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反转的认知诗学分析-以欧·亨利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为例论文

情节反转的认知诗学分析
——以欧·亨利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为例

蔡凤梅1,方 红2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十堰 442002;2.首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48)*

摘 要: 短篇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中人物身份戏剧化的对换将欧·亨利的反转艺术推到极致,作者在该小说中熟练驾驭“前景化”和“隐藏”两种修辞控制策略,巧妙地操纵读者对人物身份、特性和关系的认知建构,读者通过前后语境框架假设的建立、修正与替换,获得情节反转的情感体验和意义建构。以反转为导向的修辞控制策略的使用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和新奇性的文学效果,而且能多面性地塑造人物特性,具有重要的主题建构意义。

关键词: 认知诗学;情节反转;修辞控制;读者操控;欧·亨利;《汽车等待的时候》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认知文学研究是跨越认知诗学、认知修辞学、认知文体学、认知叙事学、认知文化研究等范式或流派的跨学科研究[1]。反转情节的小说主要以“出乎意料”的美学效果为特点,多属于侦探类或悬疑类小说。认知诗学视角下的语境框架理论和修辞控制策略为“反转情节”的文本提供了认知理据。依照这两个理论,读者阅读过程是一个依照文本信息不断投射的认知建构过程,作者通过修辞控制策略“误导”读者进入“花园路径”,依照文本信息作出错误的认知建构,而在故事后文呈现的新信息完全超出读者预期,与先前建构的心理表征存在缺口(gap),“出乎意外”的感情体验由此产生[2]328-346。而反转情节小说的文学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感官和心理层面的审美和体验,在认知诗学视阈下,文学阅读过程是读者依照文本线索和个人经历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建构。而“叙事情节组构中的自反悖立”使读者最终形成对文本阐释涵义的多样性解读,同时“审美与伦理判断也在叙事进程中不断得到修正,最终导向读者对于文本阅读伦理的深度思考”。[3]104可见,反转情节的设置理应具有主题建构意义。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O.Henry)以其小说的构思新颖、结局出乎意外而著称。他善于对情节进行戏剧性设计,在叙事上推动明暗线同时发展,然后让两条线在结尾处产生碰撞,结尾往往出人意料[4]71。《汽车等待的时候》作为欧·亨利经典短篇小说必收录作品之一,情节反转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位年轻男女在一个小公园里邂逅并交谈,女主人公气质高雅,自诩为上层名媛且对上流社会生活已经厌倦,而男主人公谦卑谨慎,自称是饭店里的出纳员且对金钱表现出渴望;在小说结尾,随着女主人公进入“饭店”场景,作者通过少量新信息的呈现,使两个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实现了对调式更正,从而创造“出人意料”的叙事文学效果。该小说在两个情景的简短篇幅内完成了人物身份的“惊奇式”的完全反转,充分展示了欧·亨利使用修辞控制策略来操控读者的高超技法,使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物特性和关系的展现显得更加丰满和立体。有鉴于此,本文结合认知诗学中的语境框架理论和修辞控制策略,对欧·亨利的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情节反转进行了认知诗学分析,并深入剖析读者如何通过跨框架推断来实现对主题的认知建构,以进一步揭示以反转为导向的修辞控制的文学美学价值和主题建构意义。

