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_购买力论文

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_购买力论文

北京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服务论文,北京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作为对国家旅游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龙头城市,一直是我国各大城市中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生产制造中心和销售中心,是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接待中心和客源集散转输地,是最主要的旅游经济收入和旅游创汇基地,其发展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大城市首位。1979年至1994年的15 年间, 北京旅游业以占全国入境旅游20%左右的客源市场份额,创造了占全国旅游创汇25~30%的创汇水平。1994年北京旅游创汇20亿美元,首次与货物出口创汇持平,入境游客203万人次。预计1995年北京旅游创汇可达21亿美元,入境游客达204万人次。

一、北京旅游产业资源

(一)旅游资源现状与开发特点

北京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包括山水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消闲求知健身和购物五大类型,其中古迹与建筑和消闲求知健身型占一半以上。资源分布呈相对集中的格局:旧城市中心区多于郊区,内城区多于外城区,西北部山区多于东南部平原区,其中东、西、海、昌、延、房等区县占全市开放景点的一半以上。其主要特点是:

1.旅游景点开发不平衡。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开发点密度过大;二环路至四环路间的开发点较少;近郊区和远郊区资源开发点少且不平衡。据对140个景点统计,旧城区开发点有35个, 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景点0.6个;二至四环路之内有景点1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景点0.14个;近、远郊区有景点90个,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景点0.0056个。旧城区景点密度为二至四环路间景点密度的4.3倍,为郊区景点密度的107倍。在郊区景点又多集中于沿西山、北山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带,而顺义、通县、大兴等广阔的平原区开发无几。

2.旅游景点接待规模差异明显。传统的具有独特东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观光型产品经久不衰,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八达岭、十三陵、雍和宫等七处景点接待游客量占全市总量的35%以上,接待海外游客约占全市的3/4; 旅游收入也相对集中于十余处年收入达千万元以上的景点,约占全市景点总收入的70%左右。

3.旅游资源承载力容纳率较高。目前已开发景点承载力已达150 万人/日以上,涉外饭店综合接待能力超过4万人/日, 公共交通与旅游专线交通、邮政、电讯等现代化基础设施条件均已不再成为北京旅游发展的瓶颈。

(二)旅游人力资源现状与特点

1.旅游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已初步缓解,从业人员超过20万,但缺少综合性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就业人员整体素质虽处全国最高水平,但与市场要求仍有一定差距,有待优化。

2.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体系初成。中专、中技、职高学校三十余所,旅游学院两所,十所高等院校设系或专业。但培养结构较为单一,专业以饭店、餐饮和导游为多,综合型管理、开发、规划、设计和经营人材培养相对薄弱。

二、北京旅游产业供给能力

北京旅游产业供给能力现状与总体特点是,旅游业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和综合配套的旅游接待服务系统已经建立,已初步构成了现代旅游生产力体系。

(一)旅游饭店

1.建设总量与档次。北京旅游涉外饭店从1978年的11家饭店,发展到1994年的249家涉外饭店,年平均发展速度17.4%,建设速度、 投入使用规模及效益均居全国之首。具体见表(一):

表(一)1978—1994北京涉外旅游住宿设施情况

年度 1978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饭店座数(座) 11 111

131 158 197 219 226 228 249

客房间数(万间)

0.4 2.4 2.8 3.5 4.0 4.4 5.2 5.2 5.3

其中,1978年至1988年间,客房间数增长6倍, 是我市旅游住宿设施建设高速发展时期。1984年前后,以建国饭店、京伦饭店、长城饭店、丽都饭店等一批合资饭店的陆续开业为标志,我市饭店业走上了利用外资,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机制,在设备设施、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上全方位发展,并向国际水准靠拢的良性循环轨道。截止到1994年底,北京地区共有涉外饭店249家,拥有客房5.3万间,床位9.8万张。 共有星级饭店18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4家,四星级饭店21家,三星级饭店 34家。四、五星级高档饭店拥有客房1.28万间,占全市客房总数的24%。

2.分布格局。1993年底,城近郊区有饭店193家, 占饭店总数的89%;远郊区有25家,占总数的11%。城近郊区中,以朝阳区拥有的饭店最多,约70座,占全市饭店总数的30%左右;远郊区中,怀柔县居首,有4家,占远郊区饭店总数的36%。

