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WTO中国农产品的外贸优势与战略选择_农产品论文

面对WTO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及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农产品论文,优势论文,外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一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迅速发展。198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为105.9亿美元,1998年已达到262亿美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为5.1%;其中进口由62.2亿美元增至118.8亿美元,增长0.91倍,年均增长率为3.6%;出口由43.7亿美元增至143.2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长率为6.8%。

尽管改革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程度的发展,但相对于80年代而言,90年代以来农产品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1980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7.8%,1990年下降至14.9%,1998年为进一步下降为8.1%。与此同时,农产品作为中国外汇主要提供部门的地位也显著下降了。从表1的资料可以看出,1990年,农产品净出口占中国全部产品净出口的比重为30.6%,1994年曾高达131.5%(注:主要原因在于1994年中国农产品净出口额为70.9亿美元,而全部产品净出口额仅为9.8亿美元,即当年非农产品出现了贸易逆差。),但在1998年已下降到为5.6%。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挑战已迫在眉睫。在有6亿以上的农民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活动以获得很低收入的国家,中国的农业发展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至少在中国城市化步伐还未能加快,在中国当前1.4亿农业富余劳动力还无法转移的情况下,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农业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仍是发挥中国农业优势的基本保障之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农产品在90年代以来的贸易顺差逐渐减少(主要是自1994年之后),但并非所有的农产品都已失去对外贸易比较优势,有些农产品的外贸优势正在加强。因此,深入分析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疑是入世后的中国农业制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

二、实证分析方法

根据贸易理论,世界贸易格局由各贸易国所销售商品的相对成本决定,而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是影响该成本的最为基本的决定因素。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相对充裕,则该国倾向于出口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贸易理论指出,存在两种类型的国际贸易。在具有相似的禀赋和技术的发达工业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更为普遍,而具有不同要素禀赋和技术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则通常是产业间贸易。

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C[,i]=(X[,i]-M[,i])/(X[,i]+M[,i])

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C[,i]>0.8,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表1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状况(亿美元,%)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全部商品进出口贸易农产品占总进农产品净出口占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净出口 出口的比重 总净出口的比重

总额总额

总额总额总额

总额

1980 105.9

43.70 62.20 -18.5

381.4

181.2 200.2

-19.0 27.8 97.5

1985 105.1

62.20 42.90

19.3

696.0

273.5 422.5 -149.0 15.1-13.0

1990 171.6

99.20 72.40

26.8 1154.4

620.9 533.587.5 14.9 30.6

1991 177.3 107.30 70.00

37.3 1356.3

718.4 637.980.5 13.1 46.3

1992 179.3 117.20 62.10

55.1 1655.3

849.4 805.943.6 10.8126.5

1993 168.9 120.60 48.30

72.3 1957.0

917.4 1039.6 -122.2 8.6-59.2

1994 231.3 151.10 80.20

70.9 2366.2 1210.1 1156.153.9 9.8131.5

1995 286.7 157.40 129.30

28.1 2808.6 1487.8 1320.8

167.0 10.2 16.8

1996 261.5 142.90 118.60

24.3 2898.8 1510.5 1388.3

122.2 9.0 19.9

1997 271.6 148.50 123.10

25.4 3251.6 1827.9 1423.7

404.2 8.4 6.3

1998 262.0 143.20 118.80

24.4 3239.2 1837.6 1401.7

435.9 8.1 5.6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总署《海关统计年鉴》(1981-1998)资料整理(按SITC农产品统计定义)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显然,B[,i]的数值在0-1之间,B[,i]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然,某国内产品类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否发达,还应同时考察产业或产品类的进出口在该国总产品进出口中的比例是否较高。

三、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与产业内贸易状况的实证分析

(一)农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表2列出了1992-1998年间中国5大类19小类主要农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从该5大类农产品看,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是趋于下降的,其中,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一直处于较大程度的比较劣势;农产品纺织原料类也基本处于比较劣势;植物产品总体上也是低比较优势的产品。尽管食品、饮料、酒、醋、烟草及其代用制品这类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在90年代中期前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1995年之后其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而成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在表中列出的5大类农产品中,只有活动物、动物产品是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即使在1998年,其外贸竞争力指数仍有0.57,即该类产品的净出口占其总进出口贸易额的57%。