一、认知分析模型:语境框架理论与修辞控制策略的结合

语境框架理论最早由埃莫特于1997年提出,斯托克韦尔(Stockwell)[5]在《认知诗学导论》(2002)一书中也作了论述。该理论从读者的角度为文本认知分析提供了维度,其主要关注读者如何在小说世界内建构语境(即心理表征),强调读者知识、信念、假设和推断能力和文本信息的多层动态互动。换言之,阅读过程是结合文本线索不断进行语境监控、假设和信息推断的过程:“读者通过运用具体语境中关于物理、感知和行为等元素的基本图式”,结合文本信息进行框架假设,“储存关于特定叙事语境下在场人物的心理表征信息”(即建立基本的语境框架)[6]146。依照这一理论,随着小说文本的展开或时空转移等,读者会动态地建构多个语境框架,但在阅读当前的某部分文本时,其注意力往往只集中在其中一个框架上,成为焦点的框架则成为被启动的语境( the primed context)。埃莫特[6]145-149认为,在语境框架交替的过程中,读者主要进行两种认知推断:框架内推断(within-frame inferences)和跨框架推断(cross-frame inferences),前者指读者在现有语境框架内,将语境框架和行为假设相结合,预测和解释人物的行为和知识状态;后者则可通过读者运用某一主框(primed frame)信息来推断其它主框信息。在反转式的小说语篇中,若之后的语境框架信息和先前的语境框架信息冲突或者完全相悖时,读者会对先前框架进行修补甚至完全替换[7]65

然而,读者对人物的认知建构很大程度上受作品文本中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文本信息若以聚焦形式呈现,能提高读者对人物特点的意识。反之,若以背景信息的形式呈现,读者的关注意识则会减弱[2]331。修辞控制策略则从作者的角度为文本认知分析提供了维度。埃莫特认为,作者主要通过“前景化(foregrounding)”和“隐藏(burying)”两种技巧来进行修辞控制,从而操纵读者认知加工过程[9]330。埃莫特在2014年《前景化、隐藏和情节建构》(Foregrounding ,Burying and Plot Construction )一文中对前景化的广义范畴作了进一步界定,它指能促进读者注意的任何语言使用类型,既包括具有文本凸显效果的语言技巧(如非常规语言形式的使用或某一语言使用密度的异常等),也包括非语言形式层面,如某一条目内容(item)在叙事世界的突出(narrative-world salience)、信息的文本位置、某些内容的选择性的聚焦(selective focus)等[9]329-331。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往往对文本信息进行选择性的注意,前景化技巧有助于引导读者对相关文本的深度加工[8]。除此之外,作者还会通过使用“隐藏”技巧,刻意地将关键信息放在从句位置,或将其掺杂在不重要的细节中,混入背景信息范畴,使读者对关键信息的关注降低甚至忽略。隐藏信息是小说创造出乎意外结局的重要策略[10]155-172,往往导致读者对目标信息的浅表加工或者对信息的忽略[8]110-131。作者在创作“反转式”小说时,往往在反转关键点前刻意地将重要的正确信息进行隐藏,而将“误导性”信息进行前景化,从而“误导”读者对信息的加工,在故事反转关键点后,通过前景化某些关键信息,引导读者对假设进行重新评估、更正甚至替换,起到反转的文学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反转情节小说特点,语境框架理论和修辞控制可融合成一个联动的认知分析模型(图1):

杭州图书馆与支付宝合作,实现了蚂蚁信用650分以上免押金办证,支付宝借还书,甚至快递到家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智能机器人“小图”,能够迅速分析用户的提问,并给出准确答案,实现读者自助咨询服务。

图 1语境框架理论和修辞控制联动认知模型

“plain(朴素)”和“impeccancy(无可挑剔、完美)”的语义对立,使读者对女孩的身份建构采用“等等看(wait and see strategy)”的认知策略。而作者针对男青年信息的前景化手法更多地聚焦在神情和心理描写,如“hovered near(逡巡走近)”“relying upon burnt sacrifices to the great joss, Luck(把希望寄托在希望之神身上)”“air a compound of gallantry and hope(殷勤又充满希望的神情)”[11]170等,读者可根据作者前景化的描写,做出框架内推断:男青年对女孩的爱慕和在其面前的言行谨慎。显然,在小说开头,男女主人公并未开始交谈,但作者刻意的选择性聚焦拉开了男女主人公间的身份距离和心理级差。

