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徘徊在低水平:问题与原因_欧盟委员会论文

欧盟经济徘徊在低水平:问题与原因_欧盟委员会论文

在低处徘徊的欧盟经济:问题与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原因论文,低处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64[2006]04—060127—0084

2005年的欧盟可以说流年不利。法国与荷兰的公民投票否决欧盟宪法条约引起了一场政治地震,失败情绪弥漫,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经济上,面对相当强劲的全球环境,欧盟却没有能维持住2004年的复苏势头,增长再度下滑,更加重了危机的感觉。本文拟从分析2005年欧盟经济的特点入手,对其面临的问题与原因作些简略的探讨。

一、复苏乏力,依然在低处徘徊

纵观2005年的欧盟经济,似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济增长疲软

根据欧盟委员会最新的测算①,欧元区12国、欧盟原15国和欧盟25国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分别为1.3%、1.4%与1.5%,比2004年低0.8%、0.9%与0.9%②。此增长速度,不及美国的一半(见表1),更远低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值3.8%③。从整个趋势来看,欧盟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低谷,复苏滞后而且乏力。

表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5年价格)(%)

年份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欧盟12国 1.5 2.6 2.9 2.9 3.8 1.9 0.9 0.7 2.1 1.3 1.9

欧盟15国 1.7 2.7 3.0 3.0 3.8 1.9 1.1 1.1 2.3 1.4 2.0

欧盟25国 1.8 2.7 3.0 3.0 3.8 1.9 1.2 1.2 2.4 1.5 2.1

美国 3.7 4.5 4.2 4.5 3.7 0.8 1.6 2.7 4.2 3.5 3.2

日本 3.4 1.8 -1.0-0.12.4 0.2 -0.31.4 2.7 2.5 2.2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2005 Autumn)数据编制。

在这一总趋势下,欧盟经济呈现发展不平衡,其明显的特点是经济增长主要靠较小的与欠发达的新成员国来维持:四个总量最大的国家中,增长最快的英国(1.6%)与法国(1.5%)也仅与欧盟平均值勉强持平,德国(0.8%)、意大利(0.2%)则远低于平均水平;其余老成员国中,荷兰(0.5%)、葡萄牙(0.4%)较低,有四个国家(西班牙、希腊、卢森堡、爱尔兰)保持了3%以上的增长; 在十个新成员国中,除马耳他(0.8%)外,增长均在3%以上,高的更达7%以上, 如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7.0%)、爱沙尼亚(8.4%)、拉脱维亚(9.1%)。但这些国家总量太小,还起不了拖动作用。

此增长的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欧盟2005年增长的构成及与美、日的比较(%)

欧盟12国欧盟15国欧盟25国美国日本

内需 1.4 1.5 1.6 3.8 2.4

其中:消费1.0 1.1 1.2 2.7 1.4

投资0.3 0.4 0.4 1.4 1.0

存货0.1 0.0 0.0 -0.40.1

净出口-0.1-0.1-0.1-0.20.0

增长 1.3 1.4 1.5 3.5 2.5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2005 Autumn)数据编制。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商品与劳务的净出口为负值,欧盟2005 年的增长主要靠内需拖动,但内需中的消费和投资,无论在纵向与正常年份相比或横向与美日相比,均相当低迷,增长疲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失业率依然偏高

失业率居高不下是欧盟经济的痼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曾一度达到10.4%(欧盟15国)。之后有所缓和,但近年来又呈抬头趋势,并在2004年回升至9.0%的高点。2005年的失业率略有回落,下降至8.7%,但依然远高于美国的5.1%与日本的4.5%。1200万左右的失业大军在欧盟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与心理压力,人们想当然地将这种情况与东来的移民浪潮联系起来,引起社会动荡并影响政局稳定。欧盟制宪受挫、法国的骚乱,都或多或少与此有关。由于经济景气度较低,就业增长较为缓慢,加上欧盟内劳动力流动呈刚性,目前这种8 %以上的失业水平看来还将继续一些年份。

