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临床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_侯慧芬,黄敏玲,温小霞

广东药学院附属二院 广州 广东 510300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一线护士工作倦怠的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对300名临床一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临床一线护士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情感耗竭(25.42±12.62)分,去人格化(9.83±7.26)分,个人成就感(29.88±9.88)。按不同年龄、护龄、职称、科别、受聘形式等因素分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一线护士发生倦怠率高,并与年龄、护龄、职称、科别、受聘形式等因素相关,医院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倦怠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降低临床护士的工作倦怠。

【关键词】临床护士;工作倦怠;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100-02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Maslach等于1981年确定的定义目前被广泛采用,即职业倦怠是对在工作中长期遭受到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延迟反应。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3个维度[1]。据相关资料报告:国内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为62.8%,其中8.9%的护士表现为高度倦怠[2]。护士是离患者最近的人,不仅要用专业的照料去治疗生理疾患,还要以拳拳爱心去抚慰受伤的心灵。而正因为离得近,又让护士身处短兵相接之处,冷不丁就会成为患者及家属的出气筒。现实的种种错位,让护士群体面临严重的职业危机。护士作为服务与人群的职业群体,临床工作具有高负荷、高风险、责任重、压力大等特点,且工作时间和饮食不规律,同时工作上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使护士容易在工作中逐渐出现自卑、冷漠、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表现,并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辞职的倾向增加。本文主要针对广东药学院附属二院临床一线工作的护士进行了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2015年8-12月以广东药学院附属二院的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①在岗护士。②在本院工作一年以上。③.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2)排除标准:1.有明确诊断的各种精神心理疾病。2有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者。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2份,回收率97.3%,有效问卷284份,有效率94.6%。292名护士中,女护士278名占95.2%,男护士14名占4.8%.年龄20-29岁156人,30-39岁78人,40-48岁48人,49岁以上10人。科别:内科76人,外科82人,急诊科50人,妇产科38人,儿科24人,ICU 22人。教育程度:中专22名占7.5%,大专128名占43.8%,本科142名占48.6%。岗位性质:正式在编66名占22.6%,编外护士226名占77.4%。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33(8.86±7.70)年。职称:护士140名占48%,护师90名占31%。主管护师56名占19%,副主任护师6名占2%。

方法:(1)研究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护龄、职称、科别、受聘形式、有无夜班等。(2)护士职业倦怠量表: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hson于1986年编制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是目前工作倦怠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3]。本研究采用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教授的中文译本[4],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22个条目。即情感耗竭9个条目,去人格化5个条目,个人成就感8个条目。量表采用7级评分,其中0-6分分别表示“从来没有”,“1年有几次”,“每月有1次”,“每月有几次”,“每周1次”,“每周有几次”,“每天都有”。8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评分越高,说明倦怠程度越高。个人成就感评分越低,说明倦怠程度越高。该量表在同类中多次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3)资料收集方法:在征得医院护理部同意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说明本调查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后发放问卷,由护士独立完成,严格遵守保密及匿名原则,当天发放当天收回。

