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一)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一)_图书馆论文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馆员论文,新世纪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11)02-0003-08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是国际图书馆界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服务,是图书馆适应新的服务需求、深化服务变革、提高服务水平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一个标志。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最早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建立的,而学科馆员在全国真正展开是在世纪初。本文通过十年来的总结,揭示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成就与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

1 学科馆员认识逐步提高

1.1 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

2002年,图书馆界开始探讨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主要认识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是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必然产物[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主要通过大学图书馆自身三个方面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来,诸如馆员自我发展要求需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大学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需要,以及大学图书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成为一流的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2];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可以增强我国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3];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值得推荐的途径[4]。

针对科研系统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赵红认为应当在国家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提出国家图书馆设立法律学科馆员并开展法律学科服务设想[5]。

1.2 对学科馆员概念及与相关概念的认识

学科馆员在国外有多种称谓,主要有Liaison Librarian(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学科联络馆员)、Subject Specialist(学科信息专家)、Subject librarians(学科馆员)、Faculty Librarian(学院馆员)、学科目录学家(Subject bibliographer)、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研究支持馆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s(学科咨询馆员)、Network Librarian(网络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参考咨询馆员)、Departmental Librarian(院系专业图书馆员)、Special Collections(专业文献采访人员)、Collection Managers(专业选书馆员)等。我国除一般使用“学科馆员”的概念外,还使用其它称谓如“学科联络员”(如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院系对口服务联系人”、苏州大学图书馆“联络馆员”、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络员”、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科联系人”等);“咨询馆员”(如上海大学“信息参考馆员”、南京师范大学“对口咨询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咨询馆员”、中山大学“咨询馆员”、兰州大学“咨询馆员”、宁夏大学“在线咨询员”);“采访馆员”(如厦门大学的“学科采访馆员”,西北师范大学的“学科选书馆员”)。

“学科馆员”的主要相关概念,一是“参考馆员”,学科馆员是在参考馆员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时,二者又存在本质的差异,服务模式、服务对象、服务性质、服务形式、角色职责不同。学科馆员与信息经济人在服务职责、素质、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等方面各不相同[6]。二是“学科联络员”,由参考馆员至学科联系员至学科馆员逐步过渡看,学科联系员是学科馆员的初级形式[7]。鉴于学科背景与图情专业二者不可兼得,从学科信息联络员过渡到学科馆员比较合乎实际[8]。

1.3 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

学科馆员是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岗位之一,其角色具有时代性,出现多种新的定位。范丽莉概括为方向定位(信息联络员、信息传递员、信息指导者);知识定位(非图书馆学的专业知识背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和外语水平);能力定位(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科研能力、自学能力、教学能力);工作定位(与对口院系建立联系、协助采访部门进行馆藏建设、开展学科咨询、用户教育)[9]。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为:咨询馆员、需求发现者、需求引领者、培训馆员、学科资源建设参与者[10]。廖敏秀等将传统学科馆员与嵌入式馆员进行了比较,指出嵌入式馆员是高校学科馆员发展的新方向[11]。

2005年李春旺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一文较早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将学科馆员制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二代)。初景利对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了“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2期)等系列论文,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 1.0/Subject librarian 2.0)的角色有以下方面: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实际上,这种新一代学科馆员,正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以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服务为手段,以提升用户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为目标,为推动大学图书馆事业向纵深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保障”[12]。

1.4 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在认识上是一个进步

笔者在北京、上海等地关于学科馆员的讲座上一直强调,对“学科馆员”要有全方位(制度+岗位+服务)的认识,“学科馆员”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岗位,还是一种服务[13]。2005年,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组更名为学科服务组,名称的改变意味着淡化学科馆员的身份,强化学科服务的职责,这也给学科馆员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自从清华大学将学科馆员更名为学科服务,复旦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不少高校陆续推出“学科服务”的名片,将学科馆员从一个岗位的认识真正上升到了服务。随着认识的进步,学科服务的实践与研究得到发展,出现“学科馆员兼任学术秘书”(2003年,天津商学院率先在我国高校中尝试实施“学术秘书制度”,有35位教授拥有学术秘书)[14]、“嵌入用户环境”[15]、“首席学科馆员”[16]、“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17]等新的思路与模式。

