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会观念的建构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会观念的建构_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中的世界性社会理念建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性论文,理念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当前的全球化浪潮正是由生产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互动。在这股浪潮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既分享着科技进步、文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也同样都面临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种种问题。人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适应新的生产方式,首先保证整个地球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各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所有的地球人都必须创造和接受一种共同的观念——我们称之为世界性社会理念——来自觉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一、世界性生产方式的产生:为建构世界性社会理念奠定基础

马克思从社会属性上对生产方式进行历时态研究,用生产方式来划分社会类型,从根本上把握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科学地揭示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当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都卷入了全球化浪潮,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几种生产方式并存的生产方式体系。如果进一步从自然属性尤其是从空间上对当前的生产方式进行共时态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全球化中的世界经济关系及走势,是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据此,我们可以将现有的生产方式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然地缘性生产方式。其表现为以某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一定范围内人们的共同利益为纽带进行生产。地缘界限和家族界限在这种生产方式中通常是统一的。如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氏族成员、奴隶或农民完全依赖大自然来进行简单的集体劳动。现在,太平洋岛屿上仍然生活着一些原始部落,一些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也还存在着这种生产方式;

第二种是民族国家性生产方式。其表现是依靠国内条件,以本国人民共同利益为纽带而进行协作生产。它严格受到国家制约,因而政治界限是其基本存在疆域。这是自国家产生之后就普遍存在的生产方式。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大机器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逐步扩大,但由于受到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一般还只是局限在国家内进行;

第三种是区域集团性生产方式。表现为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之间建立起集团,以区域内人们的利益依存关系为纽带,对内实行一体化政策,对外采取统一的行动和对策。其特点是本集团的自保与对其他集团的排斥,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超国家性。这是当前世界各国抵御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提高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比较典型的有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洲经合组织等。其中,欧洲共同体(后来的欧盟)自诞生30多年以来,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四种是世界性生产方式。其表现为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协调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共同努力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其典型形式是当前的各种跨国公司和国际性的经济组织。随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逐渐形成和成熟,人类因共生的需要而进行全球水平分工协作生产,大大地促进了世界的协调发展。这是当前全球化社会中表现最为突出也最有发展前途的生产方式。如当前建立的WTO就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推动,它把区域集团化产生积极影响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从目前来看,人类社会正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种趋势:在地球范围内真正作为一个整体来生存、活动和发展,形成了具有全球规模、全球计划、全球协作和全球效应的当代大生产、大交换。从西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开始,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各种知识体系的全球扩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的形成,意识形态和宗教的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到今天货物、服务、技术、资本、信息、人员的跨国流动与资源配置,都是世界性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当代全球化的根本特征。我们有理由认为,全球化的动力已经不再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我发展的需要,实质上是世界性生产方式的产生引起了全球化,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际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世界性生产方式已冲破了许多部落的、民族的藩篱,今后还会冲破更多国家的、地区的、种族的、宗教的、文化的界限。因为只有在这种世界性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世界性生产方式产生之后,创造了并且还在继续创造着巨大的生产力。当生产力继续发展到极高程度,彻底消除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规则和各种不平等的游戏规则,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和谐而不存在剥削时,以全球的共生关系维系的世界性生产方式必将向以全世界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维系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转变,我们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但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尖锐矛盾,但其生产力尤其是高新技术仍在继续发展。并且,当代的资本主义不仅生产、管理和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已向全面社会化发展,而且还在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社会生产计划化,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现在的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长时期内暂时繁荣的现象。因此,生产方式的变革将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种世界性社会理念。

二、人内在的对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建构世界性社会理念提供动力

需要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任何人任何社会中都存在着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现实的人去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创造着人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而也实现和确证着人的本质。

当前的全球化正在创造着促进人的生存环境和自由发展程度的社会条件。随着世界性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当世界变成了统一的巨大的市场,从而单个人“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即“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由发达国家引导的全球化进程使强国受益最多,世界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在夹缝中苦苦寻求生存与发展;而高科技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等全球性问题正在向人类的生存敲响警钟。显然,当前的全球化进程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追求,又没有完全实现人的这种需要。

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不仅过着现实的物质生活,而且具有超越现实物质生活的精神向往和追求。自然和社会永远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作为能动的主体,总是要去积极地发现、调动和运用起现实世界中尚不存在的、可能存在的事物,借助于可能世界在意识中重新构造现实,指导人不断改造现实,把可能变为现实,从而能动地解决这种矛盾,使自然、社会满足人的需要。人类之所以要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形式,之所以对社会未来的理想世界不断进行观念建构和实践建构,其深刻动机就是要不断地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实现人类内在的需要,追求自身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时刻的现实都既是过去的社会理念的现实化,又孕育和生成着新的社会理念,并将被未来的社会理念所扬弃和取代。这正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交互作用推动社会进步的实现形式。不仅社会理念与社会存在会发生冲突,不同社会理念之间也存在着碰撞与冲突。在社会尚未为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充分条件的情况下,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不一样,各种生产方式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所占的地位不同,人们对生存和发展要求的重点、层次、侧重面不同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社会生活目标不同,人们在需要的满足程度上也就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一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上的差异性和不可重合性,从而形成历史上不同社会理念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多方或双方均有存在理由的条件下,思想观念冲突的过程也是对立面彼此从对方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并发展自身的过程。对立面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互补的;在一般情况下,矛盾解决的形式不是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或条件),而是对立面融合成为一个新的事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立面之间的差别会逐渐缩小,直到达到最终融合。因此,在人们需要基本一致、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同的社会理念之间也有相互认同、渗透、融合的一面。一种社会理念之间所以能凝聚和规范社会成员,其思想认识前提就是这些人对它的认同性,而这种认同根源于现实生产方式与他们的共同需要之间的贴合度。适应生产方式和贴近人们需要的程度越高,这种社会理念就越容易为人们所认同;而生产方式覆盖的空间越大,拥有相同需要的人越多,社会理念的涵盖面也就越广。

