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_张增平,王伟佳

苏州明基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栓塞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显著,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栓塞;依达拉奉;临床疗效;安全性

脑栓塞是指脑动脉被血栓阻塞,从而导致相应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进而引发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脑栓塞发生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脑疝、脑水肿的出现,病情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当患者出现脑栓塞时,很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的出现,使得患者机体脑组织出现的缺血缺氧情况得以加重,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2]。依达拉奉可对氧自由基进行有效清除,从而使脂质过氧化反应被有效抑制,对脑细胞以及血管内皮起到保护作用,使得脑水肿的出现机率得以有效降低,并可对血管痉挛起到预防作用[3]。本次研究就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栓塞患者88例,探讨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与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栓塞患者88例,患者的病情均经临床CT、MRI检查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5~81岁,平均(63.2±7.1)岁,发病时间1~7d,平均(2.8±1.4)d;观察组男27例,女17例,年龄43~80岁,平均(62.5±6.6)岁,发病时间1~6d,平均(2.6±1.1)d。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础对症治疗,内容包括血糖监控,采用阿司匹林、维生素B1进行治疗,病因治疗以及脱水治疗等。在基础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血栓通注射液(吉林美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8567)进行治疗,用法用量:每次450mg,每天1次,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共进行14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海南敦豪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8471)进行治疗,用法用量:每次30mg,每天2次,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共进行14d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全部消失,且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指标改善程度超过80%,则为临床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改善明显,且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为45%~80%,则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改善,且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为18%~44%,则为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无改善,且患者的脑神经功能指标改善程度低于18%,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4]。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n,(%)]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仅观察组1例患者发生轻度发热症状,事后自行消退。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12,P>0.05)。

3 讨论

脑栓塞是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对脑动脉造成阻塞而形成,栓子的来源主要包括三类,分别为心源性、非心源性以及来源不明的栓子,同时引发脑栓塞的疾病种类众多,包括心肌梗死、心房纤颤、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当患者发生风湿性心脏病后,会导致其机体心脏的心房体积出现明显加大,由此使得心脏血管内的血液流动速度得以减慢,甚至出现瘀滞现象,由此导致附壁血栓的出现。当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其心脏心室内膜以及心房内膜会受到损伤,从而导致附壁血栓的出现。当患者发生心房纤颤时,将会导致附壁血栓出现脱落,由此使得脑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栓塞的出现。若栓子堵塞了颅内动脉,将使得患者机体的侧支循环无法进行代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细胞将发生病理改变,这一改变同脑血栓过程相似度较高,但相较于脑血栓,其具备更大的病变范围,同时在病情发展的早期阶段,患者会出现更为严重的脑水肿。因此临床上在对脑栓塞开展治疗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对脑水肿进行有效消除,使患者机体的脑循环得以积极改善,避免再次栓塞的出现。在病情发生的早期阶段,可为患者开展抗凝、溶栓治疗。除了对脑栓塞患者开展积极治疗,同时还需要寻找更为安全的保护剂。

依达拉奉属于新型抗氧化剂,其可起到有效的脑保护作用,依达拉奉具备较小的分子量,同时在其分子结构上,具备一个亲脂基团,使得其很容易通过机体的血-脑屏障,从而使药物有效成分达到脑组织。有资料显示,依达拉奉所具备的抗氧化作用较强,其可对机体出现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有效抑制,有效清除脑缺血附近以及缺血再通部位所形成的OH-离子,使得机体脑内的白三烯水平得以有效降低,对机体脑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再灌注损伤起到缓解作用,对可能出现的脑血管反应性痉挛起到预防作用,同时可使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得到有效抑制,使得机体脑部的缺血半暗带面积得以减少,并可使脑梗死的进程得以减缓,对脑水肿的出现机率起到降低作用,同时可使患者机体的脑水肿程度得以有效减轻。同时依达拉奉还可有效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对心肌缺血可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依达拉奉可使急性脑栓塞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得以提升,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这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5]。

综上所述,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显著,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磊,张新慧.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7):70-71.

[2]曹黎明,朱治山,关健伟等.急性脑栓塞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治疗成功1例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2):253-253.

[3]徐汉荣,左其龙,王军等.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栓塞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2(19):95-96.

[4]何买定,钱燕,季美莲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栓塞性脑梗患者的临床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7,36(11):109-110,114.

[5]曹秀梅,应风博.依达拉奉、长春西汀、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15-4516.

论文作者:张增平,王伟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8

标签:;  ;  ;  ;  ;  ;  ;  ;  

急性脑栓塞患者治疗中应用依达拉奉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_张增平,王伟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