2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经历了10余年的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起步阶段(1998-2002年)

这一阶段,国外学科馆员经验介绍到我国,开始学科馆员的宣传发动。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安排了14名学科馆员,对口与12个院系的“图情教授”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我国学科馆员的实践。1999年东南大学进行学科馆员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2000年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试行学科馆员制度。2001年4月份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10名学科馆员隶属咨询部。同年6月武汉大学开始按学科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到2002年,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开始增多。江苏大学图书馆2001年就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等院系开始试行学科馆员制度,2002年全面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南开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9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旨在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信息领航。经过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的调研,开始着手组建学科馆员组,第一批6位学科馆员是在全馆范围内进行选拔的,学科馆员组隶属于信息咨询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底开始引进学科馆员制度,聘任兼职学科馆员5人、兼职咨询馆员5人。

在这一阶段,学科馆员研究开始起步,据笔者以“学科馆员”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篇名关键词检索,1999-2002年论文有14篇,其中1999年和2000年各1篇,2001年2篇,2002年10篇。姜爱蓉1999年在《图书馆杂志》发表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开始介绍我国学科馆员的开展情况,具体描述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强化读者服务过程中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介绍其动因、措施和效果以及一些经验体会。这篇文章以清华大学的实例对于高校图书馆增强学科馆员的感性认识起到了一定作用。到2002年集中探讨了学科馆员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高了对学科馆员的全面认识。

2.2 第二阶段: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推广阶段(2003-2005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实践上由少数高校试点到推广实施。2003年12月,正值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优质服务月”,图书馆正式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学科咨询馆员制度,采用“学科咨询馆员——图情咨询教授”服务模式。2004年6月,正式确定学科馆员岗位[18]。针对“211工程”大学的调查,截至2005年12月,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40所院校设立了学科馆员或学科联络员,在100所“211”重点大学中有25所,占25%;地区分布为:华北地区8所,华东地区9所,西南地区3所,华中地区3所,华南地区1所,西北地区1所[19]。此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2004年试行学科馆员制度,从资源建设部、信息服务部门选出10名馆员为兼职学科馆员,主要是联络和培训,说明学科馆员已影响到专业图书馆。

2002年以后,国内关于学科馆员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3-2005年三年以“学科馆员”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就有206篇,以“学科服务”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6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研究主题也开始多样化。在1999-200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中,“学科馆员”十年总频次61,排第35位,2002-2008各年的频次为0.18、0.43、0.84、0.82、0.99、1.33、1.50,呈上升趋势[20]。2005年12月20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了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及其工作研究”为主题的北京高校图书馆馆长沙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34所高校的馆长和相关负责人80余人参会,围绕国内外学科馆员工作概况、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学科馆员工作的探讨与交流、学科馆员相关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此次会议是对地区性学科馆员工作的一次总结,标志着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不断成熟。

2.3 第三阶段: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学科馆员进一步扩大至部分专业馆,并在上届图情教授任期已满时作了聘任调整,新聘任了图书馆教师顾问和学生顾问,图书馆教师顾问从大学科和文献资源的角度设置,职责可概括为资源建设、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担任查新专家顾问,其中尤其偏重于在资源建设等方向性问题上发挥顾问作用。所聘任的22名教师顾问当中,既有院系领导,也有普通教师。图书馆学生顾问由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推荐部分学生代表,与图书馆共同商定组成。学生顾问与图书馆负责人共同组成图书馆学生顾问委员会[21]。一批高校纷纷设立学科馆员,例如,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