生存和发展是一个超越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发展阶段、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当各国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向世界性生产方式发展,全球的协调发展越来越影响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时,对有利于人类共生发展的社会理念进行融合的呼声就越来越高。这就为世界历史条件下世界性社会理念的认同和建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各种社会理念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借鉴合理因素来完善和发展自身,从而相互蕴含,相互渗透。这种以整体相关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示出来的维护全世界共同生存与发展的走向,为今天人们重建自己的价值目标,从各种社会理念的冲突走向世界性社会理念的认同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其理想社会的建构中从冲突走向认同成为可能。

三、共生性理念:当前全球化中的世界性社会理念

在当今世界,以人类的共生关系为纽带的世界性生产方式和人内在的求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已经把全球的共同生存与发展凸现到了第一位,各国利益的一致性、互联性明显增强,正在构成一个“一荣共荣,一损俱损”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合作,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问题,都会对全球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就要求世界性社会理念包括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即共生性理念。

国外曾经有学者指出,现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太空船道德”而非“救生艇道德”。相应的,就建构世界性社会理念而言,我们需要的是“太空船理念”而非“救生艇理念”。后者是引导人们在碰到危急情况时把一部分人抛入海中,以挽救另一部分人的生命。前者则是强调生死共存,即让太空船中的所有乘员都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发生任何不测事件也不能撇下任何一个人,因为如果有一人被扔出座舱,其余的人照样会丢掉性命;保证生还的唯一可能就是调动各种力量,按照彼此预先认同的规则来共同排除危险。各国家、各民族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生存就如同在太空船上。过去,人们把征服世界当作胜利的表现,把经济侵略当作正当的事情;如果人类一直重复以往的这种行为,不把体现团结一致、互依互存的社会理念内在化和制度化,这种理念就会被大多数国家鼓励竞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原则排斥,重蹈历史上建设与破坏往复的覆辙不可避免。

当代全球系统中仍存在着很多矛盾,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就具体的问题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新的全球观——全球认同的共生性理念对待人类共同面临的境遇,并以适合这种境遇的态度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针对人们在实践中由于掠夺自然而很少顾及自身行为所酿成的全部自然—社会问题,重新反省近现代工业技术文明所依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理论,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共生和谐理论,以形成适应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人类应该怀着同类意识,相亲相爱,互惠合作,遵循共生性的理念来重建协调的人类社会,才能和平幸福的生活。

但是,全球化不等于全球一致,共生性也不等于取消对立和冲突。全球化是一个社会全方位的变迁过程,要求的是个体发展与整体合力的有机统一。而既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事实不可能简单地拿来作为共存的前提和依据,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事实比较来解决不同制度的复杂的共存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不能独立完成引导全球化的历史使命。虽然西方文化以物质力量为基本手段,努力在全世界推行西方化,但它也处于与全世界其他各种文化的相互作用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它的发展还依赖于这种相互作用。因为西方为了减缓和消解在东方产生的抵制情况,不能不适当考虑其他族群的文化传统,吸纳其他族群的文化内容,丰富和改进西方文化。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东方的崛起逐渐在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结构和主导发展模式,动摇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优越感,才给更多的力量、不同的声音出现在全球化进程中提供了机会、条件与空间,东西方才能不断各自完善自身,克服自己的弊端,这无疑更加有助于全球化进程的多元化、多维度局面的形成,从而才能最后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以共生的观点来看待对抗,在对抗中比较,在竞争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活力。

我们需要考察和比较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理念,但是,决不能在各种各样的乌托邦里循环往复,而应该走出乌托邦,以一种更理性的精神来比较各种社会理念的意义和价值,探讨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对我们这个全球化的社会是更好的,从而在一种扬弃、融合的过程中建构世界性的社会理念。当代社会呼唤着这种需要,愈来愈多的人也接受着一个共识:在我们共存的这个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只有在遵守共同约定的规范下相互尊重,彼此协调,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人类需要对东西方文明的双重超越,在未来世纪中将各种文明融合成一个既存在丰富的内部差异性又是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使关系到所有国家利益的世界性社会理念得以实现。(注:参见田丰《全球化与文明整合》,《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全世界都极有必要来充分体察这个需要,有意识地通过地区性和全球性的工作去建立必要的结构和体制,最终在各个国家的具体制度以及国际性制度中得以体现,使共性理念能够为人们所一致首肯。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9页。)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至少可以相信,随着全球化的这种以人类共生关系来维系的世界性生产方式的发展,全球问题将得到妥善解决,生产力水平将越来越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平等;而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扩张极限的临近和资本主义各国财产所有权社会化的扩散,使得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将以其历史逻辑在更大的范围内孕育、萌发。在当前的世界历史条件下建构一种世界性社会理念,不仅有助于促进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有助于人们对共产主义这种世界性社会理念的认同。

标签:;  ;  ;  ;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会观念的建构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