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学概论_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科学概论_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科学学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在我国,经济科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拥有800 多门分支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世纪之交、千年之交之际,有必要对这一庞大学科体系从整体上进行系统回顾、清理和审视;其研究对象,或者说着眼点应放在何谓经济科学,经济科学的来龙去脉,经济科学的学科分类,经济科学所独有的社会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等问题上,目的是建立经济科学学;要建立这一新学科,就要相应研究该学科的方法论,它既包括普适的方法论,又具独有的方法。

一 创建经济科学学的必要性

经济科学长期以来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一直是世界性的“显学”。著名学者于光远在1985年就呼吁过:“经济科学研究应该受到特别鼓励”〔1〕。而非“显学”的文学、历史、 哲学等许多社会科学都已有了自己成熟的学科学——文艺学、历史学、哲学学,经济科学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实为一大憾事。好在最近我国已经把“经济哲学”列入了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人系统地研究经济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没有人就整个经济科学这一大学科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审视。在目前“经济哲学”讨论中的两种主要观点,均如此〔2〕。因此,探讨这一问题, 无疑有助于推动目前的“经济哲学”讨论。这一探讨的结果,也一定可以形成一门新学科——“经济科学学”。

二 经济科学学的研究对象

犹如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样,经济科学学是研究经济科学的,而要研究经济科学,不得不涉及经济科学的内涵界定,经济科学的源流、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经济科学的学科分类,经济科学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就构成了经济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搞清了这些问题,就找到了经济科学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一)经济科学内涵的界定

这里我们是把经济科学作为一个范畴来研究的。经济科学是各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的总称,它是一系列具体的经济科学学科的有机统一体。它不是指人们通常理解的一门门学科的机械相加,而是经济学诸分支学科研究对象、具体特点的内在联系,它们构成一个经济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门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共同性互相联系着,又以它们各自所研究的具体经济问题的差异性和提供的相应经济学知识的不同而相互区别着;同时,它们还以角度的不同,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使命中相互依托和补充。

经济科学与政治经济学是不同的,虽然各自有时都简称“经济学”。经济科学的概念晚于政治经济学,因为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最早成熟的一门学科。同时,现在政治经济学又是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科学所研究的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济科学的其他诸学科均是继政治经济学之后产生的,因此,经济科学还包括生产力诸要素之间及每个要素内部非生产关系意义上的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在其内在的、依靠其自身增殖与更新的功能实现其量的增长和质的飞跃过程中,劳动者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如调整劳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加强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运用科学技术的成果进行自我改造等。而劳动者之所以有从事上述活动的积极性,就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生产力内部的自我组织过程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存在着经济关系。另外,这里的经济关系还应包括非生产领域的经济关系。因为除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社会上还存在着非物质生产领域,如教育领域、科学研究领域、国防领域等。这些领域本身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资料,但它们又都是经济活动的外延组成部分,也体现着经济关系,包含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关系之中。

总之,经济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运动规律,即研究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生产力运动规律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经济关系及三者内在联系和区别的科学。

(二)经济科学的源流、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1.经济科学的源流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经济科学,实际上发端于欧洲。因此,考察经济科学的起源,不得不先从欧洲、特别是古希腊溯起。我们知道,经济科学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理论反映,是人类智慧在经济领域的知识凝结。经济科学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已经有了萌芽,色诺芬(Xenophon)的《经济论》(ακοsυομs)是当时人类在这一领域里探索的集大成著作,它实质上是奴隶主经济学。ακοsυομs一词是由ακοs和υ-ομs 两个词构成的,前者是“家”的意思,后者是“管理”的意思,这两个词复合起来就是家庭管理,现代英语中的economy(经济)、ec-onomics(经济学)就是来源于ακοsυομs 这一希腊语的。我国近代学者严复在解释英语这一名词时说,“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主始于治家”〔3〕。在古希腊奴隶社会里, 生产是以奴隶主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实体单位,所以它就成了当时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那时的经济学只是研究奴隶主如何经营管理好自己家庭的生产,研究有关奴隶主家庭的经济管理问题的。这反映了家庭私有制形式曾是奴隶主经济的特征。色诺芬主张,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它要研究主人在管理家务和财产中如何变得精明,成为优秀的管理者。无疑,色诺芬的《经济论》是今天经济科学的发端。稍后的古希腊奴隶主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 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 他认为家庭管理(经济)一是研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的技术。它包括在政治学中,政治学则是研究整个城市国家和社会制度问题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说法,在西欧流传很广,沿用了2000多年。所以,17世纪以前,西欧的学者们都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奴隶主的家庭经济和封建庄园经济的。凡是超出奴隶主和封建主私人经济之外的经济问题,如商业、货币流通、财政问题等,都纳入到政治学或伦理学之中去了。

