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中风中医护理路径构建的评价研究论文_陈蕾

陈蕾(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中医护理路径在出血性中风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2 例就诊于我院的出血性中风急性的患者,根据护理路径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51 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联合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常规组51 例,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以及住院时间、血肿吸收程度等情况。结果 在治疗14 天时,干预组与常规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 > 0.05);在治疗28 天时,干预组的总有效率(92.16%) 要显著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84.31%)(P < 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 < 0.05);干预组患者血肿吸收程度较常规组患者显著(P < 0.05)。结论 在出血性中风患者中使用中医护理路径进行治疗,临床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恢复时间缩短,在临床应积极应用。

【关键词】出血性中风;中医护理路径【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167-01

出血性中风又名出血性脑卒中[1],其发病的主要诱因是高血压,其次为血管淀粉样变性[2]。发生该病后会对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该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因此对其治疗势在必行。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中医护理路径在出血性中风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择2013.12 ~ 2016.1 期间就诊于我院的102 例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3 例,女性患者39 例,年龄在55 ~ 78岁之间,平均年龄(59.83 4.58)岁。根据使用的护理路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51 例,常规组51 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诊断。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 年龄、性别、病程) 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均衡可比(P > 0.05)。

1.2 方法常规组:使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患者进行一般的治疗,如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吸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预防感染的发生,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调节控制患者的血压,通过高渗脱水等方法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并对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等。

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中医护理路径,具体做法:为患者使用中药方剂:龟板胶10 克,三七粉5 克,石菖蒲15 克,瓜蒌20 克,生蒲黄15 克,生大黄10 克,虻虫5 克,水蛭5 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此方剂上进行加减:合并神昏与痰热证者加安宫牛黄丸;合并神昏无痰热者加涤痰汤;合并腑实证者加用小承气烫;合并阴虚证者加用肝熄风汤;合并气虚证者加用补阳还五汤;合并痰湿证者加用化痰通络汤;合并内火证者加用黄连、黄芩、栀子等;合并内风证者加用天麻钩藤饮。与此同时,将20 毫升醒脑静注射液加入到250 毫升0.9% 生理盐水中每天静脉滴注一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

1.3 观察项目[3]实施不同的护理路径后,通过NIHSS 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临床效果的评价,并对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血肿吸收程度等进行分析。

1.4 评价标准[4]基本痊愈:NIHSS 评分减少在91% 至100% 之间;显著改善:NIHSS 评分减少在46% 至90% 之间;改善:NIHSS 评分减少在18% 至45% 之间;无效:NIHSS 评分减少没有变化或者是增加在18% 之内;恶化:NIHSS 评分增加大于18%。

1.5 统计学处理对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使用SPSS17.0 软件,以P < 0.05 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 结果2.1 实施不同护理路径后,在治疗14 天时,干预组与常规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 > 0.05);在治疗28天时,干预组的总有效率(92.16%) 要显著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84.31%)(P < 0.05),具体结果如下。表1. 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点的临床效果比较(n/%)l

与常规组相比,*P < 0.053 讨论出血性中风[5] 是一种主要见于中老年人中的一种疾病,该种疾病主要导致中老年人的脑髓亏虚,出现智能改变、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发生该病后,瘀、痰、火、风等毒邪的产生加重了髓虚的进程,髓虚可以进一步导致出血的发生,由此形成髓虚- 毒损的恶性循环。

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中医护理路径在出血性中风中应用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在治疗14 天时,干预组与常规组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 > 0.05);在治疗28 天时,干预组的总有效率(92.16%) 要显著优于常规组的总有效率(84.31%)(P< 0.05),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 < 0.05);干预组患者血肿吸收程度较常规组患者显著(P < 0.05)。

综上所述,在出血性中风患者中使用中医护理路径的“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进行治疗,临床显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恢复时间缩短,在临床应积极应用。

参考文献[1] 赵德喜,张影,王禹,等. 明清时期中风病中医证候归纳探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34-335.[2] 王维琼,赵德喜. 水蛭治疗出血性脑卒中[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 29(3):525-526.[3] 王兰雄,王芸. 心理护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56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11):124-125.[4] 李秀华.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7(11):85-86.[5] 鲍远程. 脑出血中西医诊疗指南解[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11):941-946.

论文作者:陈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

标签:;  ;  ;  ;  ;  ;  ;  ;  

出血性中风中医护理路径构建的评价研究论文_陈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