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整体特征_经济论文

经济哲学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整体特征_经济论文

经济哲学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整体性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哲学论文,经济规律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规律的整体性是经济规律所具有的一种根本的存在特性。因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整体性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属性之一;事物的整体性,其实质在于内部矛盾方面不可分离的联系。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事物是对立面的总和与统一”,(《自然辩证法》第85页)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命题。现代系统论也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从一个有机体中分离出来的部分,同在整体中发挥机能的部分是截然不同的,各个部分离开整体是不能存在的,这就是说,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所以,整体性是经济规律的根本存在特性,而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则是把握经济规律整体性的核心环节。

据此,我们就可推知,经济规律的整体性就是经济运行中诸因素在交互作用中所形成的合乎目的的表现。这就是说,经济活动在同周围环境的关系中表现出一种合目的性,因而构成了自身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系统,而经济规律的整体性正是对这种系统的体现,是一种客观要求。

经济规律的整体性特点,在不同的经济形态中具有不同的质态。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性社会,人们还是盲目地受到经济规律的支配,社会经济规律好似异巳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经济规律作为自发的力量,基本上是通过人们盲目的活动,通过无数的对抗和冲突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等,也像异已的力量一样,盲目地发生作用,对人们起着强制的、支配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些规律是在不经过生产者并且和生产者对立的情况下,作为他们的生产形式的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同上书,第312页)在这里,经济规律的整体性要求是对抗和冲突,经济危机的强制中达到的。这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整体性,是一种变形的质态,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片面发展的结果。对此,马克思也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全部生产的联系是作的盲目的规律强加于生产当事人,而不是作为他们的集体的理性所把握,从而受他们支配的规律来使生产过程服从于他们的共同的控制”。(《马恩全集》第25卷,第286页)在这里,马克思不仅指明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质态的特点,而且预见到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质态。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整体性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体现。具体来说,这种经济本质主要有:符合生产力状况的以公有制为主的多元所有制关系;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以满足消费和需要为其宗旨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整体性才有它自身的特质。

那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整体性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客观机制是什么呢?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整体性要求根源于人们的经济实践,受制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主观的,它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什么类型的社会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目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从而成为生产的主人,社会主义生产也就必须服从于劳动者的需要和利益。在这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剥削阶级作为整体已不复存在,全体社会成员在其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而“工人生产的一切和一切生产革新都应该有利于劳动者本身。”(《列宁全集》第2卷, 第70页)这种整体性要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法满足的。邓小平同志也曾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一种整体性要求,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试想,如果没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那么经济规律的整体性就可能是另外的情景。因此,可以这样说,离开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无法理解经济规律整体性的社会要求。

不仅如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整体性也是根源于人们的经济实践活动之中的,它是通过经济活动的自觉协调而得到实现的。经济活动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因而可能呈现为一种良性循环过程,即发展中的经济比例、增长速度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相互统一,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及整修社会效益实现了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恶性循环即“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发展陷入困境、停滞等。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这两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而使可能转变为现实则取决于制约经济发展的诸种要素,如生产力因素、经济制度、体制因素、国际关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是否协调。显然,经过协调而使经济发展达到良性循环这正是经济规律整体性的客观要求,又是人的活动的内容,在这里二者要达到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种整体性的协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经济运行中的平衡与非平衡的整体性。任何运动都有平衡和非平衡两种状态。恩格斯在说明物质运动的形式时指出:“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在天体的运动中是平衡中的运动和运动中的平衡(相对的)。但是,任何特殊相对的运动,即这里在一个运动着的天体上的个别物体的任何个别运动,都是为了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能力。物体的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马恩选集》第3卷,第563页)这就是说,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物质运动的平衡态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根本条件,非平衡的各种运动力图趋近平衡态。物质运动是这样。经济运行又何偿不是这样。

经济运行的平衡是反映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整体性。经济运行是在给定的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活动和联系,这些联系集中反映在生产和消费的联系上。因此,经济运行的平衡态可一般地归结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如果引入经济运行主体间的联系,平衡态还包括利益关系的平衡。从实质上看,这种意义的平衡就是协调。

尽管平衡态是合乎规律的必然性,但是由于现实同规律有距离,规律实现过程中会受到一系列具体条件和偶然因素的干扰,因而现实的经济运动并不总是处于平衡态,而是经常处于非平衡态。“平衡(或适应)是理论上‘假定’的,事实上它‘经常被破坏着’”。(《列宁全集》第3卷同上书,第566页)可见,平衡态是相对的,暂时的,非平衡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且正是这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07页)因此,平衡态本身也不能凝固化,它需要经过非平衡态的运动上升和发展达到新的平衡态。由平衡到非平衡再到平衡,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道路正是经济运行规律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经济运行中的有序与无序的整体性。在经济运行中,也存在无序和有序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性如果遭到破坏,发展过程中就会出现无序混乱,导致发展进程的停滞、中断甚至逆转;而通过协调建立各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则可能到使发展进程中的无序向有序演变,保持发展进程的持续进行。因此,在非平衡态中实现着的经济发展过程,客观上是一种不断地从有序经过无序达到新的有序,从低级程度的有序向较高级程度有序转化的过程,这种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正是经济运行规律整体性的体现。

