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整合_城市经济论文

论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整合_城市经济论文

论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庆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区域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分析新重庆市的市情特征,探讨重庆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走“城市—区域”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提出重庆城市发展与区域整合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重庆直辖市 城市发展 区域整合 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

1 重庆直辖市的市情特征

1.1 基本情况

重庆直辖市由原四川省东部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组成,它东西最长达470km,南北最宽处450km,幅员总面积8.2万km[2],现辖43个区(市)县,人口总数3002万。其面积之广,人口之众,辖区(市)县之多,是我国城市之最。重庆已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和外贸口岸,科技、文化、教育也有较强的实力。

重庆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农业生物资源、三峡旅游资源、天然气、岩盐、铝土矿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前景良好。在一个大城市市域范围内,资源富集程度和组合程度之良好,在国内外还没有第二个。重庆作为我国六大老工艺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全市工业资产存量达700多亿元,已形成汽车、冶金、 化工为支柱的各种类型工业企业16万多个,年工业总产值达1400多亿元。重庆城市二元经济结构突出。新重庆由相对发达的工业特大城市和落后的山区农村经济两大板块组成,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1.4%, 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 全市43个区(市)县中有贫困县21个,贫困人口366万,占总人口的12.2 %;同时,还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达170多万,占总人口的5.7%。

1.2 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历史使命

在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重庆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重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地位,成为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的增长极;二是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开发为重庆充分利用国家对工程建设和移民开发的巨大投入和优惠政策开发三峡,实现自我振兴创造了良机;三是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重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重庆处在中西部结合部,有条件成为国家大规模开发西部地区的前沿阵地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四是重庆直辖市的设立使重庆在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和经济调控体系中层次提高,有利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重庆经济起飞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中央对重庆直辖市的功能定位,今后15年重庆肩负着三大历史使命:统筹组织三峡工程开发性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加快库区经济发展,促进三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重庆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的新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共发展、共繁荣。要完成三大历史使命,必须深化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繁荣。

2 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整合的客观必然性

2.1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

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首先,区域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严格意义上讲,城市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区域经济,或者说是某一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城市经济要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和前提。区域自然风土、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城市布局、规模、结构都将产生制约。离开区域经济的沃土,城市经济难以自立。其次,城市经济又不是区域经济简单的组成部分,它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经济往往是区域经济中最先进、最超前的经济系统,它对整个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方向等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城市与区域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城市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就城市论城市,这已成为世界大城市制定发展规划的共识。当今世界,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大城市,无一不把城市发展放在更高层次的区域环境中去深入谋划其发展策略,除了考虑大都市圈、大区域背景与本国经济的区域布局外,有的还跨越国界,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进行功能定位。尽管世界大城市的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但有一条主线是比较明确的,大体上都经历了大城市→大城市带→大城市地区(大都市区,或称城市化区域),这一过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融合而不断推进。

2.2 中国城市发展的总趋势

从中国城市发展来看,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提高,大城市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市场愈发育的地方,城市—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愈突出。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哨,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使得经济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淡化,区域上的城乡分割开始扭转,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前瞻性地抓住这一重大变化,特别强调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以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为发展轴线,以“团体冠军”为发展目标。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也无一不是以区域发展的高视点谋划城市的长远发展:上海的区域视点,第一层是跳出城市,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港口群的功能协调来谋划自身的发展,第二层次是以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及中国宏观区域经济为背景来谋划产业群和商贸业的发展,第三层次是以远东经济的发展来定位城市的经济、金融、商贸中心三大功能;北京作为首都,其区域视点十分突出“首都经济圈”的发展,进而向国际大都市方向迈进;天津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则十分强调从开放型的区域腹地与城市体系出发,以环渤海经济圈为切入点,谋划大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其他周边城市,如武汉、成都、西安等也纷纷以区域整体发展为出发点,突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以此制定城市的发展战略。

2.3 重庆城市发展的区域整合

从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所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和长远发展来看,重庆城市发展战略必须要顺应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高度来谋划城市规划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说,重庆树立区域经济意识,比其他城市更为紧迫,更有必要。这是因为:(1)重庆在国家加快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开发战略,中西部开发战略,以及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三大战略都是国家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布局上的具体体现,三大区域战略有交叉,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重庆的优势就是三大战略在此结合,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如果能从区域大视野出发,谋划城市发展战略,可以取得“1+1+1>3”的宏效,但是如果丧失了发展的机遇,哪一种战略的实施都有可能难于在重庆取得突破。能否真正树立区域经济的意识来谋划城市发展决策,是一个关系到重庆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问题。(2)重庆是著名的老工业基地,产业资产存量不低, 但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产业配置、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区域分布上,相对于其他城市,辐射范围很有限。在城市体系方面,突出地表现为城市首位度太大,特大城市之下,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功能比较协调的共同发展的大中城市,大城市的“生产功能”较强,综合服务功能较弱。设立直辖市后的新重庆,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贫困面增大,移民任务重,是压力、是重任;另一方面,资源组合更为良好,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布局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来展开,这又是新的优势。这种优势如果与市场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树立区域经济的观念,城市发展也必须要树立区域经济的观念,城市发展战略必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区域”的新战略。

