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训要素考量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训要素考量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训要素考量

王 迪 魏纪东/郑州西亚斯学院

摘 要: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口译及其实训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生态环境适应选择和译者的生态提炼整合能力,并对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寻求生态平衡的各能力要素进行了比较联系,为建立创新型口译实训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生态翻译 口译实训 要素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和区域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口译研究紧跟口译事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国外相关的口译研究主要有释意派、认知理论派等。纵观有关口译研究的各个视角,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口译实训研究是具有创新性的新兴研究视角,它是继翻译学的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之后的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转向。目前从这一视角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还相对有限,而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亟需开辟新的合理教学模式来完善教学研究理论,培养符合时代社会需求和价值需要的口译人才。在口译教学的过程中,口译实训是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核心环节,它决定着口译人才的最终专业技能水准和继续发展能力。因此,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进行口译实训研究,有必要具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相关教学要素,并分别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比较考量,从而奠定口译实训的理论指导方向和操作基础。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对口译及其实训的启示

生态翻译学是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的一种跨学科研究途径,其理论为口译教学研究提供了跨领域研究思想启示和理论支撑,这也符合翻译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一)生态口译过程的本质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以译者为中心,由译者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来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观点,译者着眼于生态翻译环境整体,在翻译过程中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各个生态环境因素进行多维度的适应选择。这里的生态翻译环境包含了语言、社会、文化、心理、自然、受众等各项因素。因此,译者在就所处生态环境进行选择时,也需要适时转换自我角色,分别从语言使用者、社会成员、文化参与者、心理揣摩者、自然人和读者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衡量,即“译者适应”,进而在译语环境中做出翻译选择。

由于口译工作不同于笔译,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性,因此,生态口译学视角下处于中心地位的译员就处在一种限时的动态适应和选择过程,口译时效与生态适应与选择处于交互竞争状态,这是生态口译过程的本质状态。从纵向来看,该动态交互竞争过程包含了适应、选择与表达三个阶段;从横向来看,译员在该动态过程中需要分别对生态环境中的科学信息、文化含义、政治导向、语言风格等各种要素进行整理提炼、比较权衡。

1.2.2 术中护理 ①心理安抚: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介绍手术室情况,通过语言、肢体语言安抚患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②麻醉护理:帮助患者采取合理的手术体位,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采取制动处理,协助麻醉师为患者实施麻醉处理,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③手术配合: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递送手术器械,监测生命体征,加强保暖护理。④术毕处理:手术结束后,为患者穿好衣服,处理干净血迹,注意保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陪伴患者待其麻醉苏醒,并妥善送回病房。

5.3.2 药剂防治 可选用40%绿菜宝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功夫菊脂乳油3000倍液,或1.8%爱福丁乳油2000倍液或50%蝇蛆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7.5-11.25g/667m2,兑水10-25kg喷雾防治。

(二)生态口译的多维环境

根据以上启示,本文拟把影响口译活动的要素主要列为译员角色适应情况、译员环境比较选择与口译时限内语言表达能力三项。以译员为口译中心,影响口译活动的译员要素则为口译员的环境适应能力、口译员的多维整合能力、口译员的即时处理信息能力和口译员的心理素质。

译员对翻译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取决于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言外知识以及专业语言能力,其多维整合能力主要取决于全局意识、翻译技能与策略以及对双语文化及翻译目的等的把控,最后,语言信息及时处理能力取决于译者的反应能力、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养。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分别从语言、文化和社会交际三个层面进行适应选择,即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语言维包含从词汇到语篇层面,我们可以称之为表层口译信息层面,也即微观层面;文化维和交际维则交互包含生态环境里的政治导向、文化隐义、心理需求、受众特点、口译目的等各种文化交际因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深层口译信息,也即宏观层面。

生态口译是一项译者适应和选择循环交替进行的技能性工作,由于口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处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而这种生态环境依据当次口译任务的承办人、承办目的、经济利益、政治立场、与会主体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决定了每一场口译任务译员要考虑和平衡的生态外因千差万别;又因为发言人的发言信息不同,语言风格各有区别,发言目的和作用皆有差异,因此,口译员要面对的生态内因也各有分列。在这种情况下,口译员要想实现生态平衡状态,非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敏捷的反应能力和果敢的应急处理能力不可。

