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外资工业与民族工业共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论文,要让论文,共同发展论文,外资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对待民族工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政策导向,与如何控制“度”的问题。本文值得一看。
引进外资的成就和好处
18年的开放引资以来,我国已有三资企业27 万多家, 协议投资达4295亿美元,实际投资达143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在发展中国家占第一位。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长期建设资金短缺、解决就业、提高工业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出口创汇和外汇储备,都有好处。
引进外资的争议和问题
因此,现在讨论的并不是要不要引进外资,而是怎样引进,引进什么样的外资问题。新一轮的引资热出现了新特点。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额纷纷涌入我国,一方面说明我们开放政策的成功和稳定,说明我们的投资环境好;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控股问题、品牌问题、技术问题、市场问题等等。一是大资本进入中国首选的合作对象是象乐凯这样的行业排头兵,一上来就要求控股,这是谈判的前提,通过控股迫使中国的品牌退出市场,然后打他们自己的牌子,占领中国市场。二是以他们的先进技术为条件迫使中国企业撤销技术开发机构,控制技术开发这个关键环节。现在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如机械、电子、化工、汽车等,外资5年翻一番, 现在已占三分之一,再过5年就占去三分之二,问题是让出市场并未换回先进技术。 三是对国内优势企业造成冲击,打断了正在进行的产业重组过程。对这些已有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对引进外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争议,并不是否定引资的历史功绩,更不是要否定开放政策,而是要针对这些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
中国有没有民族工业
现在有些人对保护民族工业提出质疑,认为究竟有没有民族工业还是问题,民族工业的提法是否科学也值得怀疑。认为民族工业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概念不清楚,基本上是一个过时的概念,外延不清,不好界定……。但我认为,民族工业的存在是客观的,字典上没有的东西不等于现实不存在。民族工业的概念在国外其实是很清楚的,就是指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起来的工业和工业体系。
什么是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具体表现在:(1)企业的股权比例, 是不是由本国资本控股;(2)经营管理权,特别是市场营销权是否由本国控制;(3)是否使用中国的品牌生产至关重要,跨国经营中的特许使用权是典型特征,它建立在特定的质量、技术标准之上。品牌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才是世界的。
事实上没有不保护民族工业的国家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根本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国家的利益讲,没有一个政府不考虑本国本民族的利益,政府有责任让本国的工业生存和发展。利用外资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不是让它代替民族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是保护民族利益的结果,法、德、英、意四国联合投资150 亿美元研制生产空中客车,就是为了同美国的波音、麦道相抗衡。保护民族工业,欧洲如此,日本如此,韩国如此,美国更是如此。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也不可能经得起完全自由经济的冲击。
它也是国家安全问题
民族工业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行业都被外资控制,所带来的问题就不仅是利润流失的问题,搞得不好,国家的产业政策无法落实,充分就业的目标也无法实现,价格难以控制,技术难以发展,市场形成垄断,经济不能自立,国家的经济安全就没有保证。象乐凯这样的感光材料工业,除了民用之外,军事用途相当广泛,如果全部由外资控制,国家的安全靠什么来保证呢?
要让外资工业与民族工业共同发展
民族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外资,一味地保护只能保护落后;另一方面,大量地外资涌入又有可能冲击民族工业的发展,甚至有可能使民族工业垮掉。引进是为了发展,保护也是为了发展,关键是怎样处理好引进与保护的关系,怎样把握这个度。
要提高引进质量
需要制定衡量外资质量的具体标准,包括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技术水平是否先进适用,能否提高原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否继续使用中国的品牌,是否由本国资本掌握控制权,能否优化产品的市场结构,是否有利于增强原有企业活力,新建合资企业的利税指标是否达到要求,企业是否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后劲等等。这些标准需要通过外资质量法和具体优惠政策才能体现出来。
不能轻易放弃控股权
对于规模较大,在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不能轻易由外资控股。控股权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方向、发展规模、产品定价、劳动用工、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国际市场等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谁支配谁的问题。在合资问题上也应坚持“抓大放小”。
要保中国名牌
名牌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民族工业是否有竞争力的表现。我国的不少名牌在合资中被合掉了,长此以往,中国将没有自己的名牌,从而也就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乐凯人如果仅仅站在本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合资,完全可以接受外方的优惠条件,但从民族工业的角度看,又确实需要拥有自己的品牌。试想如果没有乐凯等国产品牌,中国市场上的胶卷价格至少要翻一番。在品牌问题上,有的人太缺乏自信心,对“柯达”价值116亿美元深信不疑,而“乐凯”价值6.3亿人民币则表示怀疑。同世界名牌相比,中国的名牌是显得弱小,可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保护。韩国的三星、金星、现代、大宇等名牌的成长,应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要抓技术的自主开发
外国大公司的技术虽然先进,但我们也不能放弃自己的技术开发。技术开发能力,是民族经济的造血功能,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和经济自立的前提。象乐凯这样的企业,国家应该在技术开发上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
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开放引资对于民族工业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改革的滞后造成的。改革并没有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税收方面,国有企业同外资企业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在职工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一厂两制,包袱甩给老企业。有的同志指出,现在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措施都是在逼迫国有企业“改嫁”,利用外资搞活国有企业,即使不是唯一出路,至少也是主要办法。
各类企业待遇政策要统一
不对各类企业统一实行国民待遇,继续执行差别政策,不让谁合资,最后可能就害了谁。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为什么个体私营企业都不接受外资控股,偏偏只有国有企业愿结“城下之盟”呢?究竟是企业问题,地方政策的问题,还是机制的问题?
如何在开放与保护的矛盾运动中发展民族工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又迫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