民意的思想。甚至还认为“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既然国家统治者把天视为政权合法性的依据,而“天”又总是依从于民意,那么,国家统治者自然应当倾听民意了。

丰衣足食是人民的天然愿望,因此,“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子·治国》),“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文子·上义》),国与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足寒伤心,民寒伤国”(《申鉴·政体》),百姓如果贫穷愚昧,国家也不会繁荣富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人民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被调动起来,国家才能欣欣向荣。总之,“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荀子·议兵》)④ 《习近平用典》(第二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9-172、1-20 页。 ,人心齐,泰山移。一切困难有了近14 亿人民来共担,都将被克服;一切宏伟工程有了14亿万人民参与,必将众志成城,创造奇迹。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如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胆固醇(LDL-C),然后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的差异。

(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华文明的精神气质

就国际交往而言,中华文明讲究“以和为贵”,关照各国彼此利益,以期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②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60 页。 。他认为中华文明虽是内生性文明,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与其他文明相互交融。只不过,我们有“文明自信”,坚信文明会在交流中崛起,而不会沉沦。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吸收并不会贬低我们的文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心态,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品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明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方且积极参与维护并完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治理体系建设,果断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导世界舆论,展现人类未来方向,更是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文明之路而著称于当今世界舞台。这是因为其背后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智慧的当代创新性表述。费孝通先生的论述用于表述“文明自觉”也是恰当的。文明自觉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时候,也只有当社会相对和平安宁的时候,文明自觉才能易于生成。如汉代通西域、唐朝展雄风、明代下西洋时期,这些时代的人们都不惧于对外交流,不惧于接纳其他文明的风俗艺术来丰富自身的生活,甚至主动向朝贡体系下的其他国家送去中华文明,而且其他文明也往往乐于接受。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年时间里,虽然有少数有识之士致力于倡导中华文明本位主义,但是社会时局的艰危使时人对中华文明充满怀疑,以至于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口号,试图以放弃自身文明的主体性来走向现代化,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是危险的,也是行不通的。唯有激活中华民族自身文明优秀基因,才能充分吸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共产党人正是借助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士人的家国情怀激发出来、传播开来,才能攻坚克难、团结一心,重振中华民族雄风。正如姜佑福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似乎可以从‘轴心时代’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平等’或‘平行’地位出发,来重新思考中西文明的交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尝试着不再把‘西方现代性’视为一切‘文明’形态都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通道,即便是我们也承认中华‘文明’传统需要某种意义上的‘现代化’。”① 姜佑福:《文明论与普遍历史的有机统一:中国道路研究的根本视域》,《天津社会科学》,2017 年第5 期。 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文明自觉”的意义所在,当然也是源于中华文明自觉的底气,因为文明自觉必然伴随着文明觉醒。中国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发扬中华文明的变通智慧,必将早日实现“中国梦”。

一辆东风卡车开着近射灯徐徐驶过拐弯处,柏河和徐北风兔子一般窜出来,奔向停在拐弯公路一侧支路上的三轮摩托,迅速发动,打开闪烁的警报灯,朝大卡追去。

(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华文明的生存理念

就文明品格而言,中华文明崇尚自然,讲究万物和谐共生,秉持“天地有好生之德”的行为圭臬,开启人类文明交往的中国方案。世界的事情,世界商量着办。生态问题、气候问题是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从根本上、从理念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积淀的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可以提供思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故天地之塞,吾共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地与人是一个共同体,人与万物是同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例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表达了深刻哲理:“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16 日,第1 版。 绿水青山不仅仅是生态效益,也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更是文明的体现,是文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苦而不言,是不做无意义的抱怨。古时候有一位叫林退斋的尚书,他一生福德颇多,子孙满堂。在他临终前,子孙跪在他面前请求他做最后一次训示,林退斋道:“没有别的什么话,你们只要学会吃亏就行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②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人类过去并不只有一种文明,未来也不应只有一种文明。既然多种文明共存,那就要承认文明差异。而承认差异不是要分出高低优劣,而是要肯定不同文明自身的合理性与独特性,任何文明都应被尊重。在此基础上,文明可以交流,而交流的过程首先是“求同存异”,其次是取长补短,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即底线是不丑化其他文明、抬高自身的文明。每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位置,是其他文明所取代不了,也不应被取代的。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强调,“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③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9 页。 ,并引用《古今贤文》名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明人类文明如同大花园,各有各的美,理应多样。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引用《孟子》中“物之不济,物之情也”来表达“多样性”的意涵④ 《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年版,第183-184 页。 。中西文明的差异不是交流的沟壑,而应当成为交流的桥梁与动力。“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⑤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44 页。 。争奇斗艳的各种文明,吸引着世人好奇的心灵与探索的脚步。