到了西欧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他们认为,经济学应着眼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关系,以“家庭管理”为内容的经济学,不能概括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随即他们创造了一些名词,如“国民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政治经济学”,它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来田(Antoine de Montchrestien)在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首先提出的。 在拉丁语系里,“政治”(如法语Po-litique,英语Politics等)一词有“国家的”、“社会的”、 “城市的”等含义。蒙克来田之所以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是为了说明他研究的问题与以前传统的经济学不同,不像色诺芬等那样,只研究家务管理,而是强调经济学要研究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在当时,就是要研究论述一般的由专制君主统治的民族主义国家经济。其着意在于区别家庭管理与国家管理。在17世纪出现“政治经济学”这一复合名时,正是经济思想与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逐渐分离开来,形成一个独称立的科学研究领域的时期。它的出现顺应了这一要求,它的论述范围包括了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两大部分内容。这里的“政治”与今天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正如斯图亚特(James Denhem Steuart)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年)一书中所说:“政治经济学之于一个国家,就像经济学之于一个家庭”,只是在更大范围上去研究经济学,而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学。正是由于蒙克来田创立的这一用语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重商主义思想,更能反映对象扩大了的经济学的内容,所以“政治经济学”这一用语逐渐被人们承认和使用。到1775年,法国作家、哲学家卢梭(Jean Jecques Rousseau )在《大百科全书》中发表了一篇以“政治经济学”为题的论文,他是西欧继蒙克来田之后第二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人。以后,斯图亚特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76年)中,斯密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03年)中,萨伊在其《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年)中,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中,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1819年)中,都使用过“政治经济学”这一用语。蒙克来田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导致了西欧政治经济学科学的滥觞。

蒙克来田首创了“政治经济学”一词, 但他本人及以后发展起来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此时的政治经济学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只不过是政治经济学的前史。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仅“从流通过程独立化为商业资本运动时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发,因此只抓住了假象”〔4〕。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开始的”〔5〕。也就是说:“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 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的”〔6〕。这个时期就是17 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时期。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首先由亚当·斯密创立。因为“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为某一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7〕。 这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成为一门研究一般经济规律、包括阶级经济关系在内的科学。由于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还不十分尖锐,所以这期间的政治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经济关系。这一期间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称之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学就等于经济科学的全部,经济科学还没有分支,在经济科学领域里,政治经济学独霸天下。

可是,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包含了许多非科学、庸俗的成分。18世纪70年代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非科学的庸俗的成分,随着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被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展成为“庸俗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加上“政治”二字,带有了政治色彩,这样就使人们觉得政治经济学只代表了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了掩盖阶级矛盾,他们主张取消“政治经济学”一词,而用“经济学”一词代替。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杰文斯(Wilim stanley Jevons)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一书的再版序言中,就有这种观点,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出版了《经济学原理》(1890年), 改变了长期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的情况。以后,在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中,“经济学”这一名称就逐渐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集大成是《资本论》,它的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真正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里,也经常同时使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他们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没有作什么区分。