二、《汽车等待的时候》中的修辞控制和情节反转

对于收益较好的陕西省大荔县、山西省临猗县设施栽培区,可以从枣果进入幼果期开始,每隔10 d左右冲施进口的高品质水溶肥如雅苒翠康碧施(11-8-32+3MgO+TE)5.0~7.5 kg/株。在施肥方法上,有条件的种植户推荐采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既能够省工、提高肥料使用率,而且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及盐渍化。而且可以购买施肥枪施肥,缺点是人工投入量较大。

(一)反转关键点前:语境框架内的前景化凸显

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在反转关键点前的信息铺垫,集中在“公园”语境框架内,作者主要采用了选择性聚焦、某一物件在叙事世界的突出和某一语言的高频率使用等三种前景化修辞策略,就两人的谈话内容以及人物的外貌、神情和语调的细致描写等文本内容进行建构。

首先,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架构了一个时间——“twilight(黄昏)”、地点——“park 和bench(公园和长凳)”、人物——“她和一个男青年”的情景框架。作者在进行语境介绍时,主要涉及男女主人公关系以及各自服装、外貌和神情的聚焦性描写,并没有涉及两人的社会身份。“the girl in gray”“a large meshed veil”“ turban hat”“(a face) with a calm and unconscious beauty”等一连串对女孩外貌服饰的选择性聚焦描写,引导读者作出语境假设:女孩有美丽的外表和精心装扮的服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刻意使用了凸显性的语篇指示“to repeat”对女孩的衣服进行了重申具体如下:

“To repeat: Her dress was gray, and plain enough to mask its impeccancy of style and fit”[11]170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由此可见,立志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来说可见一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要培养奋斗精神,秉持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勇于开拓、顽强不息的精神。要视奋斗为幸福,因为幸福都是通过奋斗得来的。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每个青年都应当珍惜当下伟大的时代,坚持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图4给出三角形单元(a,b,e,f;注意节点2,4之间有实线连接并分割成2个三角形)以及退化多边形单元(c,d,g,h)的形函数,其电势的分布分别采用云图和等高线的方式图形化。(a,c)和(e,g)分别显示了有关顶点1和顶点2的形函数。可以看出βi通过代理点d0将多边形所有顶点(包括di,di+1,...dn)的影响转移到子区域d0didi+1。

读者对信息的注意、推断、语境框架的假设和修正必须以文本为载体,读者对信息的建构受作者对信息的安排和呈现方式的影响。而作者在创作文本时,能通过修辞控制策略来安排信息,通过强化一部分信息而弱化另一部分信息来操纵读者对文本的认知建构,作者、文本和读者是一个多维联动的关系。

其次,作者除了开头对女孩衣着的描写,当男女主人公开始交谈后,在后文中通过对某一物件(item)在叙事世界的突出性描写,来进一步展示女主人公对穿着装饰的讲究,如下:

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没有复杂的情节起伏和人物设定,其出其不意的反转情节主要体现在小说结束时人物身份的反转。根据小说中女主人公的位移线索,小说可简单地划分为两个被启动语境框架:反转关键点前(“公园”)语境框架和反转关键点后(“饭店”)语境框架。本部分将剖析作者在这两个语境框架内如何运用修辞控制策略来操控读者对人物身份的认知和预测。

The girl consulted a tiny watch set in a bracelet of rich design upon her left wrist, and rose, hurriedly. She thrust her book into a glittering reticule suspended from her waist,……[11]178

(1) “I earnestly beg your pardon,” pleaded the young man. His expression of satisfaction had changed to one of penitence and humility.[11]172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依赖于作者所提供的以上前景化信息,通过框架内推断(within-frame reference)来实现对男女主人公人物特点的全面认知建构,而小说谈话中对男女主人公身份明示信息的介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推断方向,并对其推断命题的真假作出印证,即可信度保证(reliability vouching)[2]。男女主人公开始交谈后,从一开始,女主人公就以冰冷的方式声明自己的身份:“you must remember that I am a lady”[11]172,后文的谈话内容全是关于“处在上流社会的她”对旅行、交际、珠宝等上流社会活动的厌烦但又无可奈何的事实,女主人公本人的叙述使读者坚信推断信息的正确性,将女主人公的上流社会身份作为理解其行为和性格特点的依据,而男主人公身份的直接叙述是在谈话将要结束之时:“I am a cashier in that restaurant you see there”[11]178,这使读者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推断和男主人公的社会身份联系起来,并使之相互印证。

