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陈元海论文_陈元海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陈元海论文_陈元海

摘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思维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因此,有效教学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它仅能够使小学数学课堂营造出轻松的氛围,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本文笔者针对小学数学学科,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实际生活;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则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低效甚至无效,同时,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化阶段,面对数字化、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常常产生思维障碍,而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及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和数学知识存在的这一矛盾,因此,教师应精心设置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高效备课环节,全面把握学情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备课环节,教师常常忽视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情况,只是将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内容,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严重脱节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将研究学生放在备课的主要环节,这样不仅与现代教育观相契合,还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充分保障。

笔者在进行“厘米和米”备课过程中,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1厘米和1米对学生认识统一的单位长度是很有必要的,随后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现状,得出学生利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将物体从直观表象转化为抽象性的文字,让学生选择长度单位时,则容易产生偏差,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预设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等环节,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体会到每一个大格为1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并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协作意识,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二、借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发生学习行为的内部机制,还是推动求知欲望的主要力量,由于小学生感官较为敏感,容易被外界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恰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以趣味化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多种感官冲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从而构建出高效的课堂。

笔者在进行“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圆产生初步认识,并了解圆的特征,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为薄弱,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一系列的图片,如:“球表面的环形山,盛开的向日葵,碧绿的荷叶,宁静水面上激起的波纹,飞速旋转的星球形成的美妙光环,雄伟的建筑,精巧的工艺品”等,这一场景给学生视觉冲击,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伴随着学生集中的注意力,组织学生运用课前准备的用具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并对圆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借用信息技术,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圆形的应用价值,还使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联系实际生活,降低认知难度

由于学生的思维与数学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化的特征,恰恰能够解决存在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数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降低理解过程中的难度,还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感受小数的含义,并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出示课件,展示:“小明去超市结账后的小票”,由于学生对超市小票并不陌生,进而产生了一定的情感共鸣,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小明买了什么物品吗?物品所应对的钱数有多少吗?”如:“铅笔为0.5元,即5角”,在此情况下,引入小数这一概念,并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因此,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还降低了学生认识小数的难度,此外,在学习整数的前提下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重要源泉,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较为薄弱,并过分依赖于教师所教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达到“学有所思”的目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以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根据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并在不断探索中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笔者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充分掌握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于是创设问题情境,并出示一系列的问题,如:“小明和小丽去文具店买文具,已知一个文具盒为3.5元,一支铅笔为0.8元,一块橡皮为0.5元,小明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小丽买了一支铅笔和一个文具盒,则小明和小丽各花多少钱?小明比小丽少花多少钱?”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伴随着问题的产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过程中,学生联系整数加减法的算理规则,在不断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体会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完善了知识体系。

五、多元发展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并在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自信心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肯定和同伴的赞许,当学生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学习困难时,若没有外界的干预,则容易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成为评价者,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客观全面看待自己,还能够取其所长、补其所短,从而完善自我,建立自信。

笔者在进行“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展开,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课前请学生准备好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跟表面涂色有关的正方体的计数问题,一段时间后,请小组代表展示结果,并将探究的过程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笔者及时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鼓励,同时,小组之间将对方的优点进行客观的评价,此外,学生针对自己的发言情况、思考情况等方面进行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我,建立自信心。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迫在眉睫,需要学科教师重视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还能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掌握学情,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能动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使数学知识呈现具象化的形态,以保障学生兴趣的产生,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此外,教师应重视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使学生不断建立自信心,并获得自我效能感,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选平.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路径初探[J].学周刊,2018(3).

[2]边国荣.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2).

论文作者:陈元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陈元海论文_陈元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