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协调发展论文,人文精神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大奇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二元对立。官方的学者强调的是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而民间的学者强调的则是重视人文学科,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这种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二元对立很有点类似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析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精神领域里存在的那种“分裂的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在急剧转型的社会里,社会意识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并把握社会现实,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不但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中,而且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前现代思潮、现代化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汇聚在一起,更助长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混乱和文化价值判断方面的困难。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探讨过,但由于未把总体思路和基本概念清理出来,除了在细节问题上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启示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人们的困惑,说得严重一点,甚至反倒把可能解除人们困惑的道路给堵塞起来了。因此,必须本着批判的识见,重新反思这个问题,并从中引伸出积极的答案来。

一、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其观念的泛化却会堵塞人们通达人文社会科学真谛的道路。

先来考察科学精神。这里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科学技术、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

什么是科学技术呢?这里的“科学”指的当然是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则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探究各种自然现象,发现自然现象的规律,以便人类能够按照这些规律去改造自然界。不用说,“科学”还是理论状态的东西,它通常要通过“技术”去改造自然界。所谓“技术”,是实践状态的东西,实际上就是科学的应用,但技术一经产生,它就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一般说来,科学技术是中性的东西,在不同的价值观下,它会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下,人们更多看到的是科学技术的积极意义。因为科学技术能否尽快地实现现代化直接关系到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特别是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导向下,人们更多看到的却是科学技术的消极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见解把技术理解为人的工具是十分肤浅的,实际上,现代技术已经支配人的全部生活,已使人日益沦为单纯的物质。马尔库塞进一步提出了“技术拜物教”的概念,认为技术正由解放人的力量转化为桎梏人的力量,正日益使人工具化。哈贝马斯则强调,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以合理性的方式支配人、统治人的意识形态。

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这里的“科学”显然也是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一般说来,“科学精神”是一个褒义词,尤其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下是如此;但在现代西方社会,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导向下,它的性质正在起变化。它受到来自两个不同方面的批评。注重研究科学的社会功能的学者(如贝尔纳)认为,科学精神只问事实(即只作事实判断),不讲价值(即不作价值判断),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某种盲目性;存在主义哲学家则指出,在科学精神中蕴含着人类支配、统治自然界的意志主义的倾向,这种主体性的无限膨胀构成培根以来的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的主导性特征,也是造成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主观方面的原因。

什么是科学主义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这里的“科学”也是指自然科学。一般说来,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它指的是人们把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概念、方法和成果简单地搬用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中去,不同的价值导向都对它取批评的态度。西方社会的学者认为,科学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导致的一个严重的结果是“技术官僚专政”;但在追求现代化的社会中,人们虽然知道科学主义是有害的,而对它的消极作用却缺乏自觉的认识。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螺丝钉”、“灵魂的工程师”、“希望工程”、“凝聚力工程”、“211 工程”等提法,无形中把力学的观念泛化到社会生活中来了;而“积淀”、“断层”这样的概念又把地质学的概念搬用到文化研究领域中来了,这种自然科学术语的泛化看起来是无害的,实际上却常常会堵塞人们通达人文社会科学真谛的道路。

在分析了上述三个概念的基本含义之后,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十分清楚了: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形成起来的,但它并不是消极的,它一经形成,又转而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主义乃是科学技术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泛化,人们必须自觉地反思并批评这种泛化,自觉地限定自然科学思维方法所使用的范围,才能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留下地盘。

二、人文精神存在不同的类型,从形态学的角度视之,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更接近于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

接下来考察人文精神。这里也涉及到三个基本概念——人文学科、人文精神和人文主义。

什么是人文学科呢? 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 人文学科(humanities)主要指语言学、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和艺术。为什么这里叫“学科”(discipline),而不叫“科学”(science)呢? 这是因为:一方面,“科学”主要是在自然科学范围内使用的概念,这里如果用“人文科学”的概念,那就暗含了一种倾向,即把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带入到人文学科的领域中来;另一方面,象“宗教”、“艺术”这样的学科根本就不适宜用“科学”称呼之。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它是指蕴含在人文学科中的共同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是一种具有终极性质的关怀,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和艺术中。一般说来,人文精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不同的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它会显示出不同的内涵和倾向。

