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种任务及体系构建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种任务类型和体系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六种论文,教学模式论文,课堂论文,物理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运用模式进行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1]1-2

      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原理、教学目标、教学程序(程式)、教学策略。其中,教学目标是核心,也就是该模式能够完成怎样的教学任务,其他三个方面其实都是为实现它服务的。[2]由此,也说明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3]如,一种探究模式只能用来解决新授课教学中的一个探究问题,而对于复习课它就无能为力;一种整体模式只能用来规划一节课的整体操作过程,它对于某种类型习题的解决就几乎没有作用……因此,一节课的不同部分、不同方面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来操作,一节完整的课需要诸多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共同合作才能完成。[4]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在一节课中所能完成的不同任务这一角度[5],对课堂中的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的类型进行合理划分。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种任务类型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要完成一节完整的课,至少需要六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任务角度,将各种教学模式划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一)背景模式

      1.定义:从包括课堂和课外在内的大教学过程进行一节课的模式。

      2.作用: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或课后等阶段,在更广泛的教学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过程。

      3.举例:“课前—课堂模式”。

      

      说明:课前为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课堂为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

      (二)整体模式

      1.定义:一节课的整体操作模式。

      2.作用:将一节课整体规划为几个任务不同的主要阶段(部分)。

      3.举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

      

      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阶段)组成。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学习问题(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三)阶段模式

      1.定义:一节课中各主要阶段(部分)的操作模式。

      2.作用:规划一节课中每一个阶段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策略。

      3.举例:(1)在新授课引入环节,常用“情境—引入模式”。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在复习课小结部分,常用“网络—浓缩模式”。

      

      说明:将本节复习的各知识分支的结构进行综合,形成完整知识树,再对各分支进行横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知识、方法的浓缩和纲要。[6]

      (四)反馈模式

      1.定义:一节课的反馈结构模式。

      2.作用:将一节课中的学习和反馈练习过程规划为一个或多个“反馈环”。

      3.举例:“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

      说明:如图1所示,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反馈环),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7]

      

      (五)学习模式

      1.定义:学习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模式。

      2.作用:规划一节课每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策略。

      3.种类: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模式又可以分为如下四类:(注:课改后,实验课已经与新授课融为一体,因此不再作为独立课型出现。)

      (1)探究模式:新授课中探究某个新知识的模式。举例:“假说—模型模式”。[8]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形成假说,将假说变为模型,通过实验检验模型,得出结论。

      (2)解题模式:习题课中学习、训练某种题型的模式。举例:“范例—方法模式”。[9]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3)复习模式:复习课中复习某一知识点或知识分支的模式。举例:“结构—要点模式”。[6]

      

      说明:引出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相应的练习。

      (4)纠错模式:考试讲评课中纠正某种错误的模式。举例:“缺点列举—平行矫正模式”。[10]163-166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平行练习和矫正。

      (六)交流模式

      1.定义:学生感受和经历的课堂学习全过程的模式。

      2.作用: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不断交流、不断解决问题,一起经历和完成教学的全过程。

      3.举例:“透镜式模式”。

      

      说明: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教师充当一个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2)。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一节课一般可化为十几个的小问题,这就是学生所经历的一节课的全过程。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状态。[11][12]

      

      三、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的形成

      上述六类教学模式,是一节课中都必须运用的,缺一不可。一节课是一个系统,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如果这六类模式随意堆放,将是一盘散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必须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一定的结构,也即形成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发挥它们的效能。[13]340通过对这六类教学模式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是有层次关系的,从各类模式的任务和适用范围来看,关系如图3。

      

      背景模式包含整体模式,整体模式包含阶段模式,阶段模式包含交流模式。而交流模式又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从这个角度看它又与整体模式的范围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在背景模式之下的对课堂教学过程“粗略—分段—精细”的设计过程和“整—分—整”[14]的闭合结构。反馈模式和学习模式分别从反馈结构和学习结构两个方面为上述设计过程和封闭结构服务。这样就形成了“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

