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_钢材品种论文

把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_钢材品种论文

变钢铁大国为钢铁强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钢铁论文,强国论文,大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现阶段,在产量上规模上已是钢铁大国,但体质虚弱并不强壮,在品种质量上还是钢铁弱国。

□过去一再提质量第一,但实际上围绕生产多少万吨钢做文章较多,在品种质量问题上远没有达到第一。

□必须改变数量上称大国而品种质量上为弱国的现状。

我国钢铁工业在经历了产量快速发展时期后,今后六年将要有一个重大转向,进入以品种质量为主时期。我国从1978年3178万吨钢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粗钢产量以年增长7%以上的速度发展,1993 年钢产量增加到8870万吨,超过美国,低于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199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钢产量略高于日本后,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钢材过量进口,1993年进口3200多万吨,1994年又进口了2280万吨,造成国内市场钢铁产品滞销,钢厂库存积压,资金难以回收,被迫采取限产措施,日产钢从26300吨,压低到25000吨以下。即使如此, 1994 年仍产钢9153万吨,比1993年增长3.2%,仍是世界第二产钢大国。

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标志在于,中国已建成钢厂的产钢能力接近1 亿吨。可见,1994年还有近900万吨的产钢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人们不禁要问,潜力还没发挥尽,为何要大量进口呢?据悉有以下三方面的情况:1.1993—1994年两年大量进口钢材中每年都有1千万吨左右是必须进口的。中国的石油管、冷轧板、镀层板、冷轧硅钢片、不锈钢等8类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和有能力的厂子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行, 不能满足国内需要量,大约缺口1千万吨左右。 在弥补这些方面不足的基建和改造项目未上去之前,是必须依赖进口的。2.1993 年进口钢材中2200万吨和1994年进口钢材中的1280万吨由于失控,不该进的却进来了。这和国内外市场上的钢材差价促使进口量增加有关,我国有些钢材生产成本高,竞争不过进口材。3.有进有出本来是各个产钢国家互通有无达到平衡常用的手段,中国在过量进口的情况下,一方面没有抓住出口的机会,力求达到钢材总贸易量平衡;另一方面因为过去在重数量轻质量的指导思想影响下,部分长线产品质次价高卖不出去,结果1994年全国仅出口钢材371万吨,1千多万吨钢材积压下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现阶段,在产量上已是钢铁工业大国,但体质虚弱并不强壮,在品种质量上还是钢铁工业弱国,产量的实用意义仍然低于日本、美国和欧共体。而在产值和效益上,比起来则低得更多。众所周知,他们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不生产大路货或者低产值的产品,把它让给发展中国家去生产,然后再进口,这样他们卖出一吨钢材, 可以买进2—3吨,大得其利。最近报载日本大量购进中国和俄罗斯的生铁, 还购进宝钢的薄板回去镀锌,就是搞的这种得利买卖。美国钢厂生产的薄板有40%以上镀锌,使其产值利润倍增; 中国钢厂生产的薄板只有2%的镀锌,就无法与之相比。不久前召开了全国冶金工作会议,明确规定冶金系统要从数量规模为主转向品种质量效益为主,重点解决目前仍不满足市场需求的关键钢材品种质量。企业规划要按照市场需求的品种、质量及自身的效益,确定工艺、技术装备和合理规模。从实践中得出的这个转向非常重要。目前的形势是中国正在向第一钢铁大国迈进,2000年产量将达1.1~1.2亿吨,超过日本。转向后的生产方针将可能引导中国从钢铁生产大国变成钢铁强国。