直到19世纪马克思的时代,由于这期间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由工场手工业发展到了机器大工业。经济科学领域里开始有了分支。如产生了“商业经济学”、“会计学”、“货币学”、“人口经济学”等十几门学科〔8〕。不过, 这时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完全与政治经济学脱离关系真正独立门户,它们都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将它们统称为“经济科学”〔9〕。 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近100年的时间里,经济科学由一门发展到了十几门。在马克思之后 的近100年里,又接连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 旧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亚非拉各国纷纷独立,资本主义经济被迫调整;苏联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两种经济制度的不同,所面临的经济问题不同;“二战”以后,苏美两极军事严重对峙,军备竞赛加剧,军费开支迅猛增加;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工业带来的负效应日益明显;社会主义国家遇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从而纷纷寻找出路,进行改革;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的大变动;经济区域化的日益增强等等。这些关系全球的大事件都发生在本世纪里,并且许多发生在近几十年里。客观现实对人们提出的经济问题特别集中、特别纷繁,这也为经济科学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而造成了经济科学的急剧分化,从而产生了层次众多、类别各异的经济科学学科。经济科学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角落,导致经济科学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800 多门分支学科的庞大经济科学家族。

像其他大部分学科一样,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科学也是从近代即19世纪末开始由欧美日等国传入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才逐渐传入的。不可否认,这之前在我国也有大量的经济科学思想,但都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即使目前在我国经济学界已存在的诸如各代的“中国经济史”、“中国财政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也均是西方经济科学传入以后,以现代经济学来审视中国典籍之后,在近现代才系统整理出来的。这无疑在世界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了经济科学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经济科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如下规律:首先,经济科学的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每一次经济科学的发展和分化,都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或社会生产关系的大变动为前提的。例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经济学”,封建社会的“封建庄园经济学”,资本主义时代的“重农主义经济学”等等。其次,经济科学的发展走的是由掺杂、附属在其他学科里,到从其他学科里分离、独立出来,外延和内涵比较清晰、屹立于众学科之林的过程,以至于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第三,经济科学由综合到分化,由分化到综合,不断处在这一运动过程中,由初期的一门“政治经济学”,发展到如今的800多门学科。 这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谋取经济利益分不开的。第四,现代经济科学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传播、消化、吸收、本土化的过程。第五,经济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其第一门学科——政治经济学的成熟经历了2000多年;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200年的时间里,经济科学发展到了十几门学科, 学科分支涨了十几倍;其后到今天的100多年时间里又迅猛发展到了800多门分支学科,翻了几百倍。

2.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未来(特别是下世纪)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如何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在过去这100年里,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几十年里,经济科学的发展,从总体上说是外延型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各门学科纷至沓来,这是由这一时期世界形势的多变引起的。下一世纪被经济学家们称为“经济贸易”的世纪。由此决定,经济科学在外延发展上将放慢速度,从而就现有的学科有选择地在内涵方面向纵深发展。这与世界已经进入了“和平与发展”时期,并将持续下去的大趋势有关。

(2)经济科学的务实精神将加强。由于两极对立程度的缓和,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军事的和意识形态的竞争,经济科学的研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注意力将相对淡化,经济科学的务实精神将加强。由于“冷战”的结束,俄罗斯对西欧、日本的军事威胁大为减轻,导致西欧、日本对美国的向心力大大减弱,反过来欧、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更为激烈。有关资料表明,当前各国间的经济间谍活动十分猖獗,与以往相比,经济情报、经济利益更被人们看重。这一切均证明了经济科学的务实精神在加强。

(3)经济科学在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将更加注重量化。同时, 它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科学研究中,现代化手段,像电子计算机等将被普遍使用,与之相应,国内外都建立了一些“经济科学实验室”〔10〕。

(4)经济科学在趋向高深的同时,也将普及化、通俗化。 因为未来人类文明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科学知识将更加被一般人所注重,这就要求经济科学在表述上向两方面发展——高深化和通俗化。如国民经济发展和市场预测的数学模型等等由于大型计算机的介入,将日趋高深化和量化;与之相应的一般经济科学知识,由于常人都需要,这就要求将这些高深的知识通俗化,如一些股票知识、投资指南方面的知识等就是这样。

(三)关于经济科学的分类问题

经济科学的分类原则就是把这些众多的学科,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门别类地排列组合,使它们形成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人探讨过这一问题了。本世纪60年代起,前苏联经济理论界在这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我国理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80年代后期。

