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城市化比较及其对绵阳城市化进程的启示_绵阳论文

中欧城市化比较及其对绵阳城市化进程的启示_绵阳论文

中欧城镇化比较及对绵阳城镇化进程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城镇化论文,绵阳论文,启示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12月,学校安排赴西欧的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科隆、巴黎等城市进行以“中欧城镇化比较及对绵阳城镇化进程的启示”为课题的考察。面对异域风貌、优美的生态景观以及积淀丰厚、特色浓郁的优秀文化艺术成就,无不感到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引发了对绵阳正急速高涨的城镇化浪潮的启迪和思考。1978年底,我国全国人口为962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245万人,占总人口的17.92%,城镇化率不到18%。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新的任务。2004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52376万,城镇化水平已达40.5%。全国设市城市666个,城市人口达3.8亿人,建制镇为20600个,其中县城1660个,非农业人口约1.5亿人。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欧洲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一)城镇化启动机制的对比:我国城镇化起步于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

50年代的城镇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对于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并不利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950—1980年30年间,城镇化水平年均上升约0.26个百分点,与年均增长0.2个百分点的印度和0.33个百分点的菲律宾等实施类似工业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均低于同期世界城市化率年均上升0.36个百分点的水平。究其原因,一是在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为特点的重工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相对有限。二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视不足,在工业不能提供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城市对人口的吸纳力明显下降。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的发展都十分落后。

(二)城镇化加快发展动因的对比:与西欧国家的成功经验相吻合,改革开放以来工农及城乡的共同进步成为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动因。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化获得了新的动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了农业剩余,依靠于此乡村工业开始得以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的小城镇勃兴成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1980—2004年,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0.9个百分点,是世界同期城市化速度的2.3倍。发达的西欧工业国,在城市化早期阶段,农村及农业的发展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英国的城市化是建立在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农业及农村的发展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因各国国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体现。

(三)城镇化经历阶段的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是顺序经历了一个由集中到分散到再集中的演变过程,而我国的城镇化则会呈现多个演变阶段交叉进行的现象。

西方国家的城镇化也基本上依次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城镇化阶段主要以中心区高度集聚、中心区人口高速增长为特征,这一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时达到高峰。其后,发达国家开始普遍进入郊区化阶段,即人口和产业由中心市区向周围地区分散,继而向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扩散。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表现为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净迁出增加,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的人口增长较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和90年代初发达国家则又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人口迁移重新返回到大城市。

(四)城镇化模式的对比:有别于西欧国家以乡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为特点的城市化道路,我国的城市化从强调小城市及小城镇的作用向强调多元化模式转变。

西欧国家城镇化历程基本上是在工业化的带动下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保障了城市对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因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大导致了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即“城市病”问题。在法国的城市化早期阶段,由于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劣,城市死亡率一般都高于农村死亡率,法国“城市病”的缓解大体用了48年。

总之,西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显著成效和历史经验说明:发展现代城镇必须坚持人本化、自然化取向原则,大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的自然生态;西欧城市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美建筑和基础设施的不朽杰作昭示我们:城市建设必须严求质量,精心创造,造就长期续享的城市精品;西欧城市独特风物景观的浓烈文化艺术韵味和巨大视觉冲击力与人流吸引力表明: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必须充分保护经典性地域人文遗产资源,不断增强集聚扩张的持续竞争力。

绵阳的城镇化水平已提高到2004年的34%,城镇化战略与建设科技缄、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等战略互促共进,相得益彰,全面推动了绵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城镇化加快了绵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了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速了经济发展。城镇化促进绵阳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使生态、观光、旅游、效益农业成为主流;促进淘汰、转移“低、小、散、杂”和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工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为立足点的现代工业;促进服务业在充分发挥现有专业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加速提升步伐,向更宽领域的现代服务业进军。

第二、城镇化进程改变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面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经济整体结构优化的束缚。绵阳以行政中心、科技中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中心、教育中心为依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改善环境面貌,提高了城市整体经营水平,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

第三、城镇化进程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优良格局的形成。绵阳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北移和各类科技、经济园区的建设,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区集中。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纲要》的实施,绵阳正在成为西部地区新的投资热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农业大学等国内许多知名高校和一批海外的留学人员纷纷来绵创业,足以证明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带动效应。

第四、城镇化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弘扬了先进文化,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绵阳城镇化进程使得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变化,农民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逐渐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各种带有封建宗法、迷信色彩的思想意识和陈规陋习逐步减少,并在城乡交融中带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积极的产业政策的实施,各种人才的集聚正改变着绵阳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素质,城市中心区的长效和高效管理促进了全市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形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打下扎实基础。

