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构建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构建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探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机制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5-0082-04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由于具有传统经济无法比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及生态效益,当今世界,不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强国还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形式。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应尽早制定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构良性的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机制,通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一、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及特征

发展循环经济,社会机制建构是基础。但是,只有深刻认识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把握了其运行特征后,才能科学地建构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

与传统经济系统的运行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特征,突出地体现在“循环”上。传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强度、GDP增加与环境负荷增大在速率上成正比,形成典型的“三高一低”,即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利用,其路径是“资源—产品与用品—废弃物”。和传统经济不同,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和规律要求,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形成典型的“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其路径是“资源—产品与用品—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点”、“四个循环”和“三个原则”。

1.五个基本点

(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2)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它根据循环经济的思想设计生产过程,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生态工业园是实现生态工业和工业生态学的重要途径,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对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3)持续农业。持续农业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形式,是既能实现增产又能保护环境的21世纪的农业。(4)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观,要求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健康、安全,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5)废物处理。循环经济认为“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主张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管住人们乱扔垃圾,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用循环经济理论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将废弃物循环利用,从而实现零排放。

2.四个循环

(1)企业内部循环。经典的清洁生产是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在这一层次上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要求企业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物料使用量、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使用量、减排有毒物质、加强物质的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提高产品的服务强度。(2)生产之间循环。循环经济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链,把不同的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一层次上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需要建立企业群落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废物的输入输出关系。(3)社会整体循环。主要是实施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即在消费过程和消费后实施物质和能源的循环。(4)物质能量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3.三个原则

(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2)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了结,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3)再循环原则。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

二、机制滞后: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1.循环经济对社会发展机制的新要求

通过对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就是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下,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处理各个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整个社会循环流动,达到平衡的一种经济运行系统。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经济体系,循环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机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要求。

(1)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表明,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和驱动力量。国外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循环经济发展好的国家,基本上靠的都是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以循环经济的先行者丹麦为例,它之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与政府的大力推动很有关系。丹麦政府为发展循环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目前已经稳定了人口规模,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包装生产线,并实现了风力发电占全国总电力的 15%。为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丹麦重建了城市运输网络,首都哥本哈根32%的运输线路由自行车取代。丹麦政府尤其重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其著名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采取以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为核心,农业、生活服务业为辅助,实现了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在园区内,由于对热能进行多级利用,以一个企业的废物作为另一企业的原料,其污染物的排放大大地少于一般的工业园区,接近零排放的理想目标。

(2)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靠企业去完成。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循环经济永远只能是一种美好的设想。然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以赢利最大化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则是以社会的宏观整体效益为目的,这显然与企业自身的微观利益有不一致的地方。发展循环经济必然要影响到企业的自身利益获得。为什么许多企业不愿意从事循环经济的生产呢?其症结就在于涉及到的企业赢利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循环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是主要的症结。而反观循环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循环经济的生产不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也得到了企业界的积极响应。企业不仅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自己的责任,而且还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从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耐用的乙烯产品。

(3)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公众的热情支持。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与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由于循环型社会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密不可分,因此提升公众意识对于建立一个循环型社会非常重要。循环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公民个人与非政府组织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2.中国社会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循环经济对社会发展机制的这种新的要求,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机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家相比,机制滞后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推动机制紊乱。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甚至是消极的;环保部门是比较积极、比较努力,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比较松懈。所以,尽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不大,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一个薄弱的环节。

(2)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亟待加强。一是企业内在动力缺失,缺乏对循环经济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企业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

(3)社会动员机制单一。其一,中国公民由于信息机制不畅通,很难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其二,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

从循环经济的运作机理出发,立足于解决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建构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

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基本含义是: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主体。为解决市场缺陷,政府应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规范循环经济,保障可持续发展。

(1)科学制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我国人口、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巨大的国情,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全国一盘棋的特点,对全国经济发展布局进行大规模统一规划,对各地区在全国发展过程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生态脆弱区域限制发展;对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较强、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发展;防止落后区域以赶超为目标盲目发展。

(2)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健全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各类经济计划、国土计划、城市规划以及城乡建设的各个层面。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佣金制度等,从生产到消费各个领域,倡导新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3)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循环经济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加快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部门合作。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扭转部门之间相推诿不合作甚至制肘的状况,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当前这项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国家到企业都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

(5)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2.建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最终要靠做大做强环保产业来实现。怎样做大做强环保产业呢?按照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完全依靠市场作为配置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主体去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行的。循环经济的实施应当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但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建立一整套利益驱动与激励机制。惟其如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才有可能。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动互补、共生共利的关系。

(2)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单位达到保本或者赢利水平,这样既可以吸引国内外资金和技术,保证其良性发展,也可以促使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减少排污,提高社会产品的循环率。

(3)对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新兴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树立模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

3.建立职责分明的三级社会参与机制

从主体的视阈审视,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经济形态。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营造。

(1)规范政府参与职责。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责包括: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必要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引导、激励企业和社会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制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明确产权、加大投入、强化监督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调控价格、政府采购和信息发布等手段,促进企业发展清洁生产。

(2)明确企业参与职责。企业参与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宣传教育和引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企业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总体的创新、开发和经营战略中,自觉地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施清洁生产,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的消费和市场行为,结合科技界开展科学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二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行政和法律规范的办法使企业明确发展循环经济是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3)增强公众参与责任意识。在循环经济的社会发展机制建构中,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使公众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树立与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使全社会各行各业、各个社区、千家万户之间形成能量和物流的多层次交换网络,走上社会整体良性循环的轨道,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循环型社会。

标签:;  ;  ;  ;  ;  ;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机制构建探讨_清洁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