在总体失业率偏高的背后,又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新成员国的失业率普遍较高,如斯洛伐克与波兰分别达16.7%与17.8%,这与这些国家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和进行结构调整相关。另一个变化是成员国间失业率的高端在下降,而低端在上升,这种差距缩小的趋势在欧盟原15个成员国间特别明显,近十年间持续地由6.3∶1缩小到2.3∶1。失业率的这种趋同现象是否意味着欧盟内部劳动力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还有待作进一步考察。

3.对外贸易不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集团,欧盟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很高,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达20%左右(美国为17%,日本不到8%)。 但近年来欧盟对外贸易不甚景气。

从表3可以看出,与2004年相比,欧盟2005年对外贸易增长明显放慢,不及1996~2000年期间平均增长的一半,也远低于美国与日本的增长速度。另一个特点是2005年的商品与劳务贸易出现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0.3%的入超。欧盟近年外贸业绩较差有欧元汇率相对坚挺以及能源价格上扬的因素,但很可能还有结构因素的作用,即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原因。

4.财政状况未见改善

表3 欧盟、美国、日本对外商品与劳务贸易年增长率(1995年价格)(%)

年份1996~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1~2005

欧盟(25国)

出口8.1

3.6 1.7 1.8 6.7 3.9 3.5

进口8.6

2.2 1.2 3.2 7.0 4.2 3.6

出口7.1

-5.4-2.31.8 8.4 7.0 1.9

进口11.7 -2.73.4 4.6 10.76.0 4.4

出口5.7

-6.07.3 9.1 14.45.7 6.1

进口3.8

-0.71.3 3.8 8.9 6.4 3.9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2005 Autumn)数据编制。

按照欧盟经货联盟过度赤字程序的两个控制指标——当年预算赤字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累计政府债务不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来衡量,欧元区12国中,2005年未达到前一标准的有5个国家(德国3.9%、希腊3.7%、法国3.2%、意大利4.3%、葡萄牙6.0%),比2004年又多了一个(葡萄牙)。未达后一个标准的则仍有7个国家(比利时94.6%、德国68.6%、希腊107.9%、法国66.5%、意大利108.6%、奥地利64.3%、葡萄牙65.9%)。如果说后一个指标从来就没有认真兑现过④,前一个应该说是增长与稳定公约的重点控制指标,按规定欧盟委员会可对违规国家课征罚款。但现在情况是违规国家已接近欧元区成员的一半,而且欧元区12国的2005年预算赤字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2.9%,即已十分接近3%的警戒线,增长与稳定公约事实上已形同虚设。

那么多国家政府财政拮据,对欧盟经济的不良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使政府消费萎缩,内需不足。

5.经济亮点不多

2005年欧盟经济的亮点是通胀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欧元区12国与欧盟25国的私人消费通胀率分别为2.0%和2.1%,基本保持了欧央行的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价格稳定。但愈来愈多的人对此提出质疑,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此死板地控制价格是否明智?

另一个较好的兆头是固定资本构成开始呈上升趋势,尽管还相当微弱,但预示复苏在望。

二、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欧盟经济目前的这个周期并未明显的大起大落,而且跌落较明显的主要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经济大国。但与世界经济及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相比,欧盟经济明显地处于低潮而且复苏滞后。这种分野表明欧盟目前面临的困难更多是内生性的和结构性的,而并非由外来因素或突发因素所造成。

说它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另一个理由是欧盟劳动生产率的相对低下。根据欧盟委员会《欧盟经济:2004年回顾》⑤ 数据,上世纪60年代以来, 欧盟单位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一直高于美国,曾使两者间高达40%的差距(1965年)逐步缩小至1996年的3%,但从那之后增长开始下滑,差距再次拉开,到2005年扩大为12%。 表4给出了这一发展趋势。

