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

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

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应用都可以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女性主义翻观下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 旨在突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翻译;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翻译

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地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讨论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平等地位,同时对翻译中的忠实观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讨译者主体性问题,旨在彰显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视角。

一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的历史渊源

女性主义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末的启蒙运动,最初是建立在社会性别论或社会性别差异论基础之上的自由女性主义[1]P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女性主义者开始研究男性与女性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唤醒了女性,使女性开始意识到父权制度下的不平等。女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试图打破父权制统治下所建立的社会与文化格局,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为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者认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因此她们提倡以女性的地位为基础来进行语言改革,通过语言来争取政治地位,而翻译就是语言交流的媒介并与语言密切相关。欧洲中世纪,严格禁止女性创作文学作品,然而翻译的出现使女性有机会通过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陈述政治观点,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18世纪,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翻译的舞台。

由于性别歧视,人们还习惯用隐喻来描述翻译。张伯伦(Lori Chamberlain)在其《翻译中的性别隐喻》一文中指出:译文被视为“情妇”或“不忠的恋人”;翻译行为也被比作“强奸或性”[2]P93-94。传统翻译观认为女性与翻译处于从属地位,而男性与源文本则处于统治地位。女性译者尽最大努力消除这种不公平的社会地位以及男性对语言的控制,因为只有打破不平等的地位,女性的权利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翻译等众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以来,译作从属于原作,如同父权制度下女性从属于男性。基于传统的男性—女性这对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人们将现实分解成两级,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作者—译者、原文—译文的二元对立关系。因此,译者与译文是依附于作者与原文而存在的。译者就像仆人而作者是主人,同样译者也总是从属于作者。20世纪80年代,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开始用译者身份为自己发声,为在写作领域争取自己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发展是被称为“文化转向”的部分。文化转向意味着为翻译研究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维度,为翻译研究与女性主义的结合埋下了伏笔,女性主义翻译应运而生[3]P396-497

女性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的作者—译者、原文—译文二元对立模式,将译文视为原文生命的延续,为原文的传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共生共荣[4],在对译者进行认可的同时,也激发了译者的创造性,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主义翻译观,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三)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更新的翻译学派和翻译理论应运而生。比如: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所有这些新的翻译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试图彰显译者的身份及其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随着文化翻译研究影响力日益扩大,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译者主体性的历史观与现代观

治安学虽然已经确立了学科地位,但离一门成熟的学科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俗话说得好,“先天不足后天补”。这需要学界同仁不懈努力,根据实际,深入开展实实在在的学科建设,为治安学学科的发展成熟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译者主体性界定

在传统翻译中,“忠实”一向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绝对忠实”是人们对翻译境界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向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挑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1)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境外投资倾向对于融资约束缓解较为敏感,金融机构需要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更有效的融资支持,加强企业资本运作水平,切实提高直接融资能力。具体来看,应该为年轻有活力的民营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另外,境外投资企业往往是高资本产出效率的制造业企业,重视生产技术和学习效应,因此支持性政策应侧重于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外源融资依赖度较高的行业。

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了阐述。译论家杨武能先生认为,原著和译本是作者和译者创造的客体,是其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人作为翻译的主体,在此创造性活动中处于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4]。方梦之认为,译者主体性也被称为翻译主体性,是指翻译主体(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能动地操纵原文 (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即其本质力量在翻译行为中外化的特性”[5]。用哲学的理论来解释,译者的主体性就是主观能动与客观限制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译者的主体性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扮演不同角色时所体现出来的一定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

如果成语中动词后面宾语位置上是个形容词,这里的形容词一般都用作名词。如:“取长补短”这个成语可以解释为一定要广泛吸收旁人的好的地方,用以修补自身不擅长的地方。也可以解释为通过学习同样事物中的优点来修补自身的弱点。“长”和“短”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优点”和“不足”。

