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第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想论文_陈曦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摘要: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是20世纪初俄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之一,在柴科夫斯基以及著名的沙俄“强力集团”等一批著名作曲家之后,普罗科菲耶夫等人将俄国的音乐带进现代艺术风格的殿堂,他以自己杰出的作品再次证明他在音乐上的创作才华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潜能。他的创作风格颇具个性,呈现了俄国音乐从古典浪漫走向现代主义的变化过程。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写有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独奏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重音;节奏;对比;音响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共写有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曲中最具代表、最优秀的作品,聆听这些乐曲便能了解他本人整个创作生涯的风格变迁。其中《第六钢琴奏鸣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大胆的器乐作品之一,也是第一首战争主义奏鸣曲。

《第六钢琴奏鸣曲》(A大调,Op.82号)向人们宣告作曲家对钢琴技艺的高超要求,这首作品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钢琴表现手法——复杂的,强烈突出重音的跳跃,细碎的手指技巧,饱满的和弦印象以及浓密的音型层,奏鸣曲以非凡复杂的内容与极其尖锐的对比著称。作品中包含不同的生动的音乐形象,时而传出可怕沉重的音响,犹如坦克的轰鸣,时而穿插着细腻的抒情线条,需要演奏者以精湛的钢琴演奏技巧去表现出来。

一、音乐形象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很有特色,例如在创作中运用突然的转调、大胆的和声、强烈的节奏感以及独特的旋律织体等。这些特色从他的钢琴作品中清晰地反应出来,钢琴一直都是伴随他终生的创作时不可缺少的一门重要乐器,他以钢琴来思考音乐形象。他是现代作曲家中继肖邦之后以钢琴为表现媒介,且成果最为丰硕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曲不但继承了19世纪古典音乐的风格,而且在钢琴这种乐器上,加上粗狂而有魅力的表现,缔造了一个新的钢琴音乐时代。19世纪末以德彪西、拉威尔作为代表人物的法国印象派风格风靡整个欧洲,在这之后,在钢琴领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成果的要数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他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具有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据说,他能轻易地弹出任何作曲家所写的困难乐曲。他还是一位革新家,他视钢琴为打击乐,在钢琴上追求尖锐、犹如金属般而又赋予活力的颗粒性音色。他独到的钢琴演奏与创作风格,成为20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灵魂人物。

这首钢琴奏鸣曲完成于1940年,这首作品充分的展示了作曲家本人的创作实力,全曲由完整的四个乐章构成,曲式结构为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写有百余首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独奏作品中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作品,聆听这些乐曲便能理解作曲家本人整个创作生涯的风格变迁。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普罗科菲耶夫一连创作了三首被称之为《战争奏鸣曲》的钢琴作品。这三首钢琴奏鸣曲把前五首奏鸣曲的风格表现的更为彻底;更加率真;更加雄伟,可视为他钢琴音乐中的代表作品。这些奏鸣曲于1939年开始写作,其中《第六钢琴奏鸣曲》(Op.82)完成于1940年,这是真正显示普罗科菲耶夫创作能力的大型作品,全曲由完整的四个乐章构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以及高超的写作技巧,演奏难度上也颇具挑战。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创作极具个性,和声色彩丰富多变,转调手法运用非常独特,这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占据第一乐章音乐形象主导地位的显然是表现侵略者的惨绝人寰与毫无人性的残暴与恐怖,平静安逸的生活突然间被打乱,一切仿佛从人间变成了地狱,是这样的一种音乐形象。

第二乐章,小快板,E大调,变奏曲式。这一乐章采用了作曲家最喜欢的加伏特舞曲形式,在经过紧张、激烈的第一乐章以后,第二乐章表现了艰难困苦中人们对快乐与美的追求,但是由于在战争的环境下,舞曲节奏并没有那么轻松,连续刻板的四分音符节奏,从头到尾采用断奏手法奏出和弦,听起来仍然非常僵硬、不自然。

第三乐章,根据作曲家的要求,这是一首慢圆舞曲风格的抒情夜曲。音乐形象上,可怕的战争似乎暂时被遗忘了,歌唱爱情与幸福的民歌音调在人们心中冉冉升起,尽管不是阳光明媚的春天,旋律音调中仍然隐含着沉重、消极的气息,但它的旋律引发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怀念,从而使第三乐章成为这首奏鸣曲中最感人的乐章。

第四乐章,严格的回旋奏鸣曲式。在结构上与第一乐章呼应,同时也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在中部插部的尽情欢乐形象之后,在现部之前直接闯入无情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虽然力度较为微弱,直到最后的尾声,这一主题仍然保持它的威严无情的性格。

二、表现手法

奏鸣曲的第一个形象渗透了粗野与强悍的性格——建立在呼号基础上的军队进行曲;尖锐的和声有意构成的机械结构,赋予这一形象以几乎是冷酷无情下意识运动的特点。连接部的音响像主部一样机械,夸张到毫无人性的地步,这里和某些“讽刺”与青年时代《托卡塔》(作品第11号)中的形象有很多共同之处——生硬的音乐线条与机械节奏结合在一起。古怪的,羞涩的副部完全是另一个世界。普罗科菲耶夫抒情音乐的压抑性与脆弱性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的程度。叙述简练,没有华采,自然调式的旋律几乎没有和声支持,仿佛故意弄成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萎靡不振的样子。