第三,经济运行中的组织与自组织的整体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组织和自组织作为对立统一体自始至终都是存在的。一方面,国家可以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总调节,保证经济发展的实现。这是一种系统内的组织功能。另方面,国家的调控也应该作为整个发展要素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形成发展过程的自组织功能,从而有机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现。

经济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有组织或自组织都不是绝对的,人们会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建构经济运行,而经济运行也必然会按自己的要求来建构自身。因此,组织和自组织的这种相互作用也体现着经济规律整体性形成的内在机制。

第四,经济规律整体性还表现为,经济结构的合理调置。这里所说的经济结构,主要指社会生产的比例,包括市场产品的供求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属宏观生产比例。在西方经济发展中,这种比例完全是由市场调节的,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象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不仅严重不合理,而且长期处于低水准。产业结构的这种状况,不仅妨碍市场供求结构的均衡,还严重阴滞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建国后出现的几次宏观失控,都包含着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两个方面,只是在某个时期,某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是资本主义没有得到较大发展的国家。旧中国给我们留下了二元结构的遗产,即少数近代工业部门和汪洋大海般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经过40多年的建设,虽然现代工业部门有了较大的发展,传统农业部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产业结构在总体上还保持着二元结构。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商品率过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中,二元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上是封闭的,彼此隔绝的。除了少量的商品交换外,其他联系很少。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进一步拉大了二元结构两个组成部分的差距。马克思说过:一些国家“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则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马恩全集》第23卷,第8页)马克思在这里揭示了历史传统给现代社会带来影响的历史必然性,但这并不等于说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完全体现规律必然性的要求的。事实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背离了经济规律整体性的要求。

苏联在20年代开始工业化建设时,面临的是二元经济: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和弱小的国营工业并存。在经济实践中,国家强制地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或高额征税,从农村抽调资金、劳动力和粮食,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积累工业化资金。这就造成了本来就落后的农业进一步萎缩。苏联的这种实践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工业化战略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初期基本上也采取这种战略。1958年搞“大跃进”,全党全国人民大炼钢铁,以削弱农业为代价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登峰造极,接着的三年困难使我国经济从顶峰跌到了谷底。

服从于上述加速城市工业化的战略,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调节机制排斥市场机制:一方面以集中的中央计划将资金集中投向城市工业;另一方面借助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从农村不等价地抽调工业化资金。这种调节机制试图解决工业化资金的困难,但它排斥市场机制,因而付出了效率降低的代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调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达到社会经济运行规律整体性的要求,力求以比资本主义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可以说真正回到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正确轨道。

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整体性是社会主义内在经济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质上它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体现。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整体性也有量的规定性。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整体性的量,就是整体性的规模、范围、程度等数量规定性。整体性的量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情况是不同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综合国力,用统计的方法显示出来。

一般来说,在整体质态不变的情况下,整体性的量的大小取决于整体性内在要素交互作用的状况和协调的程度。具体讲,影响整体性量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主要包括:(1)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产力因素,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技术装备,科学技术,教育等;(2)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情况,政府宏观调控体制的介入情况;(3)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或制约;(4)非经济因素如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或制约,等等。对这些制约因素的改革或协调,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整体性的实现过程。

把握经济规律整体性的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保护环境。环境对经济活动来讲就是资源库。在这个自然资源的总体中,每一单项资源都是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整体中的部分。因而,必须在维护整体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活动,否则将会导致整个系统失去平衡。由于自我资源的开发往往是单项进行的,人们就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导致整体失衡。恩格斯曾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马恩全集》第20卷,第521页)可见,在经济活动中,如果忽视了量的整体性,就必然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二,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又必须控制人口。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一切经济规律都包含与人口的内在联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的。对自然环境要有计划保护,对人的生产也要进行计划调节。四个现代化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问题。为此,就必须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构成,但贫乏而又众多的人口是难以转化为高度现代化的生产力的;并且,还因此严重地破坏自然环境。我们必须从整体性出发,狠抓人口的出生率,使之逐步下降到死亡率以下,使人口总量逐步减少,同时努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以提高人口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整体性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通过经济运行机制按比例地分配社会资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由市场经济形式及其体制决定的,它是一种市场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相结合,共同配置资源、协调经济运行的机制。在这种模式中,市场机制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但市场调节对经济规律整体性的体现是盲目的。因为市场本身存在一个悖论,即市场的良好状态是竞争状态,只有保持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是对于规模经济敏感的部门,市场竞争有一种趋向,生产经营规模越大,效益越高。这种趋向必然导致生产的垄断,最后抑制竞争。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单一的市场机制调节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和总体均衡运行的要求,客观上需要产生一个以市场为调控对象,以宏观均衡即整体性为调控目标的宏观调控机制和组织,以便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共同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目标,促使整个社会经济有序运行。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由于受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制约,因而整体性特点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如果看不到这种整体性或错误地理解这种整体性,将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片面性和恶性循环。

标签:;  ;  ;  ;  ;  

经济哲学问题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法的整体特征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