3.体量规模。客房数在200间以下的饭店有107座,客房1.1万间, 占全市客房总数的21%;201~500间的饭店69座,客房2.2万间, 占43%;500间以上的饭店24座,客房1.9万间,占36%。

4.营业状况。1978年以来,客房平均房价稳步上升,价格水平逐步接近国际饭店业,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1994年全市饭店营业收入119.9亿元,利润总额22.7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北京涉外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为71.3%,基本满足了接待国际旅游者住宿的需要。见表(二):

表(二)1990—1994年旅游涉外饭店经营情况

年度 饭店座 营业收入 外汇收入 利润 上缴税费 客户出 平均房价

数(座) (亿元) (FEC亿元)(亿元) (亿元) 租率(%) (元/间天)

1990 19727.1 19.63 3.8 54 187

1991 219 32 19.2- 4.5 55 139

1992 22648.7 28.4

-1.964 67 160

1993 22875.7 38.75.65.6 75 228

1994 249

119.9- 22.9 10.97

71.3 -

(二)旅行社

1.规模能力。至1994年底,北京市有旅行社297家, 其中一类社72家,二类社41家,三类社184家。共有翻译、陪同6000余人, 可提供21种语言的导游服务。

2.运作机制。北京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和海内外旅游者三位一体的导游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已初步形成。导游管理体制、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开始起步,社会化经营、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旅行社供给机制正在形成之中。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旅行社作为旅游业运行枢纽的作用已开始得到发挥。

(三)配套服务能力

1994年底,北京有定点餐馆174家。不仅有传统的烤鸭、涮羊肉、 宫庭御膳等地方风味,还有美、日、法、德、意、俄、泰、菲、印尼、匈、韩等国家和民族的名菜美食和全国各省市风味菜肴。“在北京品味中国、品味世界”的基础菜系已初步形成。同时还有定点商店164家, 旅游景点237处。大小出租汽车公司188家,拥有出租汽车6万多辆, 旅游定点摄像公司已有32家。全市旅游定点餐馆、商店和景点网络不断发展完善。

(四)客流转输

1.域外运载能力。民航、铁路运力有所增加,旅游公路建设有一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北京民航、铁路、公路客运量急剧增长,1993年,总客运量8029.4 万人次, 其中铁路5615.8万人次,公路1962.1万人次,民航451.5万人次, 但仍满足不了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需要。目前,北京站以日5万人次的原设计能力, 承担着每天近18万人次的转输重负。 首都地区民航虽然已开通航线613条,(其中国内航线550条,国际航线60多条),但在航行管制、 机务维修、地面交通、能源动力、旅客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2.市域客运条件。近15年来,北京市公路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93年,北京公路总里程达11260公里, 其中高速路已突破百公里。1993年9月14日正式通车的首都机场高速路, 成为我国目前技术标准最高、各种现代化设施配备最齐全的高速路,为世界和全国各地进出京旅游者打开了方便大门。北京通往承德的京承公路已经开通,二环、三环、四环、京石、京津、京张、京良等十余条放射性公路干线已形成网络,基本满足了首都与周围地区交通运输的需要。但干线与著名游览区间及游览区内的公路还不能满足需求。同时,旅游景点、餐馆、商店处的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也严重不足。除此之外,旅游专用汽车(大轿车、中型面包车)车源匮乏、每逢旅游旺季仍供不应求。

三、北京旅游购买力现状

(一)客源结构现状

1.整体客源结构。1991—1993年,在整体客源结构中,外省市客源60.81%,海外入境占2.84%,本市居民在京旅游占30.45%,本市居民出京旅游占5.31%。

2.团体与散客比重。1991—1993年,入境旅游团体从60%降为55.7%,散客从40%增加到44.3%,团体呈下降趋势。外省市来京以散客为主,其比重在91—92%左右,本市出京旅游团比重最低,只有2.2—2.5%左右。据预测,未来北京旅游业将以散客为主,入境旅游团体客人将逐步下降到45—50%左右。

