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史敏

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史敏

秦汉新城南位水管站 陕西省西咸新区 712000

摘要: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农村的供水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在此方面做出许多努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利方向。虽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因为农村复杂的环境和一些不利因素,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尤其是我国的平原地区人口较多,环境较差。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和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文章结合自身的经验和研究进行简单的论述,希望为我国农村今后供水工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供水工程;发展

引言

目前,我国城市地区供水工程较为完善,供水工程也保持着良好的运行状态。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得不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所以,为了保障农村地区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要合理制订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的管理模式,确保农村地区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针对此,应合理借鉴国际上较为成功的饮水工程管理模式,并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订有效的管理模式,为农村地区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奠定基础,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发展农村供水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保障社会的正常生产,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建设工程都需要水资源的支撑,如公共基础建设、绿化工程等,而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能够为这些工程提供丰富的水资源,确保这些工程顺利施工,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第三,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供水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为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2农村供水工程的现状

2.1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早期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工程规模小,工程技术落后,只适合早期使用。随着当地人口密度增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对饮用水质量要求提高,更加注重饮用水安全问题。因此,在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标准低,不具备确保饮用水安全的能力,该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2.2供水工程形式多样

城市经过长期的供水厂发展,逐渐形成了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的常规供水处理工艺。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来说,虽然采用了这些传统的供水工艺,但是仍旧存在使用适合单村供水、联村供水分散供水要求的供水形式。因此我国的农村供水工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农村供水厂已经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供水模式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有望全面改善供水工程的多样性问题。

2.3农村供水技术落后

随着人口数量和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大,以农村固有的供水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良好的提升,同时对未来发展造成的阻碍是比较强烈的。农村供水技术落后,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农村的供水工作,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技术性内容。以打井为例,井水供应虽然比较普遍,可是多数农村地区在打井过程中,选址完全凭借老人的经验来完成,经过时间的推移,这种“经验”虽然有所传承,可是越来越不符合自然环境,再加上既往的打井数量过多,对地质水文条件造成了变化,井水供应没有办法像以往那样充足[3]。第二,农村对于供水技术的选择,往往没有选择与自身相互匹配的技术来完成,多数情况下都是自主去购买设备或者是聘请技术人员,可是在数据、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任何供水技术都不可能立刻执行,由此造成的时间浪费和供水工作滞缓,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

3.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首先做好县级农村供水工程统筹规划和布局。根据县域人口分布、城镇化发展、区域内外水源条件、地形条件等,按照规模化建设、专业化管理、技术经济合理等原则,合理规划农村供水工程总体布局;根据工程建设标准和投资规模确定配套完善、更新改造、新建扩建和加强管理任务,形成县级规划。然后,按照“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方式,编制省级和全国规划。各级规划应报同级政府审批,落实政府投资和主体责任。

3.2保证用水安全

任何供水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水质的合格保证。在进行选择水源时,要进行全面的考虑的,不但要使水源的供水量充足,还要保证其质量的达标。在选择时首先要进行提样检测,对水质进行科学化的检测,避免其中夹杂一些重金属等有害的物质,其次按照当地的用水标准进行选择。同时要对水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避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超额开采。在进行建设中必须要设置相应的净水设施和检测器材,对水质要勤检测,还要加强对水处理的工艺,把当前一些比较先进的处理技术运用其中,健全整个供水体系,保证居民能够用上放心水、安全水。

3.3完善管理制度

我国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上比较大,近几年取得的成就比较理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将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设备型态而言,在建设农村供水工程的速度上是比较突出的,可是想要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则并不简单。建议在完善管理制度层面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要设定专业的管理部门,在农村供水工程的内部进行巡逻,每天按时运行工程,对各项参数等做出准确记录。第二,要求各个村落对自身的供水情况,定期做出汇报,由此来了解农村供水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定期做出维护整修,防止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第三,当农村供水工程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后,绝对不能出现任何的隐瞒,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处理,同时禁止非技术人员擅自操作,要尽量避免问题的恶化。第四,针对农村供水工程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统计,可以每半年或者是每年度向上级汇报,及时的更换先进设备,投入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工程的价值和功能。

3.4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农村饮水工程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受益人数众多,而且农村供水工程由于所处环境特殊,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这就要求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供水单位要重视对于人才的培训工作,定期对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展开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培养其责任意识。开展培训工作不但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供水单位的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饮水工程的良性发展。

结语

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对农村供水工程的管理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有县级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公有水务公司的管理模式等,应结合具体的国情,并且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采取正确的管理模式,确保农村供水工程可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刘洪超,张楠,杨路华,等.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现状差异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04):103-106.

[2]周云雄.农村供水工程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思路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7):488-489.

[3]陈砚秋,赵海英.郯城县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现状及对策[J].山东水利,2015(06):42-43.

论文作者:史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农村供水工程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史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