第五、通过推进城镇化,打破了城乡分割,促进了人口的合理流动。三年来,全市有12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据测算,绵阳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5万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的推进同时还改变了第三产业徘徊不前的局面,提升了第三产业的比重。

伴随绵阳科技城的建设,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市的扩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近几年来,绵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正形成点轴式扩散、辐射形式,即由中心城区沿交通干线呈串珠状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若干扩散轴线或产业密集轴带,如绵阳城区—永兴—花菱、绵阳城区—青义—江油、绵阳城区—泸溪—三台。反映出交通干道是产业经济向外扩散、辐射的基本传递手段,它们在形成合理的经济布局、促进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革开放,绵阳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但多数经济指标反映出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较大的困难。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结构封闭、分散,尚未形成有机整体;城建资金不足,县、镇建设和发展较慢;市政基础设施仍不能完全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城市特别是县镇规划和管理力度不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等。较之西欧国家的城市,绵阳城镇建设和管理反差甚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欧经验,足资鉴戒。

(一)坚持人本原则

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了人,特别是为了农民,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达到此目的,不论你是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不论你是居住市中心还是住在城郊,甚至城市周边小城镇,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包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以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城市的建设与扩大,城镇的建立和发展都要有利于实实在在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因此凡是离开人的需要和人类的发展的城市建设都是不合理的。“以人为本”就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要使进城农民和农村整体走向城市,就必须通过加强教育、发展文化,培养和锻练农民掌握适应城市需要的生产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养成与现代先进的城市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活方式、道德风尚和文化修养。这既是农村的任务,更是城市的任务。

(二)坚持城镇建设与生态环保建设并重

要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尽快全面转变重经济轻环保、重建设轻生态、重治理轻预防、重当代轻后世的积弊陋习与功利性倾向;要积极营造爱自然、重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法律约束、政策制导、教育感召、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的综合作用,普遍培养公民自觉重视和参与生态环保的良俗;要严密控防污染源的滋生。强化城镇重大污染源的多层面执法监控,加快治理进度;建立信息预警通告机制,密切注视和防范新污染源的渐滋暗长;要大力倡导建设生态环保城镇。应定期评定城镇生态环保和人居环境的质量等级,每年公告社会,对连续三年评定为等级低劣的城镇党政领导,实行社会公众舆论抨击和道德义务评价,直至追究行政与法律责任,同步加快城镇化及生态环保建设进程。

(三)克服城镇建设中的积习流弊

应普遍强化市民的质量保证意识。坚决遏制常建常拆、常毁常建的形式化“恶作剧”式的倾向,强化行政、法律规制,使城市规划拟建的重大建筑成为精品、经典或标志性、永久性城市景观;应严格建筑市场的法治监管。强力度提升《城市规划法》的执法权威,严治重罚违法建设,确保城市规划的理念资产更好地构筑成现实的物态资产;全面实行建筑企业法人终身质量保证的法律责任追究制;精心设计城市景观。街区建设不求高水平,但求通畅优雅,自然和谐。建筑立面、景观装饰应突出地域性、民族化的经典符号,积极营造具有鲜明时代性、民族性和地貌性的城市文明,力争为后世积累更多优良的城市资产,充分发挥城镇资本投入的长期共享效应。

(四)开发城镇地域性、民族性、本原性文化艺术的潜在特质。

西欧城镇已进入成熟化的定型期,城镇文化艺术特质早已被世界广泛认同和效仿。绵阳城镇发展正处于全面加速膨胀的建设高峰期,虽方兴未艾,但百业待举,任务繁重。千城一面,万镇一色,风貌雷同,已成为城镇发展中顽疾。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营造城市灵魂的文化艺术进程。创设城市整体性、时代性景观魅力,尤需奋起直迫。一须充分保护历史上先人遗存的经典建筑;二须积极继承和开发地域文化,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城镇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与比较优势,要多层面发掘和提升本土文化特质,形成各地建筑艺术个性化的特征符号;三须着意装饰城市,通过对公益设施、街区景观不同艺术化手法精镶巧饰,多样式装扮城市,使城市人性化、艺术化氛围日趋浓厚;四须大力倡导艺术绿化,积极选聘和引进国外优秀的绿化园艺人才、全新的实用性技术设备与适宜的花卉树种,更多地开发和创建以本土化为主的复合型城市生态景观。

标签:;  ;  ;  ;  

中欧城市化比较及其对绵阳城市化进程的启示_绵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