这一阶段,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高校迅速增加,形成规模。据2007年同济大学陈建华对288所高校主页的统计,40所高校已设立学科馆员(或咨询馆员、在线咨询员),1所准备设立学科馆员,这41所高校占被调查的14%。其中,北京(10),江苏(8),上海(4),河北(3),湖北(3),四川(3),山西(2)。调查发现,浙江大学图书馆219人却无学科馆员;而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55人却有学科馆员(学科联系人)22人,形成反差[22]。而据2007年江苏大学张群和何丽梅所作的108所“211工程”高校的网上调查统计,有32个馆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占30%),65个馆没有开展学科馆员服务,还有11个馆网站无法登录[23]。据张栋2008年12月调查,100所“211”学校中建立学科馆员64所,占到64%[24]。这些统计仅是对“211”高校且基于网上调查,没有反映高校学科馆员发展的全貌。这一阶段,除一些“211”重点大学设立学科馆员制度(如湖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外,一些非“211”普通高校也开始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如武汉纺织大学、汕头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设立学科馆员的高校已从2006年的近40所发展到现在的100所以上。

与此同时,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开始在科研院所全面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通过岗位迁移,设创新岗位总馆20个,三个分馆22个,共42个;9月学科馆员正式走向研究所一线;至2007年4月招聘三批学科馆员共34人(外聘为主),面向全院30个城市108个研究所提供学科化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学科馆员在这一阶段向科研机构大规模拓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学科馆员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两大阵营。

这一阶段学科馆员理论研究发展迅速,2006至2010年五年以“学科馆员”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达到1023篇(其中2006年论文138篇,而2009年论文就有232篇),以“学科服务”为篇名关键词的论文达到了69篇。田瑞对我国1998-2008年学科馆员研究论文共846篇从时间、期刊、作者、主题、影响力分布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阐述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过程、取得的成果以及近年研究的新变化,为促进学科馆员事业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建议[25]。许洪军利用文献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1979年到2009年国内学科馆员领域研究文献从年代、作者、期刊和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共计1 396篇文献分布于353种期刊中,学科馆员研究热点有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素质要求、与重点学科的关系、服务模式、岗位职责、角色定位、队伍建设以及绩效评价等[26]。但碧霞调查了2001-2008年间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中的关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813篇研究论文,并从论文的年度分布、著者分布、期刊分布和主题分布4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27]。

对学科馆员制度进行总结与学术研讨是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2007年6月8日,北京高校情报资料研究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联合召开了北京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研讨会,首都21所高校代表齐聚人民大学讨论学科馆员制度。2008年10月14日,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BALIS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2008·图书馆学科化、个性化服务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100多位海内外图书馆学专家学者参会。其他地区也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学科馆员的交流与研讨,如山东省图书馆界2010年10月12日在聊城师范大学举办的“学科馆员服务实践与探索”学术研讨会。

3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实践成效显著

3.1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机构增长迅速

十年来,学科馆员制度在重点高校有了较快的发展。每年都有不少机构尝试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可喜的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大胆尝试学科馆员实践,作为改善服务的新举措,努力提高服务层次,缩小与名校图书馆的差距。例如,孝感学院图书馆2009年4月正式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已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等5个涉及重点学科的学院配备了学科联络人。西安石油大学图书馆自2009年下半年起试行学科馆员制度,要求每个学科馆员每学期开学初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学科馆员工作计划》,交信息技术部汇总,信息技术部对每份计划给予指导。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2010年设立专职学科馆员3人,与各学院推荐的兼职学科馆员直接沟通对话,对所负责院系的教师的信息需求进行科研调查,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将调研结果提交给馆长和有关部门。此外,中国地质图书馆于2010年11月正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组建了64名馆员参与的26个学科馆员服务小组,与对口局属单位建立一对一联系与服务。