再次,高频率的语言使用是又一前景化方法之一,既“可以表现在各个语言层面,如对某种语言形式或词语的高频率使用”(语言形式和词义的重复),也可以是对某一情节内容的重复[8]78。高频率的语言使用或者重复“能提高读者对人物特点的意识”[2]331。欧·亨利在该小说中大量使用了这一前景化技巧,小说中通过多处对某一内容或某一语言形式的重复,强化读者对错误信息的心理表征建构。首先,在描写男女主人公交谈的语气和神情时,作者对两人的说话态势采用了不同的高频率语言呈现方式,在描写男青年的对话语气方式时,作者通过反复使用含有“谦卑”语义的心理词语,凸显男青年在女孩面前低人一等的内在心理态势,具体如下:

他把手抽了回去,插进裤兜,脸唰一下红了。也许我刚才的问题的确难为他了,以前我从没见他的脸这么红过。如果我整夜埋在枕头里哭泣,我也会觉得窘迫。可至少我知道哭的时候怎么掩饰。

埃莫特[9]330指出,某一物件在叙事世界的突显可通过“该物件醒目特征”来实现。手镯的式样华丽和手提袋的闪闪发亮更加强化了这两个物件的视觉特性,显示了女主人公装饰的奢华,使读者作出手镯和手提袋极其昂贵的信息推断。

根据GB8408-2008《游乐设施安全规范》规定,地震载荷组合,仅计算永久载荷和地震载荷,表明地震分析时,为非工作状态;地震载荷组合不应使结构产生永久变形,表明以材料的屈服强度作为评价指标[7]。

(2) “Parkenstacker,” corrected the young man, modestly.[11]174

(3) “I see,” admitted the young man, humbly.[11]176

The cashier’s desk was well to the front. A red-head girl on the stool climbed down, glancing pointedly at the clock as she did so. The girl in gray mounted in her place.[11]182

(1) “You may sit down, if you like,”she said, in a full, deliberate contralto[11]170-172.

(2) “Whoever you are,”said the girl,in icy tones,……[11]172

(3) “You should know,”she explained, in an indulgent tone,……[11]176

技术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可能,使用则需要智慧和远见。在技术高速发展,信息急速炸裂的时代,我们更应当注重思考和批判,如同维利里奥那样,正视和洞察技术的得失,才能让我们更好、更有利的运用技术。

(4) “Sometimes,”continued the girl,acknowledging his confession by a slight bow.[11]176

(5) The girl contemplated him with the calm, impersonal regard that befitted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stations.[11]178

需要强调的是,“介词+(a/an)形容词+宾语”这一语言结构,使作者使用多个形容词成为可能,细致地描写女主人公语气神情的多变性。在这五个样本句子中,前三个介宾短语都以逗号断句的方式和前一句的主谓语隔开,具有强调凸显的语用效果。另外,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使用额外的形容词能提高注意力水平”[9]338。“full”“deliberate”“icy”“indulgent”“slight”“calm, impersonal”等一连串形容词的大量使用,使读者很容易关注并作出框架内推断:女孩处于一个高高在上而又故意和男孩拉开距离的心理态势。

除此之外,小说中男青年在告知女孩自己的姓名是“Parkenstacker”后,女孩连着两次犯错,分别称呼成“Stackenpot”和“Packenstacker”,直到最后一次才叫出正确的名字。这一细节的重复,刻意引导读者作出女孩高傲心理的认知建构,与男主人公的谦卑形成对照。

