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

论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

论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

申媛媛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 民族音乐是新时代高等院校素质艺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如今高等院校对于民族音乐和高校素质教育之间认知方面的缺失而造成。投入的资金不够、设置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数较少等问题。基于此,高校还是需要升级教育理念,对于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加深课程理解、教材建设和教师配备,培养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民族音乐和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 民族音乐 高校素质教育 融合

一、引言

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中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其中民族音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这么多年的历史传承之下,将乐教传统产生出美育的思想,一直成为我国音乐教育活动的立足点。但是,我国现在的民族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现状并不良好。[1]

二、如今高校在民族音乐与素质教育融合之间所存问题

(一)对于民族音乐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的高校,对于民族音乐的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融合比较忽视,对于民族音乐的文化渊源和基础知识缺乏理解和认识,并没有将民族音乐教育放到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上来。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就能够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将身心的体会作为素质教育的最后目标。在我国的现状音乐的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一直处比较尴尬的地位。有一些高校为了追求考研的成功率将民族音乐的教育简化,并不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设置比较简单的课程或者只是针对少量学生,去参加比赛取得奖项,把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变成少数学生的教育,这违背了艺术素质教育的主旨。[2]

(二)投入过少

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方式,让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其他的教育所不能做到的。民族音乐在艺术的素质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其教学的特殊,所以必须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学生能够在可以在和谐的环境和平等的艺术气氛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并提高自身的审美。但是由于许多高校不愿意出这部分经费并造成师资配比不充分,以及教育场地的缺失,所以造成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设备缺乏、资金的短缺等投入不到位,这会影响到民族音乐和高校素质教育的相融合。

受益于教育信息化建设,获得以上大数据在理论上是能够实现的,而大数据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在教育政策制定、个性化教育模式、培养内容等方面都能提供新的客观依据和研究视角。

3) 主机安全防护。在部分主机上部署工业主机安全防护系统,只允许经过工控自身授权的软件运行,确保控制系统内部最小化的运行环境,阻止恶意软件执行及非法进程运行,保证安全生产。同时可以有效地管理USB口权限,避免外部设备带来的病毒、木马入侵的风险。

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记载着民族的发展历史,是民族的起源的根,只有保护好根,才能明确中华民族不同于外国独有个性和内在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普通高校需要确定教学发展的方向和教育理念,正确设置艺术教育类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等教育理念。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内容得到有效的运用,制定民族音乐教育的合理教育目标,科学的安排教育课程,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人才培养中来。将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的融合,达到充分的合作和共赢。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人才,让大学的校园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奠基者。

因为这些现象的发生,让关心国家发展以及优秀文化是否能够传承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更加认为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将民族音乐与素质教育进行融合,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文化水平的重大责任。[3]

(三)课程设置的缺少

乡土正义的语境复杂性在于,不同正义体系之间的交织、割据与共生,纠纷主体纠缠于不同正义体系之中。当日常生活利益遭遇侵犯,村民难以通过国家制度法规来主张正义[12]。或许,这种张力并非源于结构性的规则—价值体系竞争,亦非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系统张力”[13];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控制机制层面上的缘由。就此而言,身处纠纷解决场域之中的行动主体,理应获得更多的理论关注。

由于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使得民族教育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所以民族文化课程也不能进行。这就使得民族音乐在年轻一代中出现断层现象,使得年轻人过多的关注于欧美音乐以及欧美时尚并成为其中的追随者。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实是由于没有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缺少对民族音乐的正确认识。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课程设计一直是崇尚外国轻视本国,注重洋化忽视传统。目前高校所开设的音乐方面的选修课程都是中外音乐、西方音乐鉴赏、音乐理论等西方的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到如今的流行音乐都是学校可进行课程设置的常用选项,但是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并没有进行正常的课程设置。将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作为课程设置的主流选项。对于民族音乐的课程设置只是占了一小部分,在这种状况下,根本无从谈起对于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西汉元朔元年(前128年)春,卫子夫生下皇子,被立为皇后。(此前,陈皇后因巫蛊被废。)这一年,匈奴为了报复汉朝偷袭龙城,频繁入侵渔阳、辽西等郡,掳掠人口和财物。

三、民族音乐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方法

(一)升级教育理念

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将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效的保存和传承是这个民族必要责任和义务。民族音乐的历史和发展体现着历史长河下各个时期不同的人民风俗习惯。民族音乐是民族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各个民族文化瑰宝。如果普通高校加强对于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传播,降低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生疏感。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从而发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还有高校的管理人员对于民族音乐的艺术教育认知不是很充分,只是对于参赛很热衷却忽视了民族音乐教育,只是将少量的资金投资到其实应当处于第二位的比赛中,只让少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这种情况完全违背了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旨和目标,也因为外来文化的逐渐影响,并对西方的音乐价值和理念进行大肆宣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已经逐渐失去原有的地位,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逐渐被缩减。许多拥有水平高、能力强的民族音乐教师也在减少,所以在一些很有发展的民族音乐课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教师,更是没有招生名额。所以,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的教育的融合变得虚无缥缈了。

(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观念

民族文化中蕴含着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民族音乐更是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论一个民族的是否有活力、文明程度的高低、文化根基的深浅肯定是从民族的艺术文化中反映出来。论一个民族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创造能力的强弱。就会体现在艺术创造和探索之中。在如今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被忽视的状况下,普通高校需要对传统艺术和民族音乐进行普及和教导。让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加强民族学生对于民族音乐和民族艺术的兴致。比如说邀请一些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人或优秀的表演民族音乐表演艺术家等进去学校开展文艺讲座和表演,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音乐的魅力,能够亲切地感受民族音乐、民族艺术;也可以由学校组织对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进行观看;还可以举办校园民族艺术文化的活动,由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民族音乐参与排行榜竞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个民族的民歌比赛,让学生们积极融入现场的活动中来,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并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再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让学生们产生民族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由内心出发热爱民族的音乐文化,想要了解民族音乐文化。[4]

(三)正确设置教学课程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各种各样数不胜数,单是乐器种类就是数量繁多。各个民族音乐像是春天盛开的漫山花朵,各个争相斗艳,炫美多姿,它们蕴含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经过前人创造,后人改良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地理文化,进行地域性的设置。比如说在内蒙古的教学课程设计就可以将马头琴、呼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乐器编入课程。开设地方性民族合唱活动,并进行音乐鉴赏,和民歌欣赏等活动。再由教师对其音乐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帮助学生们理解音乐的背景、内涵和传承。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加深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5]

(四)联系多个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教育和身心发展,也可以融入其他学科作教学设计,比如说社会学、人类学、美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相结合,以多方向,多种类,多角度对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风土人情、道德观念等进行分析和探究。

四、结语

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得到传承,它的起源、发展、创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大学生更是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培养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创新民族音乐。让大学生知道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是普通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民族音乐和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是学生成为综合性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曹建业.高校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资源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白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专业课堂的实践[J].劳动保障世界,2017(12):78.

[3]刘波.浅议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音乐资源建设[J].民族音乐,2017(04):37—38.

[4]东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体现[J].陕西教育(高教),2017(11):33,35.

[5]黄兰椿.民族音乐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12):433,332.

标签:;  ;  ;  ;  

论民族音乐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