表4 欧盟(15国)、美国、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

年份1961~1974 1975~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欧盟15国4.4 2.0 1.7 2.3 1.6 0.9

美国2.4 1.0 1.0 1.3 2.0 2.2

日本7.9 2.6 3.7 0.8 1.3 1.7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 (2005 Autumn)数据编制。

表5给出了近年来欧美若干生产率指数比较, 也说明了这种状况与趋势:无论劳动生产率增长还是要素生产率增长,或是资本密集度的增长与资本存货的增长,欧盟通常都落后于美国。欧盟单位劳动产值的增长远低于美国,在过去6 年间差距波动可大到3倍以上。与美国相比,欧盟在单位劳动成本增长方面呈某种刚性, 即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而且在近年增长低于美国的情况下,单位劳动成本增长反而超过美国。欧盟的资本/产值比高则表明其单位产值要求的资本投入大于美国,从另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欧盟经济整体效率低于美国。

表5 欧盟(15国)与美国之间的生产率比较(%)

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欧盟 美国 欧盟 美国 欧盟 美国 欧盟 美国 欧盟 美国 欧盟 美国

净资本存 2.3

3.7

2.4

3.8

2.2

3.1

1.9

2.7

1.7

2.9

1.8

3.3

资本密集 0.7

1.8

0.4

1.8

1.0

3.5

1.4

3.1

1.6

2.0

1.5

2.4

资本/产值3.1

2.4

3.1

2.4

3.1

2.5

3.1

2.5

3.1

2.5

3.1

2.5

单位劳动 1.2

2.6

1.5

1.7

0.5

0.8

0.6

2.5

0.7

2.2

1.6

3.3

单位劳动 0.0

0.3

0.4

1.6

0.5

-0.2 -0.3 -2.5 0.2

-1.6 -0.7 -1.0

劳动生产 1.4

2.4

1.8

1.6

0.6

0.5

0.5

2.7

0.8

2.8

1.7

3.3

要素生产 0.9

1.9

1.3

1.1

0.1

-0.4 0.0

1.4

-0.1 1.5

1.0

2.4

资料来源:根据欧盟委员经济与金融总司“欧盟经济:2004年回顾”(COM(2004)723,2004年10月26日)。

所附统计资料编制。

造成欧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有宏观经济政策的因素,有经济结构的因素和经济制度的因素,而其背后还有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因素。

1.政策性因素

所谓的政策性因素,指的是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对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影响,这或许可称之为一体化的代价。

(1)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欧共体各国普遍陷入严重的滞胀。之后,德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理念逐渐在欧共体内占据主导地位。这一政策的核心环节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即以保持价格的稳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而且逐渐地将通胀的控制指标锚定在不超过3%的低点:一旦通胀率有突破此限度的迹象, 则不惜代价将它拉回来。这种反周期政策曾证明是有效的,它保证了欧共体经济在80年代的平稳增长,而且使成员国经济实现了推行经济一体化所必要的趋同。但为选择这一政策,欧共体不得不付出代价,那就是压抑增长与就业。

(2)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内生要求

影响欧盟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政策性因素是推行经货联盟的需要。在内部大市场计划基本落定后,欧盟即推出了经货联盟计划,并作为目标写入了1992年的马约之中。这个以统一货币为标志的经货联盟要以成员国经济趋同为前提,具体地说只有那些在通胀率、汇率、利率与财政状况等四项指标上达到趋同标准的国家才能实施统一货币。趋同意味着必须在欧盟层面上实行更为严格的宏观经济调控。在1999年推出单一货币欧元后,在缺乏统一财政政策配套的情况下,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更成为单一货币的必要条件,而在其协调机制“稳定与增长公约”中控制成员国财政出现过度赤字是最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同时,欧盟央行被赋予独立实施统一货币政策的全权,而且这一政策继续以价格稳定为首要目标,将通胀率标准进一步规定为“接近但低于2%”⑥。这种强制性趋同也有抑制增长的作用,因为在存在差距的情况下,显而易见只能是向下趋同。在欧元区内,由于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成员国失去了用货币汇率调节经济的手段,而在欧元区层面上,则由于汇率政策过于僵硬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2.结构性因素