3.海外客源市场地域分布。第一,周边近距离旅游占62%左右,是北京的主体市场。主要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年均达103.72万人。第二,远程旅游以西欧和北美中层人士为主。西欧各国占16%左右,北美占8—9%左右,其中美国最多,占7%左右。第三, 其它地区客源很少,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源总量合计只有8%左右。

4.海外客源季节分布。北京淡旺季市场有一定差别。1991—1993年,旺季占41.94%,淡季占23.15%,温季占34.9%,分别相差18.79 和7.04个百分点。

(二)购买力结构现状

1.购买力市场结构。1991—1993年,北京入境旅游、外省市来京、本市在京、本市出京和出境旅游购买力在全市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8.8%、74%、2.66%、3.69%和0.86%。

2.购买力交叉转移结构。1991—1993年,流入购买力867.72亿元,占91.66%。本地流转购买力26.64亿元,占2.81%,流出购买力52.34亿元,占5.53%。

3.购买力投向结构。1991—1993年,累计收入892.61亿元,其中,住宿占27.36%,饮食占25.06%,购物占14.09%,交通占7.27%, 游览娱乐占11.79%。结构基本合理,但购物比重较低。

4.游客人均购买力结构。1991—1992年,旅游人均购买力海外入境占76.66%,外省市来京14.67%,本市出京7.64%。1993年加入本市出境旅游后,入境旅游占28%,外省市来京5.15%,本市在京、出京和出境分别占0.37%,2.94%和63.53%,本市出境旅游人均花费最高, 比海外来京客人高出35.53个百分点。

5.游客每一人天消费结构。1991—1993年,按人天消费计,入境旅游最高,为57.37%。本市出境旅游第二,占34.1%。外省市来京、 本市在京和出京旅游均较低,分别为3.18%、2.18%和3.17%,其人天花费额分别为54.45元、37.26元和54.12元,远远低于入境旅游的980.76元和本市出境旅游的583元。

四、北京旅游购买力基本特征

(一)产业规模庞大,发展速度快

客源接待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1990—1993年,客源总量从4946.1万增加到6231.75万人,年均增长8.01%。其中海外入境年均增长26.52%,本市出京14.14%。本市在京18.87%,外省市来京2.52%。

购买力规模庞大,发展速度高于客源增长。1990—1993年,消费总额从215.65亿元增长到289.3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8.95%, 其中海外入境和外省市来京年均增长率达31.48%和14.69%,本市在京和出京旅游花费年均增长率31.16%和33.36%。

(二)收入结构多元化,购买力交叉转移

1990—1993年流入购买力从202.81亿增长到330.1亿,年均增长17.63%。流出购买力从8.37亿元增长到19.76亿元,年均增长33.15%。本市流转购买力从4.37亿增长到10.53亿元,年均增长34.07%。购买力净额从199.44亿增长到310.34亿元,年均增长16.86%。

(三)消费投向集中,弹性花费不足

1990—1993年在花费构成中,住宿、饮食、市内交通等钢性消费占63.44%,其它花费占36.56%。在钢性消费中,住宿占28—30%,饮食占26—28%。在弹性消费中,购物花费不足。1990—1993年只占14—15%,其中海外入境旅游者则只占11—12%,比上海低8—10 个百分点,比香港低45—48个百分点。

(四)消费层次多样,人均和人天消费差别大

1.人均消费差别大。1990—1993年,入境旅游从3155.84 元增长到3541.3元,提高了12.4%,而外省市游人的人均消费从499.9 元增长到700元,提高了40.03%。本市在京旅游从37.3元提高50.03元, 提高了34.13%。到1993年,入境旅游的人均消费分别比外省市来京、 本市在京高2841.3元和3491.27元,比例为1:5.6:77.1。

2.人天消费悬殊大。入境旅游人天花费从790.88元提高到1011.8元,平均933.29元,分别比外省市游人来京高近一倍,比本市居民在京高23.8倍,约为1:18.7:26。

3.人均和人均消费比重变化缓慢。1990—1993年人均花费只提高了0.7%,人天花费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五)海外客人停留时间短,影响购买力整体水平提高

