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青少年教育论文

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德育论文,机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是信息与通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互联网给整个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的整个生存状态,从工作、学习到娱乐,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都将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当然也不例外。据中国互联网中心公布的数据,到1999年底,我国已有890万网民,基中18至35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了网民总数的90%以上(注:晓余,《大学生辩论互联网》,中国教育报,2000年 5月1日第2版。)。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网络参与者的低龄化成为一大趋势。就像任何新技术革命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伦理道德上的困惑一样,网络对于青少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带给人们大量的信息,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给人们更高效的学习与工作方式,带给人们新时代的行为理念;另一方面网上多样的思想与观念也给青少年带来思想和观念上的困惑和迷茫,网上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反动言论也在侵蚀着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网络上的交往交流方式亦会导致网络参与者行为上的种种问题。所以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德育问题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网络时代给德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一、德育面临的机遇

信息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引发了一场新技术革命,也显示了美好的数学化乐园。它宽频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遇,使他们快捷便利的沟通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给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作为德育网络中的一大新的要素, 网络给青少年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的影响,并使之发生重大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革无论对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现代化的全新的观念亦是对当代德育内容的一次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德育发展的机遇。网络生活有利青少年形成以下观念:

多元化观念。网络增加了青少年接触外界的机会,给现代人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开放性的网络使青少年打破时空的限制,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接触不同的文化,多样的思想。多元的文化、多元的观念、多元的生活方式,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有利于他们多元化观念的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方法是:在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相对好的”(注: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26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全新的观念,这种观念会使青少年学会尊重,学会不盲从以及如何根据自身有选择性的去进行思想和行为。

全球意识。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亿台电脑和100万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相连,上网人数达到5亿户。 互联网把我们的世界连到了一起,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村落,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尽收网中,让全球沟通便利千万倍。因此,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全球意识的形成,这种从小养成的世界观,将会给青少年思想和行为突破地域国度的局限,对他们的成长及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效率观念。因特网被称作信息高速公路,其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连接未来信息社会的纽带,它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起,形成一种崭新信息和通信网络系统,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

2、交互性、 个性化的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网络交往就是人与机对话。网络空间里没有权威,没有统治,从而为人类的个性张扬创造了契机,而约束的消除在解放了人性的同时也实现了现实中不存在的真正的平等。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尽情的展现自己,宣泄自己,不需要任何顾虑,不必担心会泄露自己的隐私,因为网上没人知道你到底是谁,因而这种交往会使人获得交往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可以说网络提供给人们一个安全的释放自己的空间。很多人认为这样的交往会造成青少年对网络交往的依赖,这种顾虑的存在是合理的,的确有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交往中,甚至到了上瘾的程度。但这并不代表全部,网络虽是虚拟的,但它在社会中的存在却是真实的,或者说网络时代的社会已经包括现实的社会和网络社会。既如此,网络交往的存在也是合理的。青少年有一种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渴望,他们十分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关心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确有不少青少年从网络交往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加深了对自我的认识,有了更成熟的自我评价。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有可能从网上的交往获取自信,体会交往中的满足,并且把这种自信和满足带到现实交往中;在现实中受到挫折的人亦有可能在网上得到精神的慰藉,增强生活的信心。网络处处以人为本,一切从人自身出发,比任何一项科技产品都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更直接有效的满足了人类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网络有利于青少年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3、网络作为一种德育手段, 为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有直接性、大众化和虚拟性等特征,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现代教育正朝着平等、互动方向发展,自我教育更需要一种平等、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网络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学生的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传统的自我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学生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一种自我反思。网络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学生即可以注入信息,也可以从中选择有用信息,实现个体间的信息传递。网络信息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不断刷新和时刻变换,能满足大多数人自我教育信息的要求,因而以网络为媒介的自我教育,既不同于直接反思和固定死板的面对面交流,也有别于信息量小与个别性较强的其他媒介的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经常持久的开展自我教育有利。

4、网络作为一种沟通途径,有利于促进师生双方的沟通, 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网络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把学生、学校和社会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开通了校园网,在网上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可以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可以把一些在平时不方便说或不愿说的话吐露出来,包括在学习上、生活中的困惑,和父母发生的摩擦、同学之间的矛盾、对老师或学校的意见、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等等。而教师亦可以隐匿的身份来参与,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感受学生的情感,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教师亦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发现学生思想中的不良倾向、偏激观点,能针对性的加以引导。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其效果远远高于说教。

在这里网络成了一种德育媒介,成了沟通学生、教师和社会的桥梁。由于沟通本身具有隐蔽性,网上参与者不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可能滥用自己的权利,而青少年作为尚未成熟的个体,其自我控制力较弱,很容易引发道德失范行为。上海某中学在校园网开设BBS论坛,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言论,某天下午,在BBS 中发现大量反动恶毒的言论,甚至有对某教师的人身攻击。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普通的中学还容易让人理解,而它恰恰发生在一所优秀的模范中学,实是令人费解。后经调查,发表这几条言论的几个学生亦不是那种被认为品行恶劣的学生,其平时的言行举止并无过激之处。网络暴露了学生的真实的思想和品性,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在某些方面的确缺乏实效性。长期以来我们评价学生道德思想主要依据其行为表现,而实际上思想观念是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更有隐蔽性,我们对学生情感和品性修养方面关注甚少,而网络的交流恰恰可以弥补我们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网络中的心与心的深层次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价值内化,而非表面的服从。因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德育途径,有利于师生的沟通,有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另外网上资源丰富,信息共享,亦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的视野,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二、德育面临的挑战

