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

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

曹振宇[1]2001年在《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佼佼者,通过大学阶段的教育,绝大部分都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但确实也有极少数大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和错误思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高等教育的次品和废品。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虽小,由于其社会地位的特殊性,社会影响极大,因此,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意义重大。 本人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类型进行较系统分析,对大学生中常见犯罪现象及其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分析了违法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措施。

沈静[2]2010年在《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分析及其预防》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而大学生文化修养及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常态化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高校德育工作角度出发,分析了现行高校德育运作机制上的偏差及德育实现路径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了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构建应对大学生犯罪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及可行性进行探索,研究了高校德育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价值偏差和解决办法。从而得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犯罪问题,就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综合运用社会控制手段,将外在控制转化为内在控制,在对大学生思想影响最为直接有效的高校德育工作上重视道德践履的重要性及加强德育实践路径的建设。构建和完善预防大学生犯罪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从高校德育的角度,分析和总结多年来德育研究工作者的理论和经验,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的基础上,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拓宽德育实践路径及工作方式相结合,构建应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机制。把握正确的德育方向,从重智轻德的偏颇走向正轨,在弘扬传统道德精神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学校具有先天的优势。构建和完善德育运行机制既是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的需要,又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我国教育系统金字塔尖的高校,应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加快建设和谐校园,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理想崇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红[3]2012年在《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解决,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又是一个重要的实践任务,直接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所数增加,大学生数量增加,大学生管理的难度也加大,高校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在高校中,大部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同时又出现了大学生违法犯罪普遍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预防和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法律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结合高校管理实际,具体调查研究贵州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做出调研分析,把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性质和特点,系统分析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揭示其规律,在这基础上,对贵州省高等院校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提出疏导、教育和预防的具体策略方法和措施,为减少大学生犯罪行为,提高大学生品行素质,为提高大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为丰富高校法治和教育理论,做出贡献。本文认为,贵州省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主要是盗窃罪居首位、大学生犯罪低龄化、新的犯罪种类呈现增长趋势、女大学生犯罪不断增加、大学生暴力型犯罪突出。其生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体的,又有学校的,既有生理的,更有心理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和家庭的原因。因此,对于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社会变革实际,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在法治的基础上,实施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力构建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整体机制,加强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社会预防、学校预防、家庭预防和司法治理,形成整个社会的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样才能有望逐步根治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门人才,促成社会管理和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共赢局面,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姚维彬[4]2012年在《社会转型视域下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即社会正以市场经济构建为中心,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工业社会,从单一社会向多元社会,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发生深刻的变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原来隐藏的矛盾凸显出来,因此产生大量社会问题。在校大学生犯罪已成为众多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众多专家更多得关注青少年犯罪,然而却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少涉及。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转型具有以下特点:社会分化加快、社会分流加快、社会冲突加快和社会整合力下降。这些变化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对在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第二,经济体制改革对在校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带来巨大冲击;第叁,文化冲突冲击着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第四,社会控制弱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成长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具有犯罪主体多元化,涉案范围广泛,犯罪类型集中,犯罪手段特定化等现状。社会转型时期引发在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环境变迁,学校教育弊端,家庭控制弱化,个人自身因素无不有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要开展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首先,确立预防工作的基本原则:教育原则、保护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构建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体系。主要是从社会、学校和家庭叁方面来构建在校大学生犯罪的预警机制。构建预防在校大学生的机制,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从社会层面上讲,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第二,从学校层面上说,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育人环境。第叁,从家庭环境上说,注重家庭教育效果。第四,从个人层面上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努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预防在校大学生犯罪,就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的防止在校大学生犯罪。大学生犯罪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我们有效地运用适当的方法,相信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大学生犯罪。