在更深层次上,欧盟经济增长乏力或者说相对落后于美国与整个世界经济还有其结构性原因,即与其现有的产业结构相关。

(1)产业结构老化

欧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二次大战后50—60年代大发展时期形成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一种结构,从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它已经趋向老化。但问题是由于某些原因,特别是制度性原因(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讨论),欧盟特别是一些核心成员国的经济没能有效实现产业的转移与升级。与美国相比,欧盟的服务业比重要低5个百分点,特别是对增长与就业影响重大的金融服务业等发展较为滞后。

(2)向信息经济转换的滞后

与产业结构老化互为因果的是:在新一轮产业革命过程中,欧盟在向信息经济转换上显然落后于美国。欧盟委员会对欧盟经济竞争力的一份分析报告⑦ 将各产业部门按“产生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不应用信息技术”作了分类,其结论是:美国前两类产业所创造的产值(42.3%)要高于欧盟的同类产业(36.4%)。欧盟信息技术相关部门的相对滞后,至少从产值创造与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影响了其经济增长。欧盟内近年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均是生产或应用信息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如爱尔兰(42.2%)、卢森堡(54.4%)、英国(37.4%)等,这也反证了欧盟向信息经济转换滞后对其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3.制度性因素

影响欧盟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性因素,特别是现行的市场、企业、劳动等制度。其通过制约与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以及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从运行环境方面影响了欧盟的经济增长。欧洲在制度构建上一直是先行的,但它的悖论是这些制度在规范市场的同时也限制了市场创造力。欧洲完备的技术、卫生、安全、环保标准,发达的消费保护、劳动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贸易保护与产业保护政策,严格的竞争规则、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均有它们的负面影响。

(1)市场制度

欧盟虽说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完成了内部市场计划,但这10余年的运行表明,与一个完全没有边界的统一大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从内部市场计划的目标——实现商品、人员、服务、资本四大要素的自由流动来看,即便在发展程度最高的商品自由流通上,由于技术壁垒仍在继续不断孳生,成员国间税率迟迟未能统一,公共采买继续排外,因此要素流动障碍依然存在。由于竞争条件受到扭曲,使大市场的规模经济与资源配置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欧洲金融体系发展落后,市场规模偏小,一方面统一货币的效应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不及美国市场,甚至不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市场。

(2)企业制度

欧盟在公司法上经几十年努力,进展仍然缓慢,因此虽然在内部市场计划结构内保障了跨国设业与经营,但“母国监管—相互承认与开放—最低限度统一标准”的模式显然还不足以推动企业的跨国流动。欧盟还没有形成共同的产业政策,各国的产业保护盛行,限制了欧洲企业充分利用欧盟市场的宽度和深度。欧盟的本土企业,除了一些有数的大企业,一般规模不及外来企业。另一个标记是欧盟金融市场一体化还只有银行业有些进展,证券与保险业的发育却依然滞后,例如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还是只听雷响不见下雨。第三是欧盟众多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上有力的支持,依然主要在本国市场上苦苦经营,没能走向欧洲,更没有走出欧洲。

(3)科技创新制度

欧盟委员会200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⑧ 以包括20项指标的一种“综合创新指数”(SII-Summary Innovation Index)⑨ 对美、欧、日的科技创新作了比较。该研究表明,美欧间最大的差距恰恰是在最显示科技创新实力的专利方面和高科技产业的产值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欧盟成员国中在科技创新上领先的首推瑞典与芬兰,只有这两国的SII指数(0.75与0.76)高于美国(0.70), 而其他主要大国则普遍落后。另一个情况是美欧信息与通讯技术开支与GDP之比十分接近, 这似乎证明两者间的成效差距并非来自投入,而更多来自制度性的因素。该报告还指出,欧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科技创新差距在1∶1.5至1∶1.9之间,这与两者的经济增长呈线形关系。