      每种类型的模式采用不同的具体操作模式,都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系。一般来说,一种教学模式体系的建构,要以一种整体模式为主体,它相当于一个人的脊柱,围绕着它,辅助以其他五种类型的诸多教学模式,就可以构成一种别具特色的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

      四、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下面介绍青岛市比较成熟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一)定义

      整体模式采用“整一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以此为主体,以“课前—课堂模式”为背景模式、以“小循环多反馈模式”为反馈模式、以“透镜式模式”为交流模式,再辅以各种不同的阶段模式和学习模式,就形成了“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二)结构图示(图4)

      

      (三)结构图示说明

      第一层(背景模式):采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第二层(整体模式):采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阶段、部分)。

      第三层(阶段模式):用不同的“阶段模式”规划五个环节。(1)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2)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层:①第一子层(反馈模式):采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②第二子层(学习模式):针对不同课型以及各小循环的内容,用不同的“学习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纠错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教学过程。(3)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4)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5)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第四层(交流模式):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贯彻教学始终的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

      上述四个层次的结构,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就是设计一节课的四个步骤。

      五、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

      以下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分析。

      (一)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5]27-31(图5)

      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收集声现象实例。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阶段)。第三步:用不同的“阶段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做敲锣等发声实验,由此提问声音产生的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根据教学目标[16]17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反馈练习一。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反馈练习二。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反馈练习三。

      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声音如何形成?学生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归纳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实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设计并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13]173-189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由于不能得到真空,所以,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阅读声速表,从介质、温度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温度影响声速等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13]116-133、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在全班介绍“声波”等比较抽象的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总体介绍声现象并提问课前任务)—2(演示声现象引入)—3(发声实验)—4(归纳原因)—5(练习一)—6(传声实例分类)—7(介质假说)—8(实验检验)—9(真空传声猜想)—10(渐进实验)—11(理想化推理)—12(练习二)—13(声速表分类比较)—14(练习三)—15(小结)—16(补漏)—17(检测)。

      (二)习题课案例——第六章“质量与密度”[15]107-123计算题训练(图6)

      

      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密度的概念、公式。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阶段)。

      第三步:用各种“阶段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复习—分类模式”规划“整”环节:复习提问密度概念、公式,由密度公式推演出计算题的三种类型。引入本节课。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根据密度计算类型,分为三类题目:原型和变型计算、“桥式计算”(有相同量的两个事件问题)、综合问题(与其他知识点、题型的结合)。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类题型规划为3个反馈小循环。第一小循环:原型和变型计算讲解及反馈练习一。第二小循环:“桥式问题”计算讲解及反馈练习二。第三小循环:综合计算讲解及反馈练习三。

      第二子步骤:用各种“解题模式”规划3个小循环。①用“范例—方法模式”规划“原型和变型计算小循环”:通过范例教学,规范解题格式、方法。然后进行反馈练习一。②用“图示—思路模式”规划“桥式问题小循环”:通过“桥式问题”范例(如,体积相同的两个事件问题),教给学生用图示法表示解题思路,再运用思路方法进行反馈练习二(如,质量相同的两个事件问题)。③用“思路—引导模式”规划“综合计算小循环”:通过范例(密度公式与体积公式、实验测量相组合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写出解题思路,然后通过思路引导解决例题,最后通过思路引导进行反馈练习三。

      (3)用“分类—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总结各类习题的解法,提炼出解题格式、解题思路等方法,强调易错点。

      (4)用“整理—指导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整理刚才的练习题,教师巡视解答。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用一道“桥式问题”进行涵盖),学生独立答题(包括解题思路、解答过程),订正。

      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复习提问)—2(习题分类)—3(原型和变型类例题、方法)—4(练习一)—5(“桥式问题”例题、思路方法)—6(练习二)—7(综合问题例题思路、解答)—8(练习三)—9(小结)—10(整理)—11(检测)。

      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是课堂从“无序到有序”[8]350-358的进化。教学实践发现,课堂教学不仅离不开教学模式,而且还需要许多不同类型的模式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需要对各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任务上的科学分类,以便弄清它们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它们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形成教学模式体系,从而真正地发挥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行动指南作用,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标签:;  ;  ;  ;  ;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六种任务及体系构建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