1990—1993年,海外客人平均停留天数从3.99天降为3.5天, 外省市游人从13.89天降为12.42天,影响收入10.05亿元和37.97亿元。

(六)本市居住人口出京旅游购买力增长势头强劲,出境旅游购买力较弱

1.1990—1993年,本市出京花费从8.45亿元增加到20.04亿元, 平均增长33.36%,比出游人数增长率高19.22个百分点。

2.本市出境旅游人均花费7825元,数额较高,但人数较少,总花费约11.43亿元。

五、1978—1993年北京旅游购买力贡献评价

(一)旅游购买力实现创汇评价

1.北京已成为我国旅游购买力创汇基地

第一,创汇增长快。1978—1993年,累计创汇77.44亿美元, 年均4.4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21.4%,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1.4个百分点。

第二,创汇能力强。1978—1993年,以占全国4.37%的接待人数创造了全国26—30%的外汇收入。创汇能力比接待人数比例高出21—25个百分点,客源市场利用效益属全国第一。

第三,人均创汇水平高。年度人均521.06美元,最高的1989年720.93美元,分别是全国人均87.43美元和最高的145.37美元的4.96倍和8.49倍。

第四,创汇增幅高于全国水平。1978—1993年,外汇收入每年增长22.56%,接待人数每年增长17.22%,创汇比接待人数增幅年均高5.34%。同期全国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1.14%,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3.23%。北京以接待人数增幅低于全国6.01个百分点的比例,创造了外汇收入年度增幅高于全国1.42个百分点的业绩。

2.北京是我国旅游购买力创汇增长的龙头城市

第一,购买力创汇对全国的贡献程度高。1990—1992年,北京累计创汇25.82亿美元,分别比上海10.98亿美元,广州10.54亿美元、 深圳7.73亿美元,各占全国创汇总额90.1亿美元的28.66%、12.19%、8.58%,北京贡献度比其他三城市分别高16.47,16.96和20.1个百分点。

第二,在全国14个重点旅游城市中贡献比重大。1990—1992年,北京接待人数累计2625.06万人,外汇收入72.96亿美元。在重点旅游城市中,北京以占全国10.98%的接待人数创造了占全国35.39%的外汇收入,分别比上海、广州、深圳高出20.34、20.94、24.44个百分点。

第三,人均购买力高居全国重点旅游城市之首。1990—1992年北京实现的入境游客年度人均购买力690.35美元,分别比上海的358.26美元、广州的195.07美元、深圳的154.25美元高出332美元、495 美元和536美元。

3.旅游创汇已成为北京外汇收入迅速增长的新来源

1986年以来,旅游创汇已成为北京外汇收入的重要支柱之一。 1986—1993年旅游业平均每年为北京带来7.48亿美元外汇收入, 年度增加率54.25%。其年度创汇比重平均已占全市旅游、 外贸出口和技术出口等创汇总额的35.17%,最高的1993年达38.93%。外汇收入相当于外贸出口的61.71%,最高的1993年达71.34%,已成为仅次于外贸出口的第二大支柱型外汇产业。1994年旅游外汇收入20亿美元,首次与外贸创汇并驾齐驱。

(二)旅游购买力收入评价

1.旅游业收入已成为北京经济实力迅速增长的新来源

第一,收入总量大、增长速度快。1986—1993年,北京旅游总收入从127.73亿元增长到326.95亿元。年均227.5亿元,年均增长率16.06%,其收入水平相当于北京工业总产值的33.02%、国内生产总值的44.41%。

第二,结构多元化,海外和外省市游人来京旅游消费贡献大。在北京旅游收入总量中,海外旅游者1986—1993年收入从15.95 亿元增长到71.8亿元,外省市游人从105.91亿元增长到258.3亿元。合计从121.86亿元增加到330.1亿元,分别占收入总额的95.4%和90.95%,年度平均92.86%。

第三,收入净额比重大。1986—1993年,北京旅游收入净额占总收入的比重年均达92.97%。每年为北京带来330—350 亿元的净额经济收入。

2.旅游综合收入对北京财政税收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北京旅游业上缴国家工商税、教育附加和城市建设维护费三项税费由1990年的11.94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19.96亿元,年度平均16亿元。1993年, 这三项税费占北京财政收入的23.73%,各种税收总额的17.2%, 工商税总额的17.32%。

