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

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

闫心柏[1]2004年在《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试验设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叁个处理,采用拉丁方设计,研究了渗水地膜覆盖的生态效应、生物学效应、生理效应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具有显着的渗水、保水和提墒作用,各时期渗水地膜覆盖的水分状况优于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提高了旱地高粱自然降水利用率;在高粱生长前期,渗水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温效果优于普通地膜覆盖,在生长中、后期地温略低于露地,具一定的缓温效应;渗水地膜覆盖加速了有效养分的转化,其生长发育吸收的土壤营养大于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2.渗水地膜覆盖促进了高粱各器官生长发育进程,其株高、出叶数、次生根数、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高粱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直高于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使得渗水地膜覆盖高粱提早成熟。3.渗水地膜覆盖提高了高粱叶片光合效能并增强了高粱抵抗逆境能力,如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细胞间隙CO2 浓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则低于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4.增产增收效果显着。渗水地膜覆盖与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产量差异达0.05 显着水平,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1231.66kg/hm2,比露地增产1403.72kg/hm2,分别提高了14.8%和27.2%;渗水地膜覆盖公顷株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经济系数、一级枝梗数、穗长等产量性状高于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

李娜娜, 郝建平, 杨锦忠, 阎心柏[2]2007年在《渗水地膜覆盖对旱地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渗水地膜、普通地膜、露地叁个处理。结果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提高了高粱叶片光合效能并增强了高粱抵抗逆境能力,如叶片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细胞间隙CO2浓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低于普通地膜覆盖及露地。

崔福柱, 郭秀卿, 郝建平, 杜天庆, 闫心柏[3]2007年在《渗水地膜覆盖对高粱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渗水地膜覆盖、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叁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高粱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渗水地膜覆盖明显加快了高粱的生长发育进程,使高粱提早成熟。(2)渗水地膜覆盖高粱每公顷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穗长、穗粗、经济系数明显高于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3)渗水地膜覆盖较普通地膜覆盖和露地产量差异达0.01显着水平,比露地增产20%以上。