3 重庆城市发展与区域整合的战略决策

3.1 树立区域经济意识, 制定新型的“城市—区域”发展战略

要充分认识重庆新的市情特征,深入研究城市发展面临的区域经济环境。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的发展,还是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区域合作都以前所未有的水平向前推进,成为继沿海经济带之后的支撑中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脊梁,重庆区域选择的第一重点应是这一地区,在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方面要搞好与长江经济带、长江城市带的衔接。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组合良好,是中国下个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国家在利用外资、财政转移支付、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已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视点的触角不仅不应忽视这一地区,而且要努力使中西部开发在重庆取得实效。西南、华南部分省区作为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重点之一,有着南向出海通道的优势,利于开拓东南亚市场,重庆也应尽力与这一地区搞好区域合作。三峡地区85%以上在新重庆的范围内,三峡工程建设,百万移民安置,使得这一地区在重庆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重庆城市发展的区域视点,必须要分层次推进。第一层可以考虑为走出母城,建立大都会区;第二层次可以考虑为跳出大都会区,建立城市群(带);第三层次可以考虑为冲破市域行政界限,建立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在时间定位上,下个世纪初要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现代化大都市,成为西部开发的增长点,远期仍需要谋划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问题。

3.2 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现代化城市群

重庆城市要发展,首先要构筑一个等级结构合理、空间布局科学、功能配置协调的城市体系。第一,要依据新重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并遵循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重新确定市域内的城市体系的等级构成。以前的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重庆城市体系界定为主城区→都市圈→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等级体系。在未设立直辖市以前,这样的等级体系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但计划经济和行政等级的色彩也较浓厚。新重庆城市体系建设的区域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再用这样的等级体系来规划重庆城市体系,将难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难于形成高效合理的功能分工体系。笔者建议,新重庆城市体系的基本构架,可以考虑为:“大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大都会区与过去的大都市圈在范围上差不多,但在内容上不同,大都会区是一个集聚度更高、城市综合功能更为强大的都市化区域。大都会区现有一个特大城市,将来还可能是多个毗邻城市的组合,拟议中的北部新城区的崛起和母城周围其他城镇发展成为卫星城市,共同构成大都会区。这里提出“大都会区”的设想,既考虑到完善主城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质量,带动区域发展的问题,又注意到将来卫星城市承接工业转移和住宅整备区的发展的需要,这是顺应重庆地位提高和大都市发展的客观趋势的一种战略选择。这里设想的市镇密集区,是一个动态发展概念与功能体系概念的结合,主要考虑到重庆地区范围成倍扩大,要提高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还必须要充分发挥次级中心城市的传导作用,万县市、涪陵市已有一定基础,也有各自的辐射范围,在三峡库区中起着重要作用。从动态发展来看,万县市、涪陵市不仅要向大、中城市迈进,还要建成市镇密集区,即在万县市、涪陵市周围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规划建设次级中心城市与周边镇有机融合的集聚组合区,在市镇密集区内,土地利用以城市为主导,与未来的三峡库区新型产业区相协调。其他地区,如新重庆的西部和东南部地区,也需要及早谋划市镇密集区建设。这里设想的开敞区,是指大都会区与市镇密集区外的地区,目前以农业土地利用及农村经济为主,但要发展适度规模的中心城镇。在开敞区内,特别需要搞好乡镇工业与中小城镇建设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乡镇工业要适当集中,以便推动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的发展。

要站在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高度,把重庆城市体系建设与长江上游城市群建设相衔接,积极推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发展。长江城市带迅速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日趋发达,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奋起直追,而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却步履维艰,仅具有城市群的雏型。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重庆经济要腾飞,就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城市群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必须要积极推动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建设。国家在规划长江上游城市群的发展中,不仅应考虑重庆市区域,而且还应将宜昌、宜宾、泸洲等纳入长江上游城市群。长江上游城市群是一个跨省市的区域性的城市体系,而不是一个行政区域概念。笔者之所以强调重庆城市发展的区域整合,提出构建新型的“大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及长江上游现代化的城市群,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更有利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适应区域腹地扩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在发挥特大城市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次级中心城市的作用,改变现有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育或发育不好的状况,以提高城市体系的综合带动效益;三是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得快速通道建设、产业调整、资源开发等在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加快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三峡移民开发区的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融合,顺应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浪潮,加快长江上游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完成中央赋予设立直辖市后的新重庆的历史使命;四是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推进。

3.3 重点推进区域快速通道网络的建设, 增强区域城市体系的内在联系

大都市的市域作为一个整体,伴随城乡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空间上将由过去的分散隔离状态演变为点轴连接与网络连接状态,较强的连通度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快速通道网络建设,促进城市体系内部网络化与一体化发展,增强大都会区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在“九五”期间内,新重庆尤其要加强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信息通道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经济的开放度与关联度,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4 加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保护, 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事关重庆兴衰的大事,是重庆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重庆辖区绝大部分属于库区范围,成库后的水体一旦严重污染将无法治理。因此,有关决策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处理好发展和永续利用的关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效益。要将环保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党政一把手应对辖区的环保工作负总责。通过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和增加环保设施等措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化治理,提高“三废”处理率,使环境状况逐步好转,促进经济与环境在较高层次上保持协调发展。

3.5 建立健全大都会区城市政府的调控职能, 加快区(市)县经济的发展

大都会区的形成与发展是现代城市进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在大都会区组建大都市政府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协调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制。重庆设立直辖市,为中国在大都会区建设大都市政府开创了一条新路。增强大都市政府调控职能,一是在行政管理、国土规划、区域规划、中长期规划等方面要增强导向性和预警性,要有更高、更远、更宏观的视点,同时要有更强的投资能力,统一规划建设区域性大型公共设施。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大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政府职能重在制定战略、制定规划、制定“游戏规则”,协调各方利益。而具体经济活动,则要进一步下放权力,增强区(市)县的经济管理能力。从长远来看,必须要遵照我国《宪法》及有关法律,规范县级行政单位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缩短体制磨合期,提高管理效能。

收稿日期:1997—05—07 修改稿日期:1997—07—18?

标签:;  ;  ;  ;  ;  ;  ;  ;  ;  ;  ;  

论重庆城市发展战略的区域整合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