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应用疏肝和胃降逆汤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张春艳

湘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摘 要】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疏肝和胃降逆汤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特定时段内某医院收诊的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的为对照组,观察组则给予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对比治疗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疗效为95.0%,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疏肝和胃降逆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奥美拉唑;疏肝和胃降逆汤;临床疗效

反流性食管炎没有明确的发病机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该病与患者可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心理状态、生物因素等关系紧密,且该病有特定的理化改变。有研究表明该病与患者长期焦虑、抑郁、缺乏社会及家庭支持有很大的关系。该病具有反复性,因此彻底根治较为复杂,不仅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负担,还严重影响着其身体健康。

1.一般资料

1.1 基线资料

抽取2018年1月-12月内某医院收诊的4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治疗措施的差异将其分为2组。(1)对照组:男女比例为8:12,年龄38-65岁,平均(60.36±2.35)岁;(2)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0:10,年龄39-66岁,平均(61.36±2.56)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1)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反流性食管炎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对分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2)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无反酸、烧心、咽下疼痛、胸骨后及上腹灼烧痛。

1.2.2 中医:(1)符合《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对该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主症为反酸、烧心、脘胁胀痛;次证为食欲不振、嗳气呃逆、舌淡苔白;辨证为肝胃不和证。

1.3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上述中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标准;(2)治疗依存性较好,且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1)心脏、肾脏、肝脏有重大疾病或者是衰竭者;(2)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意识障碍的患者、消化道溃疡者;(3)近期3周内服用过抑酸促胃肠动力药物者、上消化道出血者、精神病者、哺乳期、妊娠期;(4)对奥美拉唑肠溶片、多潘立酮片、中药方剂中某味中药过敏者;(5)无法完成全程治疗,中途需要出院或转院者;(6)依存性、服从性较差者。对比分析40例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统计学研究。

1.5 方法

1.5.1 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嘱咐患者忌烟酒、咖啡、巧克力、辛辣食物,少量多餐,睡前3h 不予进食,饭后切勿直接睡眠,不穿紧身衣等。在此基础上2次/d服用20mg奥美拉唑肠溶片(商品名:奥西康;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267;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药品特性:化学药品;20mg)+3次/d服用10mg多潘立酮片(商品名:吗丁啉;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0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mg),治疗一个半月。

1.5.2 观察组:给予疏肝和胃降逆汤,基本方剂为白芍15 g、乌贼骨15 g、柴胡12g、旋覆花12g、枳实12g、党参10 g、半夏10 g、黄连10 g、黄芩8 g、炙甘草6 g、丁香6 g、吴茱萸5 g。上述药物取水400ml煎服,早晚各1次,治疗一个半月[1]。

1.6 疗效评价标准

1.6.1 对比疗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内镜检查黏膜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症状积分下降50%-65%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极少数患者出现加重现象为无效。现阶段临床将治疗总有效率定义为(显效+有效)/总例数x100%。

1.6.2 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烧心、反食、反酸、胀痛、纳差)评分变化,根据《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值为0-6分,重度计6,中度4-5,轻度1-3,无则计0分。

1.6.3 对比临床症状(咽下疼痛、胸骨后及上腹灼烧痛、呛咳、呕吐)消失时间。

1.7 统计学方法

此研究SPSS23.0计算,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X2值检验%表示,若P<0.05,差异显著,统计学成立。

2.结果

2.1 疗效对比

观察组95.0%,对照组7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

2.2 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

2组治疗后评分呢均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对比

2.3 对比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3.讨论

现阶段西药治疗主要通过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以便清除致病因素。奥美拉唑是现阶段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常用药,该药具有特异性,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壁细胞,显著降低壁细胞中H+-K+-ATP 酶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食管的刺激性。但是大量临床实例表明:该药不稳定型较大,绝大多数患者停药后极易出现复发现象,且长期服用西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

反流性食管炎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吐酸、胸痹、噎隔”等范畴。主要是由于患者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其中饮食不节会导致患者脾胃损耗、脾失运化,最终导致肝胃不和,出现气逆犯上现象进而引发暖气、反酸等临床症状。因此中医强调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为根本[2]。

疏肝和胃降逆汤中柴胡具有疏肝解郁、调达肝气之功效;白芍具有平肝、健脾和胃功效;黄芩可以泻火解毒;半夏具有和胃、降逆功效;吴茱萸疏肝下气功效显著;乌贼骨可以抑酸止痛;旋覆花化痰行水;炙甘草起调和诸药、益气补中作用。因此上述药物联用,可以实现标本兼治目的。

参考文献:

[1]樊兰英.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11):1949-1951.

[2]赵明刚.疏肝和胃降逆汤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05):63-65.

论文作者:张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1

标签:;  ;  ;  ;  ;  ;  ;  ;  

反流性食管炎应用疏肝和胃降逆汤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张春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