3.2 学科馆员队伍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学科馆员制度与服务的发展,一大批学科馆员得到了锻炼、成长和提高,学科馆员队伍初具规模,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据2003年的一项随机抽查,28所大学图书馆中只有4个馆有硕博士人员,例如,浙江大学馆有博士2人硕士16人;安徽大学馆有1名在读博士、硕士4人;北方交通大学馆有硕士6人;中央财经大学馆有硕士3人;湖北大学馆有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这些图书馆的硕博士人员大都是图书馆学或者档案学专业毕业的,很少是自然科学领域的[28]。而据2007年的一项问卷调查和网站调查,已设立学科馆员的大学馆18所,计划设立的4所,没有设立的5所,已设立或拟订设立学科馆员共22所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2%。11所大学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1 388人左右,其中学科馆员数量为101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7.3%。其中低于5%的图书馆有3所,在5%~9%之间的图书馆有5所,在9%以上的有3所。通过学科馆员的学历调查发现,有16所大学具有本科和硕士学历,1所大学具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1所大学图书馆只有本科学历。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馆占有较大的比例(总数的89%),拥有博士学历的占6%,未发现大专以下学历;有16所大学馆具有馆员、副研究馆员或以上职称,其中只有3所大学馆同时还具有研究馆员职称;有2所大学馆只具有馆员或以下职称[29]。另据12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统计,初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1人,副高职称86人,正高职称12人,副高以上职称的学科馆员占60%以上。其中,武汉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科馆员职称层次较高,基本上是副高职称以上[30]。特别是近几年来硕博士大量补充进学科馆员队伍,使学科馆员的学历、职称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3.3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开展取得实效

我国图书馆开展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一般从试行到全面实施,从部分学院试点到全校正式服务,由小到大,大多取得较好的效果。突出表现在: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受到学院的欢迎与好评;通过信息推送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使师生不同程度地受益;进一步强化图书馆在全校教学科研及知识创新工程中的文献信息支撑作用,为学校教学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保障。学科馆员服务还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育了队伍,深化图书馆服务层次,使图书馆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我国开展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取得的实际效果如何是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武汉大学的一项对教师、研究人员和在校博硕士研究生共294人的调查,在学科馆员服务知晓度方面,了解和关注的173人,占60%;在学科馆员服务利用及需求满足方面,128人经常通过学科馆员进行论文收录与引用查询,109人经常参加学科馆员数据库培训,105人经常利用文献传递;74人通过学科馆员了解学科动态,69人经常使用学科馆员的资源推介;在学科馆员服务整体水平评价方面,70%表示基本满意,158人认为学科馆员的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3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科馆员服务既存在实效又存在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对256个用户的学科服务效果调查,“非常满意”81.64%、“满意”17.97%、“一般”0.39%,总计满意率达到了99.6%、满意度达到96.21%[32]。

4 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探索产生多样化模式

4.1 服务模式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从一开始就进行服务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科馆员”单一服务模式,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一些图书馆实行这种模式,不聘请院系教师作为学科联络人和学科专家。另一种是“学科馆员”复合服务模式。在我国学科馆员起步和发展的初期,主要实行的是“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服务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许多高校效仿。但对于院系聘请的“图情教授”有多种不同称谓,有的称之为“图情专家”(如河海大学图书馆),有的称之有“图情顾问”(如海南大学图书馆)。与之相似的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特约馆员”服务模式,在各院系聘请1~3名特约馆员,协助图书馆开展工作。

笔者将我国学科馆员服务归纳为三种工作模式:一是以本馆信息咨询服务专业化为内容的工作模式,早期的学科馆员工作主要采取这种方式,一般以信息部为基础建立;二是以本馆资源建设与图书馆服务专业化为内容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信息咨询服务专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科馆员服务的范畴,一方面覆盖图书馆服务的主要领域,另一方面伸展到资源建设领域,使学科馆员服务向图书馆的各个主要业务渗透,以发挥学科馆员的更大作用;三是以本馆和分馆/资料室资源、服务与管理专业化为内容的工作模式,这种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的区别在于进一步扩大学科馆员的工作范畴,既包括本馆的专业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也包括分馆和资料室的专业化工作[33]。

