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论文_王静

浅析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论文_王静

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方法 从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方剂的部分适应证、提高临床用药药方疗效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果 中药的炮制利于降低药物的毒性,不同的炮制方法药效也不同。结论 中药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亦不同,应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以提高药效。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药性;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rocess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Chinese herbs. Methods to explain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ome drugs in the prescription,some indications of the prescription,and to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prescription. Results the 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reduce the toxicity of drugs,and the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cessing is different,the resistance is also different,different from the way,to seek advantages and avoid disadvantages in a different wa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rocessi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fluence

中药多是组成复方应用,药物的炮制方法是根据组方的需求而定。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方剂的疗效。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方中有的药物其某一作用不利于治疗,会影响全方疗效的发挥,为此需通过炮制调整药性,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病情的需要。

1.1 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某些药方中的主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可在方中加入某种辅助药物,达到制约主药不良反应之目的[1]。如调胃承气汤是治热结阳明的缓下剂,方中的大黄与芒硝寒性极大,易伤脾阳,方中加入甘草不是泻火解毒,而是为了缓和芒硝与大黄的速下之性,故甘草原方要求炙用,取其甘温,善于缓急益脾之功。

1.2 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部分中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会因其某一作用与病证不符,会给临床治疗带来不利影响[2-3]。为此,需通过炮制调整药效。如干姜,其性辛热而燥,长于温中回阳,温肺化饮。在生化汤中则需用炮姜,这是因为生化汤主要用于产后受寒,恶露不行,小腹冷痛等。患者因产后失血,血气大虚。炮姜微辛而苦温,可温中止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四逆汤中则用干姜生品,取其能守能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助附子破阴回阳,以迅速挽救衰微的肾阳。

2 调整方剂的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

如果组成药方的药物不变,仅在药物炮制加工方面不同,也会使药方的功用发生变化,其部分适应证随之改变。如白虎汤是治伤寒邪入阳明,由寒化热证之方。由于寒邪容易损阳也易伤中,故立方用药都需注意保存阳气,顾护脾胃。方中石膏、知母足以泻热,用甘草之目的不是清热泻火,而是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故原方要求用长于补脾益气的炙甘草。

3 提高临床用药药方疗效

成方中每种药物选用何炮制品是由药方功效而定的,遣方用药与炮制品的选用又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为保证临床治疗效果,通常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中药炮制。

3.1 增强药方中部分药物的作用 达此目的需要把药方中的药物进行炮制,以使有效成分溶出与保存,并根据情况调整其药性,每种药物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三子养亲汤药方中的白芥子与紫苏子二者均需要进行爆炒。中医学理论认为治痰治标在于顺气,治本在于健脾燥湿。但是对于气实而喘重者,应治顺气降逆为本,治痰为标。而三子养亲汤的对症恰是气实而喘重,痰多又食欲不振,故此方的主要功效就是化痰消食,降气平喘。白芥子爆炒后温肺化痰作用显著增强。药方功效与患者病证相符,从而达到化痰消食、降气平喘之目的。紫苏子爆炒后温肺降气之作用明显增强,从而达温肺平喘、降气化痰之目的。

3.2 确保药方中各药所占比例准确,充分发挥方剂的综合疗效 达到此功效主要是通过净制工序实现。如二妙散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基础方。方中的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谓主药,苍术苦温,燥湿健脾,既祛已成之湿,又祛湿邪之源。方中的黄柏如果不去掉粗皮,则会减少黄柏的实际用量。药方燥湿作用虽然很强,但是清热功效则显不足,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临床效果,还会导致湿热未去,热邪反增。又如黄柏的粗皮,巴戟天的木心,金樱子的毛核,山茱萸的核均非药用部分,且所占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势必使该药在方中的实际比例缩小,无法发挥全方作用。

3.3 加强药方对病变部位的作用 由于组成药方的中药常常对多个脏腑、经络有作用,但病人通常又并非多个部位发生病变,用药时恐其药物作用发挥不集中,甚至对没有疾病的部位造成副作用[4]。为使药物疗效集中于病变部位,为此多加入辅料炮制,以使其对病变部位的作用增强,又不干扰其它脏腑。

3.4 提高药方总体疗效,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中药多是一药多效,但是药方中往往并不需要发挥全药作用[5]。例如麻黄汤中的麻黄具胡宣肺平喘、发汗解表功效。为此方用时要生用并去节,目的就是取其发汗平喘作用。补中益气汤中的柴胡升阳举陷,但用量不宜过多。如果是老人与婴幼儿,表证已显效,喘气咳嗽未治愈但是不严重者,可采取蜜炙、麻黄绒以达药证相符,同时防止老人失眠或小儿烦躁不安等副作用。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宜生用,且一般用量较大。其生品有气味俱薄,轻清升散,和解退热的功效。

4 结 论

中药炮制过程中应注意消减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调整方剂的部分适应证,扩大应用范围,增强药方中部分药物的作用,确保药方中各药所占比例准确,加强药方对病变部位的作用,提高临床用药药方疗效,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综上所述,中药炮制方法不同,药性则不同,可从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趋利避害,提高药效。

参考文献:

[1] 王国良.论中药的不同炮制方法与药效关系[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2):227-227.

[2] 曹宏伟.中药炮制对药效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5):550-551.

[3] 张霞.浅谈中药炮制与临床效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69-70.

[4] 黄宏玲.中药炮制辅料的意义\思路与方法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52-153.

[5] 刘雪玲.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4):173-174.

论文作者:王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  ;  ;  ;  ;  ;  ;  ;  

浅析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论文_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