三、生态口译的各要素考量及实训遵照

在口译过程中,语篇分析能力是口译员在有效时长内及时抓住发言人语言意图的支撑,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背景文化和结构体系不同,因此口译员要实现有效表达,还需要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以避免因文化失衡带来的信息传送失败。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文化负载词和词汇、文化空缺中最为常见。这就要求在口译实训过程中,培训者要对受训者进行多文化浸润和百科知识的补充,还要培养受训者对语言隐含意义、即话外音的领悟能力,即知识能力和个人情商在这里需要完美的结合。

(一)对译员能力要素的考量

从微观层面上,译者通过转换自我角色,从源语作者的角度内化适应源语语言的特征和风格,然后对所适应的语体特征进行选择、优化和表达;从宏观层面上,译者则需将自我角色进行多次转变,分别从源译语的文化参与者、心理揣摩者和社会交际人等多重角色对口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与文本信息进行比较、选择以及再创造表达,最大限度地避免文化和交际信息差。

应当指出的是,翻译中各个维度是彼此缠绕关联的,并非在强调某一维度时就忽视其它维度的存在和作用。(陈圣白:2013)生态口译的指导原则应是生态平衡,即以译者为主导,游走于诸多生态要素之间,经过多层次的考虑和取舍最终达到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而非一扬一抑,舍此求彼。

在具体执行各项口译任务中,也许口译员不得不在抓住若干项口译生态要素的情况下,暂时放弃另一些相对次要的要素:即口译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口译生态环境因素分层处理,或在主要和次要因素中取此舍彼,或首先在主要因素之间寻求平衡,然后再去追求次要因素的平衡。

经过调研,国内重点大学和省属老牌院校几乎都成功申请了“省级、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蓬勃发展,地方院校认识到了计算机实验中心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开始研究探索中心建设与改革措施。从现状看,地方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二)口译实训遵照

根据生态翻译学中的“汰弱留强”原理,译员本身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多维整合能力、语言信息及时处理能力是译员发展和生态口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插销牵引、沉箱移运准备工作→气囊就位顶升并抽出工字钢及钢垫板→支垫枕木并就位气囊→气囊顶升并抽出枕木→沉箱横移→沉箱纵移→移至斜坡前端,带上后溜钢丝绳→溜坡至出运码头前沿→半潜驳搭驳→牵引卷扬机更换为半潜驳的牵引卷扬机→沉箱上驳→沉箱支垫→半潜驳离泊

口译技巧的运用是口译实训的核心之一,因此口译实训过程还应充分重视培养受训者内化翻译技巧,强化记忆力和归纳梳理能力,并将二者进行反复融合练习,如此才能为译者实现在多维度中不断切换、比较和选择奠定基础;翻译技巧只有内化于心,才有可能帮助译者实现在短时间多维度切换过程中搜寻出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及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因此,这是口译实训中应遵照的第二注意点,即对翻译技巧联系归纳梳理能力的训练。

口译实训成行的基础是受训者已经具备相当的言外知识和语言能力,并具备实现生态平衡翻译的意识,同时受训者具备及时搜寻并提炼言外知识和架构语言的能力也是实现译员在口译场上自如切换和选择的基础。因此,强化受训者本能性的言外知识提炼反应速度以及夯实译者双语转换思维也至关重要。在口译实训过程中,培训者可采取提问抢答的方式充分考验和锻炼被训者调动知识的能力,并形成最短反应反射习惯,这有利于其在口译场上腾出精力做好多维切换选择,进而实现生态翻译环境因素的平衡。

四、结语

口译研究走向多元化和多维度符合科学研究发展规律,也是口译教学研究的必然走向。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译者中心、多维适应选择”等理论对口译及口译实训中的生态环境、译者能力等因素进行了比较、联系和考量,为进一步构建新的口译教学体系和口译实训操作范式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教学指导意义。同时,应当指出本文虽然指出了生态口译的诸多要素,但在具体生态环境因素的界定和比较上不够清晰深入,离建立相应的生态教学理论体系还有距离,研究方法也有待客观化。应当说明的是,口译研究的生态化、多元化、动态化、多维化是一种创新型走向,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对培养口译员、实现更为接近时代发展特征和需求的口译开辟了道路。

2) 针对1×105 m3以上的大型储罐,泡沫充满密封圈空间至少需10 min,很可能错过火灾初期的灭火时机。

参考文献:

[1]陈圣白.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郭芮.译员角色空间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J].课程教育研究 ,2017(48).

[4]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

[5]孙爱娜.多元动态的生态口译训练模式创设研究[J].外语界,2017(1).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生态翻译学理论在口译实训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L-2018-15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迪(1989-),女,硕士,郑州西亚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教学;魏纪东(1962-),男,博士,郑州西亚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标签:;  ;  ;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口译实训要素考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