为了深入分析中国各细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我们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1与-0.8之间、-0.8与-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1.高比较优势产品。表2的资料表明,1992-1998年间,在19类农产品中,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4类:“食用蔬菜、根及块茎”,“咖啡、茶及调味香料”,“鱼肉、甲壳、软体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制品”以及“蔬菜、水果及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这4类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几乎均在0.9以上,而且后三类国际竞争力指数有逐渐变大的倾向。而且,这4类产品基本属于适合我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们在1992-1998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为27.3%,1998年为29.7%。这说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现阶段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农产品。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5、1997、1999年)资料整理计算

2.较高比较优势产品。90年代以来,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5类:“活动物”、“肉及食用杂碎”、“谷物、粮食粉、淀粉及乳制品”、“饮料、酒及醋”以及“蚕丝”。这5类农产品中,“活动物”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最强,其外贸竞争力指数在1992-1994年间在0.9以上,1995-1997年在0.8以上,只是1998年降到0.782。“肉及食用杂碎”以及“饮料、酒及醋”的外贸竞争力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谷物、粮食粉、淀粉及乳制品”的外贸易竞争力则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后者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在1995年升到0.8以上,1998年又上升到0.892。“蚕丝”的外贸竞争力基本保持稳定。同样地,这5类产品也属于劳动密集集产品,1992-1998年的年均出口额占农产品年均总出口额的12.9%,1998年为13.8%。应当指出的是,“活动物”与“肉及其食用杂碎”已经遇到较强的国际竞争和非关税壁垒,如近年来由于卫生、检疫等问题欧盟对中国畜禽产品有过较长时期的禁运等等,这些均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中国相关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低比较优势产品。中国最稳定的低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主要是“乳品、蛋品、天然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和“其他植物纺织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1992-1998年间,前者外贸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为0.406,后者为0.362。这两类产品在现阶段属于国内产量较小,进出口量不大的农产品,前者在总的农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年均为0.9%;在总的农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年均为0.6%;后者的出口与进口年均比重分别为2.3%与1.8%。

4.较高比较劣势产品。表2的资料显示出,“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是中国的较高比较劣势农产品。这类产品相对于其他农产品更大程度上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国内对动植物油、脂的分解与精炼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因此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国内对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品的食用消费量较大,它也属于产业内贸易较高的产品。该类产品在1992-1998年间年均出口额占农产品年均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2.7%,1998年为2.2%。

5.低比较劣势产品。“谷物”及“食糖”、“棉花”以及“羊毛,动物毛类产品”是中国当前的低比较劣势产品。1992-1998年“谷物”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的年均值为-0.154,“羊毛,动物毛类产品”为-0.276,“棉花”为0.096,“食糖”为0.015。“谷物”是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属于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相对于美国等土地丰富的国家来说,其比较劣势显而易见。同样地,谷物贸易又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中国出口与进口的谷物往往属于不同种类型的谷物产品,如中国近年来主要出口大米而进口小麦。1992-1998年,“谷物”年均出口占农产品年均出口额的6%,年均进口占农产品年均进口额的15%。与“谷物”相仿,“棉花”也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比较劣势较为明显。同时“棉花”又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品,1992-1998年,“棉花”年均出口占农产品年均出口额的17%,年均进口占农产品年均进口额的24%。“食糖”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种植的甘蔗与甜菜,后者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因此由于土地要素的稀缺,使得“食糖”的生产也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价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羊毛,动物毛类产品”在割剪、加工方面具有劳动密集型,但中国的羊类等产毛类动物,是以土地及土地上的牧草资源密集为生存基础的。在中国土地稀少、牧草资源退化的大环境下,“羊毛,动物毛类产品”的比较劣势也日益显现。

6.从比较优势向比较劣势转化类产品。从表2的资料看,“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及饲料”是典型的从比较优势向比较劣势转化的农产品。1992年,其外贸竞争力指数值为0.76,1998年已降到-0.28。1992-1998年间,该类农产品的出口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比重的年均值为5.4%,1998年为4.1%;进口占全部农产品进口比重的年均值为4.3%,1998年为12%。

总之,按照比较静态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呈现出下列倾向:第一,进出口产品中比较优势产品(竞争力指数大于0.5者)种类多,共计9类,在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1992-1998年的年均出口份额为36.5%;而比较劣势产品(竞争力指数小于0.5者)种类少,只有1类,并且比重也小,其年均进口额占全部农产品年均进口额的13.5%。第二,中国具有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竞争力指数大于0.8者)种类相对不多,共计4类,但在出口中的比重却不小,1992-1998年的年均出口份额为21.2%;这说明其他5类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年均出口比重仅为15.3%。第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禀状况基本相适应。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仍是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第四,大多属于土地、资源密集型或相对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在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应以进口来补充中国的国内需求缺口为宜,过分强调贸易平衡或国内自给是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过高经济代价。第五,中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农产品比较优势强化与某些农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咖啡、茶及调味香料”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及饲料”以及“谷物”、“棉花”、“活动物”则显示出了稳定的比较优势减弱趋势。