垂体瘤转化基因[17](PTTG),通常存在于恶性肿瘤中,属于一种较为严重的癌基因,其其能够使细胞增殖、细胞转化等得以有效增加,并致使肿瘤出现浸润性的增长[18]。根据相关研究可知,AM患者的子宫内膜的侵袭以及浸润都与PTTG表现具有直接关联,PTTG蛋白呈现升高趋势,其属于该疾病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 反转关键点前:语境框架内的信息隐藏

为了使小说结局有合理性或可行性的反转,作者往往刻意地把关键信息技巧性地隐藏在前文,有选择性地埋下伏笔,为后文的反转做铺垫。

传动比条件要求行星轮系按照给定的传动比进行运转。定义各齿轮相应齿数为z1、z2,、z3,由太阳轮1与行星架H的传动比i1H=1-,得:

埃莫特和亚历山大(Alexander)认为,“小说中叙述者或者人物明确地表示某一条目内容没有趣味”或者“对其他人物呈现的某一(关键)信息表示质疑”[9]332,是将关键信息隐藏的有效方法。在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中,女主人公的对话内容主要是关于上层社会生活的描述,包括对乘车兜风、宴会、舞会、看戏、感情等各方面生活的厌烦,几乎全是女主人公想象出来的虚假信息,大量虚假信息的堆积符合读者的世界知识图景,没有凸显性效果,而有一项关于“香槟酒杯里放冰块”的描述被男青年指出问题:“champagne is cooled in the bottle and not by placing ice in the glass”[11]176,该细节本为关键信息,若读者进一步深入加工该信息,可推导出“女孩是一个伪富豪”这一正确假设,但紧接着女主人公的回答对此作了合理的解释,具体如下:

“You should know,” she explained, in an indulgent tone, “that we of the①non-useful class depend for our amusement upon departure from precedent . Just now it is a fad to put ice in champagne. ②The idea was originated by a visiting Prince of Tartary while dining at the Waldorf . It will soon give way to some other whim……”[11]176

细节①是对“酒杯里放冰块”这个行为产生理据的解释,而细节②是对该行为产生的渊源的解释,两者结合道出了对男青年指正的质疑,大大减少了该关键细节的突显性,将读者对该关键信息的加工导向错误的方向,“香槟酒杯里放冰块”经历了从被前景化到被背景化的一个反转过程。

另外,将一些有助于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信息杂糅在大量前景化的错误文本线索中,是隐藏信息的有效手段。关键信息作为虚假信息的对立面,本具有语用偏离效果,但世界知识和情节知识会覆盖文本信息,当大量的语言文本激活了读者某一认知图式,导致框架假设产生了语用归一化(pragmatic normalization),而语用归一化可使读者忽视对某些关键信息的进一步检索[8]27。本小说中大量关于对男主人犹豫、谦虚、小心翼翼语气和神情的描写,使读者建构了“男主人公卑微的心理和身份地位”的认知假设,这一情节知识使读者忽略了几处男主人公语气和表情的异常的文本信息,使以下几处关键信息得以掩盖:

(1)Didn’t know somebody was bowled over by those pretty lamps of yours, did you, honeysuckle?[11]172

“honeysuckle(小妞)”这一调情式的称呼语暴露了男主人公轻浮的公子哥形象。

他刚到连队感觉格外新鲜,住的是半挖半盖的地窝子,吃的是大食堂,早上敲钟上班,中午工地就餐,下午吹哨收工,完全是军事化管理的模式。因刚从学校门出来,对于紧张的集体生活也能够适应,只是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加之劳动强度大有些吃不消,有过暗自流泪,也有过思想斗争。那时的领导经常鼓励他们,生活上问寒问暖,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锻炼,就这样,他顺利地过了劳动关,完全适应了这个陌生的环境。

(2)“And red running gear?” asked the young man, knitting his brows reflectively.[11]180