作品小样完成后,在工作室的展架上放了很长时间,2016年正好上海长风公园有一个健身步道空间的项目需要做景观改造。我在现场踏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适合的空间,向业主推荐了这件作品。幸运的是被业主采纳并且实施。作品制作完成后,得到了大家好评。这件公共艺术作品被评为《雕塑》杂志2017年度公共艺术公众奖。

从根本上讲,交流互鉴是人类共生共荣的基本动力。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 年年会上的主旨发言中提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①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山西日报》,2015 年3 月29 日,第1 版。 交流利于开阔眼界、增进情感,也有助于人类创造力的提升,促进人类携手应对共同挑战,如气候问题、传染病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领域,都需要彼此协作。

四、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求索: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交往重要论述的基本论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①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他指出交流与互鉴是文明多彩与丰富的根本源泉,是一条文明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规律”。只有把握规律,人类才能勇立文明发展的潮头,不迷失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文明的传播是文明的本质特征。

(一)交流互鉴: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

做到平等何其不易,因为“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地理的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③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 年4 月23 日,第1 版。 。千山万水的阻隔,语言文化的差异,尤其是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往往成为交流的障碍,甚至成为文明冲突的导火索。只有敞开心扉,以孔子提出的“四绝”即“勿意、勿必、勿固、勿我”④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年版,第100 页。 (《论语·子罕》)来要求自己,文明交流才能顺畅。就文明交流而言,“勿意”的要求是不要在文明接触以前和不甚了解、理解的前提下就主观臆断、凭空猜测,给其他文明贴上“落后”“专制”等各类标签;“勿必”的要求是不要对不同文明的发展现状与方向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判断,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也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不要用静止的眼光和线性的思维去看问题;“勿固”的要求就是不要固执拘泥,要对其他文明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拒人于千里之外。封闭自我、孤芳自赏,不是文明发展的正道。中华文明多能遵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如同君子一般欢迎交流,即便远方的朋友对我们不了解、不理解,也不会轻易生气,而是有十足的气度来待客。对待文明的姿态亦当如此;“勿我”的要求就是警惕自以为是。人们总是易于自以为是,而不自以为非。因此,在交往理性上,应当如彼得斯所强调的那样努力做到对话与撒播两种沟通模式的统一。他说:“传播理论的座右铭应该是和自我对话,与他者撒播。这是我们对众所周知的伦理箴言‘待己若待人,待人若待己’的另一种表达。”如同孔子所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那样。总之,一种先进的文明应当有取长补短和美人之美的气度,以同理心的态度彼此相待。

文明传播的精神内核是交流互鉴,交流互鉴的原则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让文明交流的成果时刻接受实践的检验。当我们作为文明传播的受者时,“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②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要考虑文明主体性,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交流以互鉴为导向,增强交流的自觉性、主动性与方向性,也就是要欣赏与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方面,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践,汲取其中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到“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③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htm. 。说到底是要注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其精髓化为我体,为我所用,同时,我们也要继续创新发展,把创新发展后的文明成果奉献给世界。

(二)缔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终极目标

2015 年9 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他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④ 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522 页。 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要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虽然讲话是基于联合国的视角来谈,但联合国是人类迄今最大的全球性组织,也是全球共同治理的核心推动机构,中国努力维护和推进与联合国及WTO 等国际性组织开展对话协商,奉行人类“共同价值”。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民心所向;发展是解决社会和国际问题的关键,只有经济社会文化等各层面均衡发展,人类才更有信心与能力解决全球问题。

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观点,即预言今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的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持久而且难以调和。尽管如此,他依然希望“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同性”②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年版,第369 页。 。历史上既有文明和谐的时代,也有文明冲突的时期,人类总体是趋向文明,而文明总是在与不文明的斗争中达到的。“文明冲突”彰显了“文明和谐”的可贵。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石碑上的那句话一样:“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战争是文明冲突的极端表现,是以文明对抗代替文明对话的结果。因此,倡导对话协商的文明正是和平发展的根本保障。

文明传播要有主体性意识。文明传播有其自发的部分,即百姓日常交往的实践,如经旅行、商贸等往来带动的文明传播。文明传播更侧重作为文明传播核心主体的国家应具有传播文明的自觉,即在制度与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海内外传播,孔子学院的海外传播以及国家形象传播等方面的着力正是文明传播自觉的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①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124497022.htm. 人本身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媒介,充分发挥人的传播功能,是文明交流的核心路径。文明既是人创造的,也是人传承的,人正是在交流中才能继承与发挥文明的光芒,创造更辉煌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做到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才能顺畅。