中国虚弱的品种质量具体表现在哪里呢?概言之:在品种上,许多关键品种,自给率低。冶金部统计,根据钢厂生产和用户跟踪调查的结果,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需要的100种关键品种中, 有一半以上不能满足要求,必须依赖进口,情况相当严峻。在质量上,问题更多。在70年代末,中国沿用苏联低的标准,以合格率多少作为质量的目标,即使达到100%的合格,实物质量同进口钢材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如化学成份波动大、力学性能不稳定、尺寸精度低、表面外观不好、包装很差等。从这些分析对比中,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标准低是个关键。从1980~1990年间,各钢厂努力按国际标准来修订自己的标准并依此组织生产,进步虽然不少,但是仍有很大差距。因为工业发达国家的标准也在不断前进。据统计,1993年我国执行国际标准的产品为76.98%, 实际上国家抽查27个钢材品种共涉及411个企业的867炉批,合格率仅为81.55%, 统计数还要打折扣。达到国际标准只能说是对钢材质量的一般要求,因这种标准是国际公认的公开标准,国外钢厂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精益求精,生产时都采用高于国际标准的工厂内控标准,生产的实物质量就更高了。国际竞争是拿实物来竞争的。后来,冶金部决定用生产相同的实物来要求钢厂,由钢厂自查,达到目标时申请冶金部检查认可。1991~1994年冶金部组织用户和同行专家对企业报来的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实物水平的产品进行审定。总共有93个产品被认定,产量约1100万吨,仅占总产量的1/9,差距实在太大!因此, 必须改变这种数量上称大国而品种质量上为弱国的现状,变钢铁大国为钢铁强国,我认为应该做到:

1.钢铁系统和各级人员必须认真贯彻大转向的决定并落到实处。

尽管过去一再提出“质量第一”的方针,但实际上围绕生产多少万吨钢做的文章较多,在品种质量问题上,远没有达到第一。特别是在钢材畅销时,更少注意到上品种上质量项目。

2.应当把达到和超过国外钢铁实物质量,作为我们的目标。

我们的产品要向进口的实物看齐。这需要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原料设备、工厂管理人员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提高。国外工厂自订的内控标准,对外是保密的。我们要想达到人家的实物水平,首先要剖析进口钢材,然后要经过研究试制,才能订出自己的内控标准。

3.发挥我国有色金属资源优势,继续大力提倡生产高效钢材。

冶金部1981年作出加强研究和生产高效钢材的决定。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亲自抓,抓了8年, 还亲自主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开发推广会议,推动了高效钢材的发展,每年约增加200 万吨的生产量。而且还制订了到2000年增产2860万吨高效钢材的计划,即使按节约金属20%计算,也可以节约钢材570万吨。 这项工作应该继续抓下去,力争使中国的优质钢材享誉世界。

4.钢铁企业要努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搞好技术改造和产品攻关。

生产优质钢材,新工艺新技术装备是决定性因素。例如薄板,鞍钢赶不上武钢,武钢赶不上宝钢,就是这个因素决定的。让鞍钢人去宝钢操作,可以生产出宝钢同样的产品;但让宝钢人到鞍钢便生产不出宝钢那样的产品来。因此必须用新工艺新技术装备改造老企业现有的作业线。冶金部下大力气对所属企业进行逐个研究制订了作业线的改造计划,重点企业462条,地方骨干企业120条,这是应该认真去做的。同时,还提出了一批需要进行质量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的计划。

5.国家在政策上实行“三优”,对重视质量有实绩的企业给以扶植。

一是在物质上实行优质优供,即对重视品种质量的企业的短缺原材料(包括合金元素)优先供应。二是优质优价。尽可能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改变过去那种谁优质谁吃亏的情况。三是对重视品种质量的企业上技改和基建项目方面给予支持,优先贷款。

6.国家还要加强技术监督工作。

产品质量要靠企业自检,国家监督也不可少。这几年在加强技术监督上,有不少举措起了作用。如政府的抽查检验,协会组织对钢铁企业的用户评价调查,政府组织用户和同行业专家对实物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产品进行评定等,都是很好的监督形式。政府要减少干预企业的工作,但是,在质量的监督上,只应加强,不能削弱。

标签:;  ;  ;  

把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_钢材品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