当女孩提到“前面公园拐角一个白色轿车是自己的座驾”这一事实时,男主人公皱眉沉思的表情偏离了前文一贯采取的褒扬态度,传达了自己对女孩的话的不认同态度。

以上关键信息的隐藏和后文“饭店”语境框架内关键信息的前景化相互印证,最终使小说男女主人公身份对调性的反转显得更加可行和合理。

(三)反转关键点处:语境框架反转的操控

在“饭店”语境框架内,文本内容主要为两人行为的平铺性简略描写。作者没有直接陈述实情,也未一次性地和前一语境实现逆转,而是在反转关键点处,以陌生化的方式处理从一开始仅提供有限的关键文本线索,逐渐增加关键细节信息,直到读者能结合世界知识(即图式)建立新的语境框架,并且完全替换先前框架假设,这使得读者在初读小说时,有新奇性的美学体验。

在前一语境框架中,女孩被贴上了“富家小姐”“生活奢侈”“将搭乘配有专属司机的豪华轿车去赴宴”等标签,而她却走进了一家吃“价钱便宜的饭菜”的饭店,更有趣的是,她不是去吃饭,情景如下:

然而,在描写女孩的对话语气和神情时,作者则重复使用了“介词+(a/an)形容词+宾语”这一语言形式来充当状语,呈现旁观者对女孩的说话音调的外在感受,具体如下:

读者会首先运用先前建立的语境假设(已有知识)来识解“(灰衣服)女孩坐上柜台处的凳子上”这一行为。当发现已有知识无法解释当前信息时,“读者便会启动二次加工,做出必要的推断”,对先前框架进行局部的回顾性调整甚至完全替换,“以填补篇章间的不连贯”[8]39。作者对红发女孩的描述不是以常规的方式直接陈述她的社会身份,而是细致地描写红头发女孩的行为,从全新陌生的视角去描述某一常规化行为的每一个关键细节,以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并大大延长注意力时间和审美过程,即前景化或陌生化手法。读者结合“出纳员柜台”“红发女孩从座位上下来看钟表”等文本信息,运用图式知识可推断:红发女孩是一个正在换班的出纳员。此处红发女孩是一个依赖情景的人物角色(scenario-dependent character),具有模式化的插件作用,而女主人公和红头发女孩换位,预示着社会身份的对等,读者可通过框架内推断对女主人公身份重新评估,得出“女主人公实际上是在廉价饭店上班的出纳员,并不来自上流社会”的结论。而结尾处对“女孩读的书是《新天方夜谭》”这一选择性聚焦暗示了女孩先前的谈话内容是脱离现实的想象胡诌,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社会身份。

男主人公社会身份“从卑微底层到上流社会”的逆转则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完成,通过前景化两个关键元素来实现,具体如下:

调整合理褥垫层的厚度不但可以减小地基沉降,还可以消除地基不均匀沉降。从图6可以看出,当褥垫层厚度大于300 mm时地基沉降反而增大,这是由于桩间土分担的荷载过多。因此合理的褥垫层厚度可以调节复合地基中的桩、桩间土的荷载分担,确保桩与土能够共同承担荷载。本工程的褥垫层合理厚度为300 mm左右。

Research on the Air Heater and Relevant Steam/Water System HU Lingling(55)

Then he stepped into the automobile, reclined upon the cushions, and said two words to the chauffeur:

“Club, Henri.”[11]182

“the automobile”中定冠词the的使用,表明该汽车就是贯穿标题和全文的那个白色高级轿车。而本小说的最后一个直接引语“Club, Henri”,作者通过单独成段来进行前景化处理,指令显得简洁并具有命令化口吻,而俱乐部作为上流社会出入的常规场所,是男青年的下一个去处。读者依照这两个前景化细节,结合情景图式进行框架内推断,可重新建构新的框架假设:男主人公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公子哥。

在反转关键点前后语境框架转换中,男女社会身份实现对换式的更正,读者在初读小说时,能经历新奇性的情感和审美体验,这不是由于反转式的情节偏离现实世界常识规约,而是由于它打破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来的默认假设。