张杰[4]2010年在《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文中指出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覆盖普通地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本试验于2008年~2010年在陕西省合阳县甘井镇的试验基地进行,以普通地膜和无覆盖地膜为对照,选用生物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两种环保材料在同一气候条件下进行玉米的集雨保墒试验,研究了在环保型地膜覆盖条件下,玉米集雨种植田土壤的水、温、养分及土壤酶的变化和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响应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环保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状况对环保型地膜覆盖的蓄水效果研究表明,覆盖生物降解地膜的蓄水效率明显高于液态地膜和对照,与普通地膜的蓄水效率相当,随时间的推移生物降解地膜的蓄水效率相比普通地膜有所降低,而液态地膜的蓄水效率与对照相似,明显低于普通地膜。环保型地膜处理生育期间的土壤贮水量动态分析表明,覆盖生物降解膜处理能明显提高0~60 cm、60~120 cm和12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并与普通地膜无显着差异;液态地膜的土壤贮水量则显着低于普通地膜覆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覆盖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一样可以明显增加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尤其对5 cm和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影响较大,但对15cm以下土层的增温作用不明显,而覆盖液态膜处理与对照相比对不同土层的增温效果均不明显。2环保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和酶的影响覆盖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与CK相比均能增加土壤耕层土壤全效养分的含量。同时由于覆膜处理的集水集肥效果,生育期覆盖处理耕层土壤的有机质,速效N、P、K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且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与普通地膜之间无显着差异。对0~100 cm土层的土壤速效养分分析发现,集雨覆盖主要增加了0~40cm土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对深层土壤养分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不同年份各处理的酶活性差异不尽一致,覆盖生物降解膜和液态膜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与覆盖普通地膜处理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并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且各处理的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通过对不同材料地膜覆盖的集雨种植能的农田养分利用效率分析表明,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处理的农田养分利用效率与普通地膜无明显差异,但叁者较对照均有明显增加。其中覆盖生物降解膜、液态膜和普通地膜处理的土壤N素的利用效率(NUEN)较对照分别提高33.93%、12.60%和34.73%,土壤P素的利用效率(NUEP)分别提高59.15%、19.48%和67.47%,土壤K素的利用效率(NUEK)分别提高53.58%、10.96%和57.24%。3环保地膜覆盖对玉米光和特性的影响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片水分瞬时利用效率及荧光参数等多项指标综合衡量,生育期覆盖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均有促进作用,其中生物降解膜的促进作用与普通地膜一样均较明显,而液态膜的促进作用有限或不明显。4环保地膜覆盖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集雨种植条件下,环保地膜覆盖使玉米的生育进程有所提前,其中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试验表明,覆盖生物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和普通地膜的玉米平均最大株高分别比对照提高5.83%、2.08%和6.03%;生物量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0.03%、3.63%和19.51%。分析表明,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处理的株高和生物量较对照有显着提高(P﹤0.05),并与普通地膜之间无显着差异,液态膜和CK之间无显着差异。对产量性状的分析表明,覆盖生物降解地膜的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穗长均与普通地膜的差异不显着,且两者显着高于对照(P﹤0.05);覆盖液态地膜的产量性状显着低于普通地膜,并与对照无显着差异。在3年的试验中,覆盖生物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的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36%和20.02%,而液态膜的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生物降解地膜和液态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生物降解地膜的集雨保墒效果虽略低于普通地膜,但两者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其可以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农业生产,解决普通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而液态地膜的集雨保墒效果明显低于普通地膜,对玉米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也不稳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沈婧[5]2018年在《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渗水地膜除具有普通地膜保水、增温的功能外,它还具有渗水、通气、调节温度的优点,为作物的根系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利于作物增产。渗水地膜覆盖作为一种重要的农艺增产措施,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研究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实现作物增产最大化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基于0-300cm深度土壤养分含量的跟踪大田试验,以无覆盖为对照、普通地膜覆盖为对比,研究了渗水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借助SPSS软件对不同覆盖处理下土壤养分之间的差异进行显着性分析,同时对3种试验田的玉米产量进行增产效益分析,最终得出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论如下:(1)渗水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养分在0-300 cm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体现在土壤养分在剖面上的分布趋势和土壤养分含量水平上。其中渗水地膜对土壤养分的分布趋势影响较小,同时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分布趋势与裸地、普通膜地基本一致(碱解氮、铵态氮和速效磷除外)。渗水地膜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根系层和近根区域养分含量。拔节期、抽雄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含量一般低于普通膜地或裸地,抽雄期土壤碱解氮除外;成熟期渗水膜地土壤养分与裸地、普通膜地养分的差距减小,有得甚至超过裸地、普通膜地土壤养分(如全氮、碱解氮、硝态氮和速效磷)。(2)渗水地膜覆盖影响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趋势,表现在各土层变化趋势上,拔节期和抽雄期渗水膜地0-200 cm土壤养分受玉米吸收消耗的影响,减少幅度明显大于裸地(如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速效钾);成熟期玉米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少,同时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养分转化与释放、养分迁移、养分矿化等),渗水膜地土壤养分有所回升,甚至含量高于裸地、普通膜地(如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渗水膜地200-300cm土层处于作物根系主要分布区域之外,受玉米吸收消耗影响甚微,但由于土壤水热条件、养分转化迁移等影响,增减变化不一。(3)总体而言,在显着水平p=0.05时,渗水膜地土壤养分与裸地、普通膜地之间的差异表现出显着,说明渗水地膜覆盖显着影响0-300cm土层养分含量,但对土壤养分的具体影响表现不一,或增或减。本文通过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处理下玉米株高情况,间接地判断3种处理下玉米对土壤养分的需求量,默认株高与养分的需求量呈正相关,这种间接联系略显牵强,不如直接比较各处理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含量多少更具说服力。此外,本试验共进行4次野外取样,相邻两次取样时间间隔分别为49天、66天、23天,相对于玉米整个生育期而言,取样次数略少,取样时间不具规律性,不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养分在玉米生育期间的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在这两方面尚有不足。在今后的试验研究中要同步测定玉米植株体内的养分元素含量,更合理地规划取样时间,以期更全面地分析渗水地膜覆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唐继军[6]2011年在《土下覆膜的作物生长与土壤生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缓解传统地膜覆盖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研究了以“土下覆膜,全田覆盖”为特征的地膜覆盖方式及其对作物生长与土壤环境的影响。本试验于2009~2010年5月至10月在河北农业大学张北实验站进行,试验地土质为沙质栗钙土和草甸栗钙土。结果表明:1.作物具有自动破膜能力,其强弱由作物自身的特性决定,同时受覆土厚度与地膜厚度的影响。黑色地膜覆盖下相对出苗率显着高于白色地膜,而两种地膜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在采用土下地膜覆盖栽培时,不同厚度地膜对作物出苗均有抑制作用,并随膜厚的增加而显着加强;膜上覆土厚度是影响作物自动破膜效果的最关键因素。2.常规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而其它处理土壤温度相差并不明显。土下地膜覆盖处理土壤温度变幅低于常膜和露地。在一天当中,全膜、半膜和露地较常膜各土层的增、降温过程都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就变幅而言,不同处理各土层的变幅均表现为常膜>露地>全膜>半膜;不同处理间土壤温度的差异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3.全膜处理的保水效果最好,作物的耗水量也最低,其次为半膜和常膜,露地最低。在两种不同土质的试验地,收获后土壤贮水量均以全膜最高,露地最低,而生育后期常膜和半膜的保墒效果均不显着。就保墒效果而言,全膜在沙质土壤上效果理佳,比滩地试验地上的保水效果提高了11.7%。4.全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化程度明显优于其它覆盖方式,且在偏沙质土壤上的增效作用更显着。5.两试验地各覆盖处理土壤容重较播前均有所下降,露地土壤容重升高。其中以全膜覆盖处理的容重显着低于其它处理。总体效果表现为全膜>半膜>常膜>露地,沙地>滩地。6.常膜处理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表现为前期>后期,而全膜表现为后期>前期。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总体趋势为前期常膜大于其它处理,中、后期全膜最高,露地无促进效果。7.全膜处理在两试验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在滩地和沙地全膜比常膜产量分别提高了16.57%、47.30%,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6.3%、63.3%。

