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_公共关系论文

论公共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_公共关系论文

试论公共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共关系论文,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形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摆在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利用以往成功的工作经验外,重视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规律,以及党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而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共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具有管理职能,是一种对人的管理。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现代公共关系的某些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以求达到最佳效能。本人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想法。

一、塑造组织形象——目标

塑造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目标。所谓组织形象,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达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必须不断地运行,以不断保持和改善同现实环境诸因素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组织就要致力于自身形象的塑造。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对于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直接产生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社会组织中的群体或个体,都在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在其运行过程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代表和反映着组织形象。作为高校这一社会组织,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就会有利于引起各级政府领导的重视,有利于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和筹措教育资金,支持教育的发展。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容易形成一种团结、和谐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进取心和责任感,齐心协力开展组织中的各项工作;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良性效应。可见,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重视组织形象的塑造。

然而,组织形象是由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象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综合形象。它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多方向、多层次的动态概念,因而塑造组织形象必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多层次的工作。高校的组织形象也包括内在素质和外观形象,这里仅仅从高校组织内在素质谈谈组织形象的塑造。

首先,高校领导干部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关键性因素。因为,高校领导干部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他们承担着协调和控制的职能。领导是组织的当然代表,领导的形象代表组织的形象。领导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群众对组织形象的印象。因此,要重视高校领导干部形象的塑造。江泽民同志最近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谈到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时,希望高校领导干部,一要德才兼备,二要有开拓进取精神,三要有团结共事、顾全大局精神,四要廉洁公正。这些重要指示为高校领导干部树立自身形象指明了方向。

高校领导干部在组织形象中的角色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素质的养成。领导干部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找准目标,认准位置,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内化”和“自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思想品德、渊博的专业知识、开拓的创业精神,塑造“务实、高效、廉洁、创新”的新形象。

在高校领导干部良好形象的感召和影响下,使高校弘扬四种精神:集中力量,发扬全校一盘棋的全局精神;协同作战,发扬拧成一股绳的集体主义精神;解放思想,发扬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努力拼博,发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高校教育实现“三个面向”,以崭新的面貌昂首迈向新世纪。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形象很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形象,在师生中影响有多大、威信有多高、作用有多明显、社会评价如何,这直接影响着组织形象,乃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做人的工作,是管理人、转化人的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为表现来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自身的形象来实现的。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实现满意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效应。因此,塑造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形象是树立组织形象的重要内容。要落实这一点,必须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塑造完美形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努力加强全面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强化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这里指的整体素质就是指个体素质构成要素的组合联系方式,包括个体的德行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生理素养等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德行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动力源。崇高的德行,会不断地激励人们去求知求识。学习理论,更新观念,把握时代脉博,创造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知识素养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塑造形象过程中必须以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知识为依托,开阔思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能力素养是自身形象的外在表现。因为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在实现行为运行过程中,能力是完成多种活动,实现组织与环境,主体与客体、认识与改造、平衡与完善的重要手段及阶梯。要深入调查研究,面对大量的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熟练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针对性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真抓实干,注重实际效果,树立起“求真、至善、进取、奉献”的新形象。

再次,组织中的群体形象是组织形象的基础。组织中的群体形象,包括组织成员的群体形象和组织中某些群体的形象。良好的群体形象和良好的组织形象往往是等同的。因为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人的群体形象决定组织的形象。而高校群体形象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形象。因此,加强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树立高校的组织形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组织形象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现代化的重中之重。现代化的学校要求教师教育观念新颖、先进,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仅相当熟悉,而且学会运用,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善于用现代教学手段、方法教书育人,教师要具有现代文明的观念、堪称师表等等。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邓小平文选》第52页)根据邓小平同志对教师的要求,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帮助教师确立或强化正确的政治信念,进而通过他们来保证受教育者(学生)的政治方向。陶治教师的道德风范,提高和培养教师的道德素质,这对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现代合格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的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整教师的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方式包括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教师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中,为适应人类知识急剧增长、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必须调整其活动方式。帮助教师进行工作方式的优化,生活方式的调节,应当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它既关系到教师自身形象的完善,又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协调教师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取得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教育实践证明,一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教师,在周围同事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并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集体气氛和谐、群体力量充分发挥、工作卓有成效的必要保证。因此,协调好教师的人际关系也就成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组织的群体形象除了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外,还要重视学生形象的培养和塑造。因为大学生的形象,直接体现着组织的形象。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的评价,所以大学生形象是高校组织形象的缩影或代表。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勤奋学习,掌握渊博知识,丰富道德情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最后,组织管理形象是组织形象的最直接代表者。组织是一个系统,管理是一种控制,组织管理是一种系统的控制,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运行正常,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并和谐一致,显示管理水平高超,由此会产生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形象。衡量一所高等院校的管理现代化水平主要看其是否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反之,如果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在运行中经常出现故障,各要素经常发生冲突,教职员工心理障碍很多,工作积极性不高,管理水平低劣,应有的作用不能发挥。由此就会产生不良的组织管理形象。组织的形象是靠管理来塑造的,组织管理形象反映组织的形象。因而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强组织管理形象的塑造,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管理意识,使组织内部秩序井井有条,人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职责,以高超的管理水平,来塑造良好的管理形象。