如前所述,网络技术带给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网络一方面使人类的个性更加解放,更有利于人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网络在人类解放自身创造力的同时也解放了人的约束力、控制力。凡事皆应有其度,当失却对其度的正确把握时,则可能物极必反。对自我的过度放纵必将招致放任自流的危险。“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这种更少人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必将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等进行一次或许是有趣的意味深长的新考验。”(注: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第39页。)而这一点恰恰是德育面临的挑战。

1、网上思想、 信息的多样性使教育者不得不面临从“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的转变。

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汇聚交织,网络使用者轻易可以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不仅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取舍上,更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取舍上。青少年由于认识水平、辨别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因而面对多元的思想、价值观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而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我们仍旧需要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辨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选择能力。

这就需要教育者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新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无论在知识的传播上或是道德教化上都充当了一种权威的角色,而学生则是在无条件、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教师权威的驯化。无论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道德价值观上,学生都不得不“顺从”教师的指导(注:参见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德育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载《华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3 期。)。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显然对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带来了冲击,学生更具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甚至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于个性独特的新一代教育对象,“教会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教育者应该树立一种“教会选择”的理念,调整自己的角色,从“教会顺从”的训导者变为“教会选择”的指导者。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这样他们才能身处复杂多样的信息、文化中而又能把握自己的方向,有利于青少年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2、网上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亦是对德育的另一挑战。

人们一旦进入网络,就如同进入了知识的海洋。网络上不仅有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还有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据有关专家调查,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 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注:参见《社会》,1999年第1期。)。 一些自控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处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由于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手段隐蔽等特征,一些不良信息扩散的范围为人们始料不及。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注:参见《电脑思想库》,广州出版社,1997年。)。

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的修养和自律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网上黄毒,但应该看到仅仅通过对青少年的说服教育还是不够的,我们要大力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一个健康、纯净的网络环境。另外因青少年自控力较弱,因而还需要采取一些强制和限制措施,如在电脑上安装防色情和防暴力软件,可以阻止对色情暴力网站的访问。

3、网上交往亦会对青少年的情感、 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网络交往是虚拟的交往,不受时空限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网络交往中很少有人使用真实的身份,人们互不认识却感觉距离很近,实际上网络是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歌手王菲的一首歌《只爱陌生人》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络时代网络人的情感生活。情感交往是青少年网上交往的一个主要方面。青少年处于情感发育的黄金期,向往异性、渴求情感是正常的。从网上看,青少年的情感需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寻求异性朋友;二是仅着眼与情感满足和心理愉悦,并不想建立真正的恋爱关系。网上交往的虚拟性导致了年龄、相貌、学历、身份上出现的与实际的偏差和不符,甚至会出现同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恋爱”,虽然见光就死,但却容易造成较大的感情和心理伤害。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见光死”的担心和顾虑,青少年在交往上往往缺乏真诚和责任,他们在网上大肆调情,结果有可能造成对真情或深情的一方大失所望,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感情创伤。

另外,网上交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主要表现在“上网成瘾”和塑造多重人格等方面。据悉,全球2亿网民中有1140 万不同程度的患有“上网成瘾症”,许多青少年的网瘾就表现在网络交往上。中科大校园网LOVE版上一篇题为《虚无的恋情》文章中写道:“那时我整天泡在茶室里,像吃了鸦片一样,极上瘾,午饭都省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精神衰弱了。”(注:马倩、裴旭《青少年交往特点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青少年研究》2000年第5期第41页。 )上网成瘾会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思维迟缓,甚至会出现自残意念和行为。可见,过度迷恋网上交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网络在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了冲击。过度上网使一些青少年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了,热衷于虚拟交往使部分人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不少大学生网民表示,迷恋上网使得给家里打电话,与朋友聚会的次数减少了。事实上,许多内向的网虫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可见,网上交往的确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相对淡漠。

我们的教育根本在于育人,使人身心健康发展。网络交往带给青少年的情感、心理的问题以及人际交往的淡漠是摆在学校德育面前的一个尖锐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是Learning live together(学会与人相处)。这种相处不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相处,更主要是在现实的世界中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友好合作。学会做人,拥有人的感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的学校环境无疑是学生学会交往、学会为人之道的必要条件。我们无法设想一个从小伴随着计算机长大,从未有过集体生活的孩子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正确的情感道德意识。教育的网络化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学校环境,网络的沟通亦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教育者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交往的心理环境,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教育的应对之策

面对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工作者应参与网络,变被动为主动。

青少年成为上网的主力军,而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却知之甚少。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很多教师自己从没有接触过网络,却把学生上网视为异端,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这实际是一种偏激的看法。不了解网络,不参与网络,就无法了解青少年的上网的心理状态,就无法理解青少年网民的种种观念和行为,更谈不上去引导他们正确的网络态度和网络行为了。作为教育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了解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和行为,和青少年加强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导青少年的上网行为。

2、建立“网络德育”,规范网络行为。

借助网络进行学习、工作、娱乐、通信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习惯,德育工作要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义不容辞的承担推动传统德育系统向网络德育系统的转变,迅速占领网络德育大陆,开辟德育新领域。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学校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包括开设网络德育课,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加强校园网的网络文化建设,开展网上心理健康咨询等方式。

3、安装过滤软件,对青少年的上网加强控制

校园网正在我国的学校中逐步普及,在校园网的普及中,要注重对校园网的人口接点过滤技术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预防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给网络安全提供永远的基地;同时,加强对家庭上网的指导,安装相应的过滤软件,提倡家长同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共同上网,加强控制。

4、加强“网风”、“网德”、网络法纪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预防青少年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学校要开上网指导课,对青少年上网加强指导,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风气,培养青少年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人格,倡导用真、善、美的内容上网,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合法的行为进入网络,防止青少年的网上道德失范。

标签:;  ;  ;  ;  ;  ;  ;  

网络时代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