近几年来,图书馆学科馆员走创新服务的道路。新的服务模式有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团队服务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咨询馆员+培训教师”服务模式、新疆财经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学科联络员”服务模式、人民大学的“学科设学科联系人+院系设院系联系人”服务模式、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学院特邀图情顾问+图情联络员”服务模式等。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新学科馆员服务模式——IC2学科服务模式,以主馆、包玉刚馆、包兆龙馆(部分)和医学馆组成多分馆集散式协同服务模式,采用先进的“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并启用全新的学科化创新服务体系,以确保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文献资源和信息知识服务,全面满足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高水平大学”并最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战略的需求。图书馆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配备“学科馆员—咨询馆员—馆员”的服务梯队,推出一系列学科化创新服务项目,除了在馆内开展提供全方位的参考咨询服务:通过电话、E-mail、网络等方式,解答读者对使用图书馆服务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还将开展“学科馆员”走进院系、融入学科团队、嵌入研究过程的服务,争取“用我们的优质服务,节省您的宝贵时间”,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架起高效、快速和准确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桥梁。暨南大学图书馆实行“专家选书”制度和“助理学科馆员”制度,即由图书馆聘任具有良好专业背景的在校(学生)读者群担任助理学科馆员,其主要任务是配合采访馆员、选书专家做好本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服务工作,包括参与制订本学科文献选购计划,并根据学科的调整、研究方向的转变等情况及时提出增加和调整相关文献的建议;参与图书馆组织的文献选购活动,包括现场选书、圈选书目等。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学生工作部密切合作,联合建立“学生工作学科馆员”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图书馆参与服务。

4.2 管理模式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以来,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三种管理模式,即挂靠式管理模式、分散式管理模式和集中式管理模式。

挂靠式管理指专兼职学科馆员虽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但业务统一挂靠某一相关部门如信息咨询部或读者服务部,由该部门实施业务统一规划和业务具体管理,其特点是(岗位)分散与(业务)集中相结合,是岗位与业务两条线管理,其优点是学科馆员对图书馆某一个专业服务或者教育工作较为专业熟练,但是全部的图书馆服务信息缺少即时沟通渠道。采取这一模式的图书馆较多,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学科馆员均挂靠信息咨询部管理;新疆财经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图书馆学科馆员挂靠在信息技术部。

分散式管理是专兼职学科馆员分散在图书馆各个部门,图书馆建立专门学科管理委员会或协调组织进行学科馆员的工作规划和业务的统一指导与管理。其特点是岗位与业务一条线分散管理,其优点是学科馆员始终与读者、图书馆工作紧密联系,图书馆与院系之间信息通畅,便于促进院系的服务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但是学科馆员工作较为繁重。分散式管理比较典型的是武汉大学,该图书馆学科馆员第一阶段的管理采取了三集中(岗位集中、业务集中、考核集中);三分散(分散地点、分散管理、分散服务)的方法。学科馆员虽然有统一建制,但工作地点却不集中在一个工作部门,而是分散在四个校区的四个分馆和四个直属院系资料室(分散地点);学科馆员的行政隶属部门基本均属于对外服务部门,绝大多数学科馆员岗位分布在总馆信息服务中心、分馆参考咨询部门、专业学科阅览室、院系资料室(分散管理、分散服务),内部业务部门(如采编部)一般不设学科馆员岗位;采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业务由学科馆员横向工作组跨部门管理,人员由所在部门实行行政管理。从2008年开始对现有学科馆员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调整:改线性机制为团队运行机制,改变原来的学科馆员单兵作战、单线联系的工作模式,依校区和学部的学科分布,按大学科划分组建学科服务团队,成立六个大学科工作组。通过改革和调整,力求克服分散制管理的弊端。

集中式管理是指在图书馆建立独立的学科部门管理,统一管理专兼职学科馆员,其特点是岗位与业务一条线集中管理,其优点是为学科馆员向专业的纵深方向服务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专业人才在院系的教学与科研中的参与作用。集中式管理比较典型的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学科咨询服务部统一规划、管理学科服务,至2010年底已招聘六批学科馆员,在岗学科馆员达48人,并计划增加到61人;学科咨询服务部由馆长直接领导,建立有学科化服务协调小组,组成了6个学科团队、4个地域团队,面向全院30个城市122个研究单元(其中外地56个)、9万名用户(科研人员5万人,研究生4.3万人)提供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管理多种模式并存说明学科馆员制度需要不断地实践,更需要不断地创新。