(二)译者主体性的历史观

译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突出的角色并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却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传统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源文本为导向的,翻译仅仅是一种语际转换活动,而译者则是“文化的搬运工”、“一仆二主”的“仆人”,甚至是“隐形人”等等。传统的翻译观将原著至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把译者的翻译看成是机械的转换活动,从而忽视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因此,边缘化地位成为对译者地位的最佳描述。 究其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目标语语言与文化对源语语言与文化的支配使得翻译无法在本土文化的建构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译者的文化创造者的身份及其贡献难以得到认可。其次,忠实、流畅的翻译标准成为译者的束缚。著名翻译家韦努蒂曾在其《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西方译界盛行的忠实流畅的翻译标准,以及这种翻译标准导致的译者的隐身,极大地限制了译者能动性的发挥,抹杀了译者的个性,给读者留下译文即原文的假象。再次,传统的译论使译者都被一些理想标准所束缚,如严复的“信、达、雅”,钱钟书的“化境”,以及尤金·奈达的“对等”,这些都强调目标文本应与源文本具有同样的效果。因此,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都被剥夺了[6]P82。那么,译者悲惨的命运何时以及如何得以改善呢?

(三)译者主体性的现代观

原文、译者、译文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三个要素都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独将译者抽出来加以强调,有些以偏概全。译者主体性应该是实现原作—译者—译作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该以有利于翻译的成功实现为前提,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可能会导致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脱离翻译的目的。译者是人,具有主体性,这是事实;但作为翻译主体,译者主体性并非翻译的必要条件。 女性主义翻译观凸显译者主体性是女权主义者欲通过翻译手段彰显自身价值的结果。但就整个翻译体系而言,凸显译者主体性一方面割裂了翻译中的某些关系,另一方面崩解了某些张力,与翻译本身对译者主体性的定位相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女性主义翻译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女性主义译者在实践中过分强调对原文的操纵,过分张扬译者主体性,不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严重干扰了读者的阅读,导致许多女性主义译作难以为普通读者所理解。

基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的现代观认为,首先,译者是原著的读者,因此作为读者的译者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译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及其翻译目的能动地选择阅读文本并进行翻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文学作品,每个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阅读和理解的过程就是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洞察能力、审美观点等去充分理解原著。因此译者对于原著的阅读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接受中产生新观点的能动的过程。

其次,译者是原著的读者,在深刻理解了原著后再进行翻译,译者就成了原著的翻译者了。译者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并结合自己的翻译风格,将原著客观公正又不失风韵地翻译出来。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翻译策略的运用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亦或是翻译风格的展现都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例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有的译者偏向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就使用归化法翻译成“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而有的译者则偏向源语文化的传达,就用异化法翻译为“一石二鸟”。 由此可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创造性地并有选择地将其对原文的理解转换为富有遐想空间的译文,从而彰显其译者主体地位。

三 译者主体性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的体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目标就是要揭示翻译实践中的女性化过程,对通过译者性别确立译本地位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译者主体性,确立译者的主体身份。“译者主体性”的本质特点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与文化,以及审美创造性。

对译者主体性的讨论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反映了译者主体性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在这部分详细论述传统研究中以及文化转向趋势下译者的身份与地位,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译者的主体性。在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历史观与现代观之前,首先应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界定。

(一)强调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对等

各民族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翻译的终极目标——“忠实”很难实现。韦努蒂(Venuti)认为,“原文作为作者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作者个性或意图的真实拷贝,而翻译只能是拷贝的、模仿的、派生的”[8]。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源文本的权威遭到挑战与质疑,传统的忠实观被重新定义。女性主义者从翻译活动中找到了超越歧视的着力点,通过强调译者的作用、凸显译者的能动性[9]。女性主义译者将翻译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翻译应该忠实于作者与译者共同创作的“写作项目”。研究翻译“忠实”观不仅要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而且要通过研究整个翻译过程去挖掘译者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及其原因。翻译过程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对话,而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能够听到女性译者的声音并对她们的传统想法进行转化。为了达到“忠实”,女性译者采用了一些典型的翻译策略,包括补充、前言与注脚、劫持以及其他。

