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人才危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才论文,危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关调查显示,中国高级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企业拥有人才的市场经济格局还未形成,现代企业拥有尖端高技术人才的现象还极不普遍……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将有半数以上的高级人才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21世纪是人才之争”,中国高科技“生产力”将受到严重挑战。
高级人才资源短缺
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级人才已出现断档,人才资源也面临着严重短缺的威胁。据中国国家人事部与相关人才研究所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高级人才资源,大专以上学历者127.8万人, 占高级人才资源总量的87.63%,而这一比率却比1980年的93.88%低了6.25个百分点。据1998年中国教育部对部属高校博士生导师年龄结构进行的分析看,年龄超过56岁以上的占88%,其中北京大学400多名博士导师的年龄超过了62岁, 中国科学院在首都高校的29名院士中,年龄普遍超过了70岁,中国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为65岁,中国高级专业人才,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41.38%。而据新近中国老龄委调查报告显示,到2000年中国将有42%以上的高级职称人才退休。这份报告还显示,中国100 多万高级职称的人才中,45岁以下的占6.3%,35岁以下的仅占1.1%。高级人才出成果有其最佳的年龄期,文学领域45岁是最佳的年龄期,社会哲学领域40岁是思想开始成熟、思维最活跃的年龄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以上这些领域人才绝对量和相对比例都将跌至新中国50年来的最低点。
再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四十个城市近5000名15岁~75岁的居民中,受过小学教育的平均睡眠时间最长,为8小时45分;具有双学历、硕士、 博士学历的人睡眠时间最短为8小时18分。学历越高的人,工作时间越长。与此相关, 上海市最近决定:高级人才延迟退休。高科技人才超期“服役”,使这些人生命严重“透支”。
根据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论断,中国至下世纪20年代期间,因尖端学科、重点学科、应用学科的带头人的急剧减少,而将失去原来一些在世界领先的一些领域。
人才使用进怪圈
从1999年春中国人才市场新一轮“双向选择”中发现:用人单位胃口大大提高,要求文秘、推销等专业岗位必须在本科以上,而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据统计,全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每百人不到5人,与西方国家是天壤之别,人才市场短缺本是必然,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从中国人才市场“成交量”分析,主要是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口,造成某些专业人才过剩,形成局部供过于求的人才市场积压;其次新毕业的专业人才,择业期望值偏高,不愿去基层,一味追求高薪舒适的就业环境,形成一些岗位像独木桥“百里挑一”;再有人才使用的价值规律也未实现,一般岗位委屈高学历者举不胜举。高级人才的“屈就”使用,使原本适合该岗位的人才余出,由于价格差不大再加上攀比心理,谁还愿意用低一些的人才呢?相反,中国急需人才,嗷嗷待哺的中小城市,农村,因为环境的制约,不仅缺乏吸纳人才的激励机制,甚至也无法留住人才,年复一年,加上几年来高校就业市场的低迷积累,中国人才市场既是高消费,又是高浪费,还有大量的人才积压和严重的人才匮乏。中国高校人才就业,呈两头大态势,一头是:千人万人留北京,上海及各大城市也可屈就;另一头是:千军万马下特区,不在京城就下穗深。
例如,广州市今年在10182用人岗位中,有8148 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占需求人才总量的80%以上,却有近四万人竞争这些岗位;佛山市人才交流会上,原计划现场录用1600个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却有来自东南西北的万名学子人山人海般的涌人这个人才集市,结果挑“花”了眼,只有25%左右的人达成初步“成交”的意向,而当场拍板录用的“人才”才12名;顺德市总共才有1000多个岗位需要招聘,而开春的人才招聘会竟有25000人次入市;中山市提供就业机会有4000多个, 见面应聘者也突破万人;日前在珠海人才交流会上,来自全国的15000 名大中专毕业生竞聘1650个岗位。而深圳、南海等城市,大量吸纳本科生及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不鲜见,一些本科生、研究生“高历低就”也成为平平常常。
“精英”出国回头寥寥
自1978年~1998年,中国累计派出留学生超过316000人。回国服务的只有近10万人,有三分之二的中国“学子”未回“故国”,其中有近10万人留在了美国,中国出国、回国留学人员是4.7比1,这是中国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统计数字。1998年,中国出国留学生首次突破两万人,达到23000人。
中国外出留学生主要有三种形式,自费生占外出总数的50%以上,其次是国家和单位委派留学生分别占30%和18%。国家和单位派送出国留学生,回国率也只有70%,而自费出国留学生有96%的人留在了国外。北京大学,仅1998年自费出国留学生就有600多人, 分别占该校物理、化学、生物本科毕业的50%、35%、32%,几乎是当年40%的三系本科毕业生出了国,被戏称作“为外国办的中国大学”。与此相关的是,美国在世界领先的尖端科技领域里,华裔科学家超过2/3的比例,成为美国高科技领域的中坚,也成为世界科技领域里最具活力的一支华人高科技大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尖端科技人才却出现十分严重的断代性匮乏。中国科学院在首都高校的29名院士中,年龄普遍超过了70岁,中国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为65岁。“21世纪人才人之争”,美国在争夺“人才战”上占了先机。而中国目前的尖端学科人才,大多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自己培养又经出国深造,回国后成为中国科技、学科的领头人。全世界的所有发达国家,第一掠夺性招揽“人才”的绝招是“移民”引才。据了解,新中国成立50年来,几乎从没有“移民”引进国外“人才”的先例,而中国国内的大批尖端人才、青年人才却被合法、非法大量移民;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移民政策严重缺乏,只是单方向应付外国吸纳中国人才,而没有中国吸纳外国移民人才的对策;包括中国国内的省际、地级“人才”移民,也是困难重重,实施艰难。世界第一通行的“移民”吸纳高级人才、“移民”吸纳资本,在中国目前尚难实施,这意味着这些“高人才”“高资本”要在别国登陆。“高级人才”是没有国界的,只要哪里能提供更好的环境,“高级人才”就会流向哪里,这是市场经济必然结果,也是20世纪全世界对尖端人才所实施的第一战略。
人才匮乏根源何在
中国高级人才两级分化,青黄不接是不争的事实。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把青年人比作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并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而中国今天的“太阳”——青年人才的相当一部分,有100 多万在“三资”企业承担中层以上的技术、管理工作,间接在为国外企业长期服务。同时,在国家的高等院校,“三资”企业、外国公司还争先恐后地渗透在中国人才源头,以设立大量“奖学金”换取“优先用人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家级30所左右的一流高校,全部都设有外资企业的奖学金,其中又有一半受外资公司的资金左右,影响其学生的分配,如清华大学设立的近100种奖学金中,外资公司的占一半, 且数额巨大;北京大学的400多万元的奖学金,外资公司占300多万元。外资企业设立的这些高额的奖学金,不是白送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优先使用高校的高材生。这对中国国家的研究机构、政府、国有企业用人构成强大的威胁。
这种“希望工程”,无疑将使中国高级人才的后继乏人雪上加霜。一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每年二万多人出国。近3/4不归;另一是留在国内的一流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又有近1/3的去了外资企业,“科技兴国”的历史大任由谁来完成?21世纪已经走到了我们面前,当中国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企业、高科技领域的决策者们,又有多少精力去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