3.购买力净额对北京市民家庭和人均收入带来了重要影响。1986—1993年,北京旅游净额收入相当于为每个家庭带来的累计收入从7083元增加到14370元,年均1207.5元, 相当于为每个北京市民带来的收入从2079元增加到4980元,年均3356元。

(三)旅游购买力市场商品销售评价

1.旅游商品性消费已成为北京商业持续迅猛发展的重要动力。 1986—1993年,旅游商品性消费从23.49亿增加到133.43亿元,年均85.62亿元。相当于北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4.29%,商业零售额的29.68%。每年可为北京新增商品销售额128.58亿元。

2.旅游商品性消费扩大了商品流通领域,增强了北京商业幅射能力。1986—1993年,旅游商品性消费年度平均相当于北京社会商品零售额、商业零售额、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分别达27.74%、34.98%、29.75%,并且大多是由游客现金购买。游客在北京购买的商品带回到海内外消费,又扩大了北京商品销售影响。

(四)旅游购买力的产业影响评价

1.旅游综合收入总量奠定了旅游业在北京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地位

第一,1986—1993年按行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排序。工业占65.7%,商业占22.82%,旅游占21.7%。 如果扣除商业收入中的旅游商品性消费,则商业占20.1%,旅游占24.42%, 旅游已成为北京第二大支柱型产业。

第二,根据旅游经济学收入增益原理,按边际消费倾向推算, 每1元旅游收入可产生5元社会经济增益,则年均旅游经济增益可达1137.5亿元,其产业地位更明显。

2.旅游业为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导向型市场

第一,改变了北京第三产业结构。1986—1993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从34.97%提高到46.36%,提高了11.39个百分点。按1993 年商业每100元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7%推算, 则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44.36%。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促进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6%。

第二,为北京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主要表现在饭店、旅店、饮食业和商业四个方面。1986—1993年,住宿花费从36.97 亿元增长到97.14亿元,年均增长14.8%,饭店客房增长了3.857倍,饮食业消费年均增长19.05%,旅游者购物花费从20.2亿元增长到49.94亿元,年均增长13.8%。

3.旅游业为北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1986—1993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从5.83万增加到13.89万人。 间接就业人数从11.87万增加到25.59万人,合计从17.7万增长到39.48 万人。到1993年,旅游业为北京提供了13.89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25.59万个间接就业岗位。旅游就业已占北京职工总数的7.8%, 三产职工总数的14.39%。

4.旅游业对北京外商投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京外商投资领域最早在旅游业中展开。1990—1993年旅游业固定资产从80.9亿增加到124.79亿元。其中,饭店业从72.49亿增加到 109.27亿元,在饭店业中,外商投资年均占64.66%,1993年达66.3%。

六、北京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北京与同类型城市间竞争加剧,目前已出现了顶尖优势和吸引力优势双弱化的趋势

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北京一枝独秀的格局已不复存在。主要表现:一是改革开放初期所获得的具有垄断性的潜能释放较为充分,至今已接近顶点,社会资源优势已逐渐衰减;二是过去16年中在全国各地区和城市中率先发展旅游的“顶尖优势”逐步减退。随着对外开放口岸日益增多,境外客源改为多渠道进入,原京、沪、穗三大航空口岸流量被分流,首站到京和中途必经北京的客流比重相应下降;各地旅游产品不断创新,吸引力增大,加上城市交通改善,开放初期的北京垄断性的吸引力优势相对弱化。

(二)城市内部客观制约因素难在短期内排除

北京冬季漫长,干旱少雪,属于非全年性户外旅游气候;缺乏大型度假水体,开发度假产品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城市大汽污染较严重,社会环境卫生水平普遍较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准低;全社会国际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低,涉外交往的社会软环境差。这些都与目前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有较大差距。

(三)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经营上,产品更新速度慢,吸引物结构老化,市场应变能力差;资金投向上,客源市场促销和社会软环境改善方面长期不足;管理上,缺乏国家旅游法和分类市场经营监管部门,全社会的旅游管理机制和手段不健全、不得力,国内旅游管理尚处于无序状态。这些主观因素,障碍着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根据首都城市性质、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旅游产业演进规律,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从而使旅游产业率先达到国际水准,在北京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

标签:;  ;  ;  ;  ;  ;  ;  

北京市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_购买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