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183号秦文化--第五届秦兵马俑学术讨论会综述_考古论文

秦始皇兵马俑183号秦文化--第五届秦兵马俑学术讨论会综述_考古论文

秦俑#183;秦文化——秦俑学第五届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秦俑论文,第五届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秦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始皇陵兵马俑从1974年发现迄今已25周年,学术界的研究大体是与其同步发展的,至今已形成了独立的秦俑学学科体系。值秦俑馆建馆20周年之际,秦俑学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在古城西安隆重召开,海内外百余名学者就秦俑、秦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

秦俑秦陵

用科学的方法对出土文物、遗址进行保护研究一直是困扰文物界的“瓶颈”问题。秦俑博物馆经过多年的探索,关于秦俑彩绘保护已在实验室阶段获得成功。副研究员周铁介绍了两种保护方法。①抗皱缩剂与加固剂联用的保护方法。抗皱缩剂置换出漆层中的水份,从而达到防止彩绘底层因失水而造成的起翘、卷曲、脱落;加固剂起增加彩绘颜料颗粒之间、彩绘各层之间以及底层与陶之间的粘附力。②单体渗透、电子束辅照固化的保护方法。采用第一种方法对秦俑二号坑刚出土的彩俑边挖掘边保护,成功地保护了数尊较完整的彩绘俑。秦俑馆副研究员张志军向大会介绍了秦俑文物保护新成果。①针对兵马俑彩绘的材料成分、损坏原因,对彩俑进行了加固保护。②秦俑坑土遗址保护采用钢板相夹等方法,使俑坑土遗址出现的裂隙获得了很好的加固。③兵马俑坑遗址环境的保护和研究。通过定期除尘、防霉害、绿化俑坑展厅外围环境、禁止旅游车进馆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作为系统性环境,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④兵马俑的修复、防震、防风化等问题。⑤秦陵铜车马修复和保护等。

现代科技手段在秦陵研究中的应用是全方位、多侧面的。建国至今,考古工地记录方法无非是文字、绘图、照相、摄像等。考古发掘在揭露遗迹、遗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遗迹、遗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秦俑博物馆的王继宁、张立莹以制作秦俑二号坑棚木层大型模型为基础,介绍了应用现代建模技术纪录考古发掘资料的方法。在计算机状态下,可以记录考古发掘全过程,并可利用数控加工设备输出各层面考古遗迹、遗物模型。

秦陵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秦俑博物馆申茂盛认为,青铜器铸接和焊接工艺在秦陵铜车马铸造中有了新的进展。它们是分铸法的两种工艺,均源于补焊。铜车马的铸造使用了“包铸”和“钎焊”。山东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杨玲和广州师院的吴小强分别介绍了用汉简解读秦陵军阵和秦俑的“驱鬼本义”功能。

秦墓葬

会议还就秦始皇陵以外的秦墓葬、器物进行了研讨。宝鸡市考古队刘军社提出宝鸡益门二号墓出土的大批器物应属秦文化系统。他认为该墓所在地区春秋时为秦主要都邑所在地,而且多数器物造型与秦器相同或相似。秦俑考古队副队长张颖岚结合大量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对秦墓殉车马的类型、方式和等级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源流、发展以及阶段性特点进行探讨。

天水师专徐日辉先生修定了将秦公墓葬定于甘肃礼县一带的观点,提出了秦早期活动范围应在萧渭水上游及西汉水上游地区。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王恺论述了秦汉冷兵器的沿革演变,认为锐利的兵器在“秦扫六合”战争中起到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秦文化

与会专家有这样一个共识,在史学研究中,比之巴蜀、楚、吴越这些地方文化的研究,秦文化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他们提出对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应重新认识。秦俑馆副馆长张仲立谈到“大一统”观念起始于周的严密的宗法制和礼仪文化设置,并初显于秦,尤成于汉。秦是牵系于这一历史进程的,但又摆脱轴心,至汉代才趋完善。华中师大丁毅华教授介绍了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传承影响,指出汉文化是对秦楚文化扬弃后的吸纳与创造,它继承了秦文化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从楚文化中吸取了思想、文学艺术和社会精神风貌,所以汉文化更具开放性和多样性,但其决定基因仍是秦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的贺润坤强调指出,战国时期关东诸国具有各派思想的大批人物入秦效力,为秦的发展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州师大王健副教授则论述了秦人事功精神的积极意义和异化,提出应吸取秦人合理的明于法禁、恒定取向与执著追求,而摒弃非道德主义的倾向,让民族事功精神发扬光大。苏州大学的臧知非博士和宝鸡博物馆的高次若分别对秦朝文化政策的转变过程、原因、功能和古陈仓“祠鸡”热渊源进行了新的探索。

对秦文化的深入研究、层层剥离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必然有多学科的介入。城市规划与环境研究是此次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考古专家与地质专家联手,对秦兵马俑坑附近春秋至秦汉时期的气候环境进行了分析:临潼地区全新世界暖期年均温和年降水分别比现在高出2℃和250mm左右;春秋战国时期气候回暖;秦汉时期属气候降温阶段,但比现在湿润。针对秦都咸阳建设规划与实施,陕西省考古所王学理研究员提出咸阳城建设的理论根据是“取法于天”:根据文献记载,咸阳城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常居的“紫宫”,从总体上规划咸阳,形成统治中枢;大咸阳形成“渭水贯都”的格局,同银河贯空、牛女分隔、群星闪耀的天象相似等。在对山东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篇重新认定的基础上,秦俑博物馆史党社探讨了二篇与《墨子》城守诸篇的关系,认定其为战国秦人所作,齐人转抄之。以前有学者据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的出土,认定城守诸篇以至于《墨子》,汉代十分流行。他认为并非如此,实际上《墨子》在汉代转向衰落,并开始亡佚。秦俑馆田静则对秦国和秦朝的医学家、医学理论实践方面进行了介绍。

秦人物

在本次研讨会上,对于秦人物,专家们从新的角度进行了评说。台湾文化大学陈文豪副教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秦相李斯的心理进行了分析,他着重论述了李斯出仕前及沙丘之谋时的心理,归纳出影响李斯一生行事及最后被论腰斩的关键在一“利禄心”耳。日本爱媛大学藤田胜久教授以《史记·白起列传》为剖析点,联系司马迁的旅行采访与历史文献,认为《史记》秦国人物列传是以秦的纪年资料和纪事资料为基础,得自司马迁旅行和传闻的并不多。此外学者们还就秦亡原因、商鞅的军事实践以及《商君书》的军事内涵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标签:;  ;  ;  ;  ;  ;  

秦始皇兵马俑183号秦文化--第五届秦兵马俑学术讨论会综述_考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