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费新红, 吴彤, 赵艳丽, 殷宇明, 王静波[1]2011年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allo-HSCT患者45例,均为HBV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移植前感染HBV的患者和供者均给予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移植前对HBV-DNA的拷贝数进行评估,移植后定期随访HBV-DNA含量,供者细胞的植入时间以及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肝静脉闭塞病(HVOD)的发生情况;移植后受者继续服用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结果:①HB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无明显影响,移植后16例发生了急性GVHD(aGVHD),累积发生率为(37.5±7.5)%,可评估的42例患者中,17例发生了慢性GVHD(cGVHD),累积发生率为(41.6±7.8)%,仅有1例患者发生HVOD;②移植后有28例患者发生肝功能异常,9例为乙肝再激活,15例为急性或慢性GVHD,其中有3例患者两者均有,乙肝再激活的累积发生率为(31±8.9)%,7例为药物性肝损害;③移植后随访中位时间为30(1~74)个月,共有13例死亡,3年生存率(OS)为(64.3±8.4)%。死亡原因:4例死于移植后肝功能衰竭,3例死于复发,3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弥漫性肺泡出血。结论:移植前进行有效抗病毒治疗以及造血重建后服用拉米夫定和(或)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allo-HSCT是安全的,不影响造血重建,未增加HVOD的发病率,亦不导致急、慢性GVHD发病率的上升,因而受者或供者HBV感染并非allo-HSCT的禁忌证。

陈静, 王耀平, 董璐, 汤静燕, 薛惠良[2]2009年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临床干预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BV感染的重视,注重早期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2例HBV感染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7例患儿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41d(病例1)、15个月(病例2)发生HBV感染。病例1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患儿移植时HBV正处于潜伏状态(HBV-DNA 1.17×106copies·mL-1)。该患儿乙肝来势凶猛,移植后41~43d出现巩膜明显黄染并伴大量腹水,移植后46d迅速发展至肝、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凝血酶原时间38.4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20s,凝血酶时间>100s,Cr 251μmol·L-1,ALT 3195U·L-1,血清总胆红素7mg.L-1,直接胆红素2.8mg·L-1,HBV-DNA 1.08×108copies·mL-1,经拉米夫定等积极治疗2周后好转。移植后130d随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复燃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加强应用,HBV再度活跃,HBV-DNA从原已控制的3.50×104copies·mL-1逐升至2.05×106copies·mL-1,移植后315d出现HBVYMDD(+)变异株,遂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至今(移植后3.5年),目前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白血病起病初及干细胞移植前均示HBs-Ab(+)、HBc-Ab(+)、HBe-Ab(+),ALT和HBV-DNA正常,移植后12个月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加强抗排异治疗后于移植后15个月复查发现:ALT 168U·L-1,HBV-DNA升至5×108copies·mL-1,出现HBs-Ag(+)和HBe-Ag(+)。予拉米夫定治疗至移植后4.5年,目前ALT40~80U·L-1,HBV-DNA 1×103~1×104copies·mL-1。结论乙肝在移植患儿中并不少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常使病情反复,加强病毒监测、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移植前HBV-DNA检测有助于发现潜伏期患儿;HBs-Ab(+)、HBe-Ab(+)和HBc-Ab(+)患儿在强烈免疫抑制下仍有HBV复燃的风险。

刘静茹, 张晓东[3]2013年在《HBsAb阳性受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发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或再激活(HBsAg转阳)及并发乙型肝炎已成为移植后常见的晚期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供、受者HBV感染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禁忌证。HBV感染对移植预后及总生存率(OS)无明显影响,但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是影响生存的因素之一,而最终决定因素是肝衰竭。针对移植后HBV感染或激活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移植后监

董丽娴[4]2014年在《乙肝肝硬化患者TPO与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测定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水平以及其与乙肝肝硬化患者不同Child-Pugh分级、HBV-DNA载量、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确诊的乙肝肝硬化病例26例,男女比例3:1,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34岁-80岁之间,临床符合乙肝肝硬化的诊断,排除同时合并有其它原因的肝脏硬化患者。同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选取正常健康对照受试者7人,年龄、性别同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相一致。根据HBV-DNA载量不同载量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HBV-DNA<103IU/ml组、HBV-DNA103-104IU/ml组、HBV-DNA105-106IU/ml组,根据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组、Child-Pugh B级组、Child-Pugh C级组;按照血小板计数不同将乙肝肝硬化患者分为血小板数50×109/L组、血小板数<50-100×109/L组、血小板数>100×109/L组。应用全自动血细胞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血小板数目,PCR-荧光探针测定受试者HBV-DNA载量,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受试者的血清TPO水平。结果:1.乙肝肝硬化不同HBV-DNA载量组的TPO值均降低(3.20±2.43ng/ml、2.90±2.52ng/ml、2.15±0.85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092,P<0.05), HBV-DNA不同载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8、1.01、0.69,P>0.05);2.乙肝肝硬化Child-Pugh A级、B级、C级血清TPO值均降低(2.30±1.21ng/ml、3.28±2.79ng/ml、2.90±2.13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103,P<0.05),不同Child-Pugh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51、0.32,P>0.05);3.乙肝肝硬化不同血小板数组血清TPO分别为(3.26±2.03ng/ml、2.00±1.05ng/ml、3.21±2.57ng/ml),与正常对照组的TPO水平(8.26±2.60ng/ml)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81,P<0.05)。血小板数目不同组,T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0.04、1.29,P>0.05)。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PO明显降低,但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HBV-DNA病毒载量、不同血小板计数组间血清TPO无明显变化,推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TPO调控血小板机制十分复杂,血清TPO水平可能受到肝硬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李博文, 赵禹博, 冯辉[5]2019年在《记忆性N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免疫记忆是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的防止再感染的重要特征。固有免疫细胞如NK细胞在感染或细胞因子诱导下亦可获得免疫记忆。与传统NK细胞相比,记忆性NK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功能增强和长期存活等特性。深入探讨细胞、分子和微生物对NK细胞记忆的影响,对提升疫苗效果和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记忆性NK细胞的表型、免疫记忆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参考文献:

[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评价[J]. 费新红, 吴彤, 赵艳丽, 殷宇明, 王静波.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1

[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临床干预并文献复习[J]. 陈静, 王耀平, 董璐, 汤静燕, 薛惠良.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3]. HBsAb阳性受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并发乙型肝炎1例并文献复习[J]. 刘静茹, 张晓东.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3

[4]. 乙肝肝硬化患者TPO与HBV-DNA载量、Child-Pugh分级、血小板数之间的关系[D]. 董丽娴. 山西医科大学. 2014

[5]. 记忆性NK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 李博文, 赵禹博, 冯辉. 免疫学杂志. 2019

标签:;  ;  ;  ;  ;  ;  ;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