什么是人文主义呢?在西文中,humanism这个词既可译为人文主义,又可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如果说,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分别是从哲学上、政治上来探讨人的问题的,那末,人文主义则主要是从文化上,尤其是从人文学科的背景上来探讨人的问题的。只要我们不是笼统地谈论人文主义,而是从它的初始的、严格的含义出发对它进行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它指的是14—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反神权、反封建制度、肯定人权、肯定人性的那股思潮。就这一思潮而言,它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从抽象人性出发去探讨一切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大致上是对应于人文学科的领域来说的。人文主义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因而比较起来,人文精神这一概念更具有普泛性,也更能引起我们的重视。说到人文精神,必须注意以下三个区别:一是把西方近代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古典的人文精神区别开来。西方近代的人文精神是指从文艺复兴延续至近代结束(以黑格尔为代表)时期的人文精神,其基本特征是:重视理性和逻辑,重视个人和法律,重视宗教(基督教)的背景。中国古典的人文精神是指从先秦延续至1911年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精神,其基本特征是:重视血缘和人情,重视总体(家庭)和等级,重视伦理(尤其是儒家的伦理思想)的背景。二是把中国古典的人文精神与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区别开来。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指五四以来以现代化、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人文精神,其基本的特征是:重视个性和自由,重视民主和法制,重视理性的创造能力和判断能力。三是把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与现、当代西方的人文精神区别开来。现、当代西方的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生命和本能,重视存在和价值,重视对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反思和超越。

上面三个区别涉及到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文精神。如果说,中国古典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现、当代的人文精神分别是以前现代价值体系和后现代的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话,那末,西方近代的人文精神和现、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则基本上是以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为导向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同意,从形态学的观点看来,现、当代中国的深层文化精神是更接近于近代西方的文化精神的。

三、不应单独地提升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而须使二者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协调发展。

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做了简略的考察之后,现在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要询问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是如何造成的?众所周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最初显示出科学精神(理论理性)和人文精神(实践理性)之间的根本差异。康德试图通过《判断力批判》所蕴含的静态的审美观照活动来统一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但这样的统一注定只能是形式上的。因为康德的哲学并不是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的,他在开始进行自己的哲学思考,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开来并对立起来时,他的哲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倾向就已经被确定了。后来的新康德主义者进一步扩大了科学精神所对应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所对应的精神科学之间的对立,从而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形成了所谓“两种文化”(以人本主义为主导理论的大陆文化和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理论的英美文化)的现象。

其次要探讨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没有可能统一?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而这种精神的统一正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马克思批评了那种传统的、脱离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指出:“至于说生活有它的一种基础,科学有它的另一种基础——这根本就是谎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 当人们去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时,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认识容器,而是一个社会存在物,不仅他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而且连他进行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社会的;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并改变人的生活,工业已成了自然科学与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的关系,所以,“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同上书第128 页)按照马克思的看法,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开来并对立起来,本来就是错误的。尽管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之间存在着差异,即前者主要关涉到事实,后者主要关涉到价值,但这两种科学和精神都是统一在生活世界之中的。具体而言,是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如果说,自然科学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末,人文学科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正是同一个主体——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展开的基本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

最后要提出的问题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基础究竟是什么?2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的“科玄论战”已表明,要解答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容易的。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来统一人文精神。这显然是不妥的,诚然,自然科学已通过工业的方式渗入到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当代人几乎已生活在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人化世界中,但这并不等于科学精神可以成为人文精神的基础。如前所述,科学精神虽然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并引导人们大胆地去探索并改造自然界,但它本身是不问价值的,它并不能为人类整个生活世界的发展提供价值指导。换言之,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来统一人文精神,人类的生存活动就会陷入某种盲目性中。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以人文精神为基础来统一科学精神。这种意见的缺点是失之浮泛,因为一方面,在人文精神的概念下仍可容纳各种不同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统一这两种精神的契入点仍未透显出来。我们认为,在任何类型的人文精神中,最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本质的乃是哲学,而最能从总体上把握生活世界的本质的也是哲学。但仅仅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哲学也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还须进一步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哲学类型乃是以生存实践活动(人的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以现代化价值体系为导向的理论学说。如前所述,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体系:第一种是前现代的价值体系,第二种是追求现代化的价值体系,第三种是后现代的价值体系。我们的哲学类型应该定位在第二种价值体系上,因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生活世界发展的最本质的趋向是现代化建设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们不应该撇开中国的国情而漂浮到一种抽象的立场上去。常常有人认为,哲学的特点就是远离现实,以抽象的方式讨论问题。这显然误解了哲学。其实,哲学只是在外观上是抽象的,它的生命正在于它的思考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为生活世界指引方向的。

在追求现代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这两者的分离和对立必然给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单独地提升科学精神,必然会使科学主义泛滥起来,从而导致对人文价值的忽视;反之,单独地提升人文精神,不用科学精神来限定人文精神的界限,人文精神就会淹没在神秘主义和信仰主义中。近代西方社会曾经出现过的“通灵术”和当代中国社会仍盛行不衰的迷信活动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只有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的基础上协调起来,中国社会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标签:;  ;  ;  ;  ;  ;  ;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必须协调发展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