程诗念[7]2018年在《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灌溉水十分稀少,农作物因干旱而导致的减产现象时有发生,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并提高农作物产量,以地膜覆盖为主节水农业措施得到大量推广。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日渐成熟,基于单向渗水原理的渗水地膜应运而生,实现了对北方小降雨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渗水地膜特有的渗水性能,为实现对渗水地膜的最大化利用,指导农业管理,提高农业产量,对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研究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对农田土壤设置渗水和普通地膜覆盖,并以裸地为对照,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对不同处理措施下0-300cm深度范围内,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农作物产量等参量以及试验区降雨、温度等气候参数进行了跟踪监测。基于野外试验监测数据,以土壤水动力学、土壤溶质运移、土壤物理学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水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主要分析了表层土壤容重和耕作层土壤水盐的变化特性;量化了裸地表层土壤容重与累积降雨量以及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含盐量与玉米生长天数之间的关系;探究了非雨季期与雨季期,整个深度内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与运移规律,并比较了不同处理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农田土壤含盐量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如下:(1)降雨是导致裸地表层土壤容重变化的主要因素,且累积降雨量与裸地表层土壤容重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对数关系。基于Pearson相关性双侧检验,在α=0.05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6;两者之间进行对数拟合所得相关系数R~2=0.8834。(2)玉米生育期内裸地表层土壤容重呈阶段性变化特征。玉米生育期内裸地表层土壤容重变化特性可分为:播种期陡增、播种后平缓增长、雨季陡增、雨季平缓增长和收割期平缓下降五个阶段。(3)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容重变化规律差异明显。生育期内的任何时刻表层土壤容重值始终保持裸地最大,普通地膜覆盖次之,渗水地膜覆盖下最小的特征;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容重的变化阶段可分为初期平缓增长、中期明显增长以及末期平缓下降叁个阶段。(4)渗水地膜与普通地膜相比具有更为显着的节水增产效果,能更大幅度的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渗水地膜覆盖玉米ET值为459.5mm,较裸地降低了9.78%;玉米产量为778.98kg/亩,较裸地增产了32.6%;水分利用效率为2.54kg/m~3,较裸地提高了46.8%。普通地膜覆盖玉米ET值为485.7mm,较裸地降低了4.63%;玉米产量为685.6kg/亩,较裸地增产了16.7%;水分利用效率为2.12kg/m~3,较裸地提高了22.5%。(5)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土壤含水量剖面分布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上层土壤中。非雨季期,裸地条件下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地膜覆盖下,且随深度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地膜覆盖;雨季期,40cm土层是裸地与普通地膜覆盖土壤含水量大小关系发生变化的界面。(6)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土壤盐分含量剖面分布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性,且以0-100cm土层范围为分布曲线差异最明显的地方。0-100cm深度内裸地土壤盐分含量明显高于地膜覆盖条件下,且渗水地膜覆盖下盐分含量最低。裸地条件下,土壤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持续下降,但地膜覆盖下,40cm土层处出现盐分含量极小值点,盐分含量随深度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分布特征。(7)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类型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性。裸地条件下,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变化可分为缓慢下降、显着升高、稳定过渡、急剧下降四个阶段;渗水地膜覆盖下的变化可分为初次上升、初次平稳、再次上升、再次平稳、显着下降五个阶段;普通地膜覆盖下的变化可分为平稳上升和平稳下降两个阶段;且整个生育期内,渗水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始终高于普通地膜覆盖和裸地。(8)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与玉米生长天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普通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与玉米生长天数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0.988,渗水地膜覆盖下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与玉米生长天数之间线性相关系数R~2=0.996。(9)利用BP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对农田土壤含盐量进行预报是可行的。基于BP神经网络,以土壤初始含盐量、初始体积含水率、体积含水率、表层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以及累积降雨量为输入因子,建立了农田土壤含盐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训练样本误差为4.86%,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拟合的相关系数R~2=0.8798,验证样本误差为5.45%,说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实现对农田土壤含盐量的预测。在对数据进行机理分析时,因受知识储备和多学科综合能力的限制,在深度和广度上欠佳,有待进一步对试验结论的完善与细化;本文针对农田土壤含盐量进行了初步预测,可进一步将土壤传输函数的理念推广到农田土壤其他理化性质的研究中,以丰富土壤传输函数的内容。