三、情节反转的主题建构意义

当代叙事修辞理论家将“叙事阅读看成一个多层次的活动,涉及读者的知识、情感、意识形态和伦理等方面”在具体叙事中的互动[12]92,以求揭示叙事如何实现交际行为以及叙事如何可以在普遍意义上适用于广阔范围的交际。可见,反转情节小说中修辞控制策略的使用除了制造惊奇、悬念等情感体验外,理应具有更深远的主题功能。

3.6.4 海绵的选择厚度适宜,保证气管导管在与其固定后有一定的弧度,减少导管对于鼻腔黏膜及鼻翼的压迫。

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在最后一个字结束时才真正地实现男女主人公身份的反转,但读者对小说中人物的认知建构却没有结束。读者需结合两个语境框架,进行跨框架推断,对小说中两个人物的特点和关系进行重新评估。读者可运用“饭店”语境框架信息来重新评估“公园”语境框架,就两个人物的外在特征、行为和表情等前景化信息,重新关注并理解在初次阅读时忽略的隐藏信息。多框架信息的整合使读者对人物主题功能的认识更加多面和深入,如图2所示:

图 2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主题意义建构框架

女主人公精致的外在装扮和装饰,显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影响,社会低层民众通过购物行为来掩盖阶级身份或者缩小阶级差别。冒充上流社会人物的女主人公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描述和厌烦,表达了对上层社会生活的鄙夷,也间接显现了女孩处于幻想的内在精神世界。女主人公对男青年高高在上的说话态势以及两次错误称呼显示:一方面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可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女孩虽厌恶上层阶级,但自己仍有努力设置阶级划分的矛盾行为,其阶级观念根深蒂固,这似乎是对整个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的认可,也间接讽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女主人公的人物特性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个体、经济基础、精神世界等多层次的多维互动,具有唯物主义辩证观的社会主题功能。

另外,男主人公“谦卑”“犹豫”的姿态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男主人公需根据女孩的反应来不断地调整神色和说话内容,故显现出犹豫、不确定的态势:最开始以调情口吻对话,当发现女孩介意时,连忙调整成谦卑的姿态,并努力猜测和迎合女孩;后来不断试探女孩的金钱观和择偶标准,当察觉女孩所述不实时紧皱眉头;最后考证确认女孩真实身份但没有揭穿。语气和神情的微妙变化体现了男主人公在人际交往中善于伪装真实情感的圆滑处世,是一个善于迎合和哄骗姑娘的情场高手;男主人公关于“金钱”的谈话内容也展示了上层社会人物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倾向。

整个过程使男青年对女孩完全了解,但女孩却仍对男青年一无所知,这既刻画了底层小人物的无知和愚昧,也构成了下层阶级被上层阶级压榨和操控的原因之一。两个人物虽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但相互隐瞒的真实身份以及身份的讽刺性互转,象征着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距离。总之,正是这种“貌似荒谬但合理”的情节反转将反转关键点前语境框架中男女主人公的种种行为赋予了讽刺色彩,从不同侧面塑造了多面且复杂的人物特性和关系,使人物和情节彰显出了重要的主题功能。