根据互文性的概念,所有的源文本都吸收其他的文本并把它们融入进全新的文本中,因此每一个文本或多或少都有着其他文本的特点。正如斯蒂瓦所说,“任何文本都是由一系列的引用构成的,而且是对另一种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因此我们说源文本与目标文本密切相关,译者重新解释了源文本并注入了新的想法。某种程度上译文是至关重要的,它使源文本突破了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因素的限制,遍及全世界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这种情况下,作者与译者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义。译者不再从属于作者,他们的独创性与主体性得到了认可,并取得了与作者同等的地位。

(二)采用翻译策略,重新定义翻译“忠实”观

传统翻译理论将译者和女性都归入相同行列:将原作视为强壮的男性,译作代表柔弱的女性;译者的地位低于作者,是作者的侍女[7]P1。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源文本与目标文本是不平等的,因此,译文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者的核心地位也没有得到认可。译文被认为从属于源文本,传统翻译观提倡“积极的原文被动的译文”,也就是说,源文本总是控制着目标文本,因此翻译不能够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强调它们是共生与共存的,否认源文本的至高无上以及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支持作者与译者之间平等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借用Kristeva提出的“互文性”来打破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固有的关系。

1.补充(Supplementing)

该策略是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为。女性主义译者更注重增补原文表达性别的意义。补充主要是为了弥补目标语文化与源文化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损失,这种方法类似于“compensation”。女性译者用更多本地化的语言来表达第二文化以使读者产生共鸣。《圣经》的很多版本中都用“man”指代两性,而且这种翻译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是合适的。然而这一观点受到了女性主义者的质疑与挑战,她们认为不仅仅男性可以享受上帝的关爱,女性也应当得到上帝的爱。因此女性主义译者认为有必要创造性地为《圣经》添加新的注释,对其进行重新解释。张爱玲自译的《怨女》中的“她哥哥嫂嫂大概从来没想过在她身上赚一笔钱,一直把他当作赔钱货”这句话,译文为“She was the goods you lose money on,what they call daughters”,通过增加“what they call daughters”表现出旧中国重男轻女思想导致的女性的卑微地位,从而引发读者对女性的关注。

四是要提高监理投入。各市、县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编制、落实石漠化综合治理监理经费,根据监理合同按时足额拨付监理费用,为监理单位开展正常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监理单位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构、机制,调整充实驻工地监理人员、技术力量、设备、器具,加大旁站、巡查、抽查、检验、检测力度和频次,有效提高监理质量和实效。

2.前言和注脚(Footnoting and prefacing)

(五)PPP融资模式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增强品质,能够实现政府与企业两者利益上的共享。PPP项目是政府与企业共同进行的,能够与政府进行合作,说明企业一定有自身的实力,包括建设项目的经验和技术等,而建设项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获益情况,所以必定会全力以赴。同时,政府对PPP项目付费时,会根据建设项目的质量要求进行付费,倘若达不到建设项目原定计划的要求,则会对建设项目的经费进行一定的扣除。这种现象其实在PPP项目开始之前,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对项目的收益分配情况进行了协商,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双方的利益不会受损,还能够有效避免利益分配不均问题的出现。

前言通常用来向读者阐释翻译原文的意图及所用的翻译策略,使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整个翻译过程。脚注实际上是一种在翻译中普遍运用的策略,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它被用来详述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和其他详细信息。对于女性主义译者而言,加前言并非单纯地对作者意图、原文背景等加以解释,而是欲通过此翻译策略凸显译者的女性身份,亦让人们注意到女性主义者作为意义创造的积极参与者的工作过程。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在“译者前言”中宣称其翻译是为女人说话。例如,张爱玲作品《怨女》(The Rouge of the North )的前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The title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ouge of the North,Yuan—nv, is in many ways more suggestive of Yindi’s state. The Chinese character yuan denotes such meanings as “embittered”, “sullen”, “rancorous”, when used to describe women, it refers to a major trope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ic invocations of the feminism. 这段话不仅对原作的汉语标题“怨女”及小说的主人公银娣进行了简单介绍,而且体现出张爱玲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对歧视女性行为的不满,让语言为女性说话,让女性在翻译中发声。

3.劫持(Hijacking)