卜玉山[8]2004年在《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利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完全随机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露地为对照,对秸秆(SM)、地膜(PM)、席片(MM)、纸板(CM)、编织袋(BM)和垃圾(GM)等覆盖物覆盖下的农田生态效应、作物生理效应和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供试覆盖物都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两年大田玉米试验都以秸秆覆盖产量最高,为8 666.7 kg hm-2和8 322.2 kg hm-2,对照最低,为7 255.6 kg hm-2和6 988.9 kg hm-2,秸秆、地膜、席片覆盖两年试验结果分别比对照增产19.4%和18.8%、17.2%和15.3%、16.1%和15.7%,纸板、编织袋和垃圾覆盖一年试验结果分别比对照增产13.3%、12.1%、2.7%,其中秸秆、地膜、席片和纸板覆盖增产效果显着,而编织袋和垃圾覆盖增产不显着,盆栽玉米试验仅秸秆和席片覆盖增产效果显着,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覆盖物在玉米拔节至抽雄及雌穗分化发育阶段的促进作用,而对后期粒重形成影响不大。大田春小麦试验结果也表明不同覆盖物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但地膜覆盖在灌溉和不灌溉条件下的增产效果都达到显着水平,分别比对照增产33.7%和43.6%,其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穗数显着高于对照和其它覆盖处理,而秸秆和编织袋覆盖仅在不灌溉条件下增产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分别比对照增产18.4%和13.5%,其原因主要是穗粒数以及千粒重显着高于对照。灌溉缩小了秸秆、地膜和编织袋覆盖春小麦产量与对照之间的差异,甚至使秸秆和编织袋覆盖与对照之间的产量差异由显着降低为不显着。这一结果也表明覆盖栽培措施在旱作农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不同覆盖物的增产机理主要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从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作物的生长发育。从土壤温度效应来看,虽然编织袋覆盖也具有一定的增温作用,但地膜覆盖显着的增温效果是其它供试覆盖物所不可替代的,而植物性覆盖物秸秆、席片和纸板覆盖在高温季节明显的降温缓冲作用,是地膜和其它供试覆盖物所没有的,特别是秸秆覆盖在冬季低温时显着的保温作用,为其它供试覆盖物所没有或不及;从土壤水分效应来看,植物性覆盖物秸秆、席片和纸板覆盖的保水作用与地膜覆盖相近甚至优于地膜覆盖,特别是对深层土壤水分的保蓄作用明显强于地膜