王琳[5]2011年在《当前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文中指出大学生犯罪是我国当今社会犯罪问题中不容忽视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学教育己经从过去的精英型教育转变为今天的大众型教育,这对提高我国全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整体素质呈下滑趋势,大学生犯罪案件也逐年增加。本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我国当前研究综述、创新之处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犯罪的概述。在当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的相关研究中,“大学生”的范围含混不清,本文首先明确了范围,同时从我国当前大学生犯罪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大学生犯罪不同于青少年和普通成年人的犯罪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叁部分系统分析大学生犯罪深层次原因,特别结合了当今社会与大学生犯罪密切相关的新因素。其一,根据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特殊阶段,本文对容易导致大学生走入歧途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其二,社会整体环境与大学生犯罪紧密相连,本文结合社会发展、变迁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进行剖析。其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互联网中充斥大量不良信息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分析了不良网络文化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其四,不良家庭环境也是导致大学生犯罪重要诱因之一,本文结合家庭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予以分析。其五,本文结合当前我国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现状,对其中存在缺陷和失误所引发的不良影响与大学生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本文以第叁部分的分析作为依据,从学校、社会、家庭角度出发,探寻切实、可行、有效、具有实践价值的预防大学生犯罪途径。

员宁波[6]2011年在《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查阅整理大量关于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运用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原理,对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总结了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和着重构建了大学生犯罪的预测指标体系,第一次为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做出了可评价的指标,并运用预测指标体系初步设想出了一套大学生犯罪预警系统,为进一步构建完整的、科学的预警模型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指明了方向,对当前大学生犯罪预防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第一章首先说明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具体总结了大学生犯罪的特征和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第叁章在大学生犯罪的特征和原因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和构建了大学生犯罪的预测指标体系,运用此指标体系初步设想了大学生犯罪的预警系统。第四章针对构建的大学生犯罪预测指标体系,提出了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工作机制和对策措施。第五章对全文做了总结及展望。

李洋笑[7]201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是未来建设的生力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教育问题上不能有丝毫懈怠。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和心理过渡期,价值观不稳定,处在这一阶段的他们更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观点,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近些年,大学生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不仅给师生的校园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导致高校教育环境不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不安因素。大学生这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却频频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不得不引起重视。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本文第一部分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透过现状分析大学生犯罪的趋势。近些年大学生犯罪行为不论在主体、客体,还是在主观方面、客观方面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主体的多元化、客体范围扩大化、主观方面“非贫困化”、客观方面复杂化趋势使得大学生犯罪问题日益严峻。本文第二部分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四个角度对大学生犯罪的成因进行分析,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和学校教育不足是大学生犯罪的普遍成因,而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则是大学生犯罪的特殊成因。前者导致大学生犯罪问题的共性,后者导致大学生犯罪问题存在个性。本文第叁部分根据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防控大学生犯罪的有效性和不足。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书本化、形式化等缺点,老套的教育方法和陈旧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境,要有效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防控大学生犯罪,必须先审视原有的教育模式。本文第四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防控大学生犯罪进行论述。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打破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的教育机制,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以求最大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的作用。

吴殿朝[8]2007年在《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要》文中提出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人们不愿看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这种现象的研究历经叁个发展阶段。总结大学生犯罪现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大学生犯罪的未来走势,将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将有助于高等学校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刘忠忱[9]2005年在《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频繁发生,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和校园秩序的严重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犯罪研究工作尤为必要。笔者走访了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的执法部门,对近10 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这两地的1000 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于2004 年12 月在两个地区的10 所高校11 个专业中进行。共发放问卷1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79 份,其中男生占225 人,女生占754 人。同时,笔者还参阅了其他学者关于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的成果,力求探索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准确的数据分析,客观地分析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深入剖析了其成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和“推行校区警员制度”等新观点,试图为做好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郑夕春[10]2005年在《新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黄金时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个部分大学生由于不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法制观念不强,其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从目前情况看,大学生违法犯罪比例虽小,但由于其特殊的身份,社会影响很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及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D]. 曹振宇. 郑州大学. 2001

[2]. 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分析及其预防[D]. 沈静. 江南大学. 2010

[3]. 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 张红. 贵州民族大学. 2012

[4]. 社会转型视域下在校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 姚维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2

[5]. 当前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D]. 王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11

[6].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预防研究[D]. 员宁波. 中北大学. 2011

[7].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D]. 李洋笑. 遵义医学院. 2016

[8]. 大学生犯罪研究述要[J]. 吴殿朝.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7

[9]. 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D]. 刘忠忱. 吉林大学. 2005

[10]. 新时期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 郑夕春.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标签:;  ;  ;  ;  ;  

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