(二)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表3列出了中国5大类、19小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1998年的变动情况。通过该指数的纵向及横向比较,可以考察中国各类农产品农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高低,以及特定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中国“农产品纺织原料”的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而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其中,“羊毛类”、“棉花”及“其他植物纤维类”均是如此,只有“蚕丝”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低。事实上,在农产品纺织原料的进出口上,1992-1998年的年均出口额占农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29%,其中,除“蚕丝”外的其他3类纺织原料的出口比重为23.7%,仅棉花就高达17%;同样地,农产品纺织原料进口占农产品总进口的比重为40.8%,其中除“蚕丝”外的其他3类产品的比重为39.3%,棉花为24.6%。

除“农产品纺织原料”外,“植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也是比较发达的,1992-1998年间,该类农产品出口的年均值占同期中国农产品总出口年均值的比重为25.4%,占总进口年均值的比重为22.7%。从该大类农产品的细分类别看,“食用水果”的产业内贸易稳步上升,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0.25上升到1998年的0.71;与水果相似的是“含油籽仁及果实、稻草秸杆及饲料”类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是稳步上升的。但从这两类农产品进出口的比重看,它们在中国农产品进出口中的地位并不高,1992-1998年的出口比重分别为0.2%与0.5%,进口比重分别为0.1%与0.4%。除1995、1996年这两个年份外,“谷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相当高的。同时,还由于谷物在1992-1998年间的年均出口与进口占农产品总出口与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5.9%与15.3%,说明中国谷物的产业内贸易比较发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1995、1997、1999年)资料整理计算

“食品、饮料、酒、醋、烟草”这类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其产业内贸易呈稳步上升趋势,指数由1992年的0.498上升至1998年的0.626。其中尤其以近年来的“糖与糖食”类产品最为明显。“蔬菜、水果等植物类加工品”以及“饮料、酒、醋”类产品,也呈现出产业内贸易上升的趋势。但“肉类与水产类加工品”以及“谷物、乳类加工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有下降趋势。

“动植物油脂”类产品近年来由于国内生产波动幅度较大,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的幅度也较大,当中国油脂类产品(尤其是植物油)生产下降时,国外油脂类产品便大量进入中国,这在90年代中期以来表现得最为明显。

“活动物与动物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呈稳步上升趋势,表现为中国主要出口活动物而进口动物杂碎。同时,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动物产品的卫生检疫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中国传统的分散养殖方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动物产品的出口也遇到了来自泰国等地动物产品出口的竞争。因此,在中国活动物与动物产品出口的同时,近年来该类产品的进口增速也是相当明显的。1992-1998年,中国活动物的出口年均增速为-1.3%,而进口年均增速则为18%。

总之,中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说明中国农业总体上正在失去昔日的外贸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农产品上,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一样也享受到了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另外,中国在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中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9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已逐渐从土地密集型转向劳动密集型 这一点适合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及相关资源(如牧草)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说明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产品出口已逐步趋于符合比较优势法则,且这一趋势正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加入WTO需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 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农业总体外贸竞争优势下降的同时,部分农产品的外贸比较优势正逐渐增强。应该说,这种增强是在中国更趋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并充分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加入WTO后发展农业的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旦中国加入WTO,中国外贸比较劣势的农产品的进口就要增加,但同时中国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也会增加。在中国当前仍占出口额64%的农产品具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中国加入WTO后对农业的冲击。

(三)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应注重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加入WTO后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应充分适应这一农业发展的根本变化趋势。为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品种与质量,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中国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谷物、油籽、棉花这类以土地密集为特征的大宗农产品,在保证安全供给的基本条件下,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畜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烟草及其相关加工品,应积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增强外贸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四)实施农业比较优势战略应重视产业内贸易发展,并动态规划农业产业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分析,必须结合静态比较优势动态规划农业产业的长远发展,因为当前的比较优势不一定就是未来的比较优势。中国加入WTO后,以农产品加工品为龙头的部分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将会有较大程度的发展,而这类产品往往属于具有高附加价值,发展潜力大的农产品,我们应充分利用产业内贸易扩展的条件,积极学习贸易伙伴在工艺创新、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点,扩展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链条,并以此成为促进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途径之一。

标签:;  ;  ;  ;  ;  ;  

面对WTO中国农产品的外贸优势与战略选择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