赵爱萍[9]2005年在《陇东旱作塬区春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玉米作为主要粮饲作物在陇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常年播种面积10万hm~2左右,但由于春夏干旱及地温较低等因素制约,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施地膜覆盖栽培,使传统的栽培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陇东地膜覆盖玉米种植面积已达8万hm~2以上,但从近年推广应用中发现,地膜覆盖栽培在生产中仍有很大不足,其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温,增强了保墒效果,但春播土壤墒情差的问题仍未解决,凸起的垄面不利于集雨增墒,穴种错位现象又十分严重,施肥、除草等尚存在不便。 本文从改善早地玉米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提高降水利用率入手,将小垄沟集水和覆膜增温保墒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玉米常规覆膜栽培的基础上进行了旱地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及配套技术试验的研究。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陇东旱作农业区玉米生产采用垄沟周年覆膜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可作为一项新节水栽培技术措施大力发展。 试验采用不同处理水平的小区试验,多点多次重复,田间随机排列和对比试验示范,经叁年多的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肯定了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具有显着的集雨增墒、保墒和提墒效果。垄沟周年覆膜栽培较常规覆膜栽培耕层土壤含水率提高0.99-2.26个百分点,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提高0.44-0.58个百分点。 (2)研究肯定了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具有“温床效应”,验证了该栽培方式显着提高并保持地温,尤其是土体较深层地温的效能。垄沟周年覆膜栽培较常规覆膜栽培5cm、20cm土层地温分别平均提高0.4℃、0.9℃。 (3)试验提出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玉米的最佳施肥技术。即按N:P_2O_5=3:2的比例施N 105kg/hm~2(2/3作种肥、1/3作追肥)、P_2O_5 75kg/hm~2(基施)。 (4)确定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玉米的最佳播期为4月20日-25日;最佳密度为67500株/hm~2。 (5)探寻出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玉米的经济最佳除草技术,即采用黑色药膜覆盖除草。 (6)分析了垄沟周年覆膜栽培玉米的增产机理,总结提出了《旱地玉米垄沟周

周计伟[10]2004年在《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干旱是山西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制约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它不仅造成山西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农民收入增长困难,贫困面大;而且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深入研究、认真探索新世纪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山西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本文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特别是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影响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的自然、科技、经济、社会、市场等障碍因子及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山西省旱作农业分区方案:即晋北中温带半干旱温寒区、晋中暖温带半干旱温暖区、晋南温暖带半干旱温热区、太行西侧暖温带半湿润偏旱温和区、五台、吕梁山区暖温带半湿润温凉区和晋西暖温带半干旱温和区6个旱作区,并在分析各区自然条件及影响农业生产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建设模式。接着提出了山西省旱作农业配套的包括两大系统、两大基地和十项技术的科技工程建设。最后对新世纪发展山西省旱作农业的策略措施提出了4条建议。

参考文献:

[1]. 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D]. 闫心柏.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2]. 渗水地膜覆盖对旱地高粱生理特性的影响[J]. 李娜娜, 郝建平, 杨锦忠, 阎心柏.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 渗水地膜覆盖对高粱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 崔福柱, 郭秀卿, 郝建平, 杜天庆, 闫心柏. 山西农业科学. 2007

[4].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D]. 张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5]. 渗水地膜覆盖下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沈婧.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6]. 土下覆膜的作物生长与土壤生态效应研究[D]. 唐继军.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7]. 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性的研究[D]. 程诗念.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8]. 不同覆盖物的农田生态效应与作物增产机理研究[D]. 卜玉山.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9]. 陇东旱作塬区春玉米垄沟周年覆膜栽培及配套技术研究[D]. 赵爱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10]. 山西省旱作农业发展战略探讨[D]. 周计伟.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  ;  ;  ;  ;  

旱地高粱渗水地膜覆盖增产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