(4)劳动制度

失业率高是欧盟经济的痼疾,它与欧盟内部劳动力流动性差是紧密相关的。抛开语言障碍等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自然因素,政策与制度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多数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家政策仍在有意无意地限制劳动力流入。与此同时,欧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水平的不一致,也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阻碍作用。过于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与工资制度限制了企业的能动性,并与高水准的社会福利与救济制度一起,限制了从业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和就业积极性。除此之外,职业资格与标准的不同、就业信息上的不对称以及移民障碍等制度性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或排斥劳动力在欧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5)政府干预

欧盟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高是普遍承认的事实,也是欧洲大陆模式区别于英美模式的重要标志,表现为公有部门的比重较大,政府不仅在宏观层面上通过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而且还在微观层面上通过投资、补贴等直接参与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欧盟还推行了集中度很高的竞争政策,其悖论是在保证大市场内公平竞争的同时,也限制了企业的能动性与竞争能力。

(6)对外保护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重要形态是对外保护。尽管对“欧洲堡垒”的指责有些过分,但欧盟通过贸易政策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法律措施(技术、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市场准入上的对等原则、竞争政策等,对欧盟市场与产业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对外保护同样是一柄双刃剑,它在保护区内产业与就业的同时,延缓了结构调整以及改革和产业的转移与升级,从而保护了落后、低效与不经济。例如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像传统纺织业上,欧盟显然已经没有也不可能再有竞争优势,但仍在不懈地实施保护,其用心良苦,但效果可悲。

4.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因素

欧洲的发展模式注重寻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平衡,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崇高理念,这确实是值得推崇的。但随着福利国家制度及其伴生的高税收政策被推行到极致,欧洲在两者之间已出现了某种失衡,或者说对社会公正的强调已影响到经济效率的实现与提升。因此在探讨欧洲的经济社会模式时,应该有两个基本认识:一是失去经济效率,社会公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二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至少不应成为抑制投资和劳动积极性的阻力。

从上述粗略分析可以看出,欧盟2005年经济增长不景气尽管是受一些特定因素如能源价格与欧元汇率的影响,但更反映了劳动生产率与国际竞争力下降的中长期趋势。欧盟经济在这一回合全球化浪潮中滞后,有它深刻的政策、结构与制度性原因,表明它正面临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

注释:

① 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2005 Autumn。

② 欧盟委员会2005年春季的估计分别为1.6%、1.9%与2.0%,见欧盟委员会经济与金融总司:Statistical Annex to EUROPEAN ECONOMY,2005 Spring。

③ 见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6,p.1.

④ 1999年向单一货币过渡时就有7个国家未达到此指标。

⑤ 见European Commission:Commission Communication“The EU Economy:2004 Review”,COM (2004)723,26 October 2004,p.6.

⑥ 见欧央行Press Release:The ECB's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8 May 2003。

⑦ 见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3 (DG of Enterprises,European Commission),2003,p.35.

⑧ 见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4: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Performance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Paper),SEC (2004)1475,2004年11月19日。

⑨ 这12项指标为:(1)20~29年龄段中研究生比重;(2)25~64年龄段中受大学教育者的比重;(3)劳动力中从事中、高技术制造业者的比重;(4)政府研发开支与GDP之比;(5)企业研发开支与GDP之比;(6)百万人口中申请欧洲专利局高技术专利的数量;(7)百万人口中获得美国专利局高技术专利的数量;(8)百万人口中申请欧洲专利局专利数量;(9)百万人口中获得美国专利局专利的数量;(10)早期风险资本与GDP之比;(11)信息技术开支与GDP之比;(12)制造

业中高技术产值的比重。

标签:;  ;  ;  ;  ;  ;  ;  

欧盟经济徘徊在低水平:问题与原因_欧盟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