数据处理:全部数据录入Epidata3.1数据库,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数据以( ±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不同年龄组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的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29岁组的倦怠程度最高;护龄短的护士倦怠程度高于护龄长的护士;不同学历的护士之间的倦怠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越低,护士的工作倦怠程度越高,不同级别职称之间差异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夜班的护士个人成就感及去人格化这两个维度与无夜班的护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情感耗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科室、不同编制的护士职业倦怠情况 不同科室护士的倦怠程度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急诊科、儿科护士的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倦怠程度最高,急诊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维度的倦怠程度最高。不同编制护士的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比较,编外比正式护士倦怠程度要高,而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护理是一个高风险、超负荷运转及频繁倒夜班的职业[5].但社会地位和待遇都不高,护士对工作的期望与要求不符合会产生倦怠感,护士工作任务重且各类考试检查频繁,常常难以应对,因此常常产生倦怠感。护士对工作没有兴趣、感受不到工作的价值,每天忙碌但晋升机会较少,自身价值难以延展,也会产生倦怠感。工作倦怠可导致护士睡眠紊乱,胃肠道功能失调,记忆力减退等身心疾病,同时也会影响护理服务质量、护理安全、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稳定性,最终可能影响医疗安全。因此,关注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方法,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低年龄、低职称护士的倦怠水平较高。护士的工作繁杂琐碎,看上去只是机械重复,工作价值得不到认可,晋升机会较少,容易产生倦怠感。有的护士自身对职业不满意,她们选择这个职业是迫于就业压力而不是自己的意愿。因此他们只把工作当成谋生的工具,将自己与工作分离,一旦瞅准机会,就改行选择其他的行业。另外,在工作中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工作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使护士感到无奈[6],最重要的是,在目前的大医疗环境中,社会环境、舆论导向等因素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易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低龄、低职称的护士在处理这些事件时缺乏经验,临床应变性不强,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和病情决断能力弱,更易产生焦虑和不安情绪,有时甚至遭到病人和家属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医闹发生时她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此外,低年龄、低职称的护士,不仅有来自工作的压力,还有来自家庭生活中的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变,心理上接受来自父母、家庭的支持作用逐渐减弱,组成新的家庭的准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中,此阶段的人的情感较丰富、较易受伤且较不稳定,容易出现对工作的倦怠心理。上述这些原因都容易使护士对工作缺乏动力,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甚至对自己的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对护理工作的意义也产生怀疑,进而害怕工作。

本研究的结果还显示,不同科室护士的倦怠程度也不同,以急诊科和儿科护士最为严重,急诊科护士面对的病人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这不仅要求护士有娴熟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但因护士的人员数量相对不足,夜班时间长且频繁,致使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加之女性生理上因素影响体力和情绪的波动,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心理承受压力大,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经常处在紧张的工作环境,致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现疲劳综合症。现在的病人唯我意识超强,各种急重症病人及其家属,普遍存在急躁、忧虑等情绪,急切希望得到治疗,如果护士处置其他病人的时间过长,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就会产生不满,被认为是“急诊不急”,护士就会遭到训斥、谩骂、甚至殴打。儿科护士面临的病人都是婴幼儿,小儿穿刺难度大,液体易渗漏,病情变化快,工作量大而繁琐,家长要求“一针见血”,若穿刺未成功或局部出现些微红肿即招来苛责,这也导致护士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人们在过度紧张、焦虑时,更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体验上或者集中在引起情绪的对象上,而不是当前的工作上[7],这将导致再次穿刺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护士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各年龄期的小儿之间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对儿科护士的要求更高,儿科护士更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以上这些对于那些低年龄、低职称的护士都是产生倦怠的原因。

另外,上夜班护士的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所致的倦怠程度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情绪耗竭无明显差异(P>0.05)。在受聘形式上,编外护士个人成就感较正式编制护士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夜班的护士和临时编制的护士的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因此缺乏对工作的激情。

4小结: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理工作既平凡而又伟大,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如今,护理学已被列为一级学科,但切实提升护士的地位,还需要改变固有的偏见和成见,并给予护士群体足够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回报,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工作源动力。护理职业的真谛美好而高尚,而要让现代的“提灯女神”心怀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在潜心服务广大病患者尽职尽责就要有切切实实的行动。因此,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减轻护理人员的身心压力,建立完善、和谐、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使之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青,李思,周样.手术室护士职业相关生活事件与工作倦怠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5B):1237.

[2]叶志弘,骆弘,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3]Maslach C.Jackson SE.maslach Burnoue Inventory Manual[M]. Paloalto: Censulting Paycholoyi

[4]陈素坤。临床心理护理指导[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07-219.

[5]贵艳玲,姚桂英,赵佳,等.护理人员述情障碍及其觉察压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7):9-12.DOI:10.3760/ cma.jiss.1672-7088.2013.17.004.

[6]由娜,康博,尚鑫.护士焦虑状态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0):21-24.DOI:10.3760/cma.j.issn. 1672-7088.2012.18.115.

[7]刘晓燕,侯丹,沈建华,等.情绪对护士静脉输液的影响及对策[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7):447

作者:侯慧芬,女,本科,主管护师。单位:广东药学院附属二院

论文作者:侯慧芬,黄敏玲,温小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3

标签:;  ;  ;  ;  ;  ;  ;  ;  

300名临床护士工作倦怠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_侯慧芬,黄敏玲,温小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