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卡尔·门格尔在1883年著的《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的方法的研究》一书中反对历史学派用经济史、统计史、经济政策来代替和取消理论经济学,主张把经济科学划分为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历史统计学。本世纪60年代,苏联在这方面展开了讨论,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联采用的是通常分类法,即把经济科学分为基础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到1968年,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在《经济科学体系》一书中认为经济科学应区分为三类:一般经济学科、专门(跨部门)经济学科和部门经济学科。格·波波夫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应把社会劳动活动的规律当作形成体系的因素,而体系内部分类的基础是这些规律的等级层次。所以,他把经济科学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研究主要经济规律的基础学科;二是研究主要规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活动方法规律的应用学科,这种活动有自己的规律,就是在实践中利用已知规律的那些规律,这就把跨部门的和部门的经济学科合在一起了,从而又分出了应用学科和管理学科。艾·克蕾拉提赫则认为,研究作为统一知识体系的经济科学的分类,是从这门科学的内部结构的多方面性出发的。它至少可分为五个方面:对象方面、客体方面、职能方面、工具方面、跨学科方面。第一,必须强调经济科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统一性。第二,这门科学的各组成部分都关系到客观社会经济体系的结构,而对于社会经济体系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以便弄清楚它们的发展规律及这些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三,不必用一个标准对学科进行分类,这就可以更放手、更灵活地考察经济科学的内部结构。还有的苏联学者认为经济科学、特别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科学是一个多学科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治经济学占主导地位,是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另外,有的还认为经济科学学科体系作为科学知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方面):一般经济学科,部门经济学科,经济管理学科。

这一方面的探索,在我国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先后出现了“两分法”(基础学科和技术学科)、“三分法”(基础学科、具体学科和应用学科)、“四分法”(概论学科、部门学科、应用学科和边缘学科)、学科来源分类法、十分法、四层次分类法、学科体系分类法、学科特点分类法、方法论分类法和范围分类法等等。

在学科分类问题上,我们有以下看法。第一,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它的合理成分,同时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到目前为止的任何一种观点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都只是站在特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结果。比如技术学科、具体学科、部门学科、应用学科和边缘学科等就很难完全区分开来,一种学科很可能既属这种学科,同时又属其他一种甚至多种学科,像图书馆经济学,既是技术经济学,又是部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同时还是具体经济学。由此看来,学科的划分只能是相对的,用不同的标准来划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第二,这种划分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基本指导方法。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划分,在学科划分时,力争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经济科学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理论概括,经济科学的发展、经济科学学科的衍生是经济活动扩张的结果。所以,在经济科学学科分类的研究中,应注重现实经济生活的领域划分,并以此作为学科分类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不断扩展和发展的过程,由此决定经济科学的衍生和分化也是必然的,只是不同时期发展得快慢不同而已。因此,经济科学学科类别的划分也只能是历史的、相对的、辩证的。绝对的划分标准很可能是不存在的,这也可以说是划分学科类别的一条历史唯物主义标准和线索。

三 经济科学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科学学是一门学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庞大学科群体,并且这个群体正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探讨建立经济科学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繁荣我国的经济科学,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服务。基于以上几点,我们认为,经济科学学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经济科学学研究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首先应该明确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也是经济科学学的主要方法论之一,因为在我国,各种经济学科的建立和认可均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为前提的。第三,自身反照法,就是说,经济科学不但要用来指导和检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经济的原则,即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问题,而且,经济科学学也要用“经济”的原则来考察经济科学,考察学科建设方面有无重叠现象,某门经济学科有无建立和存在的必要性问题。第四,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规范研究要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指出经济科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实证研究中要注意运用经验性归纳的方法,从而探讨经济科学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然后再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诸方法在经济科学学里是分层次的,有抽象的、宏观的,有具体的、微观的。它们之间是主与次、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经济科学学的研究方法。

注释:

〔1〕于光远:《经济科学研究应该受到特别鼓励》, 《经济研究》1985年第6期。

〔2 〕参见朱有志:《经济哲学:关于经济观和经济方法论的学问》,《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

〔3〕亚当·斯密著,严复译:《原富》,商务印书馆1931 年版,第420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76页,第37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40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181页。

〔8〕根据《资本论》第1~3 卷《本卷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索引》统计。

〔9〕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第1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9页。

〔10〕陈禹:《让经济科学走进实验室》,《光明日报》1996 年1月26日。

标签:;  ;  ;  ;  ;  ;  ;  

经济科学概论_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