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比较_家庭教育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比较_家庭教育论文

中国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观念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西方国家论文,教育观念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理想

中国的家长无一不“望子成龙”,他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理想教育”。我的家庭可以说是教育世家:爷爷、奶奶是教授,父母是中学教师,我和妻子也是中学教师。我们的小家留在中国,弟弟妹妹和父母都移居了加拿大。小时候,我记得学校十分重视理想教育,小学、初中、高中,我都写过《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小学考初中的作文题也是《我的理想》。我的父母也十分重视理想教育。我的理想最初是当个解放军,后来想当火车司机,好走遍全中国……一次作文时,我就这样写,没想到父亲让我重写。他说爷爷也让他写过《我的理想》,他也像我一样没用心写,爷爷也让他重写。爷爷告诉他:“你的理想,就是长大当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我当时也按照父亲的授意重写了。等我们长大成人后,周围没有一个孩子成为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我对孩子也是这样教育的。我的孩子在中国,现在在大学读书,他没提出什么异议。可是,弟弟妹妹们在加拿大却受到了挑战,他们的孩子拒绝了爷爷、奶奶的跟踪“理想教育”,同时也拒绝了父母的“继续教育”。他们反抗说:“我们再也不能为你们学习,为你们活着了!”我父母非常生气,认为孙子们“大逆不道”;我弟弟妹妹很犯愁,认为孩子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太快太深,“非常危险,不可救药”。

父亲做义工,在社区教中文。他和他的朋友谈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的朋友听了之后“哈哈哈”大笑,拿纸写了一个单词“Goal”(目标)。他说应该让孩子自己设立一个目标,然后让孩子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准备就行了,大人不要过分干涉。

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和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很大成分上代表了家长的意愿,西方家庭的“目标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孩子自己的个人意愿;中国家庭的“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对孩子个人意愿尊重不够,西方家庭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大人只起个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中国家庭的“理想教育”,往往是即定的,不可更改,西方的“目标”是个性计划,随着孩子的成长,个人特长和潜能的逐步发挥,随着对社会的认识加深,随着个人爱好兴趣的改变,个人目标随时可以修改;中国的“理想教育”,往往没有尊重孩子的客观现实,理想往往定得过高,西方家庭教育的目标,比较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目标不一定是“一流的”,“顶尖的”,“最高级的”,是伟人也可,是凡人也行;中国家庭的思想基础过于信服“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强调机遇的不平等;西方的家庭强调机遇基本平等,只是在于个人的选择。

诺贝尔化学将得主李远哲,一直深入研究世界教育,推动台湾的教育改革。他说:“在美国,我遇到的理发师拥有大学学位;驾的士的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读哲学博士的,也可以作幼儿园的老师,难道所有博士生都要争当大学校长吗?”李远哲先生说30年前,他访问中国的大学,出席一个会议,一个化学系的优秀学生对他说,她毕业后想当钢琴家,毕业文凭是准备送给父母的。李远哲感慨地说:“我们办教育要做的就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梦想。”

关于比较

比较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哪个父母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呢?因此,孩子成了所有家庭的议题中心。家长常常在一起议论各自的孩子,并将他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加以比较。

中国家长在一起“比较”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有人告诉我,他的孩子没上学就可以认识300个字了,还会念古诗词,并且让孩子当场表演。我的孩子与他的孩子同岁,我急得不得了,孩子实在不争气,我急得拿来一本书,照着里面的方法测量她的智商。谁家孩子考了第一,我晚上就作恶梦,因为我孩子在小学总是排在班上的20名左右。孩子上了大学,家长们的比较就更加激烈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清华北大的,重点大学,脸上有光,喜形于色;上没有名气大学的,没考上大学的,黯然失色,无以言对。我的一个美国朋友,他只是一个中专毕业生,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帮工,要让我看,他差不多处在人生的“安全线”以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本钱。可是他的父母对他却赞赏有加。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多次获得奖励。中国孩子上大学,往往冲着名牌,冲着重点;西方国家的孩子则往往按照对大学的喜爱程度来选择,并不是以“重点名牌”划界。

中国家庭的“比较”往往重学习,“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西方国家的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全面的素质;中国家庭的比较,常常爱拿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他人孩子的缺点比较,使家长得以自慰,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能自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不习惯于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家庭在比较时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贬低别人,西方家庭的比较往往重自身的自尊、自重、自乐。

实际上西方家庭不刻意比较,中国家庭的比较则上演成一种十分严重的问题:攀比。

关于打架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邀请一位韩国青年和他的母亲到场,现身说法,谈他们的家庭教育。其间,那位申姓青年谈到了他父母把他送进了美国一所军校学习,那所学校里面有很多的“问题学生”。申先生说到他刚到那里,美国的学生欺生,歧视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他。他和他的同学于是常常打架,最厉害的时候,他的鼻梁被打断了13次。在场的中国听众无不愕然,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他母亲说这是为了让孩子得到锻炼。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打架不可避免。中国和外国的家庭对待打架的态度截然不同。

如果孩子打了架,中国的父母,首先会赶快制止,因为中国家庭和中国的教育认为“打架不是好孩子”。家庭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打,或是孩子被打伤,在打架现场,肇事孩子的双方父母就会身不由己的“参战”。因为,家长教育孩子的底线是“容忍是有限度的”,“挨打,打不过对方,有失尊严,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将来如何在社会立足?”事后,被打孩子的家长往往会找到学校,去评理,去要求老师严厉惩处打人的孩子。打人一方的家长,或者说打架占了便宜的一方,往往沾沾自喜,偷偷在家里表扬孩子,因为他的孩子没吃亏,有些家长就是这样公然教唆孩子的。中国的家长多数怕自己孩子吃亏,也有怕打坏别人的。像申先生的父母那样,明明知道那所学校是个“火坑”,反而偏偏把孩子往那里送,让孩子挨打受罪,这简直不可思议。

美国的家长看到孩子打架,会在一旁袖手旁观。我的弟弟在美国工作,移居加拿大,他的孩子也曾挨了打,他对孩子说:“挨打了?打他!”我弟弟回京探家,谈起孩子打架的事情,他说:“你应该这样教育孩子:谁打了你,你就打谁”。“这不成了打群架、教唆犯了吗?不行,绝对不行。”我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西方国家的老师遇到孩子打架,也常常在一旁仔细观察,除了有危险,一般不加制止。事后,才找学生谈话,分析打架的得失利弊。如果孩子打了架,只要事后跟老师汇报了,就算完了。如果打架后没有汇报,即使挨了打,有理,也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对于孩子打架,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认为打架是一场武力争斗,担心自己的孩子或是他人的孩子受到伤害,美国的家长和老师认为打架,打个痛快,只要不出事,它是锻炼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将来面对复杂社会事物能力的一种机会;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是作为仲裁者、“法官”的姿态出现,美国的家长和教师则作为“导师”的姿态出现;中国家庭处理孩子打架的思想基于数千来孔子的“和为贵”的儒家理念,美国家长或是袖手旁观,或是“教唆”孩子“返打”,是基于突出维护个人利益,争得和保障个人的权益不能受到任何伤害的观点;中国的家庭认为为求和,即使自己委曲也要求全,美国人认为只有个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尊重,社会才能和谐,人人才能平等。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西方家庭教育有很大差异,各有优劣,笔者只是想让教育世界化,各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编辑点评:由于经济、科技、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同,更由于地域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家庭教育有极大的差别。刊发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让我国的教师、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多地了解这种差别,以便取长补短,洋为中用。

标签:;  ;  ;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比较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