当代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意义越发凸显,这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呼唤,另一方面是世界和平对中华文明的期待。在当前交往日益丰富和多元的情况下,中华民族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和谐美好地生活在中国这样的伟大国度,已成为中华民族崛起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全国民众凝神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乘风破浪,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们将能更骄傲地向世界宣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探索终于能够向世界说明“中国方案”是让国家兴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方案,将更有信心与世界人民一起分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利;回应世界人民对中华文明独特的有关“共同生活”的丰富思想的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便是这方面的落实与体现。

五、世界文明沟通范式的建构: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探讨人类文明交往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对世界文明沟通范式的系统思考,其丰富内涵直接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期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对话而非对抗,经济上的开放合作而非强者通吃,生态上的合作分担而非推卸责任;而且需要文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鉴。总之,世界的事情,世界人民共同担当。

(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回应世界文明要不要交往的问题

对人类和平发展应当持有什么样的文明交往观?是交流与往来,还是隔阂与猜忌?可以说,首先解决好心态与信心的问题,是人类文明传播认知层面的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文明交往观中秉持着鲜明的促进人类交往的思想取向,始终坚持人类应该交往,也能够交往,并认为这是文明发展之道。2014 年4 月1 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了“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的演讲,他明确指出:“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也可以传播。”“文明传播”是整个人类文明存在的基本现象,人类走向文明和更加文明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文明传播”。文明传播让不同的文明感受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终究更能理性地看待不同文明,并能从不同文明中汲取自身进步的有益养分。习近平主席以中国与欧洲两种不同文明为例,畅谈了文明虽形式多样,但内容精神却有共同之处。他指出:“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不同文明如同不同的花朵,各有各的美,而彼此之间应互动起来、交流起来,这本身是各自文明的内在动力。他期盼“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习近平主席以“桥”为喻,形象地道出了不同文明间当共建交流的桥梁,而不是树起阻碍交流的“城墙”。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主席在提“文明共荣之桥”前还提到了“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① 习近平:《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82-284 页。 ,意义深远。从根本上讲,文明要实现共荣是有前提、有基础、有条件的,那就是不同文明体之间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交流,这类交流体现在政治上的互信,要有极大的信心与决心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没有和平稳定,社会不能进步,交流就产生隔阂;体现在经济上的互通,经济发展有比较优势,不同文明体间可以通过经济上的往来,活跃彼此交流,丰富彼此生活,增进彼此了解与理解;体现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发挥“改革进步”的文明发展的内在力量,因为任何文明都容易萌发“以我为主”的自我欣赏,都容易产生惰性与封闭,容易对“他者”产生怀疑,甚至对抗。因此,为了化解文明体之间的冲突,就需要具备冲破意识形态藩篱的文明自信,以海纳百川的勇气与胸怀,拥抱不同的文明体。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② 习近平:《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光明网,http://world.people.com.cn/n/2014/0328/c10022476-1811.html.

小布什还表示,他不会在当天的峰会上说太多的话,不像某些国际领导人。“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说该死的冗长的话。一些人说得太多了。”

(二)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回应世界文明当如何交往的问题

人类文明自身的发展需要交往,那应当秉持什么样的文明交往观?是互鉴,还是冲突?也就是在交往过程中侧重的是愉快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是以斗争对抗,即便是交往也是着眼于“他者”与我不同的部分,强求在不同的地方做到一致,或以此为前提对其他文明体提出更改的要求,或者对其嗤之以鼻,这样会伤害不同文明体间的感情,动摇深入交流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互鉴还是冲突的思考,面临的是文明交往如何开展的问题,以什么样的行动姿态彼此互动。“互鉴”的行动要求彼此间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即文明体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应当平等协商、对话交流,努力做到相向而行,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进而做到文明成果彼此共享,也就是要充分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与价值理念,不可一方侵害另一方的利益。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指出,“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文明如水,具有涵化功能,通过交流与传播不断渗透到生活实践中。比如许多经典名著和艺术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尤其是名言警句往往成为全世界人民的遗产,为人类所共享,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文明交流互鉴在历史与现实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是增进友谊的桥梁。2016 年是莎士比亚与明代汤显祖诞辰400 周年,两位戏剧巨匠在世时未曾谋面,但后人却能以他们的作品为桥,就两人的艺术成就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从而增进了艺术家和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从他者文明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汲取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文明竞赛,使各种文明以较小的代价向前发展;三是维护和平的纽带。世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太平,人类在文明进程的坎坷中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充分运用各种文明的智慧来化解危机,文明的危机必将从文明的反思中得到启示,进而丰富文明的成果。