如图所示,第一乐章两个主题,一方面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互相矛盾冲突,在生硬的多调性效果的基础上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展开部。这里广泛运用各种复调结构;主要发展的副部主题已经丧失原来羞涩抒情的性质,变得尖锐粗野,伴随它的是惶恐不安的持续低音与从主部中分裂出来的固执的呼声。展开部音乐的高潮具有邪恶势力狂怒,猖獗,为所欲为的特征。这种感觉由于把钢琴介绍成打击乐器以及使用喧嚣刺耳的效果(glissando 滑奏,用拳头锤击以及其他等等)而加深了起来。展开部结束之前,神经质的狂暴渐趋形式重负出现,进行曲的主题被已经改变的副部陈述所代替,尾声再度激起暴怒的情绪,并以此统治整个乐章。

在第一乐章表现主义的形象以及可怕的穷凶极恶之后,普罗科菲耶夫又把我们领回到非常人性或是细致抒情的音乐中来。被粗糙过火的效果弄的疲惫不堪的听众,对半舞曲性的第二乐章(allegretto小快板)那种文雅的诙谐性一定会感到满意。第二乐章的三部曲式是和机敏的边走发展灵活结合起来的,这里和普罗

科菲耶夫的某些青年舞曲(作品第12号,第32号中的)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节奏优雅,和声色彩明显,旋律迷人(或者矜持而富于幻想,或者淘气而充满戏谑的趣味)。

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慢圆舞曲节奏的抒情夜曲,也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妙处;这一乐章的音乐很多地方近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浪漫的篇页——和声色彩既有感情又较严格,旋律抒情新颖。展示在听众面前的仿佛是一个戏剧场面,充满夜间密会与恋爱气氛的反响。和声的鲜艳性与色彩性,内在声部的丰满性,使中间两个乐章和第一乐章可怕的多调性截然不同。

第四乐章终曲的大部分(包括呈式部与中间插部)由于轻快的诙谐音响而使人感到身心愉快。我们从这段调皮的vivace (活泼的快板) 中可以认出青年时代普罗科菲耶夫为人们所熟知的笑脸——他当时热衷于玩弄技巧,喜欢使用快速的经过句。这里几个主题都是这样放荡不羁与嬉戏风趣,丝毫也不会让人想起第一乐章的恐怖情绪。可是在终曲的再现部里却出现一个戏剧性的转折。主部欢乐的主题突然被低音部不安的敲击进行所破坏。仿佛回到刚刚做过噩梦似的,第一乐章的几个主题响起一阵阵雷鸣般的效果,好像凝固了的音响(来自主部主题战争信号——叫喊,展开中部一连串的下行和弦。)这个幻觉,一方面使我们响起第一乐章中那残酷战争画面的重现,另一方面又把神经质戏剧性的特征带进终曲乐章里。无忧无虑的欢乐似乎没有回来。再现部中反复出现的几个主题,由于装饰音比较生硬,也失去自身从容轻盈的色彩。在这终曲的尾声中特别明显,这里的和声色彩变得愈加尖锐与暴虐,而主部主题的急速发展又伴以狂怒的叫喊与滑奏的沸腾,疯狂的敲击琴键弹奏方法与第一乐章的主题似有似无的出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残暴邪恶的战争形象在终曲乐章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中间的两个乐章暂时由抒情与幽默的形象所取代,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恢复黑暗冷酷的音乐形象,乐曲在阴暗与隐匿的不安中结束。

三、总结

普罗科菲耶夫从1937年开始,直到1944年结束,连续创作了三首“战争奏鸣曲”,虽然这三首奏鸣曲不一定完全直接描写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具体现象,但是他们的确表现了作曲家在战争年代中的生活感受。这三首奏鸣曲的具体写作情况,也可能不是按照作品的编号连续写成的,但可以肯定最后作曲家从总体上进行了安排,因而在音乐形象上,确有其可以感受到的连续性。从我们对这三首作品的了解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分别表现了战争的初期、中期、后期作曲家本人的心态。这三首奏鸣曲不仅是作曲家最成功的钢琴作品,而且作为经典作品已经列入二十世纪钢琴音乐的宝库。而作为三首战争奏鸣曲中的内容最庞大,技巧最为艰深的第六钢琴奏鸣曲引起人们产生极其矛盾的感情:中间具有体裁——间奏性质的两个乐章最受欢迎,终曲也比较吸引人。可是在第一乐章中故意弄成杂乱无章的样子,只能把它看成是作者从前热衷于表现主义的一个必然结果来欣赏。

古典音乐评论家们在正面肯定奏鸣曲构思的宏大规模与作者愿望的严肃性的同时,也曾指出这首作品在听觉上的冲击太过粗暴,第一乐章中还存在不少作曲技法过于粗糙的部分,虽然有一些小瑕疵,但是它还是一首完整的精彩的演奏技术要求超高的钢琴作品,被钢琴界的后辈们所津津乐道。

参考文献

[1](俄).涅斯齐耶夫,《普罗科菲耶夫传》耶鲁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俄).普罗科菲耶夫,《默者如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65年

[3](英)古特曼:《普罗科菲耶夫传》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

作者简介:陈曦,男,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和德国汉堡音乐学院,2017年9月起任教于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职称助教

论文作者:陈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浅谈《第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思想论文_陈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