Hello Time 2 sec Max Age 20 sec Forward Delay 15 sec

劫持是另一种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由Plotow 提出。劫持指的是女性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但是不改变原文的具体信息,力图获得新的含义。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主观意图重写文本,她们修改了许多男性化的词,例如“women and men”“her or his”。为了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使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身影被看到,女性主义译者对语言进行了女性主义方式的改写,最常见的有“减性化”(desexation) 和“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两种。在“减性化”过程中,用he/she 代替he;而“中性化”的作法,例如用flight attendant代替stewardess。因为不同性别的表现形式在英语语法体系中并没有被公开地区别开来,因此,以上两种女性主义方式的改写方法在英语中比较容易实现。此外,还可以通过为现有的词语赋予新意、依据词源学创造新词、避免使用贬低女性身份的后缀(如-ess, -ette 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女性主义改写。女性主义译者以女性主义方式对语言进行中性化改写,虽然未改变文本的内容, 但文本的调子和意义却发生了变化。霍吉路德(JoannHaugerud)等在《圣经》翻译中不用“man”或“he”等词将女性包含在内,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对语言进行中性化改写,例如将 “…he who comes to me shall not hunger, and he who believes me shall never thirst…”(The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of John:35-37)改为 “…anyone who comes to me shall not hunger, and anyone who believes me shall never thirst…”

女性主义翻译活动中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另一项重要语言活动是创造新词和短语来准确地表达女性的经历。女性主义者玛丽·达莉(Mary Daly)根据希腊语词根“gyn-”(意为妇女)创造出了“gynecology”(女性生态)一词,由此便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gynocentric”(女性中心的),“gynergy”(女性能量)等词应运而生。此外,女性主义翻译者还创造了“transless”一词以突显女性译者的创造性地位。所有这些翻译策略都是用来表达“woman-handling”(女性控制)的想法。

译者的主体地位在多元文化系统中被长期边缘化,却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得到认可。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也是一种创作,力图用一系列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重写”。译者主体性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得到了重建和强化,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分强调语言游戏的政治影响,过于观念化、情绪化[10],将翻译视为无穷尽的改写和重写,过分张扬译者的主体意识,过于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干预”, 容易将翻译研究和实践引向极端。总之,译者的主体地位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得到了充分认可和肯定,边缘化地位得到了改变,但这种主体性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使翻译研究取得更大进步。而且,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译者主体性尤其是女性译者主体性这一课题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术后肠麻痹是延缓手术患者出院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术后肠麻痹也是ERAS的一个重要目标。中胸段硬膜外镇痛比常规静脉阿片类药镇痛对预防术后肠麻痹更有效,尤其是开腹手术[44]。应该避免术中及术后的过度液体负荷,减少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能使肠功能的恢复更快,更早恢复口服进食。咀嚼口香糖及使用爱维莫潘等药物,都有可能对促进术后肠麻痹的恢复有效[43-45]。

参考文献:

[1]柏棣.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A].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C].北京:三联书店,1995.

[2]Chamberlain. Loril gender metaphorics in translation[A].Mona Bak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3]谢天振.翻译理论中的文化性别立场[A].当代国外翻译理论[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卫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1):54-56.

[5]陈静.从操纵理论和译者主体性看“文革”语境中的外籍译者群[J].上海翻译,2017(4):31-33.

[6]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Simon,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M].London &New York:Routledge,1996.

[8]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9]石红梅.论译者的显形——对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反思[J].中国翻译,2016(3):16.

[10]曾祥宏.翻译与身份研究框架探赜[J].上海翻译,2018(1):10.

Translator ’s Subjectivity i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ZHANG Linying

(Mudanjiang Normal College,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China)

Absrtact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has been marginaliz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pluralistic cultural system. With the cultural turn of translation study, feminist translation comes into being, and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gets its due attenti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s reflected not only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xt but also in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o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nslator as translation subject, and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Key Words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eminism; feminist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81( 2019) 06-0135-05

收稿日期: 2019-08-10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东北抗战英文文献翻译与研究”,编号:19DJB012;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353MSYYB069;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全过程交互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编号:19-XJ21018;牡丹江师范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东北抗联英语文献翻译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编号:MSY-YJG-2018YB017。

作者简介: 张林影(1979—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校:陈婷)

标签:;  ;  ;  ;  ;  

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