四、结语

小说修辞叙事理论基础在于探讨“作者叙事方式对读者接受的影响”[12]149,文本中修辞策略研究有助于揭示作者、读者和文本之间的三维互动,进一步丰富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中,欧·亨利通过情景化、隐藏和可信度保证等修辞控制策略,在仅有的两个语境框架内一键式实现两个人物身份的完全反转,显示了作者高超的修辞控制策略,即能通过高超的信息展示技巧,来操控读者对文本认知建构。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先前的框架内推断会和新的语境框架产生冲突,读者不得不创建全新的语境假设,前后框架内人物特点认知的冲突使小说具有反转性、新奇性和讽刺性的文学审美效果。跨语境推断又迫使读者将前后两个框架信息结合,对人物特点进行重新评估,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人物的意识形态信念、以及社会阶级悲剧的深层原因等进行全面地、深入地思考。综上所述,修辞控制策略的使用不仅具有强烈的反转文学效果和审美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主题建构意义,这进一步显示了修辞控制理论对文学文本审美和主题价值的解读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佐证了认知诗学相关理论阐释的多元性及合理性。另外,从认知诗学视角探究欧·亨利短篇小说情节反转的审美效果及主题意义产生机制,丰富了欧·亨利短篇小说的文学研究范式和魅力,是对欧·亨利文学批评的进一步跨学科补充,为集认知、美学、文学及语言学于一身的文学作品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参考。由此可见,“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可以深化文学研究,拓展文学研究的范围,提升文学研究的科学性,丰富文学研究的范式、方法”[13]149,认知文学研究赋予文学批评研究更宽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熊沐清.文学批评的认知转向——认知文学研究系列之一[J].外国语文,2015,31(6):1-9.

[2] EMMOTT C,ALEXANDER M. Detective fiction, plot construction, and reader manipulation: rhetorical control and cognitive misdirection in Agatha Christie ’s Sparkling Cyanide [C]// MCINTYRE D,BUSSE B (eds.) Language and Style :In Honour of Mick Short . Houndmills: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328-346.

[3] 黄一畅. 修辞叙事视阈下的后现代阅读至乐——以伊恩·麦克尤恩《甜牙》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3(3):104-107.

[4] 郭雯. 欧·亨利小说的叙事艺术简论[J].语文建设,2016(35):71-72.

[5]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2002: 155- 162.

[6] EMMOTT C. Reading for pleasure: a cognitive poetic analysis of “twists in the tale” and other plot reversals in narrativetexts[C]//STEEN G,GAVINS J(eds.) 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London & NewYork:Routledge, 2003:145-159.

[7] 苏晓军,王怡.语境框架理论视角下的认知文体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62-67.

[8] SANFORD A J,EMMOTT C.Mind ,brain and narrativ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1-131.

[9] EMMOTT C,ALEXANDER M. Foregrounding, burying and plot construction [C]//STOCKWELL P,WHITELEY S(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Styl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329-343.

[10] TOBIN V. Cognitive bias and the poetics of surprise [J].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09(18),155-172.

[11] O.Henry.欧·亨利短篇小说选:英汉对照[M].王永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170-183.

[12] 刘茹斐. 英文版《京华烟云》的修辞性叙事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2):149-155.

[13] 冯军.“认知转向”:文学研究的新机遇[J].重庆社会科学,2019(4):118-127.

A Cognitive Poetic Analysis of Plot Reversals :A Case Study of O .Henry 's Novel While the Auto Waits

CAI Fengmei 1,FANG Hong 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Shiyan, Hubei 442002, China;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 : O. Henry's reversal art is pushed to the summit by the dramatic shift of the character identities in the short story While the Auto Waits . By expertly utilizing the two rhetorical control strategies including foregrounding and burying, the author skillfully manipulate readers in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 identities, attributes and relation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revis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contextual frame assumptions, readers achieve the emotional embodiment and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which are derived from the reversal plot. The utilization of reversal-oriented rhetorical control strategies not only has ironic and surprising literary effect, but also plays a role in theme construction by constructing characters' attributes in a multi-level way.

Key words : cognitive poetics; plot reversal; rhetorical control; reader manipulation; O. Henry; While the Auto Waits

*收稿日期 :2019-05-06

作者简介: 蔡凤梅(1984—),女,湖北襄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认知诗学;方 红(1976—),女,黑龙江友谊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翻译史。

doi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9.11.080

中图分类号: H0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5642( 2019) 11- 0080- 07

(实习编辑:赵 杨 责任校对:暮 晨)

标签:;  ;  ;  ;  ;  ;  ;  ;  

情节反转的认知诗学分析-以欧·亨利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