5 中外学科馆员比较对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的启示

5.1 国外学科馆员介绍和个案研究成为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借鉴的范例

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学科馆员服务的影响。对国外学科馆员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对美国高校学科馆员的介绍,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学科馆员的概念、工作目标与内容、素质要求、岗位职责;学科馆员选拔等。有全面介绍的,例如,张沙丽2008年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有专门介绍服务模式的,如王晓力2008年在《图书情报工作》发表的“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何青芳和阳丹2010年在《情报理论与实践》发表的“美国著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研究”等;有介绍具体经验的,如叶梅2007年在《图书馆论坛》发表的“图书馆员与学科教师合作实践——美国的经验与启示”;有个案研究的,如范爱红2008年在《图书馆杂志》发表的“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和学科服务情况,对比国内学科馆员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了若干启示。这些介绍和研究被广泛参考借鉴,对于我国学科服务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5.2 中外比较反映出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国外学科馆员起步早,发展快。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7年对63个研究图书馆的调研,94%的图书馆都提供学科服务[34],反映出美国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水平。我国已有的中外比较主要集中于中美比较。在中美比较方面,中美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在重视程度、岗位设置、任职资格、工作职责、素质要求、地位待遇、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网站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有关学科馆员的详细比较,数据翔实分析全面才能反映出中美发展的差距。冯东根据2007年全美大学排名和中国大学排名,选择22所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和27所中国著名大学图书馆进行比较,从学科划分、人员、数量、分布等方面阐明我国学科馆员设置处于初级阶段。美国大学的学科划分平均是87个,学科馆员平均是91名,学科馆员最多的大学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学科馆员173名,大学排名第42位。学科馆员最少的大学是加州理工学院,学科馆员24名,大学排名第4位。学科馆员数最接近平均值的是道特摩斯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学科馆员分别是90名、94名、99名,大学排名分别排在第9、第14、第9。美国各大学学科划分与学科馆员数量非常吻合,但与大学排名无相关性。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设置平均15个,学科馆员平均14名,人数平均13人。中国传统名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科馆员的数量比较接近平均,其次是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科划分最细,分别为31、30、23个学科。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划分最接近平均,分别为13、14、14个学科。比较而言,中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划分及学科馆员数量明显偏少,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在学科馆员的职责功能方面,有三种情况:第一,以联络和征求学者意见为主,简称为“联络说”,国内以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为代表;美国以Harvard、Calteeh、Penn、Duke、Columbia等为代表。第二,以资源建设为主,包括资源的推介,简称“资源说”,国内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美国以Yale、MIT、Duke、Columbia、UW、WU等为代表。第三,强调高级咨询功能,简称“咨询说”,国内以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为代表;美国以Princeton、Harvard、Duke、Columbia、WU等为代表[35]。

高利华采取网页浏览、文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分别对中国31所高校图书馆和美国十几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数量最少的是新疆财经大学2名,最多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38名学科馆员。美国高校学科馆员数量最少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图书馆9名,最多的是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图书馆173名。总体说明中国目前开展学科馆员的服务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例如,我国高校图书馆设置的学科馆员人数不多、学科馆员职责功能不够突出、我国学科馆员没有资格认证、学科馆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馆员页面建设粗糙、学科馆员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高利华建议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设置因馆而宜、明确学科馆员的职责、注重学科馆员的选拔、经常进行学科馆员教育与职业培训、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服务手段、完善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等等[36]。刘燕妮从比较研究学的角度对我国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工作职责、地位待遇三个方面与国外进行比较,提出了发展我国特色学科馆员制度的举措。一方面培养学科馆员队伍,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37]。

其他的比较研究既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美差距,也说明了对我国学科馆员发展的启示。例如,刘琼2005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发表的“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曹雪莉2008年在《图书馆学研究》发表的“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比较研究”等。

标签:;  ;  ;  ;  

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一)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