(三)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回应人类文明交流的目标问题

文明交流理所当然,但不同文明体的交流其终极目标何在,是文明的共生共荣,还是一种文明要取代其他文明?文明体之间应当超越隔阂,进而超脱固有偏见、成见和唯我独尊,从而以一种超然的状态来对待文明交往。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甚至抛弃别的文明,至少,文明应当能够增进文明,文明能够激发自身与他者的文明绵延力,如果一种文明要消灭另一种文明,那这种文明是有缺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人类要探索的正是永续发展的文明观。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并不认为文明注定会产生冲突,只是强调了文明间冲突存在的危险性,也希望能用对话来克制冲突。但话语传播容易望文生义,尤其是负面的话语更能被人们所记住,也更容易传播,而这种冲突观念的传播,却会在潜意识中滋长相应的意识。正如米勒在《文明的共存》中指出的那样,一个概念传播越广,人们对它的盲从危险性越大①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郦红、那滨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12 页。 。从这个意义上讲,确实有必要坚守“文明共存”理念,以纠“文明冲突”之偏,至少在两者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习近平主席2014 年3 月27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②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9-260 页。 。习主席进一步明确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而实现的丰富多彩的历史事实出发,进而推演出交流互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消除战争、迎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冲突大多源于缺乏交流或者交流得不充分、不深入,进而产生误解、曲解,形成误判,最终导致矛盾激化。

文明共存的正当性何在?习近平主席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因此,“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多样性是不同文明自身的标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正像人类基因图谱那样,人类文明也有其“文明图谱”,珍爱这份“文明图谱”,因为它是人类文明自身的镜子,从不同文明的兴替中,感受文明演进的脉博,把握人类创造力给人类营造更适合于生存发展的文明环境,从而让子孙后代接力推进文明进展,在彼此欣赏中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③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5/15/c_1124497022.htm. 此论断洞察了文明的本质:不同文明如同不同色彩的花朵,可以争奇斗艳、竞相绽放,但绝不可以用玫瑰之芬芳取代牡丹之绚丽。

文明共存的原则何在?习近平主席认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的共存是坚持文明差异,而差异性的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不同的文明都有在星球上生存的权利。不同的文明本身是多样却又不圆满的,因此,不应用高低与优劣这样的标准去衡量文明,而是将自身的文明与他者文明共同争奇斗艳。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文明的进步要用文明的方式来对待,那就是用谦虚包容平等的态度来相待,这本身是文明发展之道。这就如同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主要社会制度的差异性竞争、交融性发展这样的事实。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经验与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式都在创造着各自的辉煌。

文明共存的动力何在?习近平主席分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互鉴的根本动因就是文明本身通常具有吸纳其他文明的能力,如同中华文明对印度佛教的接纳,融汇为中国佛教。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本质上也是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本体嫁接后与中华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容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从容与自信。“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文明本身不应自我菲薄,也不应崇洋媚外。“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在文明交往问题上,必须坚守中华文化本位的根本立场,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模式,要重视自身文明的丰富实践,力争从自身发展的背景中,探讨适合自己的保持文明稳定前进的模式。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尊重,三超越”的人类文明交往的系统理论,从而建构出富有活力与共同价值的全球沟通模式,即“交流—互鉴—共存”的有机系统,即以包容的心态交流、以开放的原则互鉴、以共生的方式共存,这便是“文明共生论”的深刻意蕴,从而高扬了以世界文明合作共赢为核心意涵的“中华新文明主义”。

百里香听了,惊出一身冷汗。本想连夜逃跑,又心有不甘。川矢这等阴毒小人,不教训教训,有损为师之尊!当夜辗转反侧,思谋再三,终于想出一计。

The Symbiosis of Civilizations:China’s Plan for World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Xi Jinping’s Ideological System on the Significant Exposi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XIE Qing-guo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05)

Abstract: China in the New Era is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 to propose the appropriate model of world civilization exchanges and mutual considerations,and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y providing a steady stream of ideas and resources. In this context,President Xi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human civilization communication with “one respect,three transcendence” in a far-sighted vision,grasp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 civilizations,and crea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western “civilization conflict” with China’s “symbiosis theory of civilization”. This attitude enables China to stand in the commanding height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setting up the image of China as the facilitator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 great responsible country, and striving to lead China to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stage.

Key words: the New Era;Outlook on Civilizational Communication;Spread of Civilization;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China’s Plan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45(2019)06-0072-12

收稿日期: 2019-05-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当代实践研究”(19BXW056)、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记忆重构与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018R009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马瑞雪]

[责任校对:王文秋]

标签:;  ;  ;  ;  ;  ;  

文明共生论:世界文明交往范式的“中国方案”-习近平关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