组织形象还包括组织的实力形象、外观形象等。上述组织形象各种要素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沟通、互相作用。只有调动各要素的积极能动作用,才能塑造完整的组织形象。

二、传播沟通信息——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共关系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所谓传播,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借助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文字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信息、思想、感情的传播行为和活动。传播与沟通是连接组织与员工的纽带,是沟通组织与员工的桥梁。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组织的工作目标而努力。而公共关系的目标就是“内求团结、外求发展”,通过传播与沟通的手段,协调关系,增强团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润滑剂作用,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

根据公共关系传播与沟通双向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者(传播者)与受教育者(受传播者)之间的双向传播活动,这种人际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是互为主体性的活动。完全单向的教育(传播)活动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成功的传播活动,必须着力寻找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之间的相关热点,抓住双方关切的共同问题,这样的活动效果就比较理想。

传播与沟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这种传播与沟通的活动过程,是思想信息的采集、传递、反馈的过程,信息的采集是基础,信息的传递是关键,信息的反馈是结果。

收集思想信息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思想信息的收集,不仅是进行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有效性的基础,也是确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步骤的重要依据。因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思想信息,掌握思想脉博。毛泽东同志指出:“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毛泽东选集》下册,第479页)要全面地收集思想信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亲自动手做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渠道收集思想信息,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渠道;还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论、行为表现以及情绪状态等方面收集信息,这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收集思想信息的渠道。

思想信息的传递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面对收集的大量思想信息,必须经过科学的分析、综合、比较后,才能掌握全面的、真实的、有用的信息,然后进行及时地实事求是的传递,才能发挥作用。为了使思想信息的传递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必须讲究科学性、真实性、及时性和新颖性。传递思想信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地反映本来的思想内容,这是保证思想信息传播科学性的核心。要坚持思想内容的真实性,传播手段的可信性,多样性。做到传递内容要新颖,形式要多样,语言要活泼,时间要迅速,充分发挥传递信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还必须强调情感的作用。因为思想信息的传递过程,就是人际之间情感沟通的过程。真诚的情感可提高受传者对传播者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建立起一种信任、合作、和谐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真正体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传播艺术,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思想信息的反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思想信息反馈是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思想信息的反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广大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反馈。一方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思想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作出的决策、计划、意图和有关问题、意见及时传达给教育对象;另一方面,又要把教育对象的意见、要求、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思想教育工作者及有关领导。这种思想信息双向反馈的结果,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这样思想信息的双向反馈,就不能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要,就不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无的放矢。因此,要努力形成正确的反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广大教职员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上下关系和谐、同心协力,促使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总之,思想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反馈系统要依靠高效率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来执行。为此,要建立有关各部门、各系统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形成信息制度,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有关规章制度。同时,充分发挥现代大众传播工具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突破时空的限制,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协调内部关系——职能

协调内部关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思想政治工作和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都是以“人”为目标,人具有各种不同的需要层次,有物质的、精神的,高级的、低级的。人的这种需要就推动和产生一定的行为。然而,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满足和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人的需要是在社会中产生并在社会中得以满足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运用各种协调、沟通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调解冲突、化解矛盾,成为组织运转的润滑剂,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一个“人和”的环境。协调关系包括协调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这里就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试谈内部关系的协调问题。

员工关系是“内求团结”的首要对象,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因为,员工关系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基础。通过协调员工关系,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群体合力,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协调员工关系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组织的存在价值和整体形象在取得社会认可以前,首先要得到组织内部员工的认可;组织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实现,要赢得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首先要取得自己组织内部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否则,组织的任务、目标就会落空。因此,搞好员工关系的协调,不仅是公共关系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

其次,增强外张力是协调关系的根本目标。一个组织的对外影响力有赖于全体成员的努力和配合。因为每个组织成员都是组织与外部公众接触的触角,都处在对外公共关系的第一线,组织的形象要通过员工的良好行为来体现。从全员PR的角度上来看,他们本身就是组织的公关人员、一言一行代表着组织的形象。员工在对外交往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关系行为主体,这种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对组织的认同和信任。组织的外张力与组织的内聚力成正比的。一个组织越是重视每位成员维护自己的组织,就越关心、尊重自己的成员。

再次,融洽的氛围是衡量一个组织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组织能否充满生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协调内部员工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环境,创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整体气氛,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协调内部员工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原则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协调和控制每个人的活动,是作为组织的一个本质物征。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价值体现,它为组织中的一切活动规定了方向。由于组织目标反映了广大员工的共同目标,包括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追求目标和共同的利益目标,它必然对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但是,组织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具体的个人生活目标。由于人们职业、地位、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差别性。因此,组织在协调员工关系时,要看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渗透性,尽可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但是,也要看到,组织的每个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时并不一致,甚至发生冲突。这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引导员工调整个人目标,并与组织目标相适应,服从组织目标。这就需要具有强烈集体观念的各个成员对本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有深刻的理解,继而成为一帖强有力的“粘合剂”。组织共同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准则要求,为大家所理解和接受,那么就会甘愿为组织的前途和个人的发展付出不懈的努力,保证组织内部上下、左右各个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高效率群体。

(二)理解与尊重原则

组织要创造一个最佳的人际环境,必须坚持理解与尊重原则。组织是人的联合体,人是组织一切行为、一切活动的发动者和承担者,因此,理解和尊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理解是心理相融的桥梁,尊重是相互信赖的基础。

组织要对每一个组织的成员理解和关心。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要求理解和尊重的愿望。人需要理解,也需要被理解。无论是组织的传播与沟通,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善解人意。关心人、爱护人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善良之源,也是理解人的基础。只有关心人,爱护人,才能温暖人心,才能启发人的感情,才能乐意奉献。关心人,就需要深入调查,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与人为善。以真诚换取真诚,以信任换取信任,以理解换取理解。

同时,要尊重人。尊重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在人民内部,员工都是组织的主人,平等享受着宪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应该相互尊重,尊重是理解的关键。组织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民主权力,尊重他人的主人翁地位。只有尊重人,才会处处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境遇和思想、行为,才能找到并采取教育对象容易接受的措施。注重组织自身的言传身教、平等待人,才能打动和感召员工的心灵,促使他们将客观需要转化为主观努力,以激发出巨大的工作能量。

(三)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2页)员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特质和精神的追求。因此协调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必须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组织要尽力满足员工的物质利益需要,这是维持劳动的基本保证,也是最低层次的需要,是任何组织的每一个员工不可缺少的需要。如工资、奖金、福利、住房、工作环境、医疗保障、休息条件等,都是维持员工生活,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持续劳动积极性的根本。因此,要协调好员工的物质利益关系,关键要把员工对物质利益的实现和劳动成果的创造联系起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努力激发搞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作为一个组织要协调员工的物质利益关系,要竭尽全力,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和教学设备,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争取社会各方面援助等各种途径,增加员工收入,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奖金和福利,妥然安排员工的衣、食、住、行,基本的物质利益得到满足,使员工亲身感受到本人的物质利益和组织的兴旺发展紧密相连,本人的物质利益和贡献大小戚戚相关,把组织看成是自己的另一个“扩大了的家庭”。组织内部上下左右关系融洽,气氛亲切和谐。领导主动关心群众,为群众排扰解难;群众体谅组织的困难,为组织踊跃分忧,身处这样的组织之中,每个人都会感到亲切和温馨。

其次,组织要在满足员工物质利益的同时,注意到员工精神利益的满足。满足员工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是激发员工工作潜能的有效手段。承认和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建立营造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激发员工积极性,培养责任感、归属感的重要手段。组织与员工之间平等的心理互动、广泛的民主参予、经常的协商沟通、信息的双向传递和分享等等,都是满足员工精神需求和心理需要的有效方法。

再次,要坚持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正确理解与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员工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而且高校员工的精神需要比一般人要高。如果没有物质利益的满足,员工就无法生存;如果没有精神利益的满足,员工的精神世界就得不到充实和发展,员工的自我实现就会受到限制。只有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物质利益中贯串着精神利益,精神利益要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两种关系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员工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与公共关系的实践证明,任何一个组织片面强调两者利益的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否定了员工对物质利益的需求和满足,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假、大、空”的政治说教,损害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如果否定精神需要的追求,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就会使员工失去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组织要坚持两种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针对高校的特点,在维护和满足员工物质利益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抓好对员工精神需求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持久。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关系成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补充。公共关系采取的手段、方法、途径对于组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效果均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公共关系可以取代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较之公共关系、在其理论基础、工作目标、思想境界等方面具有更高的层次。因此,要借鉴现代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及方法,从而引导人们实现更高的思想境界——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标签:;  ;  ;  ;